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非单纯外半规管型迷路瘘管临床分析
- 1
-
-
作者
徐婷
易新盛
张永胜
-
机构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
出处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560,共5页
-
基金
无锡市太湖双百拔尖人才项目(BJ2020038)。
-
文摘
目的 对10例非单纯外半规管型迷路瘘管患者行临床资料分析,提高对复杂性迷路瘘管临床诊断、影像、治疗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3年12月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10例非单纯外半规管型迷路瘘管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18~75岁,病程为2周~60年不等。术前所有患者均行纯音测听以评估气骨导听阈、气骨导差等。结果 10例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以混合性聋居多,伴眩晕症状4例。9例能通过术前颞骨CT获得阳性诊断。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行开放式乳突改良根治术+鼓室成形术+迷路瘘管修补术,术中见迷路瘘管位于外、上半规管2例,外、后半规管3例,外、后、上半规管2例,后半规管1例,耳蜗1例,前庭窗、外半规管1例。根据Dornhoffer分型,所有患者均为Ⅲ型。紧张部与松驰部穿孔各5例,8例出现镫骨结构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4例出现镫骨底板缺失。小瘘管予颞肌填塞半规管加颞肌筋膜修补,如遇迷路骨质缺损较大者,则予颞肌填塞半规管后,采用“三明治”法或四层法修补。术后干耳时间为(70.4±19.6)d,术前术后骨、气导听阈相比无显著差异。术后8例出现眩晕症状,大多能在1个月内缓解。结论 非单纯外半规管型迷路瘘管临床发病率极低,术前瘘管试验阳性率不高,瘘管破坏程度相对较大,累及耳蜗者骨导听力受损严重,术前颞骨CT阳性诊断率高,修复中需耐心细致操作,需要具备良好的CT影像和解剖基础以及娴熟的手术技能。
-
关键词
非单纯外半规管型迷路瘘管
临床特征
手术方式
治疗效果
-
Keywords
non simple lateral semicircular canal labyrinthine fistula
clinical features
surgical method
treatment effect
-
分类号
R764.9
[医药卫生—耳鼻咽喉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