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尉犁咸水泉古城考古调查简报
1
作者 刘玉生(摄影) 张杰(执笔/摄影) +9 位作者 阿里甫(执笔/绘图) 艾尼·亚森(执笔/绘图) 吕婉莹(绘图) 胡兴军 巴姗姗 康晓静 苏玉敏 明德 蔡浩强 郭艳荣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47,共20页
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在新疆尉犁县境内孔雀河下游尾闾地带的荒漠中,新发现圆形古城一座,是楼兰地区现存最大的圆形古城,依据自然地名命名为咸水泉古城。在其北侧的二级台地上新发现5处墓地,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推... 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在新疆尉犁县境内孔雀河下游尾闾地带的荒漠中,新发现圆形古城一座,是楼兰地区现存最大的圆形古城,依据自然地名命名为咸水泉古城。在其北侧的二级台地上新发现5处墓地,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推测,墓地分属于青铜时代和汉晋两个时期。咸水泉古城的发现,对于汉代楼兰、鄯善都城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 孔雀河流域 咸水泉古城 楼兰都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史前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学堂 李文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新疆史前彩陶由东向西、压印刻划纹陶器主要由北向南、史前青铜器和青铜技术由西向东的流布与传播,构成了史前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线索。小河墓地为代表的小河文化的发现,揭开了新疆史前考古重要的一页。针对小河墓地的发现进行的多... 新疆史前彩陶由东向西、压印刻划纹陶器主要由北向南、史前青铜器和青铜技术由西向东的流布与传播,构成了史前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线索。小河墓地为代表的小河文化的发现,揭开了新疆史前考古重要的一页。针对小河墓地的发现进行的多学科参与的科技考古,在推进史前欧亚人群迁徙与互动研究的进程、拓展欧亚史前族群形成与发展、史前原始宗教、艺术等研究的视野等方面意义重大。这些都为重构新疆史前史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史前考古 小河墓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天山北路墓地发展阶段研究
3
作者 佟建一 马健 常喜恩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70,共12页
本文在整理天山北路墓地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墓葬地层关系、器物组合与新获碳十四测年数据,对墓地出土典型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进而对墓地的发展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北路墓地物质文化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脉相承,并与... 本文在整理天山北路墓地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墓葬地层关系、器物组合与新获碳十四测年数据,对墓地出土典型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进而对墓地的发展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北路墓地物质文化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脉相承,并与河西走廊西部人群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吸纳、融合了西城驿文化、四坝文化等文化因素,形成了哈密绿洲独特的青铜时代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天山北路墓地 青铜时代 发展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出土夹金属箔层玻璃珠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栋 温睿 +2 位作者 朱瑛培 胡兴军 李文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7-122,共6页
营盘墓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汉晋时期由楼兰向西沿孔雀河至西域腹地交通线上的一处枢纽重镇。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夹金属箔层玻璃珠,为了解其成分及制作工艺特点,对M7出土的夹金属箔层玻璃珠进行了科学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它们... 营盘墓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汉晋时期由楼兰向西沿孔雀河至西域腹地交通线上的一处枢纽重镇。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夹金属箔层玻璃珠,为了解其成分及制作工艺特点,对M7出土的夹金属箔层玻璃珠进行了科学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属于钠钙玻璃系统,以植物灰作助熔剂,通过拉制技术制作而成,特征与印巴地区接近;在制作夹金玻璃珠时,古代工匠通过多种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以寻求高利润。本研究为讨论古代玻璃珠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金属箔层玻璃珠 新疆 丝绸之路 营盘墓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吐鲁番哈拉和卓晋唐古墓群出土植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元 闫雪梅 +1 位作者 陈涛 蒋洪恩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4,共8页
