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可视化模拟实验与孔隙演化机理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安平 佘敏 +4 位作者 沈安江 乔占峰 李文正 杜秋定 袁长剑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346,共13页
针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孔隙形成演化过程与保持机理不清的难题,研制了超深层高温高压储层可视化模拟实验装置,针对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样品,开展深层—超深层逼近真实地质条件下的碳酸盐岩溶蚀-沉淀模拟实验。该装置包括4个核心模块... 针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孔隙形成演化过程与保持机理不清的难题,研制了超深层高温高压储层可视化模拟实验装置,针对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样品,开展深层—超深层逼近真实地质条件下的碳酸盐岩溶蚀-沉淀模拟实验。该装置包括4个核心模块:超高温超高压三轴应力岩心夹持器模块(温度大于300℃、压力大于150 MPa),具温压可调节功能的多时段-连续流模块,超高温度压力蓝宝石视窗池和流体属性高温高压原位测定模块,超高温超高压渗透率实时在线检测模块。应用该实验装置开展模拟实验,取得3项地质认识:①碳酸盐岩储层孔喉结构受控于岩性和初始孔喉结构,流体类型、浓度和溶蚀时长控制溶蚀程度,溶蚀过程存在2种演化模式,溶蚀规模与温度压力呈正相关关系,成孔高峰期与生烃高峰期匹配程度高;②开放-流动体系的白云岩溶蚀潜力大于灰岩,并受酸性流体类型、浓度和初始物性控制,可持续形成次生溶孔,且主要沿先存孔缝带发育和分布;③近封闭成岩体系中,酸性流体与碳酸盐岩持续反应达到饱和及动态平衡后,此时孔隙结构不再变化,先存孔隙得以保持。上述认识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孔喉结构和发育潜力评价、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分析和分布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碳酸盐岩储层 模拟实验装置 孔喉结构 孔隙发育 分布规律 孔隙保持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地应力测井评价及其控储效应
2
作者 吴永平 肖露 +7 位作者 朱波 杨薰 白晓佳 闫炳旭 张荣虎 李栋 李红斌 赖锦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5-796,共12页
地应力对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储集层品质控制明显,厘清应力控储效应对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储集层综合评价与预测至关重要。通过岩心、薄片等分析化验资料揭示了库车坳陷中秋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基本特征,实现了地应力大小测井... 地应力对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储集层品质控制明显,厘清应力控储效应对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储集层综合评价与预测至关重要。通过岩心、薄片等分析化验资料揭示了库车坳陷中秋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基本特征,实现了地应力大小测井评价,并阐明地应力对储集层品质控制。结果表明,储集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岩,以原生粒间孔隙为主,次生孔隙较少,偶尔可见裂缝。通过成像测井实现了裂缝面形态拾取,同时实现了裂缝参数测井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测井资料完成了地应力大小评价,并揭示了地应力对基质孔隙及裂缝参数耦合控制关系。综合物性参数以及地应力大小实现了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分类评价,优质储集层主要发育在裂缝发育段以及低水平两向应力差区域。通过地应力测井评价结合储集层参数计算,可实现储集层品质分类评价以及优质储集层测井预测。研究成果可为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储集层综合评价与有利区带预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地应力 储集层品质 巴什基奇克组 中秋区块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超深油气井完井工程与油气藏采收率的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任今明 潘昭才 +2 位作者 黄锟 冯少波 张宝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9-177,共9页
