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染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患者全因死亡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胡仁静 严子禾 +3 位作者 韩志君 汤怡颖 胡锡池 黄红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67-1572,共6页
目的 :评价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方法 :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检索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纳入同时含有碳青霉烯耐药肠杆科细菌(CRE)及碳青霉烯敏感的... 目的 :评价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方法 :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检索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纳入同时含有碳青霉烯耐药肠杆科细菌(CRE)及碳青霉烯敏感的肠杆菌细菌(CSE)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研究。采用Stata14.0软件进行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并评价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发表偏倚。结果:16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包括2 916例患者(CRE感染797例,CSE 2 119例)。根据纳入研究的设计类型分为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感染患者细菌检出的标本类型分为血流感染组亚组、综合感染类型亚组(包括尿液、血液、痰等)。队列研究组的CRE感染全因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为2.44(95%CI:1.963.03,I2=16.1%,Pheterogeneity=0.312);血流感染亚组的RR为2.07(95%CI:1.592.69,I2=0.0%,Pheterogeneity=0.511);综合感染类型亚组的RR为3.35(95%CI:2.254.99,I2=0.0%,Pheterogeneity=0.868)。病例对照组的比值比(odds ratio,OR)为2.30(95%CI:1.493.55,I2=53.5%,Pheterogeneity=0.018);血流感染亚组的OR为2.85(95%CI:1.664.90,I2=60.8%,Pheterogeneity=0.018);综合感染类型亚组的OR为1.46(95%CI:0.732.90,I2=25.2%,Pheterogeneity=0.261)。结论 :CRE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CSE患者,血流感染与患者死亡是密切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 全因死亡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初发患者贫血相关的检验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孙伟峰 张健 +1 位作者 朱旭明 丁小青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0-112,共3页
目的:研究血液红系参数和胱抑素C(cystatin C,CysC)的联合检测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贫血病变程度的价值。方法:对56例MM初发住院患者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根据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水平分为3组:A组(HGB 43~75 ... 目的:研究血液红系参数和胱抑素C(cystatin C,CysC)的联合检测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贫血病变程度的价值。方法:对56例MM初发住院患者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根据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水平分为3组:A组(HGB 43~75 g/L)18例,B组(HGB 76~98 g/L)19例,C组(HGB 101~146 g/L)19例。结果:3组之间的平均红细胞客积、平均血球血红蛋白、平均血球血红蛋白浓度各项目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distribution width,RDW)、CysC均明显高于C组(P<0.001或P<0.01),A组和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A组、B组的RDW、CysC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组(P<0.001或P<0.01),A组和B组之间也无明显差异(P>0.05)。56例患者的RDW、CysC分别与HGB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525,P<0.01;r=-0.553,P<0.01)。以C组为非明显贫血对照的ROC分析提示,RDW、Cys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27、0.892,双因素下的AUC则可提高至0.946。结论:MM患者的明显贫血改变与RDW、CysC的升高有关,但在的贫血进程中升高不显著。血液指标RDW、CysC的检测能为研究MM患者相关贫血机制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胱抑素C 红细胞分布宽度 曲线下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锡地区皮肤病患儿血清食物特异性IgG的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健 吴国荣 +3 位作者 孙果 吴中嘉 殷洪明 崔玉宝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65-1369,共5页
目的:调查无锡地区皮肤病患儿血清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及其流行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无锡市儿童医院皮肤科就诊患儿食物特异性IgG检测结果。结果:共纳入891例患者,其中湿疹364例,荨麻疹161例,特应性皮炎167例和过... 目的:调查无锡地区皮肤病患儿血清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及其流行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无锡市儿童医院皮肤科就诊患儿食物特异性IgG检测结果。结果:共纳入891例患者,其中湿疹364例,荨麻疹161例,特应性皮炎167例和过敏性紫癜199例;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检测阳性率为72.8%,其中以特应性皮炎最高为80.2%,其他依次为荨麻疹(76.4%)、湿疹(72.3%)和过敏性紫癜(64.8%);食物特异性IgG阳性以鸡蛋(55.0%)、牛奶(34.1%)和小麦(7.7%)最多见,其他依次为大米(1.9%)和大豆(1.5%),余下9种食物均未发现阳性者。结论:在皮肤科就诊患儿中,血清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高,建议对皮肤疾病患者进行食物特异性IgG检测,查找引起血清IgG升高的食物,对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不耐受 皮肤病 特异性IG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无锡地区异常血红蛋白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妍 林敏 +10 位作者 韩志君 杨立业 王前 郑磊 黄樾 林芬 詹少芬 林春萍 吴教仁 刘晶波 严子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6-318,共3页
