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苏南太湖流域地区有机水稻覆膜移栽机插技术初探
- 1
-
-
作者
鲁超
徐烨
蒋珑
季森
李育娟
倪萌
-
机构
无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无锡市太湖水稻示范园
-
出处
《耕作与栽培》
2025年第4期75-78,共4页
-
基金
江苏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无锡推广示范基地(JATS[2023]040)。
-
文摘
为明确覆膜移栽机插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及该项技术在抑制杂草、控减农药、增产增效等方面的作用。以水稻‘南粳46’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不同氮肥处理,2个对照,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地膜在移栽后42 d出现裂口,100 d左右均匀碎裂,无大块地膜,至收获期田面基本无地膜存在,杂草防效较传统栽培模式提高151.8%。对照常规栽培模式,覆膜有增温保墒、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分蘖早发、增加分蘖数的作用,其中T2(纯氮量18 kg/667 m^(2))处理较对照增产7.82%,增效2250.4元,综合产量水平、经济效益、生态环保等因素,覆膜条件下18 kg/667 m^(2)施氮水平的生产效益最佳。
-
关键词
覆膜机插
可降解膜
水稻
分蘖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无锡市2016年水稻优新品种展示试验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孙晓强
蒋珑
陆一娇
徐烨
浦佳妮
-
机构
无锡太湖水稻示范园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农林局
-
出处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第6期33-34,共2页
-
基金
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示范与推广"(编号:SXGC[2014]021)
-
文摘
为筛选出适合无锡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给全市水稻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13个水稻品种的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的生育进程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本试验种植的所有水稻品种均能正常成熟,全生育期在163~183d之间,均能适应无锡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可进一步扩大试种示范。
-
关键词
水稻
新品种展示
产量
无锡市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机插水稻肥料运筹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 3
-
-
作者
李育娟
龚克成
刘红江
侯秀芬
孙志明
-
机构
江苏省无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江苏无锡太湖水稻示范园
-
出处
《中国稻米》
2010年第3期47-49,共3页
-
基金
无锡市科技局科技支撑-农业项目"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研究与示范"资助(项目编号:CLE00905)
-
文摘
试验结果表明,在每667 m2施纯N 18 kg条件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机插水稻氮肥运筹前后比例以6∶4为宜;实施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氮肥总量不宜减少,水稻单产600 kg/667 m2以上,每667 m2需施纯N 18 kg。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是把好麦草入土、草泥混合、培育壮秧和保证栽插密度四个关键环节。
-
关键词
小麦
秸秆还田
机插水稻
氮肥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水稻花药培养力的遗传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孙晓强
崔海瑞
汪庆
-
机构
无锡太湖水稻示范园
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
-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7期25-28,32,共5页
-
基金
无锡市重大产学研项目(CYES1002)
-
文摘
水稻花药培养技术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及转基因技术等相结合,已成为水稻育种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水稻花药培养力是数量性状,基因型是众多影响水稻花药培养力因素中的一个关键因子。首先介绍了植物组织可培养力的评价指标,重点综述了水稻花药培养力的基因型效应与遗传控制,以期为通过遗传操纵改良水稻的花药培养力提供参考。
-
关键词
水稻花药培养力
评价指标
基因型效应
基因定位
标记辅助选择
-
Keywords
rice anther culturability
evaluating characteristics
genotypic effect
gene mapping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
分类号
S511.038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机插秧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试验初探
被引量:1
- 5
-
-
作者
言建良
孙志明
孙晓强
-
机构
江苏省无锡市东港镇农业服务中心
