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偶联剂改性棉秆表面及其对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刘晓阳 樊东焱 +5 位作者 马扶宸 杜涛 钱大益 戚克振 李宇 宋剑斌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32,共9页
针对棉秆纤维(CS)与环氧树脂(EP)基体界面相容性差这一核心问题,系统性地比较了钛酸酯偶联剂(IPT)、硅烷偶联剂(SCA)和异氰酸酯(IPDI)三种偶联剂对碱处理棉秆纤维(ATCS)的表面改性效果及其对ATCS/EP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究了... 针对棉秆纤维(CS)与环氧树脂(EP)基体界面相容性差这一核心问题,系统性地比较了钛酸酯偶联剂(IPT)、硅烷偶联剂(SCA)和异氰酸酯(IPDI)三种偶联剂对碱处理棉秆纤维(ATCS)的表面改性效果及其对ATCS/EP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究了不同偶联剂及其添加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微观形貌、导热性能及吸水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三种偶联剂均能有效优化界面,但存在显著差异:IPT在极低添加量(质量分数0.5%)下即展现出最优异的改性效果,使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大幅提升48.25%和82.05%,同时显著降低吸水率(降低了44.02%)并改善了断面形貌;IPDI在质量分数5%的添加量下赋予材料最佳导热系数[0.32 W/(m·K)]与热扩散率(0.47 mm^(2)/s);而SCA质量分数为2%时的改性效果相对逊色,其处理的复合材料断面存在孔隙且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提升不及IPT和IPDI。DMA结果进一步证实IPT能最有效地提升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耐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酯偶联剂 硅烷偶联剂 异氰酸酯 棉杆 环氧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的表面改性及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刘晓阳 马扶宸 +3 位作者 樊东焱 杜涛 钱大益 宋剑斌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0,共6页
煤矸石作为煤炭资源开发的副产物,会带来环境污染和大量资源的浪费。为探索煤矸石的高值化利用,选用新疆伊犁地区所产煤矸石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钛酸酯偶联剂(NDZ-201)改性煤矸石,采用模压法与环氧树脂共混制备复合材料,借助万能力学试验... 煤矸石作为煤炭资源开发的副产物,会带来环境污染和大量资源的浪费。为探索煤矸石的高值化利用,选用新疆伊犁地区所产煤矸石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钛酸酯偶联剂(NDZ-201)改性煤矸石,采用模压法与环氧树脂共混制备复合材料,借助万能力学试验机、电子简支梁冲击试验机、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导热系数测定仪等研究煤矸石表面改性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吸水率、接触角、微观形貌和导热系数的影响。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使用占煤矸石质量分数0.5%的NDZ-201改性时,复合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达到最大,其弯曲模量、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和压缩强度比未改性煤矸石/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分别提升了91.52%,66.13%,38.82%和50.7%;吸水率分析表明,复合材料的吸水率在NDZ-201质量分数为0.5%时最小(0.3431%),比未改性复合材料降低了41.57%,同时接触角达到最大(101.6°);SEM观察发现,改性后复合材料的孔洞减少,证实NDZ-201能促进相界面相融,使环氧树脂与煤矸石两相均质化;导热系数分析表明,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在NDZ-201质量分数为0.5%时达到最大[0.48897 W/(m·K)],比未改性煤矸石/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提升了67.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酯偶联剂 煤矸石 环氧树脂 力学性能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秆废弃物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李旭 马扶宸 +5 位作者 樊东焱 刘晓阳 杜涛 钱大益 闫秀玲 宋剑斌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46,共6页
棉秆(CS)作为一种丰富且可再生的天然纤维资源,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潜力等待深入挖掘。采用湿法处理工艺,用钛酸酯偶联剂(TC)对CS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再将其与环氧(EP)树脂混合,采用模压工艺制备复合材料。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棉秆(CS)作为一种丰富且可再生的天然纤维资源,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潜力等待深入挖掘。采用湿法处理工艺,用钛酸酯偶联剂(TC)对CS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再将其与环氧(EP)树脂混合,采用模压工艺制备复合材料。