目的:了解江苏省无锡地区异常血红蛋白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10297人参加异常血红蛋白的电泳筛查,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各项红细胞参数,Gap-PCR与反向斑点杂交检测地贫及HbE,采用PCR-测序法检测异常血红蛋白点突变。结果:无锡地区的... 目的:了解江苏省无锡地区异常血红蛋白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10297人参加异常血红蛋白的电泳筛查,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各项红细胞参数,Gap-PCR与反向斑点杂交检测地贫及HbE,采用PCR-测序法检测异常血红蛋白点突变。结果:无锡地区的异常血红蛋白发生率为0.136%(14/10297)。本次筛查共发现8种异常血红蛋白,包括1例HbI、1例HbJ-Bangkok、1例HbUbe-2、1例HbJ-Beijing,1例HbHbG-Taipei,3例HbQueens,2例HbG-Coushatta和4例HbE。结论:江苏省无锡地区的异常血红蛋白病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鲜明的南北交汇的基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类 分子流行病学 DNA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锡地区住院患者梅毒与HIV抗体筛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琴 张婧 +2 位作者 肖琛月 乔伟振 吴志芬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62-762,共1页
根据2000年卫生部要求。术前备血患者须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抗体检测,以保证医患的安全,及时了解感染情况及社会感染率。为此,笔者对无锡地区8630例住院患者进行了梅毒血清学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筛查,现将检查... 根据2000年卫生部要求。术前备血患者须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抗体检测,以保证医患的安全,及时了解感染情况及社会感染率。为此,笔者对无锡地区8630例住院患者进行了梅毒血清学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筛查,现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住院患者 抗体 HI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科玛嘉酵母菌显色培养基快速鉴定酵母菌 被引量:1
6
作者 胡锡池 严子禾 王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797-2797,共1页
近年来,由酵母菌引起的各种感染不断增加,其耐药株也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科玛嘉酵母菌显色培养基(以下简称显色培养基)是通过菌落的不同颜色和形态对酵母菌进行快速鉴定的一种选择性培养基。为了全面评价这种培养基的实际应用价值,... 近年来,由酵母菌引起的各种感染不断增加,其耐药株也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科玛嘉酵母菌显色培养基(以下简称显色培养基)是通过菌落的不同颜色和形态对酵母菌进行快速鉴定的一种选择性培养基。为了全面评价这种培养基的实际应用价值,我们采用这种显色培养基对250份临床标本进行酵母菌分离鉴定.再用VITEK-YBC卡进行酵母菌的鉴定,并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现报告结果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色培养基 快速鉴定 酵母菌 科玛嘉 选择性培养基 分离鉴定 临床标本 报告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者性别对肺移植受者术后短期生存的影响: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7
作者 李小杉 薛士强 +5 位作者 熊敏 高蓉 钱婷 满霖 吴波 陈静瑜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1-598,共8页
目的评估供者性别对肺移植受者术后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66例肺移植受者的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不同供者性别组及供受者性别组合组短期死亡风险差异。通过多变量Cox回归、倾向性评分(PS)回归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 目的评估供者性别对肺移植受者术后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66例肺移植受者的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不同供者性别组及供受者性别组合组短期死亡风险差异。通过多变量Cox回归、倾向性评分(PS)回归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控制混杂因素,进一步评估死亡风险差异。并按供者性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男女性供者组肺移植受者术后30d、1年、2年及3年的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S回归和PSM后的单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供者组受者术后2年死亡风险高于男性供者组,风险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29(1.01~1.65)和1.36(1.03~1.80)。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供受者性别组合组各随访时间点死亡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按供者性别分组的亚组分析显示,无论在男性还是女性供者组中,不同受者性别组的受者死亡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女性供者可降低肺移植受者术后的短期生存率,但这种负面影响并非长期可持续。目前尚不支持将性别因素纳入供肺匹配分配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移植 供者 性别匹配 供肺分配 短期生存 肺源分配评分 倾向性评分回归 倾向性评分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0
8
