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北部暖区暴雪的中尺度模拟及云微物理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桉孛 琚陈相 +2 位作者 周雅蔓 李曼 李如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40,共14页
暖区暴雪罕见且易致灾,对其准确预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本文采用WRF中尺度模式中Lin、Thompson、 WDM6和WSM6四种云微物理方案对2016年11月中旬一次典型新疆北部暖区暴雪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评估模式对暖区暴雪过程的模拟能力,遴选最优参... 暖区暴雪罕见且易致灾,对其准确预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本文采用WRF中尺度模式中Lin、Thompson、 WDM6和WSM6四种云微物理方案对2016年11月中旬一次典型新疆北部暖区暴雪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评估模式对暖区暴雪过程的模拟能力,遴选最优参数化方案,分析暴雪过程中水凝物粒子垂直分布及演变特征,探讨导致暴雪过程的相关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模拟中,Lin方案效果最佳,较为成功地模拟出降雪量级、落区和趋势。(2)云中各种水凝物粒子活跃于对流层中下层,其中以霰和雪最多,自高层向低层分别分布着冰晶、雪、云水、霰粒子,阿尔泰山迎风坡附近为各水凝物粒子浓度大值中心,强降雪区四种云中水凝物粒子高值中心垂直对齐有利于各粒子间的转化。(3)上游高湿系统沿西路移动,低空偏南急流增强时水汽汇合强烈,阿尔泰山脉西麓迎风坡阻挡利于水汽辐合;低空偏南急流使暴雪区低层增温,不稳定条件增强,垂直次级环流发展,次级反环流的增强促进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加剧垂直运动增长,为大暴雪的发展和维持提供较强的动力抬升条件,对暴雪起增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雪 数值模拟 云微物理 中小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巴州北部冬半年降水相态气象因子特征和判识指标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仇会民 万瑜 +4 位作者 张仕明 肖莲媛 周雪英 温春 蒋聚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3-573,共11页
利用1961—2018年10月至次年4月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州)北部6个国家观测站的天气现象资料,统计分析近58 a降雨、降雪、雨夹雪、雨转雪4种降水相态的气候特征,得出巴州北部10月和4月以降雨为主,12月和1月以降雪为主,雨夹雪和雨转... 利用1961—2018年10月至次年4月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州)北部6个国家观测站的天气现象资料,统计分析近58 a降雨、降雪、雨夹雪、雨转雪4种降水相态的气候特征,得出巴州北部10月和4月以降雨为主,12月和1月以降雪为主,雨夹雪和雨转雪主要在11月和3月。利用2003—2018年10月至次年4月库尔勒站探空资料,得到与降水相态转换关系密切的10种物理量,量化了降水相态判识特征及指标。结果表明:(1)地面最低温度、近地层温度、850 hPa温度、500~850 h Pa之间的位势厚度、700~850 hPa之间的位势厚度、0℃层高度可将4种降水相态完全判别,500~850 hPa之间的温差、700~850 hPa之间的温差能有效判别降雨、降雪、雨夹雪。(2)构建了降水相态预报评分办法,库尉轮平原和焉耆盆地的综合指标准确率达92.06%和94.36%,综合判定后预报评分达93.58%。(3)特性层温度及温差对降雨和降雪的预报效果好于雨夹雪;位势高度及厚度对降雪的预报效果好于降雨和雨夹雪;位势厚度对雨转雪的预报效果要好于特性层温度。研究降水相态综合判据对巴州北部降水相态的判别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为提高雨雪相态转换预报准确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 雨转雪 判别指标 检验 巴州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密市峡沟水库中小洪水特征及气象成因
3
作者 白松竹 关清 +2 位作者 江远安 栾亚睿 张俊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15-2123,共9页
选取新疆哈密市伊吾县峡沟水库及伊吾水文站水情数据、水库上游流域5个自动气象站小时降水量观测数据及常规高空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峡沟水库2015—2022年共计8次中小洪水过程的水文特性和流域降水特征。结果表明:(1)上游型洪... 选取新疆哈密市伊吾县峡沟水库及伊吾水文站水情数据、水库上游流域5个自动气象站小时降水量观测数据及常规高空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峡沟水库2015—2022年共计8次中小洪水过程的水文特性和流域降水特征。结果表明:(1)上游型洪水过程洪峰持续时间在10 h内,洪量集中、洪水涨退平稳;下游型洪水过程涨水快、洪峰持续时间超过10h,且上游型洪水致洪强降水的平均降水量、最大小时雨强没有下游型大,但是平均降雨历时较长,超过蓝色预警指标的洪峰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引发的最大洪峰流量、最高水位及库容涨差没有下游型大。(2)伊吾水文站洪峰流量与水库以上流域内不同时段最大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洪峰流量与上游区气象站的最大3 h降水量和下游区气象站最大6 h降水量关系最为密切。(3)下游型洪水致洪强降水发生时,100hPa南亚高压呈双体型,中亚长波槽和500hPa低槽位置均较上游型偏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上游型偏北;下游型洪水致洪强降水发生时,700~500 hPa比湿、700 hPa水汽通量和涡度、700~500hPa假相当位温均较上游型的对应值偏大,为致洪强降水预报提供了有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沟水库 洪水特征 环流特征 洪峰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2年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孟林 赵勇 杨霞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7-379,共13页