超深油气藏的不断开发采收率与油气井的完井设计紧密相关。然而,由于钻井装备的限制、高压盐水层的存在、地层易垮塌和易漏失等开发特性以及经济评价因素的考量,超深油气井的完井方式多样(如裸眼完井、不超过ϕ127 mm小尺寸油层套管完井... 超深油气藏的不断开发采收率与油气井的完井设计紧密相关。然而,由于钻井装备的限制、高压盐水层的存在、地层易垮塌和易漏失等开发特性以及经济评价因素的考量,超深油气井的完井方式多样(如裸眼完井、不超过ϕ127 mm小尺寸油层套管完井等);生产管柱穿越射孔顶界乃至射孔底界的设计;多选用永久型封隔器等,这些都可能增加生产作业的难度、延长作业时间和提高作业成本,并影响开井率和最终采收率。选取两个已投入开发的超深油气藏区块作为案例,分析发现砂或泥砂埋积是导致开井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进而对采收率产生不利影响。研究提出超深井完井的研究与设计应预设出砂或泥砂埋积的情景,旨在延长砂或泥砂埋积的时间,以便为后续作业创造有利条件,最终目标是提高采收率。为此,研究从完井方式、油层套管尺寸、完井管柱配置、封隔器类型选择以及沉砂口袋设计等5个关键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与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钻完井投资、钻完井周期及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了综合测算。若经济评价指标未达预期,则通过提升单井产量来解决建井质量提升与经济评价之间的潜在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井 完井 采收率 完井管柱 经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超深气井砂垢堵塞成因及靶向解除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曹立虎 江同文 +4 位作者 潘昭才 孙涛 张宝 吴红军 易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94,共10页
塔里盆地库车山前超深气田是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具有超高温、超高压、高矿化度、储层裂缝非均质性强等特征,气井生产过程中砂垢堵塞问题突出,据统计最高影响气田产能达800×104 m^(3)/d。为实现超深气井高效解堵,通过气水两相结垢... 塔里盆地库车山前超深气田是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具有超高温、超高压、高矿化度、储层裂缝非均质性强等特征,气井生产过程中砂垢堵塞问题突出,据统计最高影响气田产能达800×104 m^(3)/d。为实现超深气井高效解堵,通过气水两相结垢热力学预测模型、裂缝性储层岩石力学实验、井筒内气液固流动模拟等研究,揭示了超深气井砂垢复合堵塞成因,并形成了靶向解堵复产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高温流动压降结垢、裂缝面破裂出砂”是超深气井出砂结垢的内在机理;②结垢固化松散砂桥形成复合堵塞是气井堵塞减产的主要原因,其中靶向除垢是解堵复产的关键所在;③靶向除垢解堵区域为井筒变径处和井周5 m内基质—裂缝系统,气井堵塞率30%~60%为最佳解堵时机;④非酸性除垢解堵液相比常用的酸性解堵液,在同级别溶垢能力的基础上,腐蚀速率降至0.49 g/(m^(2)·h),可同时满足低腐蚀和高效除垢的技术要求。结论认为,形成的超深气井靶向除垢解堵技术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超深气田规模应用159井次,有效率达93.3%,累计增产天然气75.08×10^(8)m^(3),已成为西气东输主力气井快速解堵复产的“冬保良方”,可为国内外同类气田解堵复产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山前超深层 高温流动压降结垢 裂缝性储层出砂 砂垢复合堵塞 非酸性靶向除垢解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微相对超深储层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及其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BZ气田白垩系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志民 孙海涛 +4 位作者 张辉 王晨光 尹国庆 徐珂 钟大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4-673,共10页
为了优选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超深致密砂岩储层单井天然裂缝发育的甜点层段,利用露头、岩石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BZ气田不同沉积微相的储层岩石力学性质差异,并结合相关露头中不同沉积微相的几何参数模型,提出了一种优... 为了优选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超深致密砂岩储层单井天然裂缝发育的甜点层段,利用露头、岩石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BZ气田不同沉积微相的储层岩石力学性质差异,并结合相关露头中不同沉积微相的几何参数模型,提出了一种优化储层岩石力学参数模型的方法,提高了井筒周围(<200 m)天然裂缝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1)BZ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三段不同沉积微相、相同微相不同位置的储层中,岩石组构和岩石组合(包括碎屑含量、杂基含量、粒度分选、砂地比和砂泥岩组合等)具有差异,从而影响了储层的泊松比和杨氏模量,不同微相储层具有不同的岩石力学参数。