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伦支海地区秋季海冰偏少对西伯利亚地区反气旋活动的影响
1
作者 卢楚翰 夏平 +1 位作者 张煜敏 信飞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6-1079,共14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大幅升温、海冰急剧退缩。以往研究揭示了秋季巴伦支海区域的海冰状况是后期冬季欧亚大陆气温异常的显著前兆因子,而西伯利亚冬季低层反气旋的活动与冷空气变化密切相关,但北极海冰对西伯利亚地区冬季低层反气旋... 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大幅升温、海冰急剧退缩。以往研究揭示了秋季巴伦支海区域的海冰状况是后期冬季欧亚大陆气温异常的显著前兆因子,而西伯利亚冬季低层反气旋的活动与冷空气变化密切相关,但北极海冰对西伯利亚地区冬季低层反气旋/冷高压活动是否以及如何产生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RA5及海冰资料,研究了巴伦支海地区秋季海冰偏少对西伯利亚地区反气旋活动的影响及途径。结果表明:(1)巴伦支海地区秋季海冰密集度的年际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冬季反气旋及其携带的冷空气质量作用明显,当秋季海冰较少时,反气旋活动增强,其携带冷空气增多。(2)秋季海冰面积指数减少将导致后期更多海洋热量向大气传递,从而降低冬季极区与中纬度间的经向温度梯度,进而减弱中纬度西风,造成欧亚大陆反气旋活动增强。(3)利用大气环流模式CAM6,设计了巴伦支海区域海冰变化的敏感性试验,其结果也显示在海冰偏少条件下,除贝加尔湖以东和中国东北部地区,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均呈现反气旋频次增多、反气旋中心气压增强。其中,海冰减少引起了位涡经向梯度的显著降低,从而导致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以及东亚地区的阻塞发生频率增大,使得欧亚大陆中纬度大部分区域反气旋活动增强,气温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气旋 海冰 冷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冰快速退缩情景下西伯利亚区域反气旋活动变化和温度异常联系
2
作者 夏平 卢楚翰 +2 位作者 黄丁安 陈日恒 王蕊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3-1284,共12页
北极海冰变化与冬季欧亚大陆气温异常变化存在密切联系,而冬季冷高压系统的频繁活动对于西伯利亚以及东亚地区降温产生直接影响,在“北极放大”以及未来北极海冰退缩情景下,西伯利亚近地面反气旋活动如何变化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利用... 北极海冰变化与冬季欧亚大陆气温异常变化存在密切联系,而冬季冷高压系统的频繁活动对于西伯利亚以及东亚地区降温产生直接影响,在“北极放大”以及未来北极海冰退缩情景下,西伯利亚近地面反气旋活动如何变化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Mask R-CNN反气旋客观识别算法对欧亚大陆冬季天气尺度反气旋进行识别,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ERA5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OISST V2.1每日海冰密集度数据集以及MIROC6模式输出资料,进一步研究了在未来北极海冰迅速退缩的背景下,前期秋季海冰异常变化可能对反气旋和冷空气活动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981-2022年秋季巴伦支海-卡拉海区域(Barents-Kara Sea,BKS)海冰指数减下降,而欧亚大陆中高纬度特别是西伯利亚区域的气温显著下降,冷空气质量异常堆积,反气旋活动携带的冷空气质量增多。进一步利用北极放大计划(Polar Amplification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PAMIP)中的模式资料,统计欧亚大陆反气旋在未来北极海冰较少情景下的活动变化规律,发现海冰减少条件下,西伯利亚区是欧亚大陆反气旋的主要影响和生消地之一,该区域反气旋具有局地活动特征,对准定常的西伯利亚冷高压以及冷池区冷空气积聚起重要促进作用。气温在欧亚大陆北边缘增高但在欧亚大陆中纬度呈显著下降特征,伴随着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极寒天数增多。进一步研究发现秋季BKS海冰状况可作为前兆因子对后期冬季反气旋活动以及气温异常产生影响,该地区海冰状况引起区域位涡经向梯度显著降低,从而使上游东欧平原阻塞发生频率增大,有利于反气旋活动增强和冷空气的输送,促使东亚冬季寒冷趋势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气旋 冷空气质量 西伯利亚冷核区 巴伦支海秋季海冰 客观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温度异常对夏季北极气旋发展与维持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白亚雯 卢楚翰 +3 位作者 粟云鹏 孔阳 陶玮 丁留贯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591,共16页