基于1961—2022年6—8月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和非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区域2种类型降水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整体呈增多趋势,伊犁河谷和塔里木盆地... 基于1961—2022年6—8月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和非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区域2种类型降水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整体呈增多趋势,伊犁河谷和塔里木盆地西部尤其显著,对年总降水量贡献的平均值超过40%。(2)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极端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约为45%,整体呈增加趋势,塔里木盆地西部、河西-阿拉善和新疆北部尤为显著。(3)中国西北干旱区大部分气象站的夏季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天数和极端降水强度均呈增加增强趋势;大部分气象站的非极端降水天数显著减少,但非极端降水强度明显增强。塔里木盆地西部夏季降水量的增加由极端降水量和非极端降水量增加共同贡献,分别贡献了总降水量增加值的61%和39%,其余区域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主要由极端降水量增加贡献。研究成果加深了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2种类型降水气候变化特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非极端降水 时空特征 区域差异 中国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大气污染特征及气象条件的影响 被引量:30
5
作者 蔡仁 李霞 +3 位作者 赵克明 王磊 秦贺 冯志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40-48,共9页
乌鲁木齐市一直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该文选取2004-2006年乌鲁木齐市3个环境监测站逐时的PM10、SO2、NO2浓度数据以及乌鲁木齐市气象站、米泉气象站同期逐时的13类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PM10、SO2浓度冬季均... 乌鲁木齐市一直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该文选取2004-2006年乌鲁木齐市3个环境监测站逐时的PM10、SO2、NO2浓度数据以及乌鲁木齐市气象站、米泉气象站同期逐时的13类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PM10、SO2浓度冬季均达到轻微污染水平,其它3个季节属于优良级别,NO2四季都属优良级别;这三类大气污染物四季日变化基本呈现双峰型结构。冬季PM10、SO2浓度峰值出现在12:00-14:00时,最小值则分别出现在凌晨7:00时、傍晚19:00时,其它季节最大值(最小值)多出现在早晨(傍晚/凌晨);三类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各有不同,PM10、SO2都是南部城区浓度较大,NO2浓度则是北部城区居首;各类气象要素与SO2浓度的相关性普遍高于与颗粒物PM10的相关性。全年与热力因素有关的气象要素与PM10、SO2浓度的相关性非常突出,冬季则是云量、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明显提高;受蒙古高压和天山山脉地形的双重影响,乌鲁木齐冬季盛行偏南风和偏北风,山谷风交替现象明显;PM10浓度随乌鲁木齐市气象站、米泉气象站风速的增加均是先下降后上升,风速拐点分别是5 m/s、3 m/s,东南风对于污染物的远距离输送贡献较大;无论市区、还是北部城区,在偏北风和东南风的情形下,市区颗粒物浓度都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污染物 浓度日变化 气象要素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05年新疆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86
6
作者 刘波 冯锦明 +1 位作者 马柱国 魏荣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4-426,共13页