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与阿斯塔那古墓群共同组成晋唐时期高昌城乡居民的公共墓地。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发现以来,学术界对哈拉和卓古墓群及其出土器物和文书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构成了吐鲁番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已有... 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与阿斯塔那古墓群共同组成晋唐时期高昌城乡居民的公共墓地。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发现以来,学术界对哈拉和卓古墓群及其出土器物和文书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构成了吐鲁番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已有研究对晋唐时期吐鲁番先民的农业经济活动和植物利用等方面探讨较少,尤其缺乏来自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本文对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了精细的分析鉴定,结果共发现粟、小麦、大麦、青稞和大麻等五种粮食作物以及枣和葫芦两种果蔬植物。结合其它同时期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成果和出土文书的记载,可以看到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无论是农作物品种,还是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理念与内地已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地区 哈拉和卓古墓群 晋唐时期 植物遗存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粪化石脂质记录的动物利用
6
作者 黄有良 胡兴军 +6 位作者 董惟妙 李志伦 陈林 杨瑞 曹凯喻 芦永秀 周爱锋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51-2059,共9页
烽燧是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控制力的重要体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的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曾是中国唐代以来边疆地区重要的军事据点,对其出土遗物的研究为理解各时段军事组织形式、军事制度、军队生活等提供重要的证据。本... 烽燧是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控制力的重要体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的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曾是中国唐代以来边疆地区重要的军事据点,对其出土遗物的研究为理解各时段军事组织形式、军事制度、军队生活等提供重要的证据。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遗址中发现的9块粪化石中甾类化合物进行了提取、检测及分析,并结合已有研究及现代草食动物粪便中甾类化合物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对粪化石的来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遗址中存在草食性动物(马、羊)和杂食性动物(犬类),其中马在遗址中可能担任了代步和运输等重要功能,犬类在遗址内可能参与了军民的狩猎和护卫活动。本研究为了解唐代新疆地区军事据点的动物利用以及当时的军民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粪化石 甾类生物标志物 动物考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鲁番发现的“大随求陀罗尼经咒图” 研究
7
作者 侯明明 胡兴军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国内目前发现唐宋时期“大随求陀罗尼经咒图”二十余件,主要根据《大随求陀罗尼经咒》绘制而成。该经现存两个汉译本,不空译本和宝思惟译本,吐鲁番发现的“大随求图”在时代和内容上更加接近宝思惟译本,但“吐鲁番图”也表现出如出土位... 国内目前发现唐宋时期“大随求陀罗尼经咒图”二十余件,主要根据《大随求陀罗尼经咒》绘制而成。该经现存两个汉译本,不空译本和宝思惟译本,吐鲁番发现的“大随求图”在时代和内容上更加接近宝思惟译本,但“吐鲁番图”也表现出如出土位置是覆盖在死者身上、护法天人和神器分别置于方框内、图像中出现有胡人特征的天王形象等特性,与这两个译本内容及其他地区所出“大随求图”图像均不相同,这在一方面说明吐鲁番发现的“大随求图”所依据的或为目前已经佚失的梵文原版或其他汉译本,另一方面则是因持明密教传入吐鲁番后被本土化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随求 持明密教 阿斯纳塔那墓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新疆巴里坤县石人子沟遗址墓葬发掘简报 被引量:2
8
作者 任萌(文\绘图) 邓金田(文\绘图) +3 位作者 马健艾合买提·牙合甫 蒋晓亮 王建新 马健(拍照)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30,共13页
2011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清理了新疆巴里坤县石人子沟遗址的6座小型墓葬。6座墓葬均属早期铁器时代,地表有盆状石质封堆,葬制有仰身直肢葬、二次葬、扰乱葬,... 2011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清理了新疆巴里坤县石人子沟遗址的6座小型墓葬。6座墓葬均属早期铁器时代,地表有盆状石质封堆,葬制有仰身直肢葬、二次葬、扰乱葬,部分墓葬有马、羊等动物殉牲。本次发掘出土了一批陶、玉石、青铜、铁、金质的容器、工具、装饰品等随葬器物,为研究石人子沟遗址古代墓葬与考古学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巴里坤 石人子沟 盆状石堆墓 扰乱葬 早期铁器时代 殉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昌吉州阜康市西沟墓地、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3
9
作者 于志勇 胡望林 +7 位作者 王永强 冯超 于英俊 党志豪 张蕊侠 张杰 刘玉生 索琼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30,共28页
2010年9~10月,为配合新疆中泰化学有限责任公司煤矸石厂和电厂灰场的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两处厂区用地所涉及的西沟墓地、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23座,遗址2处。出土铜、陶、骨、铁等文物近200件。遗址为青铜时代... 2010年9~10月,为配合新疆中泰化学有限责任公司煤矸石厂和电厂灰场的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两处厂区用地所涉及的西沟墓地、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23座,遗址2处。出土铜、陶、骨、铁等文物近200件。遗址为青铜时代遗存。墓葬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墓葬为早期铁器时代苏贝希文化的遗存。晚期墓葬为公元7~8世纪的遗存,出土文物反映出多样化的文化因素,弥补了天山北麓地区唐以后考古材料的空白,为该地区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阜康 西沟遗址 西沟墓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蛋白组学和结构分析的丝绸自然老化机理研究
