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荒漠草地生物量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公鑫 井长青 +3 位作者 董萍 侯志雄 郭文章 赵苇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62-1872,共11页
为探究新疆荒漠草地生物量反演模型及其影响因子,基于Terra/MODIS,NOAA CDR NDVI,SPOT/VGT等遥感产品数据及草地地上生物量实测数据,构建研究区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植被指数反演模型,分析新疆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时空分布规律,运用趋势分... 为探究新疆荒漠草地生物量反演模型及其影响因子,基于Terra/MODIS,NOAA CDR NDVI,SPOT/VGT等遥感产品数据及草地地上生物量实测数据,构建研究区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植被指数反演模型,分析新疆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时空分布规律,运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性等方法,揭示了生物量演变趋势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不同遥感数据源生物量模型中,指数函数反演模型精度最高,决定系数和估算精度分别为0.66和70.93%;基于2000—2019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变化趋势发现,新疆荒漠草地以稳定和改善为主;研究区2000—2019年间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整体表现为北高南低的趋势,20年间荒漠草地平均地上生物量为38.92 g·m-2;2000—2019年气温与降水均上升,年平均升温率和降水率达到了0.32℃·(10 a)-1和2.18 mm·(10 a)-1,50%以上的地区荒漠草地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关系,生物量与降水的相关性优于气温。研究结果可为新疆草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地 植被指数 多源数据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地区耕地质量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智斌 范燕敏 +4 位作者 武红旗 董通 刘静 李昱朋 谷海斌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86-1794,共9页
【目的】评价阿勒泰地区耕地质量等级,引入障碍度模型诊断低等地障碍因素,为耕地的改良和建设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运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立地条件、理化性质和耕地管理3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目的】评价阿勒泰地区耕地质量等级,引入障碍度模型诊断低等地障碍因素,为耕地的改良和建设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运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立地条件、理化性质和耕地管理3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障碍度模型定量化对阿勒泰地区耕地质量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和诊断。【结果】(1)阿勒泰地区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5.24等,优等地(一至三等)、中等地(四至六等)、低等地(七至十等)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2.30%、62.84%和24.86%,以中等地为主,阿勒泰地区耕地质量现状良好。(2)对阿勒泰地区低等地进行障碍因素诊断,发现评价指标中有机质、有效磷、灌溉能力和有效土层厚度的障碍度占比较高,分别为16.30%、13.41%、12.27%和8.32%,以轻、中度障碍为主,主要分布在布尔津县、福海县和青河县,富蕴县的耕地障碍因素不明显。【结论】阿勒泰地区耕地质量受海拔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从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减的趋势,理清了低等地中障碍因素的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障碍因素 障碍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高标准农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国豪 张丽 +4 位作者 武红旗 轩俊伟 董通 史名杰 朱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7-786,共10页
【目的】研究新疆高标准农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新疆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核密度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新疆高标准农田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结果】(1)通过核密... 【目的】研究新疆高标准农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新疆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核密度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新疆高标准农田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结果】(1)通过核密度空间分析发现,新疆高标准农田在空间上聚集明显,南北疆各有2个显著的高密度聚集区,北疆以塔城地区和昌吉州为“极核”,南疆以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为“极核”的空间分布特征;(2)从建设潜力值分布来看,高建设潜力县市主要分布在新疆区划的西部地州,低建设潜力县市主要分布在新疆区划的东部地州。南疆地区较低建设潜力的县市分布最多,处于较高建设潜力区的研究单元在空间上无明显的聚集,处于高建设潜力区的研究单元主要分布在北疆的塔城地区和阿克苏地区以及南疆的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3)县域尺度上,政策因素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影响较大,各分区的核心交互影响因子均与政策因素有关;斑块尺度上,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明显,核心交互影响因子均与社会经济因素和交通区位因素相关。交互探测结果主要包括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两种交互类型,不同分区下,各影响因子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均具有明显的交互增强作用。【结论】新疆高标准农田在空间上聚集明显,自然环境因素和政策调控因素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中部典型林区地上生物量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肖淑婷 颜安 +4 位作者 王卫霞 张青青 侯正清 马梦倩 孙哲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37-2244,共8页