采用新疆地区最完善的94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新疆地区1960~2005年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包括降水、气温、风速、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蒸发皿蒸发、气温日较差等)演变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并结合几个站点的太阳总辐射资料... 采用新疆地区最完善的94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新疆地区1960~2005年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包括降水、气温、风速、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蒸发皿蒸发、气温日较差等)演变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并结合几个站点的太阳总辐射资料分析了日照、总云量、低云量、蒸发皿蒸发和太阳总辐射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近50年来新疆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点。对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的结果包括:1)新疆区域年降水在1987年发生转折性变化,而冬季降水在1986年就开始发生转折性变化,是4个季节中最早的。新疆区域降水与比湿和低云量之间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尤其是低云量的增加可能是导致降水增加的主要原因。2)气温显著升高的同时,气温日较差是明显下降的。气温的升高可能是空气中水汽增多的结果,但也可能是气温长期自然振荡过程中的一个上升阶段。3)日照时数在总云量减小的前提下减少,这可能是降水和低云量增多导致的结果。4)蒸发皿蒸发的减小可能是风速、气温日较差、降水以及云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站分析表明太阳辐射的下降也可能是导致蒸发皿蒸发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降水 气温 蒸发皿蒸发 低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高速公路强横风区间安全行车对策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马韫娟 马淑红 +3 位作者 张云惠 戈峰 李剑 薛万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9-220,共12页
为达到提高强横风天气条件下高速公路不同类型汽车安全、高效行车的目的,采用工程气象学、流体力学、风监测技术、公路工程技术、空气动力学及概率论相结合的方法,以新疆"五横七纵"高速公路沿线100多个气象站近50 a(1961-2010... 为达到提高强横风天气条件下高速公路不同类型汽车安全、高效行车的目的,采用工程气象学、流体力学、风监测技术、公路工程技术、空气动力学及概率论相结合的方法,以新疆"五横七纵"高速公路沿线100多个气象站近50 a(1961-2010年)大风日数资料,选取50个有自记记录气象站场次强风资料,以及沿线7个6要素5层梯度风1 a监测资料、10个铁塔梯度风和30个大风监测站近10 a(2001-2010年)监测资料,进行信息化和规范化整编。在大量详实资料基础上,对高速公路沿线最大瞬时风速的空间分布、垂直分布、水平分布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采用三级区划指标体系,等概率分区原则,将新疆高速公路沿线风害危险区划分为5个大区,Ⅰ特强重大危险区、Ⅱ强重大危险区、Ⅲ重大危险区、Ⅳ中度危险区、Ⅴ较轻危险区。提出了新疆高速公路强横风区间安全行车防护对策由风害防控信息管理技术和防风栅防护技术组成。并将风害防控信息管理技术规则中等概分区界限值(阈值)与现场强横风监测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当瞬时风速<12.0 m/s,不同类型车辆正常运行;12.0 m/s≤瞬时风速<17.0 m/s,小客车停运,大货车限速60 km/h;17.0 m/s≤瞬时风速<20.0 m/s,大货车停行;20.0 m/s≤速瞬时风速<25.0 m/s,大客车、大卡车限速60 km/h以下;速瞬时风速≥25.0 m/s,大客车、大卡车停运。以概率风险不同级别的形式来反映最大瞬时风速在线路上的规律性,它含盖50 a最大风险。为高速公路汽车安全运行以及公路风害防控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强横风区间 安全行车对策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夏季多层土壤温度分布及其近45年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符传博 丹利 魏荣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8-296,共9页
利用覆盖新疆地区87个站点1961~2005年的资料,对新疆地区夏季的多层土壤温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地面气温3个对地温扰动较大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地区夏季地温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南疆高于北疆... 利用覆盖新疆地区87个站点1961~2005年的资料,对新疆地区夏季的多层土壤温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地面气温3个对地温扰动较大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地区夏季地温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南疆高于北疆,平原高于山区。浅层土壤大部分地区有较高的地温,最高值达到38℃以上。深层土壤温度分布较低,其中北部的地温只有15℃左右。新疆南部和北疆的准格尔盆地地区有较大的深层—浅层地温较差分布,而天山附近和北疆的山地地区地温较差分布均较小;(2)地面温度45年来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下降,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的较快增温,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缓慢下降的3个阶段。