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膈肌起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
作者 马晶晶 唐红 +2 位作者 许忠梅 宗丽春 程茜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呼吸肌训练,观察组在传统呼吸肌训练基础上辅以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均干预20 d。干预...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呼吸肌训练,观察组在传统呼吸肌训练基础上辅以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均干预20 d。干预前后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CAT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FVC和FEV 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体外膈肌起搏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肌训练 肺康复 体外膈肌起搏 肺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生活质量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治疗结合常规康复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及情绪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2
作者 宋达 贾澄杰 +2 位作者 张一楠 孙俏仪 华玲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7-360,388,共5页
目的:观察音乐治疗结合常规康复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及情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6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音乐治疗。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蒙特利... 目的:观察音乐治疗结合常规康复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及情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6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音乐治疗。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评估患者的情绪,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the Parkinson’s disease questionnaire—39,PDQ-39)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o CA总分、HAMA、HAMD以及PDQ-39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Mo CA分项中的抽象评分和PDQ-39分项中的屈辱感评分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Mo CA分项中的命名、语言及抽象评分和PDQ-39分项中的运动、社会支持、交流及身体不适评分两组间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音乐治疗结合常规康复可以更好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情绪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音乐治疗 认知功能 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1例报告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丽 钱瑶 +2 位作者 苏彬 宋达 许忠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0-222,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55岁。2019年4月21日患者因A型主动脉夹层、肠系膜动脉夹层在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行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术,左肾动脉造影,支架植入术。术后发现对答不畅,左口角歪斜,左侧肢体活动不能,查头颅CT未见出血灶,右侧额颞顶枕叶... 1病例资料患者,男,55岁。2019年4月21日患者因A型主动脉夹层、肠系膜动脉夹层在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行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术,左肾动脉造影,支架植入术。术后发现对答不畅,左口角歪斜,左侧肢体活动不能,查头颅CT未见出血灶,右侧额颞顶枕叶低密度影。患者病情稍稳定后于2019年5月15日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术中主动脉支架置入,患者病情好转后为进一步康复治疗,于2019年5月29日转入我院治疗。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十余年,血压最高180/110mmHg,平时不规律服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肠系膜动脉 肾动脉造影 口角歪斜 心胸外科 支架植入术 出血灶 低密度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静 曲衎衎 +2 位作者 宋惠珠 杨钰华 刘月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5-731,共7页
目的 快速评估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药物遴选和准入决策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系统检索2021年5月前发表的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 目的 快速评估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药物遴选和准入决策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系统检索2021年5月前发表的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收集沙库巴曲缬沙坦与对照药物治疗(包括射血分数降低、射血分数保留及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卫生技术评估(HTA)报告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等文献。由2名评价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综合比较研究结果,对有效性、安全性、经济学结果进行定性描述。结果 共纳入文献25篇,其中HTA报告1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13篇,药物经济学研究11篇。有效性方面,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ARB)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显著降低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可显著降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全因病死率、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超声心动图相关参数也有显著改善。安全性方面,与ACEI/ARB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低血压风险显著增加,不良反应停药率降低。经济学方面,长期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较好,但对射血分数保留及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价值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 心力衰竭 快速卫生技术评估 有效性 安全性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黄长耀 窦佳鸣 +1 位作者 王丽婷 苏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后循环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评估及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后循环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假刺激组各1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健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1Hz的r TMS刺激,在治...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后循环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评估及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后循环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假刺激组各1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健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1Hz的r TMS刺激,在治疗前、治疗后即时及治疗后2周3个时间点分别采用日本东京大学平衡量表(UTBS),Tetrax平衡测试仪SI及WDI指数以及TMS的MEP阈值对患者平衡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即时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平衡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闭眼状态下Tetrax平衡指数优于假刺激组(P<0.05),同时两组运动皮质MEP阈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平衡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提高(P<0.01),其中治疗组明显高于假刺激组(P<0.05),同时治疗组Tetrax平衡指数显著优于假刺激组(P<0.01),两组MEP阈值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低频r TMS可抑制大脑皮质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异常兴奋,提高后循环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康复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后循环卒中 平衡功能障碍 评估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及表面肌电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梁成盼 丁文娟 +2 位作者 黄桂兰 王鑫隆 苏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27-1130,共4页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及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手摇车训练,而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手摇车训练的同时辅以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患者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进行表面肌电图测试,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index,MBI)对所有患者进行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ratio,CR)以及FMA-UE、M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肱二、三头肌RMS值、CR值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FMA-UE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4周后观察组各评分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通道FES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肌张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上肢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苏彬 黄桂兰 +1 位作者 房辉 王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9-123,共5页
