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被引量:6
1
作者 廖海 沈阳 曹哲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1-27,共7页
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主要表现在: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优化教育结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利于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促进经济高质... 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主要表现在: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优化教育结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利于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不完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职业教育发展潜力挖掘不够等问题。对此,要切实加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构建优质公平的职业教育体系新格局;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深化职业教育纵深改革,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育强国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担当 被引量:2
2
作者 荣沁瑜 刘焕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9-61,共3页
思政课教师担负着铸魂育人的崇高使命,是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关键力量。思政课教师要坚持课程鲜明价值导向,突出教学政治性、说理性、思想性,统筹处理好政治与教育、内容与方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做正确政治立场的坚守者;要传授课程内... 思政课教师担负着铸魂育人的崇高使命,是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关键力量。思政课教师要坚持课程鲜明价值导向,突出教学政治性、说理性、思想性,统筹处理好政治与教育、内容与方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做正确政治立场的坚守者;要传授课程内蕴精髓要义,把握教学规律性、知识性、应用性,统筹处理好积累与运用、专业与职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科学求真态度的秉持者;要加强课程深厚情感互动,涵养教学敬业情、乐业情、授业情,统筹处理好专任与兼职、形式与实质、修身与育人的关系,做现代师道精神的践行者。思政课教师要在不同角色的统一中切实担负起新的职责,不断提升思想引领力、实践指引力、情怀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教师 立场要求 态度诉求 情怀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性内涵、方法体系与实践路径(笔谈)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应强 冯建军 +2 位作者 文雯 曹哲 夏天添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共18页
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在于构筑从“教育强国思想论”到“教育强国实践论”层面的一以贯之的教育强国建设路径。建设教育强国,方法论问题是首要问题,教育强国建设的方法论包括教育强国观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方法体系,两者统一于具体的教育强... 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在于构筑从“教育强国思想论”到“教育强国实践论”层面的一以贯之的教育强国建设路径。建设教育强国,方法论问题是首要问题,教育强国建设的方法论包括教育强国观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方法体系,两者统一于具体的教育强国建设实践。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观的前提,是确立多元教育强国观。要以战略思维把握教育强国的战略性内涵;以系统思维确立教育强国建设的方法体系。新时代必须站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学的地位。教育强国建设呼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彰显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文化教育学、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教育学、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创教育学、基于系统观念的开放的大教育学。从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而言,教育强国建设须坚持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涵,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创新动力,把注重补齐短板弱项作为基本路径。同时,教育强国建设还要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培育和发展一种关注人的发展、倡导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教育学 方法论 创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挑战与实践理路——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视角 被引量:4
4
作者 曹哲 王永贵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163,共6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引领中国走向未来的精神指引。当前,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国际格局发生重...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引领中国走向未来的精神指引。当前,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国际格局发生重大演变、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还面临着诸多的现实挑战。我们需要避免陷入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精神家园失落的窠臼,防范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以及西方错误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根本遵循。根据现代化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激发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也要坚持文化主体性,突出中国特色和国情所造就的文化传统;用核心引领多元,不断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形成科学完整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视觉表达体系;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应致力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在交流互鉴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游茶诗中茶的符号化意象探赜 被引量:2
5
作者 周瑞春 尹帅航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2,共5页
