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阿勒泰地区短时强降水流型及环境参数特征 被引量:30
1
作者 庄晓翠 赵江伟 +2 位作者 李健丽 李博渊 谢秀琴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75-685,共11页
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简称阿勒泰地区)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常规及EC细等资料分析研究了2010-2016年5-9月45个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环境流型、温度对数压力(T-logP)图形态和关键物理参数,并与中国中东部对比。结果表明,该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 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简称阿勒泰地区)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常规及EC细等资料分析研究了2010-2016年5-9月45个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环境流型、温度对数压力(T-logP)图形态和关键物理参数,并与中国中东部对比。结果表明,该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要由中亚槽前型、中亚低涡型、西西伯利亚低槽(涡)型造成,前2种型6月发生最多,后者7月最多,并给出各天气型的高低空流型配置。大多数过程T-logP图温湿廓线呈上干冷下暖湿的"漏斗"状,对流层中低层或低层水汽较好,对流有效位能CAPE呈"瘦弱"的梭形,抬升凝结高度较低。总结出该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前主要天气型的关键环境参数平均值和阈值;该地区大多数环境参数阈值小于中国中东部地区,说明该地区比中国中东部地区更有利于触发短时强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勒泰地区 短时强降水 天气流型配置 关键环境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地区冬季大到暴雪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23
2
作者 庄晓翠 李博渊 +3 位作者 张林梅 杨森 白松竹 王海岩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3-1022,共10页
基于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观测站1961-2010年冬季逐日降水量资料,定义了大到暴雪特征量,并对其时间序列进行标准化,然后运用线性趋势、Cubic函数、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变换、R/S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冬季大到暴雪的气候变化特征... 基于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观测站1961-2010年冬季逐日降水量资料,定义了大到暴雪特征量,并对其时间序列进行标准化,然后运用线性趋势、Cubic函数、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变换、R/S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冬季大到暴雪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到暴雪量对冬季降水总量的方差贡献较大。在气候分布上,大到暴雪特征量、冬季总降水量的大值区均位于北部东部,大值中心位于富蕴或阿勒泰站,方差贡献大值中心位于青河站;小值中心位于福海站。在年际尺度上,该区各特征量有7a的显著周期变化特征;在年代际尺度上,有13~15a、17~23a、28~29a的显著周期变化。在时间域上,大到暴雪量和频次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以负距平为主,变化相对平稳,90年代之后以正距平为主,变化相对剧烈;大到暴雪强度60-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最初10a波动幅度较大,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变化相对平稳。Cubic函数拟合表明,大到暴雪特征量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由少到多的转型,但没有突变点。在空间域上,各年代大到暴雪量大值区所在范围比较稳定,位于北部东部,小值区出现在河谷平原;大值中心在60和90年代出现在富蕴站,其它年代出现在阿勒泰站;小值中心70年代出现在布尔津站,其它年代均出现在福海站;大到暴雪频次的变化与其不同的是大值中心90年代出现在青河站;大到暴雪强度在60和70年代大值中心位于阿勒泰站,80和90年代位于富蕴站,21世纪最初10a位于哈巴河站,大值区分布也较复杂。大到暴雪特征量全区及各站均呈增多趋势;大到暴雪量是阿勒泰和福海站、大到暴雪频次和强度是阿勒泰、福海、富蕴站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它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R/S分析表明,在未来该地区大到暴雪特征量将逐渐转为减少的趋势,尤其是吉木乃站。通过分析揭示了阿勒泰地区大到暴雪变化规律,对指导该地区经济生产布局、防灾减灾、暴雪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阿勒泰 冬季 大到暴雪 气候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指标及其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干旱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3
作者 庄晓翠 杨森 +1 位作者 赵正波 张林梅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3期81-85,共5页
