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震学的天山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文倩 冉慧敏 赵瑞胜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9-456,464,共9页
选取天山地区3171条矩震级为3.5~4.5级测震记录,通过计算S波段速度傅里叶幅值谱,采用微遗传算法,反演得到5个区域地壳介质参数,即应力降Δσ为18.206 MPa,品质因子参数Q 0为444.20,η值为0.35,几何衰减参数R 1和R 2分别为74.30 km和106.... 选取天山地区3171条矩震级为3.5~4.5级测震记录,通过计算S波段速度傅里叶幅值谱,采用微遗传算法,反演得到5个区域地壳介质参数,即应力降Δσ为18.206 MPa,品质因子参数Q 0为444.20,η值为0.35,几何衰减参数R 1和R 2分别为74.30 km和106.59 km。根据地壳介质参数计算加速度傅氏谱,再配合随机相位谱,得到某一震级、震中距下地震动时程,提取其PGA,建立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矩震级为5级和6级中远场地震动衰减关系与强震动记录符合较好,尤其是5级结果,在选取的5条经验值衰减关系中,其均值和标准差均为最小,结果最优;矩震级为7级的地震动衰减关系,远场结果高于大多数强震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震记录 地壳介质参数 微遗传反演 地震动衰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什基准台宽频带井下和地表地震计记录数据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赵瑞胜 危自根 +1 位作者 闫新义 黄瑜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98-907,共10页
对比分析喀什基准台麦盖提井下和相邻地表宽频带地震计记录的背景噪声、麦盖提M_(L)3.1近震和棉兰老岛M_(L)6.6远震波形记录以及功率谱,并进一步研究了相关的震级差和台站下方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井下和地表地震计记录到的波形特征和功... 对比分析喀什基准台麦盖提井下和相邻地表宽频带地震计记录的背景噪声、麦盖提M_(L)3.1近震和棉兰老岛M_(L)6.6远震波形记录以及功率谱,并进一步研究了相关的震级差和台站下方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井下和地表地震计记录到的波形特征和功率谱既存在相似性,又具有差异性;井下地震计记录的近、远震波形更清晰、简洁,且功率谱也相对较低。麦盖提台站下方地壳厚度约50km,井下地震计下方59m和地表地震计下方47m深度范围内的平均S波速度分别为0.59km/s和0.47km/s。井下地震计得到的近震和远震震级分别比地表地震计得到的震级小0.518和0.025。本文研究结果对合理布设地表和井下地震计,以及利用其观测数据进行地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和地表地震计 功率谱 近震和远震 RZ比 震级差 接收函数H-κ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M2017地磁场模型在中国地区的精度评估及初步改进
3
作者 杨琳青 赵旭东 +1 位作者 阿里木江·麦麦提依明 何宇飞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45-2261,共17页
本文利用中国地磁台网38个地磁基准台2016年和2017年的地磁场观测数据与EMM2017地磁场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2017年EMM2017模型X、Y、Z分量与地磁台站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293.43nT、63.80nT、359.25nT,其中... 本文利用中国地磁台网38个地磁基准台2016年和2017年的地磁场观测数据与EMM2017地磁场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2017年EMM2017模型X、Y、Z分量与地磁台站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293.43nT、63.80nT、359.25nT,其中均方根误差超过300nT的台站分别占比44.7%、0.0%和63.2%,该模型计算的Y、X、Z分量在中国地区的误差依次增大.另外,模型误差与区域磁场的复杂程度有关,即磁场空间变化越复杂的区域,模型误差越大.因此,该模型不能准确描述中国地区磁场复杂的空间变化.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基于中国地磁台网地磁基准台站和INTERMAGNET地磁台站实测数据,利用球冠谐分析改进了EMM2017模型在中国地区的磁场.改进后地磁场模型X、Y、Z分量相比EMM2017模型,其精度分别提高了65.89%、2.67%和67.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模型 球谐分析 球冠谐分析 精度评估 模型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区域应力场特征及强震间库仑应力变化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方斌 古丽孜娜提·依德热斯 曲均浩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24-1036,共13页
首先利用新疆地区自1900年以来的828个M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获得新疆地区区域应力场特征,结果显示新疆地区区域应力状态大多数地震为逆断和走滑性质,最大水平主压应力优势方位近SN向,伴有局部地区的拉... 首先利用新疆地区自1900年以来的828个M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获得新疆地区区域应力场特征,结果显示新疆地区区域应力状态大多数地震为逆断和走滑性质,最大水平主压应力优势方位近SN向,伴有局部地区的拉张和剪切作用。然后根据区域应力场特征及区内强震空间分布特征,划分为天山地区、喀什—乌恰地区以及昆仑—阿尔金三个地区,并对区内强震间的库仑应力变化进行计算。得出天山地区强震对后续地震的发生几乎影响不大,个别地震存在延缓发生的现象;喀什—乌恰交汇区是强震多发区,且震中位置分布较密集,地震之间触发或延迟作用明显;昆仑—阿尔金地区除2008年于田地震对2014年于田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外,其他地震之间的影响作用不大。最后,计算强震对周边断层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发现博罗科努断裂西侧中段、卡兹克阿尔特断裂西段、木吉断裂西段以及和田断裂西段不同程度的库仑应力增加,具有一定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反演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构造应力场探究地磁转换函数异常
5
作者 孙昭杰 杨杰 +2 位作者 李琪 王刚 阿里木江·麦麦提依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9-398,共10页
变化的磁场是联系区域应力场和孕震区地球物理环境信息的天然媒介,而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可以反映地下电阻率等物理信息,本研究利用有界影响估计法计算喀什地磁台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实部Ar绝对值,并使用南天山西段及西昆仑地区的震源机... 变化的磁场是联系区域应力场和孕震区地球物理环境信息的天然媒介,而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可以反映地下电阻率等物理信息,本研究利用有界影响估计法计算喀什地磁台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实部Ar绝对值,并使用南天山西段及西昆仑地区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了研究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其时序变化代表研究区应力场的变化。结合研究区应力场变化尝试探究地磁转换函数实部Ar绝对值异常对构造应力作用的响应。结果显示,当应力作用增强后,地磁转换函数在时间上出现同步或滞后的异常变化,表明应力在不断积累增强后,地下介质电阻率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感应磁场变化,因此得出应力变化是造成局部磁异常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验证了地震前感应磁效应现象。通过研究8次中强震前应力场与地磁场转换函数变化,发现在6次中强震前均出现震前异常变化,两者在震前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还发现喀什地磁台地磁转换函数不同周期的实部Ar绝对值对不同方位的地震响应不同,可能与震源区地下介质各向异性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转换函数 应力场 震源机制一致性 感应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