北极气旋是影响北极的重要天气系统,与温带气旋不同,一些气旋发展与维持过程受到对流层顶极涡(tropopause polar vortex,TPV)作用,其增强、维持以及垂直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选取不同气旋过程,利用数值天气预报(weather research and ... 北极气旋是影响北极的重要天气系统,与温带气旋不同,一些气旋发展与维持过程受到对流层顶极涡(tropopause polar vortex,TPV)作用,其增强、维持以及垂直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选取不同气旋过程,利用数值天气预报(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模式数值模拟方法,设计模拟试验,分析平流层热力异常对夏季不同类别北极气旋及对应降水的影响。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与TPV联系紧密的气旋个例,其发展和维持受平流层高位涡(potential vorticity,PV)向下侵入到对流层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准正压以及上暖下冷结构的特征。敏感性试验中,减弱对流层上部及以上水平热力差异后,对流层顶的折叠特征明显减弱,与之对应气旋中心区域的平流层下侵位涡以及绝对涡度明显减弱,导致气旋中心强度及对应降水均发生显著的降低。与之相反,在另一个与TPV活动无关的北极气旋过程中,其形成发展主要受到斜压不稳定的作用,平流层的水平热力差异对气旋强度、降水量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气旋 平流层温度异常 位涡 斜压不稳定 北极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北郊低对流层挥发性有机物垂直分布特征及对臭氧生成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施双双 朱彬 +2 位作者 沈利娟 杨思琪 王红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527,共15页
在各地臭氧(O_(3))污染呈现多发态势的背景下,垂直方向上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O_(3)生成的潜在贡献尚不明晰。利用南京北郊2020年10月17日至11月15日低对流层(高度为0~1000 m)强化探空数据,探讨了VOCs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O_(3)生成的潜... 在各地臭氧(O_(3))污染呈现多发态势的背景下,垂直方向上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O_(3)生成的潜在贡献尚不明晰。利用南京北郊2020年10月17日至11月15日低对流层(高度为0~1000 m)强化探空数据,探讨了VOCs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O_(3)生成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①VOCs总含量(体积分数,下同)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73.4±26.1)×10^(-9)~(50.4±20.3)×10^(-9)),各高度上烷烃占比最大(64.3%~71.6%),烯烃占比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3.4%~9.9%),芳香烃、卤代烃和乙炔占比无显著变化;交通排放和低边界层致使早、晚VOCs廓线垂直梯度大,低层VOCs积累且烷烃占比增大,而午后VOCs各组分垂直分布较均匀。②受大气层结影响,白天混合层内以烷烃和烯烃的光化学反应为主,OH自由基损失率(L_(OH))分别为3.3和2.7 s^(-1),占比分别为42.8%和35.1%;稳定边界层和残余层内均以烷烃和芳香烃的光化学反应为主。③午后混合层内VOCs的OH自由基损失率、臭氧生成潜势(OFP)与O_(3)含量成正相关关系,代表局地VOCs和O_(3)关系特征;早晨稳定边界层和残余层内无显著相关性;光化学反应活性较大的VOCs组分对O_(3)生成的潜在贡献主要集中在低层,以乙烯和丙烯为主;低对流层上部对O_(3)光化学生成的潜在贡献主要以低活性的烷烃为主,二甲苯/乙苯比值(X/E)分析表明,高层气团老化程度较高,可反映区域大气特征。限制化工厂排放、提升机动车排放标准和燃油质量是改善南京地区O_(3)污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垂直分布 臭氧 对流层 光化学反应活性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2004-2022年NO_(2)柱浓度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沈利娟 刁一伟 +3 位作者 贾浩博 王红磊 施双双 赵天良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0-962,共13页