干旱是限制新疆阿勒泰地区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研究适合该区的干旱指标,是进行有效干旱监测的基础。采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08年4-10月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首先通过Thomthwaite方法计算潜在蒸发... 干旱是限制新疆阿勒泰地区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研究适合该区的干旱指标,是进行有效干旱监测的基础。采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08年4-10月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首先通过Thomthwaite方法计算潜在蒸发量确定K干旱指数,然后对R指数、Z指数、K指数3种干旱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监测诊断干旱轻重程度上,K指数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干旱程度,R指数和Z指数监测干旱程度较轻。在此基础上,基于K指数建立的阿勒泰地区干旱监测评价的强度指数和面积指数,对该地区近48年来干旱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表明该地区干旱灾害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春夏连旱几率较高,强度较大;该地区干旱灾害具有阶段性特征,近年来干旱发生的频次有增多的趋势,其中秋季干旱相对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指标 K指数 干旱强度指数和面积指数 新疆阿勒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地区1963—2012年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海花 刘大锋 +1 位作者 段淑芳 李新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1-258,共8页
利用阿勒泰地区1963—2012年7个气象站的最大冻土深度、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资料,采用回归分析、相关性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测、Hurst提出的R/S分析等方法,对阿勒泰地区最大冻土深度的时间演变、空间分布及与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分... 利用阿勒泰地区1963—2012年7个气象站的最大冻土深度、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资料,采用回归分析、相关性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测、Hurst提出的R/S分析等方法,对阿勒泰地区最大冻土深度的时间演变、空间分布及与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吉木乃站的均方差和变差系数最大;阿勒泰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以0.574 cm·a-1的速度显著减少;年最大冻土深度几乎出现在2—3月;阿勒泰地区的最大冻土深度的突变时间是在1986—1987年,发生了下降趋势的突变,福海和富蕴站没有发生突变;阿勒泰地区年极端最大值、最大值的平均值、平均最大值均出现在青河站;年最大冻土深度与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08和-0.2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冻土深度 时空分布 气温 阿勒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阿勒泰地区暖季干湿气候变化及R/S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庄晓翠 赵正波 +1 位作者 杨森 张林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59-265,共7页
采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08年4-10月气温、降水量资料,通过Thomthwaite方法计算的潜在蒸发量确定地表湿润指数,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阿勒泰地区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暖季大部分区域增温、... 采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08年4-10月气温、降水量资料,通过Thomthwaite方法计算的潜在蒸发量确定地表湿润指数,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阿勒泰地区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暖季大部分区域增温、降水量增加,地表湿润指数只有增暖不显著的阿勒泰站和增温次小的布尔津站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而全区增温最显著的东部没有明显变化,这说明温度变化在干湿变化中的重要影响;该地区干湿变化春秋季不显著,夏季有变湿的趋势;从区域分布来看,夏季阿勒泰、布尔津、福海站有显著变湿的趋势,秋季福海站有显著变干的趋势,其它站变化不显著。R/S分析表明过去48 a地表湿润指数、气温和降水量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在未来会逐渐转为减少(或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勒泰 地表湿润指数 气候变化 R/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阿勒泰地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普宗朝 张山清 +2 位作者 王胜兰 白松竹 王磊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27-1432,共6页