(2)不同沉积微相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有所差异,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岩的裂缝最发育,比扇三角洲前缘支流间湾微相及扇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微相更容易形成裂缝。(3)进一步根据露头中沉积微相几何参数,建立不同微相的三维模型,即可建立和优化井筒周围的沉积微相模型及岩石力学参数模型,并应用到井筒周围的裂缝预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预测 储层地质力学 沉积微相 致密砂岩 超深储层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油藏地质力学建模及其在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蔡振忠 张辉 +5 位作者 徐珂 尹国庆 王志民 王海应 钱子维 张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8-879,共12页
为提高超深断控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效益,通过开展大尺寸岩样力学实验,揭示高角度—近直立断裂面变形与连通机理;基于高压注水提采的力学与流动耦合原理,通过地质力学建模,明确了断控碳酸盐岩油藏现今地应力场和断裂活动性分布规律;发现... 为提高超深断控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效益,通过开展大尺寸岩样力学实验,揭示高角度—近直立断裂面变形与连通机理;基于高压注水提采的力学与流动耦合原理,通过地质力学建模,明确了断控碳酸盐岩油藏现今地应力场和断裂活动性分布规律;发现不同方位的断裂活动性以及不同部位的缝洞体连通性有明显差异,进而分析了不同井眼轨迹的开发效果,提出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方法,科学指导井眼轨迹设计和注水方案优化。结果表明:①走滑断裂变形中的大尺度破碎体和高角度裂缝系统是影响储层品质的关键因素,高压注水一方面能够激活先存裂缝,一方面还能在先存裂缝基础上发生延伸扩展,甚至可以产生新的裂缝,促进了断控缝洞体在纵横向上的互相连通;②高压注水过程中断裂体内部发生力学与流动之间的耦合变化,渗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循环举升,从而提高油气采收率;③根据断裂体形态、产状以及断裂面动态剪切变形连通性,可优选定向井最佳井点和井眼轨迹,并优化注水方案;④塔里木盆地断控油藏试验区通过高压注水,采收率提高5个百分点,该方法为超深断控型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断控碳酸盐岩油藏 缝洞体 地质力学 断裂活动性 井眼轨迹 注水开发 地质工程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精准定位技术探索实践
7
作者 李国会 郭越 +1 位作者 孙甲庆 丁尧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3,共9页
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埋藏深度大,缝洞储层储集空间小,具有极强非均质性,储层空间位置精准偏移归位难度大,给钻井靶点选择及实钻轨迹优化带来极大挑战,制约了井位部署及快速建产。利用前期三维地震处理的道集、速度场等资料和... 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埋藏深度大,缝洞储层储集空间小,具有极强非均质性,储层空间位置精准偏移归位难度大,给钻井靶点选择及实钻轨迹优化带来极大挑战,制约了井位部署及快速建产。利用前期三维地震处理的道集、速度场等资料和正钻井中采集的VSP数据,开展以VSP驱动处理为核心的随钻地震储层精准定位研究,通过优化处理工序流程,保证了72 h内提交成果的时效性,实现了不影响正钻井钻进速度的前提下完成储层的精准偏移归位,有效指导了目的层段的靶点调整及轨迹优化。该方法已应用于120余口钻井的随钻跟踪,有效提高了储层直接钻遇率,放空漏失率从60%提高到80%,保证了钻井成功率在90%以上,对类似缝洞型储层的储层预测和精准定位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 碳酸盐岩 VSP 驱动处理 偏移 归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塔科1井万米特深井钻探关键技术进展与科学意义
8
作者 杨海军 王春生 +5 位作者 杨宪彰 张志 郭旭光 孙崇浩 吕晓钢 刘金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80-1188,共9页