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万能力学试验机、电子简支梁冲击试验机、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研究TC用量对复合材料形态结构、力学性能、DMA以及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C用量占填料质量的0.5%时,CS-TC/EP复合材料的包覆效果最佳。材料的弯曲和冲击强度较未改性前分别提高了44.64%和66.32%,达到74.43 MPa和3.21 kJ/m^(2)。FTIR结果表明,偶联剂的引入并未对CS纤维骨架结构造成影响,偶联剂成功包覆在CS纤维表面。DMA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最大储能模量从271.5 MPa提升到393.3 MPa。SEM分析进一步说明,偶联剂的引入改善了纤维与树脂之间的界面结合能力,增强了材料的力学性能。TC包覆处理使复合材料的疏水性能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酯偶联剂 棉秆 环氧树脂 界面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基人造石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
作者 樊东焱 黄炜 +3 位作者 杜涛 钱大益 马扶宸 宋剑斌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12-717,共6页
煤矸石固废物的规模化利用一直以来是环境保护领域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此,利用煤矸石陶粒与环氧树脂复合技术,通过模压工艺制备了煤矸石/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力学试验机、扫描电镜(SEM)... 煤矸石固废物的规模化利用一直以来是环境保护领域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此,利用煤矸石陶粒与环氧树脂复合技术,通过模压工艺制备了煤矸石/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力学试验机、扫描电镜(SEM)和动态力学分析仪(DMA)等探讨了煤矸石含量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结构、力学性能和结构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后的煤矸石主要由莫来石、堇青石等组成;煤矸石中的金属氧化物等与环氧树脂中的极性基团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导致红外吸收峰向低波数移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随着煤矸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80%达到最高值(90 MPa);SEM证实煤矸石与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界面性能,但是过多的煤矸石会导致材料内部界面处出现大量孔洞;DMA试验表明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随着煤矸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80%达到最高值,之后开始下降。损耗因子随温度的变化表明煤矸石的加入导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60℃降低至57℃;当煤矸石质量分数低于85%时,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吸水率(0.1%左右),满足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环氧树脂 力学性能 SEM D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薰衣草废渣的表面处理技术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马扶宸 樊东焱 +4 位作者 李宇 杜涛 戚克振 钱大益 宋剑斌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3,21,共7页
以薰衣草蒸馏废渣(LDR)为增强体,与环氧树脂(EP)采用模压工艺制备LDR/EP复合材料,研究粒径和碱处理对其性能的影响。通过力学试验、XRD、FTIR、热重分析、SEM及接触角测试系统评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构、热稳定性和吸水行为。结果表... 以薰衣草蒸馏废渣(LDR)为增强体,与环氧树脂(EP)采用模压工艺制备LDR/EP复合材料,研究粒径和碱处理对其性能的影响。通过力学试验、XRD、FTIR、热重分析、SEM及接触角测试系统评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构、热稳定性和吸水行为。结果表明,当LDR粒径为60~80目时,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分别为45.22 MPa和2.37 kJ/m^(2)。通过NaOH碱处理后,力学性能进一步提升,与未处理的材料相比,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59.07%和96.62%。FTIR和XRD结果表明,碱处理改善了界面结合并提高了纤维素结晶度。SEM结果表明,断裂面更平整致密,热分解温度从164℃升高至225℃。接触角及吸水率结果表明,接触角增大,亲水性下降,吸水率随着粒径的增加而增大,但碱处理有效地降低了吸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薰衣草蒸馏废渣 环氧树脂 碱处理 力学性能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气化渣/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
作者 樊东焱 李宏翰 +3 位作者 马扶宸 刘磊 钱大益 宋剑斌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3-268,共6页
