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线体温监测和位置跟踪传感器在ICU重症患者体温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曹晓东 黄云娟 +5 位作者 黄琴红 朱亭立 曹燕 蔡亚萍 朱俊霞 浦敏华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2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无线体温监测和位置跟踪传感器(下称传感器)在ICU重症监护患者体温测量中的有效性。方法随机抽取180例入住ICU的重症监护患者,采用同期自身对照方法分别使用传感器和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比较测温结果有无差异,并比较两种测温方... 目的探讨无线体温监测和位置跟踪传感器(下称传感器)在ICU重症监护患者体温测量中的有效性。方法随机抽取180例入住ICU的重症监护患者,采用同期自身对照方法分别使用传感器和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比较测温结果有无差异,并比较两种测温方法每日所需护理耗时。结果各时间点及不同年龄患者传感器与水银体温计所测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每日测温所需护理时间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传感器测温准确、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节省了护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体温监测和位置跟踪传感器 水银体温计 体温 腋温 I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时兢 宋秀琴 +4 位作者 陆荣国 俞娅芬 陈鸣宇 衡军峰 王烨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6年第1期14-15,18,共3页
目的:探讨危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0危重症病人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胃肠功能障碍组(181例)和非胃肠功能障碍组(119例)。评价胃肠功能障碍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目的:探讨危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0危重症病人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胃肠功能障碍组(181例)和非胃肠功能障碍组(119例)。评价胃肠功能障碍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G ICU)内胃肠功能障碍的患病率为60.3%。胃肠功能障碍组病人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非胃肠功能障碍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危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提示病情严重和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功能障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危重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营养支持对COPD机械通气病人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曹赋韬 姜东辉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87-29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无创机械通气病人肺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0例COPD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成三组,即肠内营养瑞代(EN1)组、肠内营养瑞素(EN2)组和肠外营养(PN)组。观察病人营养支持1周前后的营...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无创机械通气病人肺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0例COPD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成三组,即肠内营养瑞代(EN1)组、肠内营养瑞素(EN2)组和肠外营养(PN)组。观察病人营养支持1周前后的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血糖)变化、肺功能变化(动脉血PaO2、PaCO2、FEV1/FVC和预后情况(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插管率、病死率)。结果:三组病人血清总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治疗后各组间营养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EN1组病人治疗后平均血糖值基本正常,并且明显低于EN2组和PN组(P<0.05)。三组病人治疗后PaO2、FEV1/FVC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PaCO2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EN组PaCO2显著低于PN组(P<0.05),EN组FEV1/FVC(%)显著高于PN组(P<0.05)。其中,EN1组PaO2、PaCO2和FEV1/FVC改善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EN组较PN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脱机成功率明显提高(P<0.05),插管率和病死率亦明显降低(P<0.01)。EN1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和脱机成功率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EN和PN均能改善COPD机械通气病人的营养状态和肺功能,EN制剂在改善肺功能方面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机械通气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输注高氧液对全麻术后患者低氧血症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时兢 宋秀琴 +5 位作者 戴幼竹 俞娅芬 陈鸣宇 王烨 陆荣国 衡军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0期2256-2258,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输氧对全麻术后患者低氧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将高浓度氧气溶解在常规输液用液体内制备成为高氧液,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输氧。把96例全麻术后需呼吸机支持并入住ICU监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有创-无创序... 目的:探讨静脉输氧对全麻术后患者低氧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将高浓度氧气溶解在常规输液用液体内制备成为高氧液,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输氧。把96例全麻术后需呼吸机支持并入住ICU监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有创-无创序贯脱机拔管后只予普通输液治疗;预防组(48例),有创-无创序贯脱机拔管后予静脉输氧。监测两组患者脱机拔管前和拔管后输液15、30、45、60min的血气指标变化。结果:对照组在常规输液后不同时间,动脉氧分压(PaO2)和氧饱和度(SaO2)均较输注前降低(P<0.05);而预防组静脉输氧后,PaO2和SaO2逐步增加,至60min时与输注前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预防组静脉输氧后,PaO2始终高于对照组(P<0.05),SaO2在输液后45、60min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输氧对全麻术后患者低氧血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全身 低氧血症 静脉输氧 预防 预防作用 术后患者 全麻术后 静脉输注 高氧液 SA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军 时兢 +2 位作者 丁浩中 黄政坤 顾静雄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8期537-539,共3页
目的观察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反应及血糖和皮质醇的影响,探讨其对ACE活性的作用.方法125例择期手术高血压患者,ASAⅡ~Ⅲ级,PCR-RFLP法则基因型进行分组,每组25例,A、C、D三组... 目的观察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反应及血糖和皮质醇的影响,探讨其对ACE活性的作用.方法125例择期手术高血压患者,ASAⅡ~Ⅲ级,PCR-RFLP法则基因型进行分组,每组25例,A、C、D三组为DD型,B、E两组为Ⅱ型,A、B、C三组采用术后间断肌注哌替啶镇痛,同时C组术后3.5、7.5、15.5、23.5 h鼻腔缓慢滴注卡托普利混悬液25 mg,D、E两组采用PCEA,分别于麻醉前、术后4、8、16、24 h监测SBP、DBP、HR,计算RPP,并监测ECG,测定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定镇痛效果.结果术后4、8、16、24 h A组心血管反应及心律失常例数皆高于B、C、D组(P<0.05,P<0.01);血糖、皮质醇水平及VAS评分B、C组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D组与A组比较及E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EA可有效抑制强烈的心血管反应,减轻应激反应,同时可降低DD型高血压患者高浓度ACE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硬膜外自控镇痛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基因型 高血压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