为进行万米特深层地球科学探索和油气勘探,实现特深钻井工程技术的迭代升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在塔里木盆地部署了万米特深井深地塔科1井。通过该井的成功钻探,地质认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获取了万米深层岩心、测... 为进行万米特深层地球科学探索和油气勘探,实现特深钻井工程技术的迭代升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在塔里木盆地部署了万米特深井深地塔科1井。通过该井的成功钻探,地质认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获取了万米深层岩心、测井、录井、流体、温度及压力资料,认识到万米特深层仍发育有效烃源岩、碳酸盐岩储层及可动常规油气,打破了传统的油气地质理论认识,明确了塔里木盆地万米特深层油气勘探的巨大潜力并指出了有利勘探领域。工程技术方面形成了特深井复杂压力系统安全钻井、特深井复杂难钻地层优快钻井、特深井苛刻工况井筒质量控制、特深超高温复杂地层资料录取4大关键技术体系。同时铸就了特深钻完井工程技术十大利器,顺利成功完钻了亚洲第1、全球第2垂直深井,极大促进了对万米特深层地质条件的认识,助力中国成为具备特深井钻探核心技术的少数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万米深地工程 深地塔科1井 特深钻井技术 油气地质理论 有利勘探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深井井控风险及对策
9
作者 王春生 石希天 +4 位作者 张绪亮 毕韶琨 尹邦堂 王志远 孙宝江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3,共8页
超过9 000 m深度的特深井,其高温高压、岩性和地层流体复杂多样,面临井身结构复杂、多地层压力系统以及窄安全密度窗口等诸多工程技术难题。目前,国内外特深井的钻井数量均较少,常规井控工艺存在适用性及可能引发的井控风险尚不明确,无... 超过9 000 m深度的特深井,其高温高压、岩性和地层流体复杂多样,面临井身结构复杂、多地层压力系统以及窄安全密度窗口等诸多工程技术难题。目前,国内外特深井的钻井数量均较少,常规井控工艺存在适用性及可能引发的井控风险尚不明确,无法满足特深井安全钻进的高要求。文章通过对比深井、超深井特点,分析了特深井的井控风险成因,并以8 750 m的超深井井控案例,评估了工程师法及压回法在特深井中的井控工艺适用性。研究表明,溢流量和关井时间对特深井井控过程中套压的最大值起着主要作用;工程师法压井过程中压井排量对于能否控制最高套压起到了关键作用;特深井井控工况下,压回法压井无论从井控安全或效益上均优于工程师法压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深井 井控模拟 井控风险 高套压 压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深部煤层特征及启示
10
作者 赵亚汶 谢会文 +5 位作者 严德天 王斌 易艳 李玲 杨果 程旺明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64,共12页
目前库车坳陷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煤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浅部,有关深部煤层的研究较少。针对库车坳陷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煤层煤岩特征、储层物性和含气性不明等问题,依托钻井资料,采用地震资料处理、连井分析、取样观察及气测孔渗、等温... 目前库车坳陷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煤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浅部,有关深部煤层的研究较少。针对库车坳陷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煤层煤岩特征、储层物性和含气性不明等问题,依托钻井资料,采用地震资料处理、连井分析、取样观察及气测孔渗、等温吸附实验等方法,对该区块煤层的几何分布特征、煤岩煤质特征、储层物性、吸附性和含气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研究区克孜勒努尔组深部煤层以原生结构为主,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平均占比达62.20%,有机质类型均为Ⅲ型,中煤阶;整体属于中高挥发分、特低硫分、特低−低灰分的煤层;②深部煤层的气测孔隙度平均值为7.10%,平均渗透率为0.685×10^(-3)μm^(2),其甲烷的吸附能力受镜质体反射率、水分含量和灰分产率的影响大;③库车坳陷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埋深2000~5000 m的煤层主要分布在北部构造带内,面积达2800 km^(2),单层厚度最高可达22 m,实测深部煤层平均含气量11.77 m^(3)/t,资源潜力巨大。对比浅部煤层,研究区克孜勒努尔组深部煤层受埋深影响明显,成熟度高并已规模产气,具备勘探潜力;含水饱和度是影响克孜勒努尔组煤层含气性的关键因素;含水饱和度低且有利于游离气富集的迪北缓坡平台将是库车坳陷煤岩气的有利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克孜勒努尔组 煤层 煤储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候情景下白尾地鸦在新疆南部的潜在适生区研究
11
作者 任军平 许丽 +3 位作者 高晓奇 张志伟 肖能文 吕绍旗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7,I0001,I0002,共10页