作者 张申 沈波 王春新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61-1063,共3页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变迁情况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2007年1-12月新生儿科临床诊断败血症患儿血培养分离出的147株细菌,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32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细菌,采用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变迁情况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2007年1-12月新生儿科临床诊断败血症患儿血培养分离出的147株细菌,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32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细菌,采用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147株细菌中葡萄球菌属130株,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21株(82.3%),表皮葡萄球菌上升到第1位,其次是溶血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96株,占CNS的79.3%,且呈多重耐药趋势。结论CNS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MRCNS检出率高且呈多重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耐药性 败血症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0急救转运系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意义 被引量:23
9
作者 刘肖肖 韩志君 +1 位作者 叶新和 杨承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983-984,共2页
目的观察120急救转运系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再灌注时间及其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PCI的STEMI患者60例,根据入院方式分为120转运组36例和自行入院组24例,观察2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FMC-to-B)时间、... 目的观察120急救转运系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再灌注时间及其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PCI的STEMI患者60例,根据入院方式分为120转运组36例和自行入院组24例,观察2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FMC-to-B)时间、进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D-to-B达标率(D-to-B<90min)、平均住院天数、PCI术后1周及6个月心功能情况。结果与自行入院组比较,120转运组D-to-B和首诊FMC-to-B时间显著缩短[90 min vs 115 min,P=0.002;(95±50)min vs(139±73)min,P=0.046],D-to-B达标率更高(61.1%vs 29.2%,P=0.015)。120转运组术后6个月LVEF显著高于自行入院组。结论 120急救转运系统可显著缩短STEMI患者的救治延迟,改善STEMI患者心功能和临床预后,减轻患者医疗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救 救护车 心肌再灌注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结石患者尿钙、磷、镁、尿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国荣 陈国千 周德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4044-4044,共1页
尿结石是临床较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无机离子如钙、磷、镁,有机阴离子如尿酸、胱氨酸、草酸等参与了尿结石的形成.因此体液中此类离子浓度的变化反映了疾病的变化。本资料主要分析了尿结石患者体外碎石前后尿液中钙、磷、镁、尿酸浓... 尿结石是临床较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无机离子如钙、磷、镁,有机阴离子如尿酸、胱氨酸、草酸等参与了尿结石的形成.因此体液中此类离子浓度的变化反映了疾病的变化。本资料主要分析了尿结石患者体外碎石前后尿液中钙、磷、镁、尿酸浓度的变化,用于评价体外碎石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浓度 结石患者 临床意义 尿钙 泌尿系统疾病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反应蛋白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7
11
作者 胡志德 韩志君 +4 位作者 孙懿 秦琴 黄元兰 陈孙孝 邓安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1-505,共5页
目的评价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就诊时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对其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0年9月期间202例因重症CAP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评价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就诊时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对其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0年9月期间202例因重症CAP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出患者就诊时的血清CRP浓度以及肌酐、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等数据。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住院期间死亡组(死于CAP并发症)和存活组,分别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法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CRP与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关系。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血清CRP中位水平(四分位间距)分别为327.00(246.25,411.50)mg/L和167.00(132.50,208.50)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481,P<0.001)。ROC分析表明:血清CRP对预测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力,其曲线下面积(AUC)达到了0.85[95%可信区间(0.78,0.91)];以230.50 mg/L为界点时,其预测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敏感性为0.83[95%可信区间(0.76,0.89)],特异性为0.79[95%可信区间(0.65,0.89)]。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在校正了年龄、肌酐、红细胞沉降率后,CRP仍然与重症CAP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死亡事件相关(OR=13.42,P<0.01)。结论血清CRP水平对重症CAP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质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住院期间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球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对利奈唑胺等新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胡锡池 万林 胡仁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89-1191,共3页