为研究长三角地区NO_(2)柱浓度长期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OMI卫星观测的NO_(2)柱浓度数据、GPM降雨数据、MERRA-2再分析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地面NO_(2)浓度数据,分析了卫星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的一致性以及NO_(2)柱浓度的... 为研究长三角地区NO_(2)柱浓度长期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OMI卫星观测的NO_(2)柱浓度数据、GPM降雨数据、MERRA-2再分析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地面NO_(2)浓度数据,分析了卫星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的一致性以及NO_(2)柱浓度的年际、月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OMI卫星观测的NO_(2)柱浓度与地面观测的NO_(2)浓度一致性较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地面NO_(2)浓度分布及其时间变化特征.②长三角地区2004-2022年NO_(2)柱浓度高值主要集中在南京、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和杭州等核心城市地区;NO_(2)柱浓度年际变化呈波动变化趋势,可分为2个阶段,2004-2011年为增加阶段,年均变化率为0.68%,2011-2022年为降低阶段,年均变化率为-4.51%.2011年NO_(2)柱浓度达最大值〔(12.63×10^(15)±9.16×10^(15))molec/cm^(2)〕,2022年达到最小值,仅为(7.16×10^(15)±4.80×10^(15))molec/cm^(2).③受气象条件和排放源的影响,导致NO_(2)柱浓度存在明显的月际和季节性变化,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特征,其中12月〔(20.20×10^(15)±8.89×10^(15))molec/cm^(2)〕最高,7月〔(4.81×10^(15)±1.72×10^(15))molec/cm^(2)〕最低.④长三角地区NO_(2)柱浓度的长期演变特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第二产业中的燃煤源和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对NO_(2)柱浓度的影响较大,机动车排放是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群对流层NO_(2)的重要来源.研究显示,2004-2022年随着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执行,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NO_(2)柱浓度持续降低,充分证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实现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NO_(2)柱浓度 时间演变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6模式未来情景下模拟的大气质量季节循环:非线性变化
6
作者 乔年 卢楚翰 +1 位作者 管兆勇 胡杨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7-880,共14页
全球持续增暖背景下南北半球大气质量呈现出明显的异常变化。利用2015—2100年CMIP6资料,分析了4个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大气质量季节循环特征,并比较不同情景下地表气压和极涡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情景下全球及半球面积平均大气质量的... 全球持续增暖背景下南北半球大气质量呈现出明显的异常变化。利用2015—2100年CMIP6资料,分析了4个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大气质量季节循环特征,并比较不同情景下地表气压和极涡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情景下全球及半球面积平均大气质量的气候平均值季节变化位相相同,且与历史模拟试验的分布一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逐步增加,全球大气质量年变程逐渐增大,然而南北半球大气质量和南北涛动年变程并非逐步增大,而是有起有伏。这种非线性现象主要表现为:在SSP1-2.6、SSP3-7.0情景下南北半球大气质量和南北涛动的年变程较小,而在SSP2-4.5、SSP5-8.5情景下其年变程较大。对应这种起伏,在地表主要表现为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地表气压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增高与在SSP1-2.6和SSP3-7.0情景下降低,以及南半球45°S以南地表气压发生变化;在垂直方向上,主要表现为南北极平流层极涡随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而呈现强弱交替的非线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质量 季节循环 非线性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CM IP6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与东亚冬季风异常联系的模式验证
7
作者 钟磊 卢楚翰 +2 位作者 乔年 管兆勇 曾跃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0-580,共11页