陆游生逢北宋与南宋交替之际,其一生经历了宋代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动荡与变迁,并因嗜茶在生命历程各个阶段写下了大量的茶诗。本文通过对陆游茶诗的考察,认为在其茶诗中,茶呈现出茶师承、茶修身、茶交友、茶家风四个方面的... 陆游生逢北宋与南宋交替之际,其一生经历了宋代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动荡与变迁,并因嗜茶在生命历程各个阶段写下了大量的茶诗。本文通过对陆游茶诗的考察,认为在其茶诗中,茶呈现出茶师承、茶修身、茶交友、茶家风四个方面的符号化意象。在茶师承中,茶成为文人志趣所在与家国情怀的寄托;在茶修身中,茶成为君子安贫乐道之物,彰显高洁品性;在茶交友中,茶成为君子以德相交下的甘苦如一;在茶家风中,茶成为融入血脉延续的文化传播、精神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茶文化 茶诗 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消费者视角探究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问题的治理策略 被引量:15
6
作者 田刘凌 顾成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52-360,共9页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生产加工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它的安全使用关系着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事件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主观认知和心理感受影响较大,使得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消费...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生产加工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它的安全使用关系着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事件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主观认知和心理感受影响较大,使得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消费者视角分析,社会共治理论是符合消费者期望和现实需要的食品安全治理理论,科学构建社会共治体系是治理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问题和保障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此方面,既要发挥社会力量以弥补政府监管力量的不足,也要注重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对法律制度和技术标准的补充作用。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和加强行政监管,强化企业责任和加强行业自律,加强社会监督和优化风险交流,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问题的治理状况将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治理 食品安全心理 社会共治理论 社会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消费社会中的共同体想象与重构——以“羊毛党”网络民族志考察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周瑞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4-82,共9页
随着网络消费社会崛起,追逐商品性价比优惠的“薅羊毛”个体通过网络媒介快速传播组合,形成数量众多的“羊毛党”群体。运用网络民族志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参与观察、个别访谈等形式深入考察“羊毛党”个体和群体双重面相的生成演进过程... 随着网络消费社会崛起,追逐商品性价比优惠的“薅羊毛”个体通过网络媒介快速传播组合,形成数量众多的“羊毛党”群体。运用网络民族志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参与观察、个别访谈等形式深入考察“羊毛党”个体和群体双重面相的生成演进过程,说明在现代网络消费社会中重拾个体自我认同、重构想象共同体不仅可能而且可行:一方面,个体在“薅羊毛”网络消费行为中不断交往融合,增强情感能量关注、满足多样性层次需求、获得自我认同;另一方面,群体基于“薅羊毛”趣缘和利益追逐的共同行动,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信息生产和传播,在仪式互动中形成“想象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消费社会 羊毛党 想象共同体 自我认同 仪式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培养肉发展的伦理问题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4
8
作者 田刘凌 顾成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38-346,共9页
细胞培养肉生产技术是现代食品工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在缓解肉类食品供给压力、加强自然环境保护、维护人体营养健康和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但是,细胞培养肉的发展对我国畜牧业发展、食品安全维护、道德法... 细胞培养肉生产技术是现代食品工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在缓解肉类食品供给压力、加强自然环境保护、维护人体营养健康和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但是,细胞培养肉的发展对我国畜牧业发展、食品安全维护、道德法治规范和消费者传统观念也会产生影响,容易引发社会公众的伦理忧虑。因此,如何有效规范细胞培养肉的技术应用和促进细胞培养肉的发展不仅成为食品科技工作者需要审慎思考的学术问题,也成为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此方面,应当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和大食物观为指导,通过协调细胞培养肉与畜牧业的发展关系,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监管,强化科技伦理治理工作和消除消费者伦理忧虑等措施推动细胞培养肉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肉 畜牧业 食品安全 科技伦理 道德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夷夏到天下:茶文化共同体之路 被引量:13
9
作者 周瑞春 《农业考古》 2019年第5期13-20,共8页
中华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巴山峡川”之蛮夷“酪奴”到“富贵贫贱无不饮”之华夏国饮的过程。茶由南及北、由“夷”入“夏”,实质上是政治、文化双重共同体互构认同的过程:一方面,政治统摄文化,茶被统治阶层接纳后,由文化阶层流动迅... 中华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巴山峡川”之蛮夷“酪奴”到“富贵贫贱无不饮”之华夏国饮的过程。茶由南及北、由“夷”入“夏”,实质上是政治、文化双重共同体互构认同的过程:一方面,政治统摄文化,茶被统治阶层接纳后,由文化阶层流动迅速自上而下全民化,完成了变“夷”为“夏”;另一方面,文化反哺政治,茶在各类茶事中被赋予丰富的皇权意象、伦理意涵,发挥了对内礼制教化、对外人文化成的政治功效,实现了以“夏”化“夷”、天下一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 茶文化 共同体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茶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基于在华外文报纸社会语义网络的考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瑞春 《农业考古》 2020年第5期14-21,共8页
