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溅射ITO层增强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蒋树刚 张晨轩 +3 位作者 刘红燕 刘晔 于威 路万兵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1,共7页
为增强以银为背电极的正置结构有机-无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电池(PSCs)的长期稳定性,研究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氧化钼层与银背电极之间沉积一层铟锡氧化物(ITO)来对PSCs进行内封装的技术。为防止ITO层溅射对下方已沉积的钙钛矿层和... 为增强以银为背电极的正置结构有机-无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电池(PSCs)的长期稳定性,研究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氧化钼层与银背电极之间沉积一层铟锡氧化物(ITO)来对PSCs进行内封装的技术。为防止ITO层溅射对下方已沉积的钙钛矿层和有机空穴传输层造成损伤,研究ITO层溅射功率和厚度对PSCs光伏性能的影响,获得优化的ITO层制备工艺,发现在ITO层溅射功率为30 W、厚度为40 nm时所制备的PSCs光伏性能最优。为进一步提升PSCs性能,对比溅射法和热蒸发法沉积银背电极对PSCs性能的影响,发现与蒸发法相比,采用溅射银背电极的PSCs光伏性能更佳,其光电转换效率可达到17.86%。PSCs光伏性能的长期稳定性测试和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表明,溅射ITO阻隔层的插入可有效抑制钙钛矿层中的卤素离子与银背电极之间的扩散反应,在不降低PSCs效率的同时可显著改善PSCs稳定性,所制备的PSCs在干燥空气中存放4500h后仍能保持初始效率的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太阳电池 稳定性 溅射 电极 封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表面包覆增强K_(2)SiF_(6)∶Mn^(4+)荧光粉发光性能和湿热稳定性
2
作者 段凌岳 路万兵 +4 位作者 王智逾 赵金鑫 王大伟 刘海旭 于威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3-449,共7页
研究了粉末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在白光LED用K_(2)SiF_(6)∶Mn^(4+)(KSFM)红色荧光粉包覆和表面改性中的应用,以及对其结构特性、发光性能和湿热环境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ALD技术以三甲基铝作为前驱体、臭氧作为氧化剂,可以在K... 研究了粉末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在白光LED用K_(2)SiF_(6)∶Mn^(4+)(KSFM)红色荧光粉包覆和表面改性中的应用,以及对其结构特性、发光性能和湿热环境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ALD技术以三甲基铝作为前驱体、臭氧作为氧化剂,可以在KSFM表面形成氧化铝包覆层。X射线衍射、表面形貌分析表明,ALD处理过程不会影响KSFM荧光粉的晶相和形貌特征。发光光谱分析表明,由于氧化铝钝化特性还会增强KSFM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并且不改变其发光波长。相较于未经包覆的KSFM荧光粉,包覆层可以显著改善KSFM粉末的湿热环境稳定性,ALD包覆后样品的相对发光强度在85%湿度/85℃环境中老化处理24 h后仍能保持初始值的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_(2)SiF_(6)∶Mn^(4+) 红色荧光粉 表面改性 原子层沉积 湿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面太阳能组件辐照度模型的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廖东进 黄志平 +2 位作者 卢艳 方晓敏 黄云龙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0-147,共8页
为有效分析固定倾斜安装的多排双面太阳能组件背面辐照度,通过视觉因子辐照度模型分析,将行间距为D的地面划分为n段,并区分阴影区和非阴影区,经过对地面接收散射辐照度的视觉因子,及各电池接收地面反射视觉因子的修正,实现了组件背面辐... 为有效分析固定倾斜安装的多排双面太阳能组件背面辐照度,通过视觉因子辐照度模型分析,将行间距为D的地面划分为n段,并区分阴影区和非阴影区,经过对地面接收散射辐照度的视觉因子,及各电池接收地面反射视觉因子的修正,实现了组件背面辐照度模型改进。模拟与实验结果表明:在某晴朗天气下,倾斜角为26°,离地高度为1.5 m,行间距为4 m,组件长度为1.7 m,地面反射率为30%时,双面组件获取的总辐照度较单面组件增益为18.98%,模型与测量辐照度误差为0.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测量 太阳辐照度 视觉因子 太阳能电池 倾斜角 反射率 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eCl准分子激光辐照能量变化对溶菌酶结构与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倪志华 张玉明 +2 位作者 赵晓辉 陈景春 王淑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6期26-31,共6页