脑卒中被认为是老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1]。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ion,WHO)统计,每年全世界脑卒中患者近1500万,而在中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患脑卒中,其中约8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步行功能障... 脑卒中被认为是老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1]。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ion,WHO)统计,每年全世界脑卒中患者近1500万,而在中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患脑卒中,其中约8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步行功能障碍,这些患者大多有平衡功能障碍及跌倒的风险,严重地影响了患者家庭社会参与及生活质量[2]。因此,脑卒中后下肢步行能力的改善是康复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步行功能障碍 平衡功能障碍 步行能力 脑卒中患者 脑卒中后 临床应用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瘫肩痛患者肩胛肌肉的表面肌电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煜 管红波 +3 位作者 黄桂兰 苏彬 梁成盼 贾澄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7-452,共6页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技术探讨偏瘫肩痛患者在上肢特定功能动作中肩胛肌肉的表面肌电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者21例作为偏瘫肩痛试验组(HSP组);年龄、性别以及其他因素与HSP组相...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技术探讨偏瘫肩痛患者在上肢特定功能动作中肩胛肌肉的表面肌电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者21例作为偏瘫肩痛试验组(HSP组);年龄、性别以及其他因素与HSP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2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表面肌电技术记录HSP组患侧和对照组利手侧上斜方肌(upper trapezius,UT)、中斜方肌(middle trapezius,MT)、下斜方肌(lower trapezius,LT)和前锯肌(serratus anterior,SA)在最大等长收缩(MVIC)以及“够物”动作中的表面肌电信号,原始信号经处理后对比分析肌电特征,包括目标肌肉激活水平(MVIC%)和激活比率(UT/LT、UT/SA、MT/SA)。结果:①比较“够物”动作过程中各目标肌肉激活水平:HSP组UT激活水平(MVIC%)大于健康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SA和LT激活水平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两组之间MT的MVIC%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各目标肌肉的在“够物”过程中UT/LT、UT/SA、MT/SA激活比率情况对比:HSP组的UT/LT、UT/SA、MT/SA的激活比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肩痛患者在够物过程中表面肌电存在异常特征性改变。在运动学上,表面肌电用于评估该类患者肩胛骨的运动具有相当可行性,可定量评估其运动功能障碍并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客观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肩痛 肩胛骨 表面肌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指标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徐新蕾 蔡德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3期3887-3889,共3页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相关指标丙二醛(MDA)、同型半胱氨酸(Hcy)、Ca2+及对氧磷酶-1(PON-1)活性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2011年在我院神经内科确诊为VD的住院患者41例(VD组)及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的老年志愿者3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相关指标丙二醛(MDA)、同型半胱氨酸(Hcy)、Ca2+及对氧磷酶-1(PON-1)活性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2011年在我院神经内科确诊为VD的住院患者41例(VD组)及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的老年志愿者30例(对照组)。对两组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MMSE)和血清MDA、Hcy、Ca2+浓度及PON-1活性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VD组血清MDA和Hcy浓度及PON-1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血清PON-1活性与MMSE呈正相关(r=0.25,P=0.03),血清Hcy浓度与MMSE呈负相关(r=-0.57,P=0.000),PON-1活性与Hcy浓度亦呈负相关(r=-0.32,P=0.02),MDA浓度与MMSE无相关性(r=0.68,P=0.48)。结论血清MDA、Hcy浓度及PON-1活性的变化可协助诊断VD,且Hcy及PON-1尚可提示病情的进展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氧化应激 丙二醛 同型半胱氨酸 对氧磷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lpar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及平衡功能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华玲 宋达 +1 位作者 孙俏仪 窦佳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35-1538,共4页
目的:观察Valpar职业评估训练系统(VCWS)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及平衡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帕金森病存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Valpar训... 目的:观察Valpar职业评估训练系统(VCWS)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及平衡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帕金森病存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Valpar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洛文斯顿认知功能测验(LOTC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估患者的步行能力,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39)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OTCA评分(总分和各项评分)、BBS评分、起立—行走时间以及PDQ—39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Valpar职业评估训练系统可以改善帕金森患病者的认知功能,从而进一步提高平衡、步行功能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Valpar训练系统 认知功能 平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旋转型痉挛性斜颈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成盼 黄桂兰 +2 位作者 丁文娟 王峰 苏彬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5-107,共3页
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ST)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局灶型肌张力障碍,以颈部肌肉不自主收缩导致头颈部运动和姿势异常为特征,常引起头向一侧扭转或阵发性倾斜。其患病率在不同研究略有差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ST的发病率在5.7/10万—... 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ST)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局灶型肌张力障碍,以颈部肌肉不自主收缩导致头颈部运动和姿势异常为特征,常引起头向一侧扭转或阵发性倾斜。其患病率在不同研究略有差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ST的发病率在5.7/10万—40/10万^([1—2])。旋转型痉挛性斜颈是本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常累及的肌肉是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斜方肌,该病病因尚不明确,多成年起病,慢性病程,女性多于男性^([3])。目前治疗痉挛性斜颈的主要方法有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斜颈 肌张力障碍 颈部肌肉 姿势异常 局灶型 慢性病程 斜方肌 胸锁乳突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双侧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视空间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房辉 高芳兰 +2 位作者 苏彬 任彩丽 江钟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3-749,共7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双侧刺激(tDCS)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视空间障碍的作用及疗效评估指标的可行性。方法:40例脑卒中后视空间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治疗组康复训练同步tDCS刺激,对照组康复训练同步tDCS假刺激。分别...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双侧刺激(tDCS)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视空间障碍的作用及疗效评估指标的可行性。方法:40例脑卒中后视空间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治疗组康复训练同步tDCS刺激,对照组康复训练同步tDCS假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采用画钟试验(CDT)、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木块试验(WAIS-BD)、线方向判断测试(JLO)、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疗效,并分析JLO>18为症状改善的早期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CDT、WAIS-BD、JLO、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8周后,两组CDT、WAIS-BD、JLO、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4周后CDT、JLO评分及8周后CDT、WAIS-BD、JLO、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JLO与WAIS-BD、CDT、MBI呈显著相关(P<0.05)。治疗组8周后症状改善率(JLO>1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DCS双侧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视空间障碍,JLO>18分可作为视空间障碍症状改善的早期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视空间障碍 画钟试验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木块试验 线方向判断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