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像学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朱宗明 张宗军 +6 位作者 陈宏伟 任斌 鲍健 汤群锋 吴力源 胡晓云 卢光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3-337,共5页
目的采用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高分辨MRI,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0例,经颈部CTA检测出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并... 目的采用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高分辨MRI,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0例,经颈部CTA检测出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并伴管腔狭窄,再接受MRI扫描;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40例患者中,CTA检出斑块61个,其中混合性斑块31个;钙化性斑块18个;软斑块12个。高血压30例,检出斑块49个;无高血压10例,检出斑块12个。MRI检出斑块61个,其中Ⅲ型14个;Ⅳ~Ⅴ型23个,Ⅵ型6个;Ⅶ型18个。斑块内溃疡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同侧急性脑梗死14例,双侧颈动脉斑块造成双侧脑梗死10例,一侧颈动脉检出粥样斑块而对侧发生脑梗死2例。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以混合性斑块为主,双侧好发;高血压患者斑块发生率高于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同侧脑梗死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颈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朱宗明 张宗军 +5 位作者 陈宏伟 鲍建 方向明 汤群锋 邹新农 卢光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83-686,共4页
目的运用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DCTPI)扫描,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与脑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急诊行头颅CT或MRI扫描后,... 目的运用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DCTPI)扫描,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与脑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急诊行头颅CT或MRI扫描后,立即行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扫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的狭窄程度和脑灌注血流参数进行评价。结果 40例患者中,颈动脉无狭窄9例,占22.5%;轻度狭窄9例,占22.5%;中度狭窄12例,占30.0%;重度狭窄8例,占20.0%;完全闭塞2例,占5.0%。15例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中心区患侧脑血流量较对侧明显下降,同时梗死中心区脑血流量较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脑血容量、造影剂到达峰值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联合应用可同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颈动脉狭窄情况和缺血脑组织的部位和范围,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颈动脉疾病 脑梗死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与病理相关性 被引量:13
3
作者 朱志梅 彭康明 +2 位作者 周江云 马珺 鲍健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2期200-203,共4页
目的探讨肺占位性病变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特点及与其病理类型、良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肺占位性病变患者103例。均进行常规64排螺旋CT检查,并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 目的探讨肺占位性病变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特点及与其病理类型、良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肺占位性病变患者103例。均进行常规64排螺旋CT检查,并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肺占位性病变结节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CT(P<0.05)。恶性肿瘤分叶征,小气道改变,胸膜凹陷征,毛刺征,血管纠集征出现比例显著高于非肿瘤患者(P<0.05)。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特异度均显著高于常规CT(P<0.05)。且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肺癌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858)。结论肺占位性病变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特点与其病理类型、良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用于临床诊断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占位性病变 病理类型 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检查对伴肾积水的无症状性输尿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9
4
作者 昝星有 周卫平 +1 位作者 蒋雪琴 吴鹏西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4-385,共2页
输尿管结石患者大多数伴有绞痛、肉眼血尿等症状,无症状者较少。无症状性输尿管结石在健康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多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致肾功能受损。如能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恢复正常或改善。因此,早期诊断对疾病的治疗有重要... 输尿管结石患者大多数伴有绞痛、肉眼血尿等症状,无症状者较少。无症状性输尿管结石在健康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多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致肾功能受损。如能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恢复正常或改善。因此,早期诊断对疾病的治疗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探讨超声检查对伴肾积水的无症状性输尿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 肾盂积水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对成人肠套叠病因学诊断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卫平 昝星有 陈宏伟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483-485,488,共4页