【目的】研究天山中部典型林区地上生物量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天然林区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探讨影响地上生物量变化的环境因素。【方法】以2000~2022年近20年的遥感数据和研究区林地实际样地数据为基... 【目的】研究天山中部典型林区地上生物量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天然林区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探讨影响地上生物量变化的环境因素。【方法】以2000~2022年近20年的遥感数据和研究区林地实际样地数据为基础,利用遥感信息建立估测模型,估算新疆天山典型天然林区地上生物量,分析该地区生物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天然林地地上生物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区林地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东北地区生物量高,西南地区生物量低,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北部。2022年实习林场森林生物量约为3.728×10^(6)t,最大值约为559.67 t/hm^(2),平均生物量约为233.45 t/hm^(2)。东北地区生物量高于西南地区,纬度增加导致生物量减少。研究区林地地上生物量年际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总体呈稳定和增长状态,52.63%的面积生物量增加,47.37%的面积生物量减小。不同林龄阶段的单位面积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乔木层生物量在成熟林时最高。【结论】幼龄林至过熟林面积和生物量比重不同,需要加大天然更新和人工抚育工作投入。2000~2022年研究区林地地上生物量总体由北向南逐渐增加,降水对生物量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实习林场西南区域人类活动频繁,气温和降水变化影响树木和草地生长,导致东北高、西南低的生物量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生物量 遥感信息模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ZWQM2模型模拟地膜覆盖时间对南疆棉田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夏文 林涛 +4 位作者 褚晓升 丁奠元 颜安 尔晨 汤秋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0-150,共11页
为准确预知地膜覆盖与作物的匹配情况,该研究针对南疆棉田,在大田试验基础上应用根区水质模型(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version 2,RZWQM2),对2016-2017年籽棉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等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率... 为准确预知地膜覆盖与作物的匹配情况,该研究针对南疆棉田,在大田试验基础上应用根区水质模型(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version 2,RZWQM2),对2016-2017年籽棉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等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利用验证后的模型模拟地膜覆盖时间55~105 d下以3 d为间隔的地上部生物量、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对2018年和2019年不同地膜覆盖时间下棉花生长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各层土壤含水率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和均方误差分别在0.02~0.04 cm3/cm3、5.90%~28.66%之间,地上部生物量和籽棉产量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0~0.93和0.80~0.94。2 a间地上部生物量随地膜覆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峰值分别出现在91~93 d和97~99 d。因此,在南疆地区选用适宜的地膜覆盖时间为91~99 d,有利于降低残膜污染风险,保持较高的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棉花 土壤 覆盖时间 RZWQM2模型 籽棉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ZWQM2模型模拟地膜覆盖时间对棉田氮素迁移特征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夏文 林涛 +4 位作者 褚晓升 丁奠元 颜安 尔晨 汤秋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126,共13页
【目的】地膜覆盖时间影响着棉田养分的迁移及氮素利用效率,我们尝试利用根区水质模型(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version 2,RZWQM2)评估新疆绿洲棉田不同地膜覆盖时间下土壤氮素迁移特征和作物吸收利用率,为优化地膜覆盖方法提供... 【目的】地膜覆盖时间影响着棉田养分的迁移及氮素利用效率,我们尝试利用根区水质模型(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version 2,RZWQM2)评估新疆绿洲棉田不同地膜覆盖时间下土壤氮素迁移特征和作物吸收利用率,为优化地膜覆盖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在新疆进行了棉花田间试验,设覆膜时间分别为40、55、70、85、100天和常规全生育期覆盖对照共6个处理。在苗期-吐絮期测定0-80 cm土层贮水量和硝态氮含量,成熟期测定棉花氮素吸收量。利用全生育期土壤贮水量、硝态氮含量及植株氮养分吸收量的实测数据校正了基于气候因素的RZWQM2模型参数,利用地膜覆盖时间处理的实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验证,最后利用建立的模型计算了2017和2018年棉花生长55~105天期间,地膜覆盖每延长3天棉田土壤剖面的氮素平衡和植株氮素利用率。【结果】以全生育期覆盖处理数据校正后的RZWQM2模型,模拟的2017、2018年不同地膜覆盖时间土壤贮水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实测值之间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14~2.87 mm、2.05~17.28 mg/kg,平均相对误差(MRE)分别在6.61%~20.08%、0.06%~0.57%;与棉株氮素吸收量实测值吻合度均较高,氮素吸收峰值分别出现在94~96和97~99天,最大氮素吸收增长率均出现在85~90天;依据校正后的RZWQM2模型计算,氮素总损失量(氨挥发+反硝化+渗漏)随地膜覆盖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地膜覆盖时间达94~99天时氮素渗漏损失最低;氮肥农学效率和生理利用率相较氮素回收率对地膜覆盖时间的变化响应更明显。利用该模型计算的2019和2020年度棉花氮素吸收和利用率随地膜覆盖时间的变化,2020年气温高、降水少,变化曲线趋于抛物线,而2019年更接近于直线。【结论】经过校正与验证,根区水质模型RZWQM2模拟的土壤氮素动态和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相对误差(MRE)值均在允许范围之内。利用该模型模拟的棉花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随地膜覆盖时间变化的差异反映了气象和土壤因素的影响,因而该模型是新疆棉花生产适宜的地膜覆盖时间的客观和可靠的评估方法。在新疆地区地膜覆盖时间为94~99 d时有利于降低氮素淋溶损失风险,提高棉株氮素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ZWQM2模型 棉花 地膜覆盖时间 氮素平衡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影像与生理指标的小麦估产模型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嘉盼 武红旗 +3 位作者 王德俊 轩俊伟 郭涛 李永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07-1315,共9页
为及时、准确地掌握小麦产量动态信息,基于无人机遥感平台,分别分析了小麦4项生理指标[地面实测叶面积指数、叶片含氮量、叶片含水量及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及10项植被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以筛选出与产量最为敏感的生理指标与植... 为及时、准确地掌握小麦产量动态信息,基于无人机遥感平台,分别分析了小麦4项生理指标[地面实测叶面积指数、叶片含氮量、叶片含水量及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及10项植被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以筛选出与产量最为敏感的生理指标与植被指数,并比较了3种建模方法(一元回归UR、多元逐步回归SMLR和主成分回归PCAR)在小麦各生育时期估产的适用性,进而得到小麦最优估产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生育时期两类变量与产量的相关性变化特征一致,均表现为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不同生理指标、植被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在各生育时期均存在差异,生理指标表现为叶片含氮量>LAI>SPAD>叶片含水量;而植被指数在各时期表现不同;(2)以生理指标与植被指数为自变量,采用SMLR模型构建的抽穗期估产模型拟合精度最高,R^(2)、RMSE和nRMSE分别为0.828、362.53 kg·hm^(-2)和12.35%;(3)小麦估产模型在各生育时期的预测精度表现为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小麦 生理指标 植被指数 估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