采用XeCl准分子激光器,以不同能量密度激光(0.1 mJ/mm2,0.3 mJ/mm2,0.5 mJ/mm2)辐照溶菌酶,研究辐照后酶活力和蛋白质结构变化。以SDS-PAGE方法检测酶分子间聚合情况,并结合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变化,探讨不同能量密度激光辐照对溶菌酶... 采用XeCl准分子激光器,以不同能量密度激光(0.1 mJ/mm2,0.3 mJ/mm2,0.5 mJ/mm2)辐照溶菌酶,研究辐照后酶活力和蛋白质结构变化。以SDS-PAGE方法检测酶分子间聚合情况,并结合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变化,探讨不同能量密度激光辐照对溶菌酶活力和分子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较低能量密度(0.1 mJ/mm2,0.3 mJ/mm2)辐照,溶菌酶的荧光光强和酶活力随着辐照剂量(脉冲数)的增加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变化,而较高能量激光辐照(0.5 mJ/mm2)导致溶菌酶活力和荧光光强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激光辐照导致的溶菌酶活力和分子结构变化存在剂量依赖效应。SDS-PAGE显示,随着辐照能量密度和脉冲数的增加,溶菌酶出现了更多的分子间聚合。较低能量密度辐照时,聚合是由分子间二硫键形成的,而较高能量密度诱发的分子聚合是由分子间二硫键及疏水键协同作用形成的。圆二色光谱分析显示,激光辐照使溶菌酶分子内α螺旋和转角的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β-折叠和无序的氨基酸无规则卷曲的比例均有升高,这说明溶菌酶活力的降低及分子聚合是由溶菌酶分子二级结构改变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辐照 能量密度 溶菌酶 荧光光谱 活性 SDS-PAGE 圆二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单轴光伏组件辐照模型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廖东进 黄志平 方晓敏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0-193,共4页
为提高东西向平单轴光伏组件接收辐照度,结合赤道坐标系平单轴运行轨迹和避免前后排阴影遮挡分析,搭建了逆跟踪辐照度模型;通过对阴雨天最佳接收辐照度的选取,对平单轴旋转角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优化辐照度模型。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阴雨... 为提高东西向平单轴光伏组件接收辐照度,结合赤道坐标系平单轴运行轨迹和避免前后排阴影遮挡分析,搭建了逆跟踪辐照度模型;通过对阴雨天最佳接收辐照度的选取,对平单轴旋转角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优化辐照度模型。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阴雨天时,在占地面积比为0.43的情况下,优化模型较逆跟踪模型的日辐照度可提高8.25%,年太阳辐射量可提高2.24%;为显著提升优化模型的辐射量,同时考虑光伏组件占地面积比,最优占地面积比应为0.3~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照度 单轴 光伏组件 跟踪 增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组件辐照度增益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廖东进 方晓敏 黄志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3-118,共6页
为有效分析双面光伏组件、平单轴跟踪技术较固定倾角单面光伏组件的辐照度的增益,通过固定倾角和平单轴视日运行轨迹分析,利用视觉因子方法,构建平单轴双面光伏组件辐照度模型。通过测试与分析,当组件阵列宽度为2 m、行间距为5 m、组件... 为有效分析双面光伏组件、平单轴跟踪技术较固定倾角单面光伏组件的辐照度的增益,通过固定倾角和平单轴视日运行轨迹分析,利用视觉因子方法,构建平单轴双面光伏组件辐照度模型。通过测试与分析,当组件阵列宽度为2 m、行间距为5 m、组件离地高度为2 m、地面反射率为0.2、双面系数为0.75的情况下,杭州地区的双面、平单轴、平单轴双面的辐照度增益分别为0.076、0.078、0.161;此外,当水平散射辐射量占比越高,双面增益越明显,水平直射辐射量占比越高,平单轴增益越明显。为不同地区的平单轴、双面光伏组件的安装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照度 单轴 视觉因子 双面光伏组件 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中脉冲激光烧蚀制备银纳米晶粒在水平衬底上的分布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邓泽超 王旭 +4 位作者 刘建东 孟旭东 丁学成 褚立志 王英龙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23,共6页
在室温、真空环境中,通过XeCl准分子脉冲激光烧蚀银靶,烧蚀产物沉积在水平放置的Si(111)衬底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仪、探针式表面轮廓(PTSP)仪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对沉积所得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样品主... 在室温、真空环境中,通过XeCl准分子脉冲激光烧蚀银靶,烧蚀产物沉积在水平放置的Si(111)衬底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仪、探针式表面轮廓(PTSP)仪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对沉积所得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样品主要由具有不同尺寸的银纳米晶粒组成;随着衬底与靶面水平距离的增加,样品厚度和晶粒尺寸逐渐减小;样品的(111)和(200)晶面的XRD特征谱线强度,随着衬底位置的改变而变化。