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名前后的人群分布变化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岩 颜学兵 +1 位作者 陆忠华 季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6-1141,共6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更名前后的人群分布以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代谢危险因素(MRF)种类与晚期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经肝穿刺...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更名前后的人群分布以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代谢危险因素(MRF)种类与晚期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经肝穿刺活检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5%的515例脂肪变性肝病(SLD)患者。513例(有2例分别不符合NAFLD和MAFLD诊断,被归为其他特定原因的SLD,不参与分组)SLD患者分为3组:MASLD组(n=275)、合并组(MASLD合并其他肝病,n=216)和隐源性SLD组(n=22)。比较不同组SLD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晚期肝纤维化的差异。其次比较合并不同种类MRF的MASL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晚期肝纤维化的差异,分析MASLD患者合并晚期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影响肝纤维化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515例SLD患者中,NAFLD 297例(57.7%)(22例隐源性SLD,275例MASLD),MAFLD 467例(90.7%)(216例被诊断为和其他病因共存的MASLD)。3组间性别、BMI、GGT、TG、CHOL、LDL-C、HDL-C、FPG、NFS、FIB-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MASLD组、隐源性SLD组相比,合并组患者晚期肝纤维化(F3~4)占比最高(P<0.001)。随着MRF种类的增加,患者年龄更大,更有可能是女性,更可能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并具有更高的代谢相关参数水平,包括BMI、血脂和血糖水平(P值均<0.05)。MASLD患者随MRF种类的增加,无创纤维化评分(NFS、FIB-4)更高,合并晚期纤维化(F3~4)比例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2.622,95%CI:1.091~6.300,P=0.031)和MRF种类增加(OR=1.876,95%CI:1.194~2.947,P=0.006)均为MASLD伴严重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的MASLD定义基于MRF的阳性识别,重新分类的人群少于MAFLD定义的人群,与NAFLD定义的人群差异较小。此外,年龄≥50岁以及MRF种类的增加均为MASLD合并晚期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T水平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学特征及肝组织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珊珊 陆忠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0-945,共6页
目的分析ALT水平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与血清学指标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21年6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137例ALT水平正常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组织病理与血清学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计数资料... 目的分析ALT水平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与血清学指标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21年6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137例ALT水平正常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组织病理与血清学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raman秩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ALT水平<20 U/L、20~29 U/L、30~40 U/L患者中分别有57.4%、53.4%、75%具有显著炎症坏死(≥G2),63.8%、62.1%、75%具有显著纤维化(≥S2)。HBeAg阳性/阴性、不同水平的血清HBV DNA、不同水平的血清HBV RNA在炎症活动程度分级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008、6.911、7.946,P值均<0.05);HBeAg阳性/阴性、不同水平的血清HBV RNA在纤维化分期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996、10.874,P值均<0.05)。肝脏炎症程度及纤维化分期与血清HBV DNA无明显相关性(r_(s)=0.024,P=0.785;r_(s)=0.039,P=0.652),与血清HBV RNA存在显著相关性(r_(s)=0.222,P=0.009;r_(s)=0.187,P=0.029)。多因素分析提示HBeAg阳性是CHB患者肝脏发生炎症坏死(OR=−0.302,95%CI:−1.160~0.386,P=0.002)及纤维化(OR=−0.387,95%CI:−1.160~0.386,P=0.01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LT水平正常的CHB患者的肝脏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炎症坏死及纤维化,HBeAg阳性是这类患者肝脏组织出现显著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丙氨酸转氨酶 HBV DNA HBV RNA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伏西瑞韦治疗既往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失败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梦莹 俞萍 +3 位作者 葛国洪 马于琪 傅熙玲 常家宝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01-2204,共4页