白尾地鸦(Podoces biddulphi)是新疆特有物种,仅分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区域,研究其潜在适生区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动态变化,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利用73个分布点和10个环境变量构建最大熵模型,... 白尾地鸦(Podoces biddulphi)是新疆特有物种,仅分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区域,研究其潜在适生区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动态变化,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利用73个分布点和10个环境变量构建最大熵模型,研究影响白尾地鸦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及其在当前与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潜在适生区变化。结果表明:(1)影响白尾地鸦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包括距道路的距离、距绿洲的距离、海拔和土壤类型,其中距道路的距离对白尾地鸦分布影响最大;(2)当前气候条件下,白尾地鸦的潜在适生区面积约为7.25万km^(2),主要分布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部和中部、阿克苏中部、喀什中部和西北部以及和田中部;(3)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白尾地鸦的潜在适生区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扩张趋势,其中中高排放途径情景下,2081—2100年白尾地鸦的潜在适生区面积增长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尾地鸦 最大熵模型 气候 潜在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5 MPa超高压井口6BX型法兰结构评价及轻量化设计
12
作者 张绪亮 史君林 +3 位作者 董仁 练章华 查磊 蒋洪波 《工程设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9-513,共15页
为了解决175 MPa超高压井口装置因规范标准缺失而导致的传统设计中体积冗余、制造难度大及存在潜在失效风险等问题,开展井口设备关键部件6BX型法兰的结构评价及轻量化设计研究。以175 MPa井口装置使用的口径为280 mm的6BX型法兰为研究对... 为了解决175 MPa超高压井口装置因规范标准缺失而导致的传统设计中体积冗余、制造难度大及存在潜在失效风险等问题,开展井口设备关键部件6BX型法兰的结构评价及轻量化设计研究。以175 MPa井口装置使用的口径为280 mm的6BX型法兰为研究对象,从材料性能、垫环密封强度等方面对某公司生产的6BX型法兰进行评价,探讨了水压试验压力与法兰结构强度和尺寸的关系,揭示了法兰尺寸的影响因素;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了轻量化的优化方案,并采用有限元方法论证了优化后结构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方式设计的法兰结构能满足实际使用要求,但结构体积过大,安装不便,其壁厚过厚会造成材料热处理难度大且存在风险,而且采用标准BX型垫环有密封泄漏的风险;法兰结构尺寸受多因素影响,大口径法兰结构尺寸的主控因素是水压试验压力,其次是颈部厚度;建议根据弹塑性理论设计颈部厚度,对于175 MPa超高压井口设备,推荐法兰内外径之比为2,并采用加宽的BX型垫环。所提出的法兰结构优化方案合理,法兰轻量化效果显著,且有一定的安全裕量;建议降低175 MPa超高压井口装备水压试验压力,从原来的1.5倍额定压力降低为1.25倍。研究结果为175 MPa超高压法兰结构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 井口设备 6BX型法兰 轻量化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处理厂产量衰减工况下的能量系统分析与优化
13
作者 任永苍 邓乾星 +4 位作者 曾海刚 张凌玮 苗馨月 郭新勇 王彧斐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3,共8页
目的针对长周期运行的油气处理厂存在产量逐渐衰减的问题,在进行节能改造时,分析产量衰减对全厂能量系统的影响,以确保节能优化措施长期有效。方法基于多个工况的模拟结果,采用夹点分析与㶲分析方法进行全厂的能量系统分析与节能优化。... 目的针对长周期运行的油气处理厂存在产量逐渐衰减的问题,在进行节能改造时,分析产量衰减对全厂能量系统的影响,以确保节能优化措施长期有效。方法基于多个工况的模拟结果,采用夹点分析与㶲分析方法进行全厂的能量系统分析与节能优化。结果根据夹点分析指出了全厂主要不合理用能点,通过㶲分析获得了各装置㶲损失分布,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4种节能优化方案。结论换热网络方案、蒸汽系统改造方案、液力透平方案的节能量均随厂站原料流量的下降而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换热网络与吸收式热泵精馏耦合方案的节能量则可在原料流量下降的情况下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处理厂 产量衰减 夹点分析 㶲分析 节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山前地区柯克亚周缘叶探1井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及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清华 杨海军 +5 位作者 李勇 蔡振忠 杨宪彰 谢会文 陈才 孙春燕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共16页