近代史上,在华外文报纸立足中国境内,以西人视角对世界各国时事、中国社会动态、侨民世俗生活进行报道传播,形成了他者看世界、看中国的独特视角,也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研究提供了群体样本。运用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基于在华外文... 近代史上,在华外文报纸立足中国境内,以西人视角对世界各国时事、中国社会动态、侨民世俗生活进行报道传播,形成了他者看世界、看中国的独特视角,也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研究提供了群体样本。运用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基于在华外文报纸文本数据的社会语义网络考察,认为近代茶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呈现出物质、组织、精神三个层次的文化形态特征:在物质文化层,茶文化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商品,成为西方各国全球争霸下的茶叶战场;在组织文化层,以茶会为主要形式的茶文化成为构建共同体、实现身份认同的有效载体;在精神生活层,女士饮茶主角担当成为该时期女性权力话语的象征符号。在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趋势下,茶文化逐渐进入西人政治社交、宗教会众、家庭生活等各个场域,成为近代中华文化“逆势”传播、构建全球文化共同体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在华外文报纸 数字人文 社会语义网络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宋隐逸文化与茶文化的互构变迁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瑞春 《农业考古》 2020年第2期7-14,共8页
唐宋时期,隐逸文化与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同处特定历史时空,共存共融、互动互构:一方面,隐逸文化重心向“生活之隐”转向,其物化载体的选择、社交需求,促进了茶诗、茶礼、茶事等茶文化的全面发展,使得茶成为真... 唐宋时期,隐逸文化与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同处特定历史时空,共存共融、互动互构:一方面,隐逸文化重心向“生活之隐”转向,其物化载体的选择、社交需求,促进了茶诗、茶礼、茶事等茶文化的全面发展,使得茶成为真正的国饮;另一方面,茶以“南方之嘉木”的自然物质属性、“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人格化精神属性,成为推动“生活之隐”的最佳媒介,最终使得隐逸精神沁入国民人格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士 隐逸文化 茶文化 生活之隐 物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茶在欧洲早期传播的历史进路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瑞春 杨俊峰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19,共8页
中国茶在欧洲早期的传播主要通过航海家、传教士、商人、医生、植物学家、贵族等多元主体在东方探索中的茶事活动展开,总体上呈现出闻茶、食茶、识茶的历史进路。在此过程中,人们对茶的印象主要发轫于各类通信游记的文献传播和口口相传... 中国茶在欧洲早期的传播主要通过航海家、传教士、商人、医生、植物学家、贵族等多元主体在东方探索中的茶事活动展开,总体上呈现出闻茶、食茶、识茶的历史进路。在此过程中,人们对茶的印象主要发轫于各类通信游记的文献传播和口口相传的见闻想象,一度存在着对茶的神圣化和污名化的认知偏差与误读,茶叶成为东方想象和集体记忆下的意向符号。随着茶叶商品进入欧洲,精英阶层在饮茶消费时尚的形成中发挥了引领作用,普通大众基于身体关切的茶健康需求日益扩大。在各国对中国茶的认知需求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茶作为异域文化的他者误读被逐渐澄清,并在茶植物学、茶医学、茶化学等方面得到了在地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 欧洲茶文化 文明互鉴 茶文化共同体 茶文化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茶修的文化源流及其哲学旨归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瑞春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4,共7页
现代茶修是以茶为媒的文化实践活动,有着内涵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源流:在道教文化中茶是形、气、神兼修的丹道选择,在佛教文化中茶是参禅悟道的灵修法门,在儒家文化中茶是个体修身、社会礼制的重要载体。现代性的无序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处... 现代茶修是以茶为媒的文化实践活动,有着内涵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源流:在道教文化中茶是形、气、神兼修的丹道选择,在佛教文化中茶是参禅悟道的灵修法门,在儒家文化中茶是个体修身、社会礼制的重要载体。现代性的无序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处于种种不确定性的风险之中,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本身的异化也日益加剧,而“茶修”正是人们身处现代性洪流之中以茶修身、以茶润心的文化自省和实践反抗,在本质上是个体于日常生活时空绵延之中开展反醒性自我批判、自我认同、构建精神共同体的文化攫能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茶修 茶道哲学 自我认同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圣与世俗:茶文化全球在地化的两种向度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瑞春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7-33,共7页
中华茶文化全球在地化呈现出“神圣化”和“世俗化”两种主要向度:以日本为代表的近邻国家受到中华文化体系影响,重视“茶人”关系下的个体精神体验,呈现出茶仪、茶礼、茶道等神圣化向度;以葡萄牙、荷兰、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发端于... 中华茶文化全球在地化呈现出“神圣化”和“世俗化”两种主要向度:以日本为代表的近邻国家受到中华文化体系影响,重视“茶人”关系下的个体精神体验,呈现出茶仪、茶礼、茶道等神圣化向度;以葡萄牙、荷兰、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发端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海上茶叶贸易,强调茶的食用、药用和商用价值,呈现畅销品、神药、战略物资等世俗化向度。本文通过对早期茶文化自东向西传播的整体性梳理,认为茶文化全球化经历了从草药热饮向海上贸易畅销品、东方神药、身份符号等多重面相的演进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东方异文化的茶文化通过对西方各国本土文化的吸纳、调适和融通,完成了自我更新的在地化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全球化 全球在地化 文化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宋茶文化的伦理意涵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瑞春 石青 《茶叶通讯》 2022年第1期129-132,共4页
唐宋时期,儒家文化在与佛教、道教"三教合流"中牢固正统核心地位,建立了以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关系为要义的社会伦理规范体系。在此其间,随着茶文化的勃兴和发展,茶文化与儒家文化不断融通互构:... 唐宋时期,儒家文化在与佛教、道教"三教合流"中牢固正统核心地位,建立了以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关系为要义的社会伦理规范体系。在此其间,随着茶文化的勃兴和发展,茶文化与儒家文化不断融通互构:一方面,在儒家主流文化影响下,茶文化被赋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教化意涵;另一方面,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茶"这一自然之物在各类茶事交往活动中成为"国饮",其丰富的伦理意涵也进一步扩展了儒家文化的物质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事 茶文化 五伦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