地面温度(0cm)在1978年左右有突变现象,其他层次的土壤温度年际变化没有明显的突变特征;(3)40cm以上新疆地区夏季土壤温度梯度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下降,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的较快增长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缓慢下降过程,其中20世纪80年代较快增长时期的增长率达到0.0176℃cm-1a-1。而且MK方法检验表明,1978年以后,新疆地区夏季土壤温度梯度增大趋势显著;(4)多层土壤温度的年际变化与降水量成负相关关系,与日照时数和地面气温主要成正相关关系。3个气象因子与多层地温的相关关系从高到底的排列为:地面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而且浅层地温高于深层地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土壤温度 深层土壤温度 降水量 日照时数 地面气温 突变 新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一次暖区与冷锋暴雪并存的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6
9
作者 庄晓翠 李博渊 陈春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28,共12页
利用常规、高时空分辨率ECMWF资料、FY-2E红外云图及FNL资料,对比分析了2014年1月30~31日发生在新疆北部的暖区和冷锋暴雪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汇合的南北两支锋区上东移的短波槽是此次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西南低空急流带来大西洋上充沛... 利用常规、高时空分辨率ECMWF资料、FY-2E红外云图及FNL资料,对比分析了2014年1月30~31日发生在新疆北部的暖区和冷锋暴雪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汇合的南北两支锋区上东移的短波槽是此次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西南低空急流带来大西洋上充沛的水汽;短波槽前,对流层低层及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与高空辐散叠置,为暴雪天气提供了强烈的上升运动。暖区暴雪发生在减压升温区,冷锋暴雪则相反;冷锋暴雪区具有较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而暖区暴雪区相对较弱;暖区暴雪区位于地形中尺度冷高压北部,正涡度区后侧、负涡度区前侧梯度最大的区域,而冷锋暴雪位于正涡度区。因地形作用在艾比湖附近形成的?中尺度冷高压是预报北疆暴雪开始和结束的一个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暖区暴雪 冷锋暴雪 中尺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A-MESO模式暖季小时及日降水预报性能评估--以伊犁河谷为例
10
作者 牟欢 陈春艳 +1 位作者 杨霞 赵丽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9-189,共11页
定量降水预报性能评估可以为降水预报释用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22—2023年5—9月(暖季)小时站点降水观测和CMA-MESO模式降水预报数据,采用晴雨准确率、成功指数(Threat score,TS)、空报率和漏报率等评估指标,对伊犁河谷降水预报... 定量降水预报性能评估可以为降水预报释用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22—2023年5—9月(暖季)小时站点降水观测和CMA-MESO模式降水预报数据,采用晴雨准确率、成功指数(Threat score,TS)、空报率和漏报率等评估指标,对伊犁河谷降水预报性能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CMA-MESO模式能合理刻画出伊犁河谷暖季1 h和24 h降水特征。随降水强等级的增大,降水预报和观测频率均呈下降趋势。(2)模式预报不同强度降水的TS评分与降水预报的累积概率偏差密切相关。6.1~12.0 mm的24 h降水预报TS评分最低,其累积概率预报偏差最高,均值超过2.0%;1 h预报TS评分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强显著下降,偏差在0.1 mm时达峰值1.7%。(3)预报与观测降水频率均随海拔呈增长趋势,但24 h预报频率在不同高度均为负偏差,而1 h预报频率在低海拔区为正偏差,亚高海拔区为负偏差。(4)日变化方面,CMA-MESO模式没有准确模拟出伊犁河谷降水频率昼少夜多的特征。具体而言,模式对白天降水空报偏多,而对夜间降水漏报偏多,预报偏差在中午13:00—14:00和凌晨02:00—05:00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MESO 降水评估 暖季 小时及日降水 伊犁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探空数据的新疆大气扩散条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鸣婧 李霞 +4 位作者 赵克明 琚陈相 安大维 施俊杰 许婷婷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21,共9页