目的:研究肠球菌属的分布特征及对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丁等新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使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药敏实验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法,运用统计学软件EpiInfor200... 目的:研究肠球菌属的分布特征及对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丁等新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使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药敏实验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法,运用统计学软件EpiInfor2000、WHONE5.4分析实验数据。结果:在所有170株受检肠球菌中,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其他肠球菌分别占52.9%、41.2%和5.9%。检出肠球菌株数最多的标本是尿液,其余为胆汁和血液等。药敏结果表明,肠球菌属总体耐药水平较高,仅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极度敏感,屎肠球菌除对氯霉素、四环素、奎奴普丁/达福普丁的耐药率低于粪肠球菌以外,对其他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粪肠球菌。利奈唑胺对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的MIC值大多为1和2μg/L。72%粪肠球菌对奎奴普丁/达福普丁的MIC值大于2μg/L,而80%的屎肠球菌对其的MIC值则小于2 mg/L。结论:临床肠球菌属感染以屎肠球菌、粪肠球菌为主,屎肠球菌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粪肠球菌。利奈唑胺对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均显示出了强大的抗菌活性,而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只对屎肠球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或选用利奈唑胺治疗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所引起的感染,同时密切关注抗菌药物的MIC值变化,以此延长药物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球菌 利奈唑胺 耐药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胡仁静 严子禾 胡锡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137-313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G试验)对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的临床价值,同时分析香菇多糖对G试验的干扰。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10月IFI患者183例(确诊组32例,临床诊断组76例,拟诊组75例),细菌感染者59例,健康...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G试验)对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的临床价值,同时分析香菇多糖对G试验的干扰。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10月IFI患者183例(确诊组32例,临床诊断组76例,拟诊组75例),细菌感染者59例,健康体检者41例,香菇多糖干扰组25例。采用了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配套G试验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用ROC曲线进行评估,同时回顾性分析香菇多糖对G实验的干扰。结果:临床诊断组与拟诊组、细菌感染、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Z=-8.889,P<0.001;Z=-7.992,P<0.001;Z=-7.275,P<0.001)。香菇多糖干扰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中位数665.6pg/mL明显高于确诊组的108.7pg/mL(Z=-5.307,P<0.001)和临床诊断组的38.2pg/mL(Z=-7.0,P<0.001);确诊组和临床诊断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Z=-3.874,P<0.001)。排除香菇多糖干扰后G试验用于诊断IF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3,95%可信区间为(0.761~0.885)。结论:肿瘤患者进行G试验时注意检测前使用香菇多糖的干扰,血浆1,3-β-D葡聚糖可以作为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1 3-β-D葡聚糖 干扰 香菇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SSA60000抗体和抗SSA52000抗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志刚 陈国千 +1 位作者 邹耀红 周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3229-3231,共3页
目的:探讨抗SSA60000抗体和抗SSA52000抗体的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血清抗SSA抗体阳性的SLE患者78例和pSS患者36例,采用线性免疫分析法检测抗SSA60000抗体和抗SSA52000抗体。结果:SL... 目的:探讨抗SSA60000抗体和抗SSA52000抗体的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血清抗SSA抗体阳性的SLE患者78例和pSS患者36例,采用线性免疫分析法检测抗SSA60000抗体和抗SSA52000抗体。结果:SLE患者双抗体均阳性38例,单独抗SSA60000阳性33例,单独抗SSA52000阳性7例;pSS患者双抗体均阳性32例,单独抗SSA60000阳性0例,单独抗SSA52000阳性4例。抗SSA60000阳性率在SLE及pS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3,P=0.96);pSS患者抗SSA52000阳性率高于SLE患者(χ2=19.43,P=0.0000);SLE患者单独抗SSA60000阳性率高于pSS患者χ2=19.43,P=0.0000);单独抗SSA52000阳性率在SLE患者及pSS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3,P>0.05)。结论:抗SSA60000抗体和抗SSA52000抗体联合检测可用于辨别SLE和pSS,单独抗SSA60000抗体阳性主要见SLE,可排除pSS;抗SSA52000阳性率在pSS患者高于SLE患者,但单独抗SSA52000阳性不能排除S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抗SSA60000抗体 抗SSA52000抗体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时携带TEM-1、ADC-57、DHA-1、OXA-23 4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发现 被引量:3
