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泌尿道感染合并惊厥的炎性指标及病原菌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姚瑶 赵丽萍 +9 位作者 周红霞 葛婷婷 张林 刘宇立 朱国琴 徐锦雯 刘洵薇 吴晴 成芸 杨玲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9期3711-3715,共5页
背景儿童泌尿道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多由大肠埃希菌感染所致,部分泌尿道感染患儿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惊厥发作,从而加重病情、延长治疗时间。然而截至目前,关于儿童泌尿道感染发生惊厥的炎性指标情况、泌尿道感染合并惊厥患儿的... 背景儿童泌尿道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多由大肠埃希菌感染所致,部分泌尿道感染患儿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惊厥发作,从而加重病情、延长治疗时间。然而截至目前,关于儿童泌尿道感染发生惊厥的炎性指标情况、泌尿道感染合并惊厥患儿的病原菌与非惊厥者有无区别尚无报道。目的分析泌尿道感染患儿合并惊厥的炎性指标、常见病原菌及药物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2019年无锡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1例泌尿道感染合并惊厥患儿(惊厥组),同时选取100例泌尿道感染不伴惊厥患儿(非惊厥组)。收集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尿培养+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惊厥组PCT水平高于非惊厥组(P<0.05)。惊厥组尿培养出病原菌40株(49.4%),其中革兰阴性菌19株(47.5%),革兰阳性菌21株(52.5%),真菌0株。非惊厥组尿培养出病原菌27株(27.0%),其中革兰阴性菌23株(85.2%),革兰阳性菌4株(14.8%),真菌0株。两组间均以大肠埃希菌最多见。两组间病原菌(大肠埃希菌、非大肠埃希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耐药率均较高(93.3%、86.7%、73.3%),对亚胺培南、头孢替坦、厄他培南耐药率均较低(0、0、0)。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克林霉素、红霉素、青霉素G耐药率均在80.0%以上(92.3%、100.0%、84.6%、92.3%),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呋喃妥因耐药率低(0、0、23.1%)。结论泌尿系感染患儿,临床上要重视炎性指标(PCT)的检测,及时有效地评估感染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尽快控制感染,减少惊厥发作。同时应特别重视泌尿道感染合并惊厥患儿的中段尿培养检查,注意病原菌耐药性,尽早合理选择有效抗菌药物,及时控制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道感染 儿童 惊厥 病原菌 药敏试验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输尿管反流90例临床回顾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成芸 赵丽萍 +3 位作者 周红霞 张林 葛婷婷 徐锦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25-627,636,共4页
目的探讨输尿管膀胱反流(VUR)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因发热性尿路感染住院治疗并经排泄性尿路造影(MCU)确诊VUR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90例患儿中男41例、女49例,中位年龄0.90岁;双侧反流46例,其中神经源... 目的探讨输尿管膀胱反流(VUR)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因发热性尿路感染住院治疗并经排泄性尿路造影(MCU)确诊VUR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90例患儿中男41例、女49例,中位年龄0.90岁;双侧反流46例,其中神经源性膀胱4例。51例1岁以下患儿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10例5岁以上患儿中,仅1例男性患儿。6例手术治疗,其余84例内科保守治疗,其中随访到48例。随访患儿中,15例尿路感染复发,5例因肾瘢痕、患侧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转为手术治疗;25例于一年后复查MCU,1例反流级别加重、12例无变化、5例减轻、7例消失。8例患儿首次肾静态显像(DMSA)发现肾脏缩小、肾瘢痕形成,36例患儿半年后复查DMSA发现10例出现肾瘢痕。结论婴儿期发热性尿路感染患儿,尤其是男孩应注意是否存在VUR。DMSA、MCU等检查不能相互取代。双侧VUR患儿应排除神经源性膀胱及合并其他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输尿管反流 尿路感染 神经源性膀胱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