利用2010—2019年新疆14个探空气象站资料统计分析了近10 a大气最大混合层高度(下文简称混合层高度)、通风量、边界层平均风速及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各物理参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以上参数的逐月分布均呈... 利用2010—2019年新疆14个探空气象站资料统计分析了近10 a大气最大混合层高度(下文简称混合层高度)、通风量、边界层平均风速及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各物理参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以上参数的逐月分布均呈倒"V"型,表现为夏半年大、冬半年小,即新疆的大气扩散能力在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其中混合层高度和通风量在冬、夏季差距悬殊。(2)南疆大气扩散能力普遍比北疆好,无论冬夏南疆的自净能力、通风量、混合层高度均大于北疆。(3)北疆除阿勒泰站外,其余站点上述物理参数均与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呈显著负相关,即大气扩散能力越强,空气质量越好,而南疆只有和田站通过了0.01的置信度检验,但两者呈正相关,即大气扩散能力越强,空气质量越差,这归因于南北疆不同的大气污染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扩散能力 自净能力指数 通风量 混合层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天山山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拔高度关系 被引量:23
12
作者 郭玉琳 赵勇 +3 位作者 周雅蔓 黄秋霞 余贞谊 顾张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7-65,共9页
天山山区是新疆干旱区降水最为充沛的区域,已有针对该区域降水的研究大多使用日降水及以上尺度资料,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相对较少。基于天山山区11个国家气象站2012—2018年夏季(6—8月)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降水特征量(包括降水量、降水... 天山山区是新疆干旱区降水最为充沛的区域,已有针对该区域降水的研究大多使用日降水及以上尺度资料,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相对较少。基于天山山区11个国家气象站2012—2018年夏季(6—8月)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降水特征量(包括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的日变化特征,揭示降水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总降水量和总降水频次的峰值出现在20:00—22:00,谷值出现在12:00—13:00。夜间降水多于白天,主要由长时降水贡献。总降水强度呈现出白天整体增强、夜间偏弱的特征。降水与海拔高度密切联系,小雨等级降水在高海拔山区频发,在海拔2000 m左右存在一个最大降水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降水频次 降水强度 日变化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和模式模拟的新疆黑风暴东移个例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观 郭子嘉 +5 位作者 周雅蔓 苏小岚 刘鑫 陈勇航 周海江 杨林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30-1539,共10页
综合利用卫星遥感、环境监测、气象观测等多源监测数据,结合后向轨迹模式对2015年4月新疆一次黑风暴污染过程进行生成源地、路径与发展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黑风暴过程的不同高度污染物主要随气流来源于新疆本地及其以西的中亚地区,... 综合利用卫星遥感、环境监测、气象观测等多源监测数据,结合后向轨迹模式对2015年4月新疆一次黑风暴污染过程进行生成源地、路径与发展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黑风暴过程的不同高度污染物主要随气流来源于新疆本地及其以西的中亚地区,在西南气流的作用下几乎同时进入北疆,沿天山北坡东移并且在乌鲁木齐堆积,继而从南疆盆地东口灌入南疆;同时,选取受此次黑风暴污染物东输影响的4个典型城市(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兰州和北京),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6)模拟分析此次极端黑风暴东输过程中大量沙尘气溶胶对主要气象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此次黑风暴东输过程(4月25~29日)影响的上述4个典型城市的AOD均有所增加,模拟所得污染程度与实际接近.对于沙尘在近地面2m的温度响应,北京市表现最为明显,最高达-1.68℃,乌鲁木齐表现不明显,沙尘过程中的近地面气温相较无沙尘时最高下降0.1℃,呼和浩特和兰州在AOD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响应分别为-0.4℃、-0.8℃.黑风暴期间,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兰州的相对湿度响应最大值分别为-3.3%、-7.3%、-4.7%,而北京地区在29日AOD达最大值时,相对湿度相对于无沙尘时增加了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风暴 气溶胶 后向轨迹 温度 湿度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雪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等级划分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勇 赵战成 +2 位作者 晏军 唐冶 蔡芸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7-583,共7页
利用新疆1954-2018年雪灾资料分析其灾害时空特征,时间上雪灾灾损强度在90年代后出现明显加大,2010年出现跃增特点,空间上雪灾灾损强度新疆西部多于东部,北部多于南部,山区多于盆地或平原。用雪灾出现次数、房屋倒塌间数、牲畜棚圈倒塌... 利用新疆1954-2018年雪灾资料分析其灾害时空特征,时间上雪灾灾损强度在90年代后出现明显加大,2010年出现跃增特点,空间上雪灾灾损强度新疆西部多于东部,北部多于南部,山区多于盆地或平原。用雪灾出现次数、房屋倒塌间数、牲畜棚圈倒塌间数、损坏大棚数、死亡牲畜数、受灾面积、经济损失等多指标综合分析法来客观构建灾损指数,符合Γ分布的灾损指数结合F分布函数能客观的描绘出雪灾等级,分为一般、较重、严重、特重4个等级。根据构建的雪灾等级,发现新疆雪灾特重灾区集中在天山山区及其以北地区,南疆仅有喀什地区为特重灾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灾 区划 灾损指数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639数值产品对影响新疆主要系统的预报检验评估 被引量:27