目的:探讨MSCT对成人肠套叠病因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MSCT诊断为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CT表现与手术病理资料。结果:MSCT表现为小肠型6例,回结型13例,结结型9例;其中1例回结型为结肠癌误诊为肠套叠。所有病理诊断为肠... 目的:探讨MSCT对成人肠套叠病因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MSCT诊断为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CT表现与手术病理资料。结果:MSCT表现为小肠型6例,回结型13例,结结型9例;其中1例回结型为结肠癌误诊为肠套叠。所有病理诊断为肠套叠病例均发现有原发病变,其中良性病变15例,恶性病变12例。前者以炎症、息肉、脂肪瘤多见,后者以肠癌为主。小肠型、回结型、结结型良恶性病变分别占66.7%(4/6)、33.3%(2/6),58.3%(7/12)、41.7%(5/12),44.4%(4/9)、55.6%(5/9)。18例平扫病人中,病因检出率88.9%(16/18),定性诊断正确率55.6%(10/18),病因诊断正确率27.8%(5/18);10例平扫加增强病例中,1例误诊,病因检出率77.8%(7/9),定性诊断正确率66.7%(6/9),病因诊断正确率55.6%(5/9)。平扫加增强对肠套叠病因定性诊断正确率及病因诊断正确率较单纯平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平扫结合增强可以检出绝大部分成人肠套叠原发病灶,可提高定性诊断正确率和病因诊断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 成人 肠套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MDCT诊断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寅 姜新宇 魏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2116-2119,共4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栓塞的临床特点和MDCT表现。方法对15例肠系膜静脉栓塞患者行CT增强检查,分析MDCT表现及临床特征。结果 15例增强扫描均可见肠系膜静脉内充盈缺损,3例可见肠系膜上静脉增宽,6例可见肠壁增厚呈"靶环状",1例...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栓塞的临床特点和MDCT表现。方法对15例肠系膜静脉栓塞患者行CT增强检查,分析MDCT表现及临床特征。结果 15例增强扫描均可见肠系膜静脉内充盈缺损,3例可见肠系膜上静脉增宽,6例可见肠壁增厚呈"靶环状",1例可见肠壁积气,11例可见腹水形成,3例可见肠系膜周围脂肪水肿。结论 MDCT检查早期诊断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有效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静脉 血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造影与双源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对比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华妙强 赵颖 穆晶伟 《淮海医药》 CAS 2016年第6期706-707,共2页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冠脉造影与双源螺旋CT冠脉成像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43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冠脉造影和双源螺旋CT冠脉成像进行检查。结果:冠脉造影监测左主干病变者7例,左前降支病变者28例,左...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冠脉造影与双源螺旋CT冠脉成像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43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冠脉造影和双源螺旋CT冠脉成像进行检查。结果:冠脉造影监测左主干病变者7例,左前降支病变者28例,左回旋支病变者17例,右冠状动脉病变者15例;与双源螺旋CT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螺旋CT的灵敏度为84.7%,特异度为93.0%,诊断复合率为94.8%,与冠脉造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双源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在临床的使用率将会逐渐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数据采集技术在腹部MR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8
作者 赵颖 侯金玲 陈骥梁 《淮海医药》 CAS 2017年第2期185-187,共3页
目的:探讨径向数据采集技术(radial)在腹部MR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对某院30例临床患者使用径向数据采集序列(radial)行上腹部横断面扫描,通过对比常规屏气成像以及呼吸触发成像图像信噪比(SNR)来判断成像质量。结果:径向数据采集序列信噪... 目的:探讨径向数据采集技术(radial)在腹部MR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对某院30例临床患者使用径向数据采集序列(radial)行上腹部横断面扫描,通过对比常规屏气成像以及呼吸触发成像图像信噪比(SNR)来判断成像质量。结果:径向数据采集序列信噪比(549.59±43.22)大于呼吸触发序列(406.56±26.41)大于常规屏气序列(305.45±15.38)。结论:径向数据采集技术(radial)序列在不屏气的情况下能有效地显示上腹部图像,并且图像质量优于常规屏气序列和呼吸触发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数据采集 磁共振成像 呼吸触发 自由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壁冠状动脉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垚 陈宏伟 +3 位作者 钱萍艳 丁国良 吴曼莉 陈国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5期519-521,共3页
目的:应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壁冠状动脉的检测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临床怀疑冠心病的500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并进行分析。结果:在检查的500... 目的:应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壁冠状动脉的检测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临床怀疑冠心病的500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并进行分析。结果:在检查的500例患者中190例(38%)有壁冠状动脉存在,其中157例发生在前降支及其分支,16例发生在回旋支及其分支,7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另外10例为多支病变。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壁冠状动脉显示率高,并能对其临床症状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壁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A在后循环脑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10
作者 杨文贤 鲍健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后循环脑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临床怀疑脑动脉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A检查。所有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纳入本研究,运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和瘤颈形...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后循环脑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临床怀疑脑动脉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A检查。所有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纳入本研究,运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和瘤颈形态及动脉瘤与颅骨和周围血管的关系,并根据多层螺旋CTA结果选择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治疗。结果:460例中的98例患者发现102个后循环动脉瘤。多层螺旋CTA诊断所有后循环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6.1%,98.7%和97.9%。多层螺旋CTA对于后循环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的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通过CTA评价认为65个后循环动脉瘤适合行血管内治疗,19个后循环动脉瘤适合外科夹闭治疗,另外18个后循环动脉瘤行随访。结论:多层螺旋CTA在后循环动脉瘤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后循环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并在指导其治疗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诊断 治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