在增加激光能量密度、衬底与烧蚀焦点垂直距离的情况下,晶粒尺寸及样品XRD特征谱线变化规律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结合银纳米晶粒传输特性和沉积样品沿不同晶面生长所需表面能的差异,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晶粒 脉冲激光烧蚀 真空 表面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玲 马泽元 +4 位作者 李紫祥 魏爱超 李帆 章忆康 赵亚军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9-476,共8页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因其优点众多(如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以及理论光电转换效率高等)而备受关注,目前最高效率已经突破13%.而电池性能的优劣主要由光阳极、对电极以及电解质共同决定,本文从以上几部分入手并简要阐述了量子点敏化太阳...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因其优点众多(如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以及理论光电转换效率高等)而备受关注,目前最高效率已经突破13%.而电池性能的优劣主要由光阳极、对电极以及电解质共同决定,本文从以上几部分入手并简要阐述了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由哪些重要部分构成、对外电路工作的内部反应机制和各重要部件当前的探索现状,着重综述了光阳极当前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光阳极的优化途径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 光阳极 量子点敏化剂 半导体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_(2)Te_(3)/Si异质结中的侧向光伏效应
9
作者 王淑芳 乔双 马继奎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8-494,共7页
碲化铋(Bi_(2)Te_(3))是一种典型的拓扑绝缘体材料,在热电、光电和自旋电子学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Si衬底上制备了不同厚度的Bi_(2)Te_(3)薄膜,详细研究了Bi_(2)Te_(3)/Si异质结中的侧向光伏响应特性.结果表... 碲化铋(Bi_(2)Te_(3))是一种典型的拓扑绝缘体材料,在热电、光电和自旋电子学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Si衬底上制备了不同厚度的Bi_(2)Te_(3)薄膜,详细研究了Bi_(2)Te_(3)/Si异质结中的侧向光伏响应特性.结果表明,该异质结的侧向光伏响应强烈依赖于Bi_(2)Te_(3)层厚度,随厚度增加呈现先快速增加至一极值,然后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用不同波长和功率的激光照射测量时发现,该异质结具有405~808 nm的较宽响应波段,且位置灵敏度随激光功率增加而增大并最终趋于饱和,其中671 nm的侧向光伏响应性能最好,最高位置灵敏度达到3.4×10^(-2)V/mm.以上结果为研发基于Bi_(2)Te_(3)的高灵敏、宽波段光位敏探测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2)Te_(3)/Si 厚度调控 侧向光伏效应 宽波段 光位敏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灵敏度下转换光学测温材料:NaGd(WO4)2:Yb3+/Er3+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晓晓 李蕴乾 +1 位作者 汪欣 杨艳民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6-605,共10页
基于Er^3+的两个热耦合能级发光强度测量的荧光强度比测温技术由于不受光谱损失和激发强度波动的影响,故能够提供准确的非接触式温度测量。但目前通用的荧光强度比技术都是基于上转换激发,而上转换材料效率较低,测温不准确。考虑到Er^3... 基于Er^3+的两个热耦合能级发光强度测量的荧光强度比测温技术由于不受光谱损失和激发强度波动的影响,故能够提供准确的非接触式温度测量。但目前通用的荧光强度比技术都是基于上转换激发,而上转换材料效率较低,测温不准确。考虑到Er^3+能级可通过不同激发源来布居,本文利用高能光子激发的高效下转换光学测温方法,来解决上转换发光带来的问题,并以具有高测温灵敏度的钨酸盐NaGd(WO4)2为基质。研究发现,NaGd(WO4)2可成功用于下转换测温,Yb^3+/Er^3+共掺样品比Er^3+单掺拥有更高的测温灵敏度,且下转换测温灵敏度要高于上转换,在掺杂浓度为20%Yb^3+/1%Er^3+时,测温灵敏度高达344.6×10^-4 K^-1。这证明了NaGd(WO4)2:Yb^3+/Er^3+是理想的测温材料,也很好地验证了其在高灵敏度下转换测温的可行性,为荧光强度比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强度比测温 光学测温 高灵敏度 钨酸盐 上转换 下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激发深层肌体温度传感材料La_2O_2S∶Yb^(3+),Er^(3+)的测温性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汪欣 李晓晓 +1 位作者 李天义 杨艳民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8,共9页