15
作者 贾丽红 张慧岚 +1 位作者 肖开提.多莱特 汤浩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71-976,共6页
使用T639L60模式2009—2010年1°×1°分辨率72 h预报时效内的高度场预报产品及ECMWF客观分析场,采用天气学检验方法,对新疆主要天气影响系统(西西伯利亚低槽、乌拉尔大槽、北方横槽和中亚低值系统)数值产品的预报能力进行... 使用T639L60模式2009—2010年1°×1°分辨率72 h预报时效内的高度场预报产品及ECMWF客观分析场,采用天气学检验方法,对新疆主要天气影响系统(西西伯利亚低槽、乌拉尔大槽、北方横槽和中亚低值系统)数值产品的预报能力进行检验。主要从影响系统生成时间、中心强度、槽线位置、移动速度4个方面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T639模式对新疆影响系统具有较好的预报性能,尤其对48h内的预报能力非常高。但因影响系统和预报时效不同其预报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对越深厚的低槽系统,T639模式的预报效果越好;T639产品对西西伯利亚低槽和乌拉尔大槽出现时间预报偏早的较多,而北方横槽和中亚低值系统偏晚的多;对西西伯利亚低槽和中亚低值系统槽线位置预报偏快的较多,而乌拉尔大槽和北方横槽偏慢的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639 新疆 影响系统 天气学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31
16
作者 陈春艳 王建捷 +1 位作者 唐冶 毛炜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2-85,共14页
利用1991一2014年新疆16个国家基准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新疆夏季不同区域降水日变化基本特征,揭示出新疆夏季降水日变化呈现显著的南、北疆区域差异,有别于我国中东部的一些新事实。结果显示:北疆降水量日变化呈现准单峰型特征,... 利用1991一2014年新疆16个国家基准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新疆夏季不同区域降水日变化基本特征,揭示出新疆夏季降水日变化呈现显著的南、北疆区域差异,有别于我国中东部的一些新事实。结果显示:北疆降水量日变化呈现准单峰型特征,峰值主要发生在傍晚前后(16:00 20:00,地方时,下同);南疆降水量日变化呈现三峰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傍晚(17:00—18:00)、午夜后(00:00—01:00)和上午(10:00)。新疆夏季降水事件以6 h以内的短历时性质为主(平均为85%,比例明显高于我国中东部),而持续12 h以上的较长历时降水事件偶有发生;在天山东麓以外的新疆绝大部分地区,6 h以内短历时降水事件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率达54%,高于我国中东部地区。新疆西部和北疆北部降水量日变化主峰的贡献者是2~3 h短持续性降水为主的事件;而天山中—东部降水量日变化峰值则是来自于12 h内各不同持续时间降水事件的大致均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夏季降水 日变化 降水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1-2018年新疆夏季小时极端强降水特征 被引量:39
17
作者 杨霞 周鸿奎 +2 位作者 赵克明 唐震 赵逸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2-773,共12页
利用1991-2018年夏季逐小时降水资料,基于百分位阈值法分析了新疆地区小时极端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为进一步认识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规律提供了有益参考。结果表明:北疆的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都多于南... 利用1991-2018年夏季逐小时降水资料,基于百分位阈值法分析了新疆地区小时极端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为进一步认识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规律提供了有益参考。结果表明:北疆的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都多于南疆;但南疆的小时极端降水量对其夏季总降水量的贡献率大于北疆。小时极端降水强度在北疆和南疆沿天山南麓地区为西部大于东部,在南疆沿昆仑山北麓地区则为东部大于西部。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在北疆7月最多;南疆6月最多。北疆西北部和北部的小时极端降水强度7月最强,北疆沿天山中部6月最强;南疆西部和东南部8月最强。北疆伊犁河谷平原地区、天山北坡西部、东部和南疆西部、东部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南疆东部增加趋势显著。降水频次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类似。降水强度在北疆伊犁河谷南部山区和南疆南部呈显著减弱趋势,其余地区呈不显著的增强趋势。南北疆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高值时段均在下午至前半夜,低值时段北疆在05:00(北京时,下同)-14:00,南疆在13:00-17:00,南北疆06:00-08:00小时极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19:00和20:00二者的变化趋势一致。全疆平均的逐时极端降水量在12:00-20:00以减少趋势为主;降水频次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类似;降水强度在多数时次呈增强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小时极端降水 时空分布 日变化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部地区夏季暴雨的分析 被引量:18
