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东天山黄山西铜镍硫化物矿床三维模型及其成矿启示
- 1
-
-
作者
刘庭伟
陈国旭
邓宇峰
李卫东
韩建军
谭治雄
-
机构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安徽省战略性矿产资源深部探测与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哈密地质大队
青海省地质调查局
-
出处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145,共1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2083、41972304)
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2024YFC2909201)
+2 种基金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708)
温州市科技局基础性公益科研项目(S20240037)
西安市关键金属成矿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开放基金(300102272503)联合资助。
-
文摘
东天山黄山-镜儿泉成矿带先后发现了一系列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镍储量超过100万t,是世界造山带型铜镍矿床最发育的地区之一。黄山西矿床是该区域内的大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于碰撞造山作用向碰撞后伸展环境,受区域性韧性剪切带和断裂构造控制;断裂构造既是岩浆侵位通道,又是硫化物熔离和聚集的主要空间。笔者基于现有钻孔、勘探线剖面图、中段地质平面图等地质资料,利用Surpac软件建立了黄山西矿床三维地质模型,根据矿体、岩体与构造的三维空间关系,以及Ni元素富集空间展布规律,并结合坑内矿石特征探讨了区域构造作用对铜镍矿体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黄山西含矿岩体的三维形态受断层影响较大,近NEE向的F_(1)和F_(10)逆断层是全区最大断层,控制着各岩相的形态,形成了独特的“蝌蚪状”岩体形态和盆状剖面。②32X号矿体成岩成矿以后受构造作用叠加使硫化物重新活化并沿着南北断裂再次富集成矿,矿石蚀变变形现象明显;30号矿体虽有一小部分受构造作用而造成硫化物富集,但其矿化过程未受显著的构造作用影响且蚀变较弱,缺乏明显的构造改造特征,总体上为岩浆沿构造侵位后的岩相主导成矿。本研究深化了黄山西矿床成岩成矿作用认识,对东天山地区成矿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为相似造山带环境下的铜镍矿床成因分析和找矿提供参考。
-
关键词
地质学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三维地质建模
构造控矿
黄山西
-
Keywords
geology
magmatic Ni-Cu sulfide deposits
3D geological modeling
the role of structure in the formation of Ni-Cu sulfide ores
Huangshanxi
-
分类号
P612
[天文地球—矿床学]
P628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