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唑来膦酸对新疆维吾尔族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陆琳松 徐万龙 +4 位作者 钟惠琴 孙治国 周文正 王浩 袁宏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87-1090,共4页
目的探讨注射用唑来膦酸5 mg对新疆维吾尔族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1月住院期间维吾尔族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43例,所有患者均初次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未曾行任何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排除其他骨代谢... 目的探讨注射用唑来膦酸5 mg对新疆维吾尔族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1月住院期间维吾尔族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43例,所有患者均初次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未曾行任何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排除其他骨代谢性疾病或药物影响,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平均年龄73.2岁),给予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30min,同时口服钙尔奇600 mg/d及阿尔法D3 0.25μg/d;对照组(21例,平均年龄73.8岁),给予口服钙尔奇600 mg/d及阿尔法D3 0.25μg/d,治疗时间1年,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腰椎1-4、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密度值。结果排除治疗组中2例患者脱失外,治疗组骨密度增幅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例患者在注射唑来膦酸后出现发热、头痛及流感样症状,给予NSAIDs对症治疗后5例患者均在3d内缓解,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可明显提高新疆维吾尔族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抑制骨量丢失,降低骨折风险,提高患者依从性,不良反应可耐受,是治疗新疆维吾尔族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的新一类高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骨质疏松 老年男性 维吾尔族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天格胶囊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新疆维吾尔族骨质疏松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徐阔 陆琳松 +4 位作者 地力木拉提.艾克热木 钟慧琴 殷剑 徐江波 袁宏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金天格胶囊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新疆维吾尔族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期间维吾尔族骨质疏松患者44例,年龄段为50-59岁,所有患者均初次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未曾行任何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排除其... 目的探讨金天格胶囊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新疆维吾尔族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期间维吾尔族骨质疏松患者44例,年龄段为50-59岁,所有患者均初次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未曾行任何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排除其他骨代谢性疾病或药物影响,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平均年龄56.3岁),给予唑来膦酸注射后辅以金天格胶囊,同时口服钙尔奇600 mg/d及罗盖全0.25 ug/d;对照组(21例,平均年龄57.1岁),对照组仅给予口服钙尔奇600mg/d及罗盖全0.25 ug/d,治疗时间一年,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腰椎2-4、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密度值。结果排除治疗组中2例患者脱失外,治疗组骨密度增幅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天格胶囊联合唑来膦酸可以明显增加新疆维吾尔族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抑制骨量丢失,并且减少唑来膦酸不良反应的发生,此二者联合用药治疗骨质疏松安全、经济、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中药 金天格胶囊 唑来膦酸 骨质疏松 维吾尔族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AX骨折风险预测工具在新疆地区人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陆琳松 徐江波 +5 位作者 周文正 孙治国 殷剑 肖伟 王浩 袁宏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4-406,451,共4页
目的评估FRAX骨折风险预测工具在新疆地区人群的适用性研究,并且探讨有、无股骨颈骨密度(BMD)及不同民族对FRAX预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03例(汉族63例,维吾尔族40例)进... 目的评估FRAX骨折风险预测工具在新疆地区人群的适用性研究,并且探讨有、无股骨颈骨密度(BMD)及不同民族对FRAX预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03例(汉族63例,维吾尔族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所有入选患者FRAX预测工具中所包含的各危险因素资料,将包括股骨颈BMD等数值输入FRAX工具,计算10年内主要部位(包括髋部、脊柱、肱骨及腕部)及髋部骨折的概率进行分析,并且对不同民族及有、无股骨颈BMD情况下FRAX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103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未使用BMD未来10年主要部位骨折概率0.9%-14%,髋部骨折概率0%-5.2%;使用BMD未来10年主要部位骨折概率1.2%-26%,髋部骨折概率0%-17%,使用BMD计算的骨折概率与未使用BMD计算的骨折概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汉族未来10年主要骨折部位概率1%-26%,髋部骨折概率O%~17%;维吾尔族未来10年主要骨折部位概率0.9%-7%,髋部骨折概率0%-3.4%,汉族与维吾尔族主要部位骨折及髋部骨折概率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FRAX可用于新疆地区人群的骨折风险预测,无BMD情况下的FRAX预测结果同样可靠,维吾尔族人群使用FRAX骨折风险预测的精确性可能低于汉族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风险预测 骨质疏松 骨密度 新疆 FR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女性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联合用药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徐江波 樊勤学 +3 位作者 王浩 赵喜滨 孙志国 袁宏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通过完全随机化对照研究,探讨不同药物组合对女性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09年12月期间,绝经后的骨质疏松患者;共298人,年龄50~87岁,平均(67.3±10.5)岁。随机被分为3组,分别为:A组:... 目的通过完全随机化对照研究,探讨不同药物组合对女性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09年12月期间,绝经后的骨质疏松患者;共298人,年龄50~87岁,平均(67.3±10.5)岁。随机被分为3组,分别为:A组:钙(Ca)+骨化三醇组(C);B组:钙(Ca)+骨化三醇(C)+降钙素(CT)组;C组:钙(Ca)+骨化三醇(C)+双磷酸盐组(BP)。进行药物治疗观察1年以上。观察药物治疗期间骨密度、骨生化指标25-(OH)D3、BAP、TRACP-5b变化情况,从药物疗效、依从性、恶性事件,骨折发生率等多方面加以研究。结果:最终完成研究的共有220人(74.5%)。A组治疗依从性要好于B组和C组(P<0.01),B组治疗依从性要差于C组尤其前半年(P<0.05)。B组,C组联合用药前后骨密度的改善最为明显,骨生化指标变化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显示A组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有限,B组治疗半年后患者BAP水平明显上升且TRACP-5b明显下降(P<0.05),一年后患者胸椎及髋部BMD分别提高了7.08%及9.60%。C组骨生化变化趋势与B组类似,胸椎及髋部BMD分别提高了5.07%和6.92%。B组,C组再骨折发生低于A组。结论钙剂和维生素D基础用药的基础上联合抗骨吸收药物阿伦膦酸钠或降钙素早期较明显抑制骨吸收,一年后可以明显提高骨密度,且降低新发骨折的发生率。它们联合治疗达到了叠加的效果,即1+1>2。但联合治疗由于费用、不良反应的增加,降低了治疗依从性。此外新疆地区女性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25-(OH)D3用药剂量不足,应更多补充维生素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抗骨松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单侧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27