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伏西瑞韦(SOF/VEL/VOX)用于既往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失败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6月—2023年6月于南京市第二医院、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和镇江市第... 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伏西瑞韦(SOF/VEL/VOX)用于既往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失败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6月—2023年6月于南京市第二医院、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和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既往接受DAA抗病毒治疗失败并予以SOF/VEL/VOX(400 mg/100 mg/100 mg/片,1片/d)治疗12周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观察治疗结束后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情况,并评估生化学指标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共入组36例患者,非肝硬化27例,代偿期肝硬化9例,既往2次及以上DAA治疗失败4例。2例患者完成治疗后失访,余34例患者(94.4%)达到SVR12。入组的36例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瘙痒、恶心、疲劳和头痛;1例(2.78%)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未出现导致治疗药物停用或患者死亡的不良事件。结论SOF/VEL/VOX用于既往接受DAA治疗失败的丙型肝炎患者的挽救性治疗有较高的SVR12,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慢性 挽救疗法 索磷布韦 维帕他韦 伏西瑞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三氧治疗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肾血流量及腹水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美蓉 顾锡炳 陈伟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3527-3529,共3页
目的:观察医用三氧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肾血流量及腹水消退的影响。方法:将103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医用三氧治疗组(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为基础治疗加医用三氧治疗系... 目的:观察医用三氧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肾血流量及腹水消退的影响。方法:将103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医用三氧治疗组(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为基础治疗加医用三氧治疗系统进行治疗,采用基本自血疗法,抽出患者静脉血100 mL,然后与100 mL(35μg/mL)的医用三氧混合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每天1次;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0 d后,治疗组的PRA、AⅡ、ALD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肾血流量较治疗前增加,也较对照组治疗后增加,发生肝肾综合征2例(3.8%),对照组发生肝肾综合征9例(17.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5.14,P<0.05)。治疗组存活32例(61.5%),对照组存活18例(35.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7.1,P<0.05);存活者至出院时腹水消退,治疗组25例(78.1%)多于对照组的8例(44.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5.82,P<0.05);腹水消退时间,治疗组(30.22±3.21)d,短于对照组的(47.25±9.08)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t=12.1,P<0.01)。结论:在综合疗法基础上加医用三氧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显著,能使患者PRA、AⅡ、ALD下降,增加肾血流量,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有利于腹水消退,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医用三氧 肾血流量 腹水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衰竭前期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17/调节性T淋巴细胞失衡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冬 陆忠华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928-932,共5页
目的研究肝衰竭前期大鼠模型建立的方法以及地塞米松和胸腺肽干预前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和Th17/Treg的变化。方法 64只大鼠随机分为四氯化碳(CCl4)组和脂多糖(LPS)联合D-氨基半乳糖(D-Gal N)组,分别建立肝... 目的研究肝衰竭前期大鼠模型建立的方法以及地塞米松和胸腺肽干预前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和Th17/Treg的变化。方法 64只大鼠随机分为四氯化碳(CCl4)组和脂多糖(LPS)联合D-氨基半乳糖(D-Gal N)组,分别建立肝衰竭前期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活动,肝功能以及全血Th17、Treg的变化,评价成模效果。并用地塞米松和胸腺肽进行干预,观察干预效果。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造模组血清ALT、AST、TBil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Cl4组:t值分别为-3.95、-3.60、-3.57,P值分别为0.006、0.009、0.009;D-Gal N联合LPS组:t值分别为-10.56、-9.63、-11.82,P值均<0.001)。造模后大鼠外周血Th17均上升、Treg均下降,Th17/Treg失衡。造模组大鼠肝组织病理符合肝衰竭前期改变。