Yb^(3+)、Er^(3+)共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能被红外光激发,可用于肌体内部温度测量,但上转换材料效率较低,无法实现较深组织温度探测。考虑到Er^(3+)能级可被多种光源布居,较好肌体穿透性的X射线无疑是理想的激发源。本文首次报道了一种新... Yb^(3+)、Er^(3+)共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能被红外光激发,可用于肌体内部温度测量,但上转换材料效率较低,无法实现较深组织温度探测。考虑到Er^(3+)能级可被多种光源布居,较好肌体穿透性的X射线无疑是理想的激发源。本文首次报道了一种新型的深层肌体温度传感材料La_2O_2S∶Yb^(3+),Er^(3+)。数据表明,X射线激发下,在不同温度下的两个绿光发射强度比符合玻尔兹曼分布,最高测温灵敏度达到了0.011 5 K^(-1)。我们相信Yb^(3+)、Er^(3+)共掺的La_2O_2S是可以应用于临床的理想测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尔兹曼分布 组织温度探测 La2O2S∶Yb^3+ Er^3+ 发射强度比 测温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光伏电池板中银和铝的高压静电分选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晓玉 张子生 +3 位作者 赖伟东 赵新美 吴翠姑 董国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5-151,共7页
为了提高废旧光伏电池板中银(Ag)与铝(Al)的分选效率,得到高压静电分选的最优回收率参数,作者利用线辊式高压静电分选机,对废旧光伏电池板中的Ag和Al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4个主要因素电晕电压(U)、转辊转速(n)、电晕电极角度... 为了提高废旧光伏电池板中银(Ag)与铝(Al)的分选效率,得到高压静电分选的最优回收率参数,作者利用线辊式高压静电分选机,对废旧光伏电池板中的Ag和Al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4个主要因素电晕电压(U)、转辊转速(n)、电晕电极角度(θ)和电晕电极间距(S)对Ag和Al回收效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优回收率的参数设置。结果表明:U=30 kV,n=80 r/min,θ=-5°,S=60 mm时,Ag的最佳回收率为98.76%,纯度为97.69%,Al的最佳回收率为99.79%,纯度为95.68%;单因素对Ag的分选效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电晕电极角度、电晕电压、电晕电极间距、转辊转速;单因素对Al的分选效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电晕电极角度、电晕电极间距、电晕电压、转辊转速。该研究为优化静电分选机的参数设置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静电分选 废旧光伏电池板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分选废旧光伏电池板中铜与硅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新美 张子生 +3 位作者 赖伟东 陈晓玉 吴翠姑 董国义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5-371,共7页
为了提高废旧光伏电池板中铜(Cu)与硅(Si)的分选效率,寻求高压静电分选的最佳效率因素.通过单因素影响实验,探究了电压(U)、转辊转速(n)、电晕电极间距(S)和电晕电极角度(θ)对Cu与Si分选效率的影响;利用Minitab软件进行全因子实验设计... 为了提高废旧光伏电池板中铜(Cu)与硅(Si)的分选效率,寻求高压静电分选的最佳效率因素.通过单因素影响实验,探究了电压(U)、转辊转速(n)、电晕电极间距(S)和电晕电极角度(θ)对Cu与Si分选效率的影响;利用Minitab软件进行全因子实验设计,筛选并确定了影响因素中对Cu和Si的分选效率有显著影响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并通过响应优化对Cu的分选效率进行了优化,得到Cu的最佳参数为U=20 kV、n=65 r/min.S=90 mm.θ=-10°.在最佳参数条件下.进行了验证实验,Cu分选效率达到了97.91%,得到了良好的优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光伏电池板 高压静电分选 Cu分选效率 全因子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制备铕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纤维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双安 单一洋 +3 位作者 唐浩然 李孟 陈嘉信 袁小先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5-259,共5页
采用静电纺丝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N,N-二甲基甲酰胺(DMF)、冰乙酸、无水乙醇、硝酸铕和钛酸四丁酯为原料,制备不同浓度铕掺杂的二氧化钛纳米纤维,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线粉末衍射仪(XRD)来表征二氧化钛纳米纤维的形貌、组成... 采用静电纺丝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N,N-二甲基甲酰胺(DMF)、冰乙酸、无水乙醇、硝酸铕和钛酸四丁酯为原料,制备不同浓度铕掺杂的二氧化钛纳米纤维,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线粉末衍射仪(XRD)来表征二氧化钛纳米纤维的形貌、组成和晶型.结果显示二氧化钛纳米纤维煅烧之前直径为300~400 nm,煅烧后直径为200~300 nm,呈锐钛矿型.以酸性红3R染料作为目标污染物,在太阳光模拟器下进行光催化实验,找出最佳铕掺杂浓度,然后利用最佳铕掺杂浓度的二氧化钛纤维降解不同pH值的酸性红3R溶液,找到染料的最佳pH值,结果发现:当铕掺杂摩尔比为1%,pH值为3时,40 mg二氧化钛纤维经过25 min即可将40 mg/L的酸性红3R染料降解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技术 铕掺杂 二氧化钛纤维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