南北两半球大气中高纬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季风等跨半球的天气气候系统存在着密切联系,由于涉及全球范围的大尺度环流与能量变化,其联系途径与机理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MIP6中MPI-ESM1-2-HR模式历史输出资... 南北两半球大气中高纬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季风等跨半球的天气气候系统存在着密切联系,由于涉及全球范围的大尺度环流与能量变化,其联系途径与机理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MIP6中MPI-ESM1-2-HR模式历史输出资料,验证了冬季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Inter-Hemispheric atmospheric mass Oscillation, IHO)与东亚冬季风异常的联系及其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研究表明,再分析资料以及模式结果均表明冬季IHO与东亚冬季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IHO通过全球大气质量再分配与东亚冬季风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当IHO为正位相时,大气质量在欧亚大陆北部异常堆积,而在中低纬地区异常亏损,这使得东亚地区海陆气压差明显增大,冬季风增强,同时对中国华中地区冬季地表气温具有显著影响;反之亦然。进一步分析发现,热带低平流层气温可以通过剩余环流调节臭氧含量经向分布进而影响南极对流层气温,从而对IHO年际变化起主要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 温度“跷跷板” CMIP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过程中汾渭平原气溶胶化学组分及含水量的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刁一伟 杨孟 +4 位作者 沈利娟 王红磊 刘焕武 刘诗云 赵天良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54-1664,共11页
为研究沙尘过程对下游城市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本文基于2021年3月10日—4月6日气溶胶化学组分和气象要素的在线观测数据,结合MODIS卫星遥感AOD(Aerosol Optical Depth)数据、MERRA 2再分析数据和环境六要素数据,探讨了汾渭平原两次沙尘... 为研究沙尘过程对下游城市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本文基于2021年3月10日—4月6日气溶胶化学组分和气象要素的在线观测数据,结合MODIS卫星遥感AOD(Aerosol Optical Depth)数据、MERRA 2再分析数据和环境六要素数据,探讨了汾渭平原两次沙尘过程和一次扬尘过程中气溶胶化学组分的演变特征,使用ISORRPIAⅡ模式计算了气溶胶含水量和pH,分析了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沙尘1(2021年3月16日00:00—21日07:00)、扬尘(3月21日08:00—28日14:00)和沙尘2(3月28日15:00—31日21:00)期间,西安市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309.5、168.3和472.2μg/m^(3),分别是沙尘前(3月10日00:00—15日22:00)的2.7、1.5和4.1倍.②两次沙尘和扬尘均起源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以及甘肃省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一带,但由于传输路径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对地面PM_(2.5)浓度的影响不同,沙尘1、扬尘和沙尘2期间PM_(2.5)浓度分别是沙尘前的1.2、1.1和2.5倍.③沙尘和扬尘过程中PM_(2.5)中水溶性离子浓度占比均减小,沙尘1、扬尘和沙尘2中水溶性离子占比分别为45.8%、37.9%和14.8%.在不同阶段PM_(2.5)中水溶性离子占比最高的均为NO_(3)^(−),范围为24.6%(沙尘2)~38.7%(沙尘前);其次是NH4+,占比在19.1%(沙尘前)~22.3%(沙尘2)之间.沙尘过程对SO_(2)转化生成SO_(4)^(2−)的影响要弱于对NO_(2)转化生成NO_(3)^(−)的影响.④沙尘1过程中POC(一次有机碳)占比最高为49.0%,但在扬尘和沙尘2过程中POC占比均较低,分别为42.3%和41.2%,略低于沙尘前.⑤沙尘1、扬尘和沙尘2过程中气溶胶含水量均显著降低,分别为沙尘前的29.9%、43.7%和6.2%.⑥沙尘过程使得水溶性离子中阳离子含量增加,使得气溶胶碱性增强.沙尘1和沙尘2过程中pH分别为6.7和6.5,高于沙尘前(6.2).研究显示,沙尘传输对汾渭平原城市大气中PM_(2.5)化学组分影响较大,显著降低了气溶胶的含水量,增加了气溶胶的pH,导致气溶胶的酸碱性变化,从而影响气溶胶化学组分的生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汾渭平原 水溶性离子 含碳气溶胶 气溶胶含水量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