塔西南山前西昆仑冲断带柯东构造带叶探1井在二叠系普斯格组获得重大突破,标志着塔西南山前地区发现一个重要的勘探接替层系。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地震等综合研究,对柯克亚周缘二叠系普斯格组的成藏条件进行再认识。... 塔西南山前西昆仑冲断带柯东构造带叶探1井在二叠系普斯格组获得重大突破,标志着塔西南山前地区发现一个重要的勘探接替层系。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地震等综合研究,对柯克亚周缘二叠系普斯格组的成藏条件进行再认识。研究认为,研究区内二叠系普斯格组发育陆相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上段发育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面积1.0×10^(4)km^(2),厚度最大达到800m,集中段有机质丰度为0.92%~1.16%,以菌藻类生源为主,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有机质丰度高;普斯格组下段发育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沙坝优质砂岩储层,砂体厚度为42.5~63m,砂地比为27%~47%,是一套分布较广的区域性储层,与普斯格组上段泥岩组成优质储盖组合;柯克亚周缘发育印支期、喜马拉雅期两期构造变形,古生界叠瓦冲断、强烈逆掩叠置,圈闭成排成带,喜马拉雅期进一步挤压抬升改造,局部复杂化,形成的叠瓦冲断带为勘探有利区。根据普斯格组天然气干燥系数分析,折算Ro为1.31%~1.42%,与下盘烃源岩成熟度相当,表明油气来自下盘逆掩叠置烃源岩,经历早油晚气的成藏过程,成藏具有“逆掩叠置下盘供烃、下生上储、断裂输导”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二叠系普斯格组圈闭成排成带分布,已发现圈闭9个,面积301km^(2),天然气资源量约为2930×10^(8)m^(3),凝析油资源量约为2×10^(8)t,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山前地区 柯克亚周缘 二叠系普斯格组 叶探1井 重大发现 成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大尺寸环空气液两相流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绪亮 张驰 +3 位作者 周波 阳君奇 卢运虎 尹邦堂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9,共13页
深层和超深层油气井井身结构复杂且部分井眼尺寸较大,钻进过程中容易遇到异常压力,导致安全作业窗口变窄。当发生气侵时,井筒环空内会形成气液两相流,传统的基于常规尺寸流型转化理论的压井方法容易超出窄窗口,导致涌漏交替,从而错过最... 深层和超深层油气井井身结构复杂且部分井眼尺寸较大,钻进过程中容易遇到异常压力,导致安全作业窗口变窄。当发生气侵时,井筒环空内会形成气液两相流,传统的基于常规尺寸流型转化理论的压井方法容易超出窄窗口,导致涌漏交替,从而错过最佳压井时机。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VOF模型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大尺寸环空气液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方法,并采用文献数据验证了其准确性。在水力当量直径196.8 mm环空内进行的气液两相流动模拟中,识别出泡状流、弹帽流、段塞流和搅拌流等4种流型,分析了其特征,并据此绘制了气液两相流流型图,建立了流型转化判据,揭示了环空尺寸对流型转化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尺寸环空相比,大尺寸环空中泡状流的范围扩大,且在泡状流与段塞流之间存在过渡流型——弹帽流,各流型转化边界均有不同程度的右移。由于常规尺寸环空更容易发生气泡聚并形成泰勒泡,压井操作困难,因此,根据常规尺寸环空流型转化判据为大尺寸环空设计的压井参数往往偏大。相比之下,基于新判据设计的压井参数能够更好地适应窄窗口和大尺寸井眼的压井需求,提高了压井的效率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寸环空 数值模拟 气液两相流 流型转化 深层 超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前陆盆地幕式冲断活动、层序-沉积响应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海军 胡素云 +8 位作者 杨宪彰 胡明毅 谢会文 张亮 李玲 周露 章国威 罗浩渝 邓庆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4-1266,共13页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心、二维地震大剖面及重点区三维地震资料,建立库车前陆盆地三叠系构造-层序地层序列,探讨幕式冲断构造对沉积充填演化和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库车前陆盆地三叠纪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完整的强...