【目的】建立阿勒泰地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统计关系,在此基础上,估算未来气候变化对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可能影响。【方法】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历史气候资料对年平均气温... 【目的】建立阿勒泰地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统计关系,在此基础上,估算未来气候变化对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可能影响。【方法】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历史气候资料对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周广胜等[1]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计算了近48年阿勒泰地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结果】48年来,阿勒泰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475℃/10a的倾向率上升,降水量以11.495mm/10a的倾向率增多,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于1975和1986年发生了突变性的上升;受其影响,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以0.2t/hm2/10a的倾向率增长,并于1985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增大。【结论】未来气候的"暖湿化"变化对提高阿勒泰地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将产生积极影响,平均而言,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年降水量每增多10%,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将增加7%~9%。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将增加0.06%~1.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勒泰地区 气候变化 自然植被 净第一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勒泰地区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新豫 《农业与技术》 2019年第13期148-149,共2页
雷电灾害是阿勒泰地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每年均会因为雷电灾害而造成严重损失。因此,本文首先根据新疆阿勒泰地区2000—2013年雷电日数观测资料对该地区雷电活动特征进行分析,接着概括了雷电灾害事件的主要特点,最后给出了相关的雷... 雷电灾害是阿勒泰地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每年均会因为雷电灾害而造成严重损失。因此,本文首先根据新疆阿勒泰地区2000—2013年雷电日数观测资料对该地区雷电活动特征进行分析,接着概括了雷电灾害事件的主要特点,最后给出了相关的雷电防御措施,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防御措施 阿勒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勒泰地区防雷减灾工作实践及发展
8
作者 李新豫 《农业与技术》 2017年第24期228-228,共1页
本文主要根据阿勒泰地区雷电灾害发生的具体情况,对防雷减灾工作实践展开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以减少雷击事故发生概率,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阿勒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关键词 阿勒泰地区 防雷减灾 工作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不同区域暖区暴雪过程水汽特征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庄晓翠 陈丽娟 +1 位作者 李博渊 苗运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55,共15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主要运用HYSPLIT(拉格朗日后向轨迹)方法模拟追踪了1980-2020年冬季新疆北部27次暖区暴雪天气水汽特征,分析不同源地水汽源-汇关系及其对暴雪的贡献。结果表明,500 hPa主要水汽源地为格陵兰岛和大西洋及其沿岸...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主要运用HYSPLIT(拉格朗日后向轨迹)方法模拟追踪了1980-2020年冬季新疆北部27次暖区暴雪天气水汽特征,分析不同源地水汽源-汇关系及其对暴雪的贡献。结果表明,500 hPa主要水汽源地为格陵兰岛和大西洋及其沿岸、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对阿勒泰地区暴雪贡献最大的水汽源头是大西洋及其沿岸附近,塔额盆地为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沿途损失均较大;700 hPa主要为北欧、大西洋及其沿岸附近、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对阿勒泰地区暴雪贡献最大的是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塔额盆地是北欧,沿途损失最大前者是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后者为大西洋及其沿岸;850 hPa上主要为中亚、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前者对暴雪的贡献最大,到达暴雪区后增加较多。各源地水汽随西风气流达到关键区后,主要从偏西(西南)和西北两条路径输入暴雪区,前者占主导地位;对流层低层阿勒泰地区较塔额盆地水汽源地和路径更复杂。