18
作者 道然.加帕依 车罡 李如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2-69,共8页
利用1961—2000年共40年新疆东部地区6站夏季降雨量资料、NCEP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探测等资料,对我国新疆东部地区夏季暴雨的天气气候特征、环流形势、影响天气系统及其暴雨形成的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并给出典型... 利用1961—2000年共40年新疆东部地区6站夏季降雨量资料、NCEP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探测等资料,对我国新疆东部地区夏季暴雨的天气气候特征、环流形势、影响天气系统及其暴雨形成的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并给出典型个例清晰的物理概念模型,提供了有参考意义的前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环流特征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 a新疆大气水分亏缺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姜萍 胡列群 许婷婷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在全球陆地大气水分亏缺(VPD)已经增加、并将持续增强的背景下,新疆大气环境是否趋于干旱化值得探讨。利用1961—202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研究了新疆VPD的分布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近... 在全球陆地大气水分亏缺(VPD)已经增加、并将持续增强的背景下,新疆大气环境是否趋于干旱化值得探讨。利用1961—202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研究了新疆VPD的分布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近60 a来新疆VPD整体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增幅为0.015 kPa·(10a)^(-1)。VPD在2005年发生突变,突变前为弱波动变化,突变后呈增加趋势。(2)各季节VPD均以增势为主,其中春、夏季增幅较大,冬季增幅最小。春、秋季VPD突变特征与年变化较为一致,夏季略晚(2006年出现突变)。(3)空间分布上,VPD呈现“山区低、盆地高”的鲜明格局。时空演变分析表明,全疆大范围地区(近83.65%的气象站点)VPD呈增势变化,而VPD呈下降趋势的站点多分布在天山山脉东段的北麓以及南疆盆地的北、西北缘。季节尺度上,春季VPD呈增势变化的站点数占比最高(96.15%),是新疆大气水分胁迫范围最广的时段,而冬季大气水汽含量相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水分亏缺(VPD) 变化趋势 突变分析 时空演变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盆地2021年“7·19”暴雨水汽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俊兰 李如琦 +2 位作者 李娜 李海花 施俊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7-584,共18页
新疆塔里木盆地是世界著名干旱区,年均降水量不足100 mm,2021年7月19日前后盆地出现罕见暴雨过程,最大累积雨量和日雨量为107.3 mm和78.5 mm(均达新疆大暴雨量级),通过分析此次暴雨水汽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首次提出南亚高压“匀双体”... 新疆塔里木盆地是世界著名干旱区,年均降水量不足100 mm,2021年7月19日前后盆地出现罕见暴雨过程,最大累积雨量和日雨量为107.3 mm和78.5 mm(均达新疆大暴雨量级),通过分析此次暴雨水汽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首次提出南亚高压“匀双体”概念,100 hPa南亚高压“西高东低”转“匀双体”过程中,500 hPa伊朗高压与高原反气旋、中亚低压与印度低压以及高原涡共同架构了“两高夹一低”环流形势。(2)揭示了在伊朗高压稳定反气旋环流下,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北部洋面的水汽进入盆地的大尺度环流及物理机制。阐明盆地暴雨水汽主源地为地中海及以西洋面、中亚地区、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水汽输送有西方、东转西、西南+南方三条路径与轨迹,指出伊朗高压南侧东风和中亚地区西风在“东转西”水汽输送中具有关键作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东风北上后与西风带汇合形成的水汽输送带是此次暴雨发生的重要条件。(3)水汽由西、南、东三个边界输入,东边界水汽收入主要源于低层东风,西和南两个边界水汽收入源于中高层三条路径,“西南+南方”路径水汽输送致使南边界水汽输入贡献明显大于西边界。塔里木盆地暴雨既要重视中亚低压,更要关注能否出现中亚低压与印度低压、高原涡共存并影响的大气环流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暴雨 “西高东低”转“匀双体” “两高夹一低” 水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