聚焦于新疆煤气化渣(CGS)的资源化利用,以环氧树脂为基体,通过模压法制备煤气化渣/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CGS的矿物组成。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万能力学试验机、邵氏硬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聚焦于新疆煤气化渣(CGS)的资源化利用,以环氧树脂为基体,通过模压法制备煤气化渣/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CGS的矿物组成。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万能力学试验机、邵氏硬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吸水率测试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等多种分析手段,讨论CGS含量对复合材料内部结构、力学性能、微观形貌、吸水率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GS主要由石英、钙长石等组成;复合材料部分红外吸收峰位置发生位移。75%CGS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61.8MPa)和硬度(94.5HD)达到最佳;75%CGS时复合材料的断裂面质密且平整,无明显孔洞存在。复合材料的吸水率随着CGS含量的增加,呈现出上升趋势。复合材料比纯环氧树脂材料的储能模量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并且随着CGS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储能模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环氧树脂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薰衣草蒸馏废渣/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6
7
作者 马扶宸 杜涛 +5 位作者 刘伟 樊东焱 钱大益 武晋雄 张会良 宋剑斌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6,共6页
为了实现薰衣草蒸馏废渣资源利用,将薰衣草蒸馏废渣与环氧树脂复合,通过模压工艺制备薰衣草蒸馏废渣/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万能力学试验机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形态结构和吸水率... 为了实现薰衣草蒸馏废渣资源利用,将薰衣草蒸馏废渣与环氧树脂复合,通过模压工艺制备薰衣草蒸馏废渣/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万能力学试验机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形态结构和吸水率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薰衣草蒸馏废渣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薰衣草蒸馏废渣质量分数为60%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优异的冲击强度(1.56 kJ/m^(2))和弯曲强度(40.1MPa);在此含量基础上,采用氢氧化钠处理薰衣草蒸馏废渣,结果表明,所获得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达到了3.04 kJ/m^(2)和66.2 MPa,较未处理时增加了94.9%和65%。FTIR分析结果表明,碱处理可以消除薰衣草蒸馏废渣表面的脂类等物质,改善了其与环氧树脂的界面性能;SEM结果证实,经碱处理后的复合材料内部有大量丝状物产生;吸水率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吸水率随薰衣草蒸馏废渣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经过碱处理后,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吸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薰衣草 环氧树脂 力学性能 碱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酸酯改性角果藜/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8
作者 樊东焱 马扶宸 +3 位作者 杜涛 朱智慧 钱大益 宋剑斌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7-42,共6页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可再生、可降解的天然植物纤维复合材料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为探究天然植物纤维的规模化利用,选取新疆地区角果藜为研究对象,通过钛酸酯偶联剂(NDZ-201)的表面改性,借助模压工艺制备角果藜/环氧树脂(50/50...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可再生、可降解的天然植物纤维复合材料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为探究天然植物纤维的规模化利用,选取新疆地区角果藜为研究对象,通过钛酸酯偶联剂(NDZ-201)的表面改性,借助模压工艺制备角果藜/环氧树脂(50/50)复合材料。凭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万能力学试验机、邵氏硬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动态热机械分析(DMA)仪等研究角果藜纤维表面改性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结构形态和热稳定性的影响。FTIR结果表明,经偶联剂处理后,角果藜纤维表面羟基含量减少,且出现Ti—O吸收峰;随着NDZ-201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逐渐增加,并在NDZ-201的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73.3 MPa)和硬度(93.8HD)达到最大值,与未改性相比,分别提高了21.8%和6.0%;SEM结果证实,经偶联剂处理的角果藜纤维在环氧树脂基体中的排列更加整齐有序,且材料中无孔洞;DMA结果表明,改性后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由94℃上升到98℃,表明经过偶联剂改性后,角果藜与环氧树脂之间作用力进一步加强,这是由于环氧树脂分子链段运动受到抑制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酯 角果藜 环氧树脂 力学性能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