15
作者 蔡培泉 李朋玲 王春新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I0004-I0008,共5页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A)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使用PCR法对20株PDR-ABA菌进行14种A类、10种B类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金属β-内酰胺酶)、2种C类和8种D类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合计34种β-内酰胺酶基因...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A)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使用PCR法对20株PDR-ABA菌进行14种A类、10种B类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金属β-内酰胺酶)、2种C类和8种D类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合计34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基因检测,并使用PCR法对插入序列ISAba1与β-内酰胺酶bla OXA-23基因(ISAba1-OXA-23)、插入序列ISAba1与β-内酰胺酶ADC-57基因(ISAba1-ADC-57)的进行连锁检测。对PCR阳性产物使用全自动荧光法进行测序。结果 20株PDR-ABA均检出bla TEM-1、bla ADC-57、bla DHA-1和bla OXA-23的4种β-内酰胺酶基因,且ISAba1-OXA-23和ISAba1-ADC-57的连锁检测均为阳性。结论本组菌株耐全部β-内酰胺类药物原因可能与其产TEM-1、ADC-57、DHA-1和OXA-23等四种β-内酰胺酶相关,且ADC-57和OXA-23这2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高表达对耐药贡献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Β-内酰胺类 耐药基因 Β-内酰胺酶 插入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调脾方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性激素、免疫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梅菊丽 张煜 江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7期1587-1590,1594,共5页
目的:探讨补肾调脾方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性激素、免疫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妇科收治的140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依据抽签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70例。常规组给予莉芙敏治疗,研究组给... 目的:探讨补肾调脾方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性激素、免疫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妇科收治的140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依据抽签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70例。常规组给予莉芙敏治疗,研究组给予莉芙敏联合补肾调脾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瘦素、脂联素、氧化应激指标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性激素、T淋巴细胞亚群、瘦素、脂联素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经药物治疗12周后,两组性激素指标P水平升高,LH和FSH水平降低,且研究组P高于常规组,LH和FSH均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LP水平降低,APN水平升高,且研究组LP低于常规组,APN高于常规组(均P<0.05)。两组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且研究组SOD高于常规组,MDA低于常规组(均P<0.05)。两组CD4^+和CD4^+/CD8^+水平显著升高,CD8^+水平显著下降,且研究组CD4^+和CD4^+/CD8^+均高于常规组,CD8^+细胞数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补肾调脾方能显著改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性激素水平,提高免疫功能,缓解氧化应激,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调脾方 性激素 免疫功能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分析椒蒿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6
17
作者 仵燕 王春娥 +1 位作者 玛衣拉.阿不拉克 张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5-387,共3页
目的测定椒蒿不同部位挥发油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椒蒿不同生长部位中提取挥发油,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GC-MS分析,结合计算机质谱图库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结果... 目的测定椒蒿不同部位挥发油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椒蒿不同生长部位中提取挥发油,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GC-MS分析,结合计算机质谱图库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结果椒蒿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共检索23种物质,其中茴香脑含量占80.80%,β-罗勒烯含量占12.93%;椒蒿杆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共检索21种物质,其中茴香脑含量占78.49%,β-罗勒烯含量占12.82%。