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心、二维地震大剖面及重点区三维地震资料,建立库车前陆盆地三叠系构造-层序地层序列,探讨幕式冲断构造对沉积充填演化和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库车前陆盆地三叠纪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完整的强烈—减弱—松弛—宁静幕式冲断活动,与之对应可以划分4个二级层序(对应三叠系俄霍布拉克组、克拉玛依组、黄山街组、塔里奇克组)和11个三级层序(SQ1—SQ11),每个层序或层序内幕受次级幕式冲断构造活动影响,形成“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②幕式冲断作用与区域层序序列、沉积充填以及烃源岩发育与分布具有明显的响应,幕式冲断作用初始强烈至宁静过程中,三叠纪自下而上的沉积演化呈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演化的特点,幕式冲断活动初始强烈—减弱期对应于厚层粗粒砂砾岩储层发育期,幕式冲断活动松弛—宁静期对应于烃源岩发育期。③受幕式冲断活动期次与强度控制,近东西走向逆冲断层下盘烃源岩不仅在黄山街组沉积时期明显沉积增厚,成为三叠系烃源岩发育中心,而且烃源岩软地层经历多期次的逆掩推覆,呈“叠垛式”堆积。(4)库车前陆盆地深层具备形成规模气藏的基础与条件,可以形成自生自储型岩性、下生上储型断块-岩性、地层不整合等多种类型的气藏,是未来天然气勘探规模增储建产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 前陆盆地 三叠系 幕式冲断 层序结构 沉积充填 烃源岩 气藏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塔科1井钻井设计关键技术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春生 冯少波 +3 位作者 张志 周波 吕晓钢 周宝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6,共9页
深地塔科1井设计井深11100 m,预测井底温度213℃,预测地层压力133 MPa,钻井作业面临超深、超高温、超高压、高含硫“三超一高”的极端恶劣井况。通过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确定了火成岩、膏盐岩及碳酸盐岩内裂缝的分布规律及其所带来... 深地塔科1井设计井深11100 m,预测井底温度213℃,预测地层压力133 MPa,钻井作业面临超深、超高温、超高压、高含硫“三超一高”的极端恶劣井况。通过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确定了火成岩、膏盐岩及碳酸盐岩内裂缝的分布规律及其所带来的工程风险,在实现地质目标的前提下进行了井位优化,以降低工程施工难度。在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和五压力剖面预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深部地层地质、工程风险,设计了五开井身结构;开展了超深井套管设计及校核,除考虑套管抗拉强度、钻机承载力外,模拟计算了井口工具对超长超重套管的作用力,避免了套管下入过程中发生塑性变形;钻具组合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水力学参数及振动的影响,在最优钻井参数范围内实现安全钻进和提速。现场施工进展表明,深地塔科1井钻井设计关键技术能够解决面临的系列钻井技术难点,实现万米钻探工程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塔科1井 地质工程一体化 井身结构 超深井 套管设计 钻具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吐木休克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海军 蔡振忠 +7 位作者 李勇 杨宪彰 张银涛 张艳秋 孙冲 康鹏飞 张海祖 赵星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93,共13页
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吐木休克组烃源岩作为近期勘探新发现的烃源岩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因此亟需对其进一步开展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勘探。通过总有机碳含量、岩石热解测定以及饱和烃、芳烃色谱-质谱(GC-MS)等分析... 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吐木休克组烃源岩作为近期勘探新发现的烃源岩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因此亟需对其进一步开展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勘探。通过总有机碳含量、岩石热解测定以及饱和烃、芳烃色谱-质谱(GC-MS)等分析方法对富满地区吐木休克组黑色泥岩及灰色泥岩岩屑样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吐木休克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均值为3.4%,氢指数(HI)最高可达到590 mg/g,干酪根类型以Ⅱ型干酪根为主,为一套好-极好的优质烃源岩。从分子地球化学特征来看,烃源岩形成于弱还原偏咸水的海相沉积环境中,以低等水生藻类作为主要成烃生物。基于热解峰温T_(max)及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和芳香烃热成熟度参数,吐木休克组烃源岩总体处于低成熟-中等成熟阶段,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富满地区东南部区域作为环满坳陷西部斜坡区,可能分布有更厚、更优的吐木休克组烃源岩,且烃源岩可能已达到更高的热演化程度,其对奥陶系油气资源的贡献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富满地区 吐木休克组 烃源岩 有机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CO_(2)井筒多相流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及流型智能判别方法