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了暖区暴雪水汽来源及路径的贡献模型,对阿勒泰地区、塔额盆地各层水汽贡献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暖区暴雪 水汽特征 HYSPLIT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12月21~24日阿勒泰寒潮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胥执强 李海花 +1 位作者 李焕 刘大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5期8650-8651,8669,共3页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实况图和数值预报产品T639资料,对阿勒泰地区2009年12月22~24日出现的一次入冬以来第1场寒潮暴雪天气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黑海脊与欧洲北部脊合并加强并东移,乌拉尔山高压脊建立;新地岛附近极涡南掉,横槽逐渐转...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实况图和数值预报产品T639资料,对阿勒泰地区2009年12月22~24日出现的一次入冬以来第1场寒潮暴雪天气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黑海脊与欧洲北部脊合并加强并东移,乌拉尔山高压脊建立;新地岛附近极涡南掉,横槽逐渐转竖,锋区南压;转竖的横槽与咸海东移的低槽合并加强,建立贝加尔湖大槽;贝加尔湖大槽东移,引导强冷空气南下影响,造成北疆地区的强寒潮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环流形势 T639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暖区强降雪中尺度环境与落区分析 被引量:31
11
作者 庄晓翠 崔彩霞 +1 位作者 李博渊 张林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9-142,共14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MWF、T639(1°×1°)再分析资料和FY-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03—2013年11月至次年3月新疆北部出现26次12 h暖区强降雪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环境场特征和降雪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雪产生在极涡...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MWF、T639(1°×1°)再分析资料和FY-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03—2013年11月至次年3月新疆北部出现26次12 h暖区强降雪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环境场特征和降雪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雪产生在极涡型和短波低槽型两种环流形势下,强降雪区位于低槽前部,低空急流出口区前侧辐合区和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辐散区以及700 hPa和850 hPa辐合线和暖切变线东部、北部及干线东南部,地面辐合线附近减压升温的重叠区域内。强降雪区上空,对流层整层为>80%高湿区;500 hPa以下具有不稳定层结、风垂直切变大、斜压性强;700hPa辐合线和850 hPa暖切变线及干线、地面干线及辐合线易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为暴雪的产生提供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暖区强降雪主要发生在中尺度冷云团开始缓慢减弱东移的前部及云顶亮温TBB梯度最大区域的前部。通过上述分析总结出暖区强降雪落区三维空间配置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暖区强降雪 中尺度环境场分析 预报着眼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冬季暖区大降雪过程中尺度云团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赵俊荣 杨雪 杨景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80-1288,共9页
利用1997-2006年深秋到冬季新疆阿勒泰地区出现的17次暖区大降雪天气过程的卫星云图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降雪量资料,并选取其中3次典型的暖区大降雪过程,对暖区大降雪天气过程的中尺度云团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进一步揭示暖区... 利用1997-2006年深秋到冬季新疆阿勒泰地区出现的17次暖区大降雪天气过程的卫星云图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降雪量资料,并选取其中3次典型的暖区大降雪过程,对暖区大降雪天气过程的中尺度云团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进一步揭示暖区大降雪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500 hPa极涡是造成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暖区大降雪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极涡中心南部或东南部分裂出的中尺度短波是造成暖区大降雪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TBB≤-60℃的中-β和中-α尺度系统云团是造成暖区大降雪天气的主要系统。暖区大降雪的TBB≤-60℃的中-β和中-α尺度系统云团是在绕极涡移动的高空锋区短波槽前和暖平流输送区形成,并位于极涡中心南部或东南部的低层到高层强锋区中,在随着天气尺度云系移动的同时,绕极涡中心逆时针旋转,移速缓慢或稳定少动,移动中逐渐加强或合并,其多表现为椭圆形或圆形,暖区大降雪发生在TBB≤-60℃的中-β和中-α尺度云团边缘TBB等值线梯度最大处。中-β和中-α尺度云团面积越大、生命史越长,造成的暖区大降雪范围就越大、强度也越强;TBB≤-60℃的中-β和中-α尺度云团在阿勒泰地区上空维持数小时可造成阿勒泰地区暖区大降雪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暖区大降雪 中尺度云团特征 TB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短时强降水天气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量:16