结论椒蒿叶和杆的挥发油基本成分一致,提取时可不必分开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椒蒿 挥发油 气-质联用(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肺上皮细胞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国荣 王发龙 +5 位作者 陈文 陈静瑜 刘洁 王琼 赵琪 陈国千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41-644,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对肺上皮细胞致炎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BEAS-2B人正常肺上皮细胞,观察1、10、100、1 000μg/L重组HMGB1蛋白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致炎细胞因... 目的:观察重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对肺上皮细胞致炎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BEAS-2B人正常肺上皮细胞,观察1、10、100、1 000μg/L重组HMGB1蛋白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含量的影响,及10 mg/L 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抗体处理对HMGB1诱导致炎细胞因子释放的抑制作用。TNF-α、IL-1β和IL-6含量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不同剂量重组HMGB1诱导肺上皮细胞12 h后,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β、IL-6含量均呈HMGB1剂量依赖性升高;100μg/L HMGB1分别诱导肺上皮细胞3、6、12和24 h后,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β、IL-6含量均呈显著性升高(P<0.05或P<0.01),IL-1β、IL-6含量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升高,而TNF-α含量于诱导后6 h达峰值;TLR4抗体处理后TNF-α、IL-1β、IL-6释放均受到部分抑制(P<0.05或P<0.01)。结论:HMGB1对肺上皮细胞释放TNF-α、IL-1β和IL-6具有诱导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胞膜TLR4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上皮细胞 TOLL样受体4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于尿路念珠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锡池 严子禾 刘红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134-313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实验)对于尿路念珠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同时进行尿路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临床诊断为尿路念珠菌感染的9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81例非真菌感染者及52例健康...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实验)对于尿路念珠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同时进行尿路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临床诊断为尿路念珠菌感染的9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81例非真菌感染者及5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和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BG)的含量,并用ROC曲线评估G实验的诊断价值,同时用κappa值检验G实验结果与培养结果的一致程度。用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尿路念珠菌感染组BG18.4pg/mL,显著高于非真菌组的7.5pg/mL和健康对照组的7.5pg/mL,ROC曲线分析显示,G实验临界值定为14.4pg/mL时,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是0.91、0.75、0.66,可达最佳效果。G实验与培养一致性的κappa值为0.583。单因素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0.5×109/L、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BG含量与尿路念珠菌感染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高水平的BG、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为其预测因素。结论:血浆BG可作为尿路念珠菌感染的早期预警指标。避免高危因素的发生(如抗生素的滥用等),可有效减少尿路真菌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感染 葡聚糖 念珠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P3在儿童I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艳 申卫红 朱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2-853,共2页
目的:通过研究儿童Ⅰ型糖尿病患者中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探讨其在儿童Ⅰ型糖尿病发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患儿与正常人各30例,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C肽的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 目的:通过研究儿童Ⅰ型糖尿病患者中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探讨其在儿童Ⅰ型糖尿病发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患儿与正常人各30例,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C肽的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数量;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FOXP3的mRNA表达。结果:Ⅰ型糖尿病患儿组中血清C肽含量(0.71±0.06)ng/m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45±0.28)ng/ml;血糖含量(7.51±5.06)m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85±0.68)mmol/L;外周血中CD4+CD25+Treg约占CD4+T细胞(1.57±0.15)%,低于正常对照组(3.13±0.29)%(P<0.05);Ⅰ型糖尿病患儿组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低表达FOXP3。结论:儿童Ⅰ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FOXP3表达降低,导致机体不能抑制效应性CD4+T细胞的增殖对胰岛的破坏,从而参与了Ⅰ型糖尿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XP3 C肽 Ⅰ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