19
作者 张宝 陈兰 +4 位作者 崔航波 何剑锋 邓鹏 秦雪 鞠成才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7,共9页
针对CO_(2)驱油井井筒多相流动型态识别难题,该研究构建了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与多层感知机结合的智能判别方法。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了多种工况下含CO_(2)井筒流体的流型演化,获得泡状流、段塞流、过渡流及环雾流的气相分布特征,并构建了... 针对CO_(2)驱油井井筒多相流动型态识别难题,该研究构建了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与多层感知机结合的智能判别方法。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了多种工况下含CO_(2)井筒流体的流型演化,获得泡状流、段塞流、过渡流及环雾流的气相分布特征,并构建了503组仿真数据集。基于构建的仿真数据对多层感知机模型进行训练,并结合贝叶斯优化算法优化超参数,实现了对CO_(2)驱油井井筒内复杂流动型态的高效判别。验证结果表明,该“物理—数据”融合方法的整体流型判别符合率超过90%,较传统阿济兹方法(64.81%)和丹斯-若斯方法(41.34%)显著提升。研究进一步表明,该模型通过学习气液相密度、表观流速等多维特征,能自适应刻画井筒内多相流的流型变化,为气举参数动态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该方法有效克服了传统经验模型的局限,为CO_(2)驱油井的动态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CO_(2)油井 多相流动 计算流体力学 多层感知机 流型智能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山前南缘甫沙8井原油与二叠系普司格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亲缘关系
20
作者 王祥 葛祝时 +6 位作者 张慧芳 孙迪 王张虎 谢小敏 孟强 陈果 肖七林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2-383,共12页
为进一步拓展塔西南山前南缘油气勘探领域,以该区甫沙克里阳构造带甫沙2井、阳1井二叠系普司格组烃源岩和新发现井--甫沙8井原油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亲缘关系研究。通过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测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 为进一步拓展塔西南山前南缘油气勘探领域,以该区甫沙克里阳构造带甫沙2井、阳1井二叠系普司格组烃源岩和新发现井--甫沙8井原油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亲缘关系研究。通过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测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正构烷烃单体烃同位素分析,从烃源岩基础地球化学性质、分子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刻画普司格组不同层段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不同层段烃源岩生烃潜力的差异性,初步探讨甫沙8井原油的来源。研究区普司格组上段上部和中段有机质丰度较低,为Ⅲ型有机质,难以作为有效源岩,同时可能存在深部运移烃侵染;普司格组上段下部和下段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为Ⅱ_(1)—Ⅲ型有机质,处于低熟—成熟阶段。普司格组上段下部沉积于偏氧化的浅湖环境,有机质为陆源高等植物和水生生物混合来源;下段沉积于还原性较强的深湖—半深湖环境,水生生物贡献相对较高。甫沙8井下侏罗统产出原油的Pr/Ph、C_(24)Te/C_(26)TT和甾烷/藿烷比值较高,C_(19)-C_(23)TT/C_(30)H比值较低,相对富含C_(29)规则甾烷、芴和氧芴,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介于-32.0‰~-29.0‰之间,这与普司格组上段下部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相一致,证实两者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稳定碳同位素 普司格组 二叠系 柯克亚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