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水稻示范园
-
出处
《上海农业科技》
2010年第4期47-47,49,共2页
-
文摘
为探索机稻秧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的可行性,笔者实施了机稻秧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的机插秧,分蘖发展平衡,成穗率高,后期清秀活熟,增产显著。在中等肥力水平下,每667m2以施纯N18kg左右为宜,氮肥前后比例以6∶4或7∶3为宜,技术环节上要重点把好稀播培育适龄壮秧关、秸秆还田整田关、机插质量关等技术环节。
-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机插秧
氮肥运筹
技术环节
-
分类号
S141.4
[农业科学—肥料学]
-
-
题名机插秧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实施“五改”新办法实效好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孙晓强
孙志明
言建良
-
机构
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水稻示范园
-
出处
《上海农业科技》
2011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
文摘
机插秧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实行了改常规机收小麦为收割机上安装切草机、改常规机旋耕为机旋耕后增一次犁耕、改常规驱动耙耙田为秸秆还田机耙田并增加一次化除封杀、改常规施肥为适当增加机前肥用量、改栽后至分蘖前期保持薄水勤灌为栽后7~10d开始分次脱水等5项技术措施后,减少了机插秧缺穴率,促进了稻苗正常生长并获得高产高效。
-
关键词
机插秧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
五改技术
效果
-
分类号
S224.29
[农业科学—农业机械化工程]
-
-
题名小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六改”技术对比试验分析
- 7
-
-
作者
张居玲
孙晓强
-
机构
无锡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无锡市太湖水稻示范园
-
出处
《农业装备技术》
2014年第5期19-20,共2页
-
文摘
1试验目的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是科学转化农业资源、加强生态与循环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确保安全的长期任务。从2010年起,结合2011年度江苏省农机“三新”工程项目的实施,无锡在太湖水稻示范园连续4年进行了小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六改”技术的对比试验,以探索小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路线和在无锡本地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
关键词
秸秆机械化还田
对比试验分析
技术路线
全量
小麦
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试验目的
-
分类号
S233.1
[农业科学—农业机械化工程]
-
-
题名“苏香粳100”早熟抗倒技术研究
- 8
-
-
作者
孙志明
蒋珑
冯云艳
徐烨
陆月明
-
机构
无锡太湖水稻示范园
-
出处
《上海农业科技》
2019年第3期44-45,47,共3页
-
基金
江苏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编号:JATS[2018]019)
-
文摘
"苏香粳100"由于成熟期偏迟,抗倒性一般,在江苏省无锡市的种植面积不大。为此,特对"苏香粳100"早熟抗倒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香粳100"在无锡市种植,每667 m2产量要达到600 kg,需每667 m2有效穗数在20万穗以上、每穗总粒数在120粒左右、结实率在95%左右、千粒重在28 g以上;同时,搁田达标处理比搁田不达标处理的植株基部第一、第二节间明显粗、短,抗倒性增强;此外,在总施氮量相同的前提下,后期氮肥施用量比例高处理比后期氮肥用量比例低处理的熟期早、产量高、抗倒性好。
-
关键词
苏香粳100
抗倒性
产量
搁田
无锡市
-
分类号
S5-33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壮秧、瘦秧对机插秧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试验
- 9
-
-
作者
孙晓强
言建良
孙志明
-
机构
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水稻示范园
-
出处
《上海农业科技》
2011年第5期62-62,共1页
-
文摘
为解决机插秧播种密度偏高、秧苗素质偏差的问题,于2010年进行了机插秧壮秧与瘦秧大田生长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壮、瘦秧对机插秧生长和产量有显著影响。壮秧分蘖起步早、发苗较稳、成穗率较高、齐穗期较早、总叶片和总节间数多,穗大、粒多、粒重、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
-
关键词
壮秧
瘦秧
机插秧
产量
经济效益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麦季稻草还田试验简报
- 10
-
-
作者
言建良
孙志明
王文英
-
机构
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水稻示范园
-
出处
《上海农业科技》
2010年第1期59-59,61,共2页
-
文摘
麦季稻草还田,有冻害伤、死苗风险,但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为促进麦季稻草还田的推广应用,必须改进耕种方式、肥料运筹等技术措施。
-
关键词
稻草还田
对比试验
小麦产量
改进措施
-
分类号
S141.4
[农业科学—肥料学]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