13
作者 庄晓翠 张云惠 +4 位作者 周雪英 杨莲梅 祝小梅 黄艳 罗继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02-1415,共14页
利用新疆8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其有效探测范围内2010—2018年暖季出现的229次不伴有冰雹的短时强降水雷达主要回波参数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中国中东部地区对比。结果表明,影响新疆短时强降水的对流风暴主要有合并加强型、列车效... 利用新疆8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其有效探测范围内2010—2018年暖季出现的229次不伴有冰雹的短时强降水雷达主要回波参数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中国中东部地区对比。结果表明,影响新疆短时强降水的对流风暴主要有合并加强型、列车效应型和本地发展型三类,合并加强型最多(占45%),列车效应型最少(占20%),且因天山地形作用主要发生在天山北坡。凝练出各区域各类型雷达主要回波参数阈值,总体而言:南疆短时强降水阈值小于北疆,伊犁河谷最大,阿克苏地区最小;伊犁河谷短时强降水以低质心回波为主;北疆和巴州北部短时暴雨的最大回波强度大于50 dBz,南疆西部和阿克苏地区分别大于45 dBz、40 dBz;径向速度图上大多数个例能够监测到强辐合,受特殊地形影响,南疆西部和天山北坡监测到的强辐合较多;由超级单体造成的短时强降水在阿克苏地区发生相对较多,在其他区域为小概率事件。新疆伴有冰雹的短时强降水为小概率事件。新疆短时强水和短时暴雨最大回波强度阈值总体上高于中国中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短时强降水 回波参数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在积雪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沙依然 王茂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36,共4页
介绍了在地区级气象台站采用气象系统 92 1 0工程下发的FY 1D卫星遥感数据 ,在短红外波段的基础上建立多光谱提取积雪信息的计算方法及监测模型 ,并以2 0 0 2年 1 1月至 2 0 0 3年 5月新疆积雪遥感监测为例 ,介绍了卫星遥感监测积雪深... 介绍了在地区级气象台站采用气象系统 92 1 0工程下发的FY 1D卫星遥感数据 ,在短红外波段的基础上建立多光谱提取积雪信息的计算方法及监测模型 ,并以2 0 0 2年 1 1月至 2 0 0 3年 5月新疆积雪遥感监测为例 ,介绍了卫星遥感监测积雪深度和积雪覆盖面积的方法 ,分析了积雪覆盖特征和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卫星 遥感 积雪监测 FY-1D资料 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部一次区域极端暴雨环境场特征 被引量:21
15
作者 庄晓翠 李博渊 +3 位作者 秦榕 李如琦 张云惠 白松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47-959,共13页
利用FNL再分析、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FY-2G资料,对新疆东部2018年7月31日出现的区域极端暴雨环境场特征进行分析,并与新疆暴雨研究成果及中国南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是在稳定的两脊一槽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高架对流造成... 利用FNL再分析、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FY-2G资料,对新疆东部2018年7月31日出现的区域极端暴雨环境场特征进行分析,并与新疆暴雨研究成果及中国南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是在稳定的两脊一槽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高架对流造成;暴雨落区位于高空西南急流入口区右侧,500 hPa中亚低涡前西南气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西侧偏南气流汇合区域,700 hPa东南低空急流出口区前部辐合区及地面上冷锋后部负变温区的重叠区域;500 hPa中亚低涡、700 hPa低空急流及其前部辐合区、800~600 hPa强锋区触发了高架对流;对流层低层700 hPa附近强辐合与高层强辐散,为高架对流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触发条件,从而使中亚低涡前西南暖湿气流及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绕过和翻越青藏高原迅速在暴雨区辐合集中,并不断被抬升至高空,为极端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此次区域极端暴雨与新疆其他地区暴雨存在较大差异;与中国南方高架对流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极端暴雨 高架对流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晚熟哈密瓜气候条件敏感度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建刚 唐秀 +2 位作者 李愚超 李广军 巴合提.斯哈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6期5156-5158,5160,共4页