5
作者 袁宏 赵喜滨 孙治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913-917,共5页
目的:探讨球囊单侧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2月 ̄2006年12月采用球囊单侧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3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44个伤椎,其中男13例19个伤椎,女17例25个伤椎... 目的:探讨球囊单侧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2月 ̄2006年12月采用球囊单侧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3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44个伤椎,其中男13例19个伤椎,女17例25个伤椎;年龄66 ̄83岁,平均72岁;骨折部位为T7 ̄L5椎体,术前CT显示椎体后壁均完整。结果:30例患者均手术顺利,3例3个椎体前缘有少许未引起临床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其余椎体X线片上均未见明显骨水泥渗漏。所有患者术后48h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并可下床活动,住院4~12d。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术前平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6±0.2分,术后为2.0±0.3分,末次随访时为2.1±0.2分,术后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1);Oswestry功能评分由术前43.1±1.1分降低到术后20.3±1.2分和末次随访21.1±1.2分(P<0.01);伤椎前、中柱的平均高度由术前15.1±1.8mm增加到术后24.3±2.1mm和末次随访24.4±1.8mm,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脊柱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1.2°±4.3°减小到术后10.1°±3.2°和末次随访10.2°±3.3°(P<0.05)。结论:球囊单侧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的高度,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及减少骨水泥渗漏,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后凸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5
6
作者 袁宏 孙治国 +4 位作者 赵喜滨 王浩 付要武 王利 郭海青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初步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自2004年12月至2006年5月,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16例,24个伤椎,均经单侧椎弓根置入可扩张球囊使骨折塌陷椎...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初步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自2004年12月至2006年5月,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16例,24个伤椎,均经单侧椎弓根置入可扩张球囊使骨折塌陷椎体复位,然后使用骨水泥充填椎体,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骨折复位情况.结果 16例手术均顺利,疼痛于术后48 h内均明显缓解并可下床活动,患者4~12 d内出院.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平均VAS评分由术前(8.5±0.3)分到术后(2.1±0.2)分和最终随访(2.3±0.3)分(P<0.01);Oswestry功能评分由术前(43±1.32)分到术后(21±1.29)分和最终随访(22±1.25)分(P<0.01);手术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由术前(14.8±2.8)mm到术后(24.3±2.1)mm和最终随访(24.4±1.9)mm(P<0.05);cobb角平均由术前23.2°±4.6°到术后10.3°±3.1°和最终随访10.2°±4.3°(P<0.05);1例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的高度,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功能,明显减少骨水泥的渗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全髋置换术后应用唑来膦酸的疗效 被引量:9
7
作者 李祖涛 殷剑 +4 位作者 徐万龙 孙俊刚 徐江波 缪晓刚 袁宏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4年第3期244-249,共6页
目的:研究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合并髋关节病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期内应用唑来膦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因髋部骨折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住院接受全髋关节(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术的老年女性患者,根据骨... 目的:研究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合并髋关节病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期内应用唑来膦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因髋部骨折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住院接受全髋关节(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术的老年女性患者,根据骨密度(BMD)检测结果选取骨质疏松症患者1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手术后均接受钙剂和骨化三醇治疗,治疗组于术后1~2周给予唑来膦酸5mg静脉滴注,以后每年给药1次,连续3年,对照组在治疗组用药同期给予相同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每年复查并记录腰椎及健侧髋部骨密度变化,观察术后3年内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连续治疗3年后骨密度较用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用药前后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内治疗组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例数均低于对照组。2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期内使用唑来膦酸安全有效,可提高骨密度,且可能减少假体周围骨折和假体松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密度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8
作者 袁宏 徐江波 +1 位作者 王浩 缪晓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808-812,共5页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与传统开放式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4年3月采用临床同期、随机化、病例对照研究,将97例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50例采用后路MED治疗...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与传统开放式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4年3月采用临床同期、随机化、病例对照研究,将97例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50例采用后路MED治疗,对照组47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式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按1994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制定的手术疗效标准评价术后出院时疗效,并按照腰痛疗效评分方法评价其术后6、12和24个月时的临床效果。结果:MED组有2例发生脑脊液漏,对照组有2例定位错误、3例脑脊液漏和1例马尾神经损伤。MED组比对照组手术时间缩短1/3,术中出血量减少100ml,术后住院时间缩短5.8d,术后下地活动时间缩短9d,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减少24.2d,住院费用减少737元。MED组患者出院时的优良率为92.0%,对照组为91.5%,差异无显著性(P>0.05)。MED组术后6、12和24个月时临床疗效评价优良率分别为88.0%、86.0%和84.0%,对照组分别为91.5%、91.5%和89.4%,各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在术后2年内效果相近,但MED安全可靠,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恢复日常生活时间早、且费用较少的优点,是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传统开放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