10
作者 康晓静 丁传苗 +1 位作者 马林 王秉 《丝绸》 2025年第8期42-48,共7页
蚕丝是一种天然的蛋白质纤维,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老化降解。为了揭示丝绸的自然老化机理,本文利用蛋白组学结合结构分析,研究了埋藏在海洋沉积物中的丝绸老化机理。结果表明,丝绸老化后表面颜色发生了明显改变,丝纤维表面出现了... 蚕丝是一种天然的蛋白质纤维,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老化降解。为了揭示丝绸的自然老化机理,本文利用蛋白组学结合结构分析,研究了埋藏在海洋沉积物中的丝绸老化机理。结果表明,丝绸老化后表面颜色发生了明显改变,丝纤维表面出现了大量微原纤维、细纤维脱落和孔洞;丝素蛋白分子构象遭到了破坏,β-折叠的相对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老化前期,丝素蛋白的非晶区域更易被破坏;老化后期排列紧密的结晶区域同样被破坏,最终转变为松散的非晶结构;部分蛋白质和多肽在老化后消失,主要蛋白含量明显降低,表明部分大分子结构已降解为小分子多肽或氨基酸。该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古代丝绸老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制定针对性的丝绸文物保护和修复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织品 自然老化 老化机理 蛋白组学 结构分析 二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里坤县出土“万福万寿曲水纹”妆花缎枕套纹样数字化复原研究
11
作者 赵维一 康晓静 +1 位作者 信晓瑜 尚玉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5年第4期89-100,共12页
妆花缎是我国传统纺织品中极具特色的一个品类,是明清时期丝织品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织物。分析研究新疆巴里坤县团结东路M12号墓葬出土的“万福万寿曲水纹”妆花缎枕套表面纹样及织物组织结构,利用多变量模糊C均值算法与K-Means++聚类算... 妆花缎是我国传统纺织品中极具特色的一个品类,是明清时期丝织品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织物。分析研究新疆巴里坤县团结东路M12号墓葬出土的“万福万寿曲水纹”妆花缎枕套表面纹样及织物组织结构,利用多变量模糊C均值算法与K-Means++聚类算法提取文物色彩,最后使用三维数字化软件对面料进行虚拟复原。研究表明:“万福万寿曲水纹”由菊花纹、蝙蝠纹与曲水纹这些清代常见的吉祥纹样组合而成,层次分明,排列整齐;枕套面料为重纬妆花缎,包括地部组织与显花组织,其中显花组织纱线色彩丰富,头枕部与两侧面料色彩不同。对这件文物的研究与虚拟复原可以增进对清代枕套形制与使用方式的认识,为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与展示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妆花缎枕套 万福万寿曲水纹 数字化复原 文物保护 巴里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河墓地出土草篓残留物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梁一鸣 杨益民 +3 位作者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 李文瑛 李晓明 王昌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1-85,共5页
有机残留物分析是国际科技考古领域的热点之一,蛋白质分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为对新疆小河墓地出土草篓所含的黄褐色颗粒状残留物进行了分析,以期探索其种属来源,揭示小河墓地先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的相关信息。本工作首先... 有机残留物分析是国际科技考古领域的热点之一,蛋白质分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为对新疆小河墓地出土草篓所含的黄褐色颗粒状残留物进行了分析,以期探索其种属来源,揭示小河墓地先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的相关信息。本工作首先采用红外方法对墓M13出土草篓中的颗粒状残留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了较高的蛋白质含量;提取蛋白质后,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出牛酪蛋白、牛免疫球蛋白和牛β乳球蛋白,据此推断该残留物为牛奶制品。需要指出的是,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牛奶加工证据,说明牛奶是小河墓地先民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工作还显示,蛋白质组学方法灵敏度高、所需样品量小,应可广泛地应用于古代残留物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小河墓地 牛酪蛋白 牛免疫球蛋白 牛β乳球蛋白 牛奶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服装数字化技术的尼雅“万世如意”锦袍复原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辉 信晓瑜 +2 位作者 康晓静 周曼 米尔扎提江·买尔旦江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3-79,共7页
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出土服饰文物,解决服饰文物复原工作中研究制作周期长等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化技术进行考古服饰虚拟复原的方法。首先,应充分分析出土服装的形制、纹样、色彩等详细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三维数字化软件完成衣片... 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出土服饰文物,解决服饰文物复原工作中研究制作周期长等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化技术进行考古服饰虚拟复原的方法。首先,应充分分析出土服装的形制、纹样、色彩等详细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三维数字化软件完成衣片绘制、裁剪,纹样图案复原、纹理效果制作等工序,然后基于CLO3D软件实现服饰文物虚拟试穿展示,最后对复原好的服装进行复原效果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还原出服饰形貌,完成出土服饰复原工作,为服饰文物保护修复及艺术考古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服装技术 尼雅遗址 出土服饰 虚拟复原 文物保护 艺术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