地塞米松干预后大鼠Th17下降(CCl4组:0.830±0.224 vs 0.580±0.105,t=3.25,P=0.014;D-Gal N联合LPS组:1.301±0.163 vs 0.921±0.141,t=4.12,P=0.004)、Treg上升(CCl4组:0.317±0.076 vs 0.385±0.083,t=-11.13,P<0.001;D-Gal N联合LPS组:0.351±0.110 vs 0.570±0.119,t=-4.06,P=0.005)、Th17/Treg再平衡(CCl4组:2.201±0.556 vs 1.511±0.534,t=3.56,P=0.09;D-Gal N联合LPS组:3.699±0.976 vs 1.619±0.423,t=3.82,P=0.07),胸腺肽干预后Th17上升(CCl4组:1.161±0.219 vs 1.270±0.230,t=-5.74,P=0.001;D-Gal N联合LPS组:0.451±0.095 vs 0.929±0.130,t=-8.61,P<0.001)、Treg下降(CCl4组:0.643±0.100 vs 0.615±0.092,t=2.66,P=0.032;D-Gal N联合LPS组:0.200±0.085 vs 0.161±0.095,t=3.15,P=0.016)、Th17/Treg失衡加剧(CCl4组:1.799±0.625 vs 2.071±0.587,t=-6.47,P<0.001;D-Gal N联合LPS组:2.244±0.634 vs 5.770±1.455,t=-11.72,P<0.001)。结论 CCl4和LPS联合D-Gal N两种方法均可成功建立肝衰竭前期大鼠模型,均未出现死亡,肝组织学及血清生化学变化符合肝衰竭前期改变。地塞米松干预后Th17/Treg失衡改善,胸腺肽干预后动物模型Th17/Treg失衡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四氯化碳 脂多糖素类 半乳糖胺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38和MUM-1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蒋丽琳 汤林鑫 +3 位作者 顾娟 陆忠华 汤鸿 王若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17-2020,共4页
目的观察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肝穿刺组织中白细胞分化抗原38(CD38)和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MUM-1)的表达,探讨其在AI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2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病理科46例AIH患者肝穿组织作为实验组,以30例... 目的观察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肝穿刺组织中白细胞分化抗原38(CD38)和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MUM-1)的表达,探讨其在AI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2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病理科46例AIH患者肝穿组织作为实验组,以30例胆囊癌根治标本的正常肝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38和MUM-1的表达,并结合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析。非正态性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结果 46例AIH患者的CD38和MUM-1的阳性表达均高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7.181、-7.484,P值均<0.001)。在AIH患者中炎症活动分级≥3级和纤维化4期CD38和MUM-1的阳性表达均显著增加,与炎症活动分级<3级和纤维化<4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085、15.769、14.988、26.966,P值均<0.05)。CD38和MUM-1的表达与慢性炎症活动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2、0.876、0.603、0.934,P值均<0.001),且CD38与MUM-1亦呈显著正相关(r=0.932,P<0.001)。结论 CD38和MUM-1参与AIH的炎症活动和纤维化形成过程,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影响肝硬化进程,有望成为未来诊断以及治疗的潜在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抗原 CD38 干扰素调节因子类 病理学 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25(OH)D_3、hsa-miR-17-5p与HCV-RNA联合检测在丙肝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宋珊珊 孙婷婷 +1 位作者 陆晓芳 杜合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217-220,共4页
目的:研究血清25(OH)D_3、hsa-miR-17-5p与HCV-RNA联合检测在丙肝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丙肝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另选我院同期体检正常者10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研究对象血清25(OH)D_3、hsa-miR-17-5p与HCV-RNA水平、不... 目的:研究血清25(OH)D_3、hsa-miR-17-5p与HCV-RNA联合检测在丙肝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丙肝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另选我院同期体检正常者10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研究对象血清25(OH)D_3、hsa-miR-17-5p与HCV-RNA水平、不同HCV-RNA组别患者的血清25(OH)D_3、hsa-miR-17-5p水平、HCV-RNA与血清25(OH)D_3、hsa-miR-17-5p相关性以及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对丙肝诊断效能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hsa-miR-17-5p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5(OH)D_3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HCV-RNA阳性组的hsa-miR-17-5p高于HCV-RNA阴性组,25(OH)D_3低于HCV-RNA阴性组,观察组的HCV-RNA与血清25(OH)D_3、hsa-miR-17-5p分别呈现正、负相关,通过对联合检测和单独检测对丙肝患者诊断效能评估,发现血清25(OH)D_3、hsa-miR-17-5p以及HCV-RNA的临界值分别为24.23μg/L,1.89相对表达量,1.22×10~3 IU/mL。hsa-miR-17-5p+25(OH)D_3+HCV-RNA联合检测的AUC面积大于单独检测。结论:血清25(OH)D_3、hsa-miR-17-5p与HCV-RNA联合检测对于丙型肝炎诊断效能较高,灵敏度较好,建议在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基维生素D3 血清核酸序列hsa-miR-17-5p 丙型肝炎RNA 丙型肝炎 联合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