[目的]研究晚熟哈密瓜对气候因子的敏感度,揭示气候条件的影响方式和影响量.[方法]利用新疆北部阿勒泰1998 ~2013年晚熟哈密瓜引种至大面积种植的调查资料,结合同期气候资料,采用相关系数t检验法,分析计算了64个气候因子,并应用t检验原... [目的]研究晚熟哈密瓜对气候因子的敏感度,揭示气候条件的影响方式和影响量.[方法]利用新疆北部阿勒泰1998 ~2013年晚熟哈密瓜引种至大面积种植的调查资料,结合同期气候资料,采用相关系数t检验法,分析计算了64个气候因子,并应用t检验原理,逆向分析气候条件敏感度方法,研究了气候条件的影响方式和影响量.[结果]应用t检验方法筛选出4级(α=0.01、0.05、0.10、0.20)气候因子;对哈密瓜年景影响显著的关键因子有5个,分别是7月平均气温、6月上旬降水量、6月上旬>1.0 mm降水日数、6月上旬~8月上旬降水量、7月下旬降水量,其敏感度分别为0.6℃、6.7 mm、1.1d、20.0 mm、5.4 mm.[结论]生长期的降水量和大降水日数是影响哈密瓜年景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晚熟哈密瓜 气候条件 敏感度方法 分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天山山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拔高度关系 被引量:23
17
作者 郭玉琳 赵勇 +3 位作者 周雅蔓 黄秋霞 余贞谊 顾张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7-65,共9页
天山山区是新疆干旱区降水最为充沛的区域,已有针对该区域降水的研究大多使用日降水及以上尺度资料,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相对较少。基于天山山区11个国家气象站2012—2018年夏季(6—8月)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降水特征量(包括降水量、降水... 天山山区是新疆干旱区降水最为充沛的区域,已有针对该区域降水的研究大多使用日降水及以上尺度资料,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相对较少。基于天山山区11个国家气象站2012—2018年夏季(6—8月)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降水特征量(包括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的日变化特征,揭示降水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总降水量和总降水频次的峰值出现在20:00—22:00,谷值出现在12:00—13:00。夜间降水多于白天,主要由长时降水贡献。总降水强度呈现出白天整体增强、夜间偏弱的特征。降水与海拔高度密切联系,小雨等级降水在高海拔山区频发,在海拔2000 m左右存在一个最大降水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降水频次 降水强度 日变化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外气象电子设备防雷保护要点
18
作者 李新豫 黄晓华 《广东蚕业》 2019年第12期59-60,共2页
雷电是一种破坏力特别强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对电子设备的危害更强。若电子设备防雷保护不到位,一旦遭受雷击,将会导致电子设备出现无法修复的损坏。目前各气象区域站都位于野外,且气象电子设备都是精密的电子仪器,文章分析了室外气象电... 雷电是一种破坏力特别强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对电子设备的危害更强。若电子设备防雷保护不到位,一旦遭受雷击,将会导致电子设备出现无法修复的损坏。目前各气象区域站都位于野外,且气象电子设备都是精密的电子仪器,文章分析了室外气象电子设备的防雷保护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室外气象设备 防雷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YSPLIT模式分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暴雨水汽特征 被引量:17
19
作者 庄晓翠 李博渊 +2 位作者 赵江伟 张云惠 张林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1-323,共13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1—2020年5—9月(暖季)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简称沙漠南缘)发生的5次暴雨天气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水汽特征,再运用HYSPLIT模式(拉格朗日)方法模拟计算了该区域暴雨天气的水汽轨迹、主要路径及不同源地的...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1—2020年5—9月(暖季)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简称沙漠南缘)发生的5次暴雨天气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水汽特征,再运用HYSPLIT模式(拉格朗日)方法模拟计算了该区域暴雨天气的水汽轨迹、主要路径及不同源地的水汽贡献。结果表明:暴雨天气的水汽源地主要来自西南亚、中亚、北疆;水汽自源地出发经巴基斯坦北部、印度西北部、阿富汗东北部(简称IPA关键区)和南疆关键区,分别从西南和偏北路径进入暴雨区,途经南疆关键区的水汽来源对暴雨的贡献较大。沙漠南缘暴雨过程中,大气中层(500 hPa)的水汽主要源自西南亚,但沿途损失很大,而低层(700 hPa)的主要水汽贡献来自北疆,且沿途损失较小。来自北疆和南疆盆地的水汽主要从近地层输送至700 hPa;来自西南亚、大西洋及其沿岸等地的水汽主要输送至700 hPa以上。基于上述特征,建立了沙漠南缘暴雨过程水汽来源及路径的三维结构模型,并对各层水汽贡献和来源做了更细致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 暴雨过程 水汽特征 HYSPLIT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析储油罐区的布置与防雷防静电设计
20
作者 李新豫 黄晓华 《湖北农机化》 2020年第19期150-151,共2页
本文主要结合储油罐区实际,阐述了雷电、静电对储油罐区的危害,并重点对储油罐区的布置和防雷防静电设计进行探析。
关键词 储油罐区 雷电危害 防雷防静电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