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与静态调强适形放疗在鼻咽癌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娜 孙毅 张建庆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34期134-139,共6页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静态调强适形放疗(s-IMRT)在鼻咽癌(NPC)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NP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VMAT组、s-IMRT...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静态调强适形放疗(s-IMRT)在鼻咽癌(NPC)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NP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VMAT组、s-IMRT组,各31例。VMAT组接受VMAT,s-IMRT组接受s-IMRT。比较两组肿瘤靶区(PGTV)、颈部肿大淋巴结靶区(PGTVnd)、计划靶区(PTV1、2)、危及器官的放疗剂量参数及放疗效率(机器跳数、出束时间)。比较两组放疗前及放疗后3、6个月的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变化。记录两组放疗措施对口腔黏膜、口腔唾液腺正常组织的影响。结果VMAT组PGTV、PGTVnd、PTV1、PTV2的靶区适形度指数均高于s-IMRT组,PGTVnd、PTV1、PTV2的平均剂量均低于s-IMRT组(P<0.05)。VMAT组两侧腮腺、晶状体、视神经的平均剂量及两侧腮腺的V_(30)、两侧晶状体的最大剂量、左侧颞颌关节的V_(40)均低于s-IMRT组(P<0.05)。VMAT组机器跳数低于s-IMRT组,出束时间短于s-IMRT组(P<0.05)。两组放疗后3、6个月血清FT3水平低于放疗前,TSH高于放疗前,且放疗后6个月血清FT3水平低于放疗后3个月,TSH高于放疗后3个月(P<0.05)。VMAT组放疗后3、6个月血清FT3水平高于同期s-IMRT组,血清TSH水平低于同期s-IMRT组(P<0.05)。VMAT组口腔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s-IMRT组(P<0.05)。结论与s-IMRT比较,VMAT应用于NPC患者有助于调节靶区剂量,把控危及器官剂量,提高治疗效率,且能降低对甲状腺功能与口腔黏膜正常组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静态调强适形放疗 鼻咽癌 剂量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美容效果及生命质量探究早期乳腺癌手术患者术中放疗和术后放疗的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朱成斌 茅芯慧 祁小丽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8期139-142,共4页
目的研究术中放疗及术后放疗对早期乳腺癌手术患者生命质量及美容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放疗中心接纳的早期乳腺癌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保乳手术及放疗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根... 目的研究术中放疗及术后放疗对早期乳腺癌手术患者生命质量及美容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放疗中心接纳的早期乳腺癌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保乳手术及放疗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不同放疗时间进行分组,其中常规术后放疗42例患者纳入术后组,术中放疗50例患者纳入术中组,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生命质量及美容效果,记录放疗相关并发症,随访2年,统计患者生存率。结果术中组美容优良率高于术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中组生命质量4项评分均高于术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组放射性皮炎、放射性疼痛、色素沉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术中组术后1年及2年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与术后放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术中放疗与术后放疗的选择不影响患者2年生存率,但术中放疗可显著提高美容效果及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放疗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手术 放疗 生命质量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心理学联合多模态运动干预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海凤 梁玲玲 +2 位作者 马英芝 候燕 蔺波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32,共5页
目的探究积极心理学联合多模态运动干预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住院行化疗的360例乳腺癌患者,按病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0例;对照组行常规化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积极心理学干预联合多模态运动干预... 目的探究积极心理学联合多模态运动干预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住院行化疗的360例乳腺癌患者,按病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0例;对照组行常规化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积极心理学干预联合多模态运动干预。两组均化疗3个疗程,连续干预12周后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希望水平得分及应对方式的面对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屈服、回避维度,癌因性疲乏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CD^(3+)、CD^(4+)含量、CD^(4+)/CD^(8+)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积极心理学联合多模态运动干预可改善患者心理与应对方式,缓解疲乏和改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化疗 积极心理学 多模态运动 希望 应对方式 癌因性疲乏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腔包虫病与良性卵巢囊腺瘤MSCT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程传生 黄婕 李江涛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0年第5期406-408,共3页
目的盆腔包虫病因缺乏特征性而易被误诊,特别是与良性卵巢囊腺瘤鉴别较困难,笔者通过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提高对盆腔包虫病和不典型良性卵巢囊腺瘤诊断的正确性。方法收集1999年至2009年经手术证实的30例盆腔囊性包块,年龄27... 目的盆腔包虫病因缺乏特征性而易被误诊,特别是与良性卵巢囊腺瘤鉴别较困难,笔者通过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提高对盆腔包虫病和不典型良性卵巢囊腺瘤诊断的正确性。方法收集1999年至2009年经手术证实的30例盆腔囊性包块,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39.5岁。所有病例均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并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女性盆腔包虫病,诊断正确率80%,其中2例为单囊型,3例为多囊型(其中1例可见一包虫囊肿破裂)。25例良性卵巢囊腺瘤诊断正确率88%,其中7例为单囊型,18例为多囊型。CT诊断定位正确27例(90%)。结论 MSCT对盆腔包虫病及良性卵巢囊腺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盆腔 包虫病 良性卵巢囊腺瘤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RCC1、XRCC3、ERCC2多态性与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性甲状腺功能异常风险的相关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建庆 王珍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221-224,228,共5页
目的:探讨XRCC1、XRCC3、ERCC2多态性与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性甲状腺功能异常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强调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放射治疗开始前收集... 目的:探讨XRCC1、XRCC3、ERCC2多态性与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性甲状腺功能异常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强调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放射治疗开始前收集临床资料,并抽取空腹静脉血对XRCC1、XRCC3、ERCC2多态性情况进行分析。强调放射治疗结束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并统计随访期间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情况。最后根据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XRCC1、XRCC3、ERCC2多态性与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性。结果:异常组患者女性占比高于正常组(P<0.05)。异常组患者XRCC1单核甘酸多态性位点rs25487、rs1799782、XRCC3单核甘酸多态性位点rs861539及ERCC2单核甘酸多态性位点rs1799793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组患者XRCC1单核甘酸多态性位点rs25487的G基因型频率、rs1799782的T基因型频率、XRCC3单核甘酸多态性位点rs861539的T基因型频率及ERCC2单核甘酸多态性位点rs1799793的T基因型频率高于正常组(P<0.05)。女性、XRCC1(rs25487、rs1799782)基因分型、XRCC3(rs861539)基因分型、ERCC2(rs1799793)基因分型均为放疗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XRCC1、XRCC3、ERCC2基因多态性与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损伤存在相关性,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作为放射后甲状腺功能异常预测因子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放射治疗 甲状腺功能异常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选择性颈外动脉介入栓塞术在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切除术前的应用
6
作者 邵勇刚 黄婕 程传生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0年第5期412-415,共4页
目的探讨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切除术前介入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17例病理证实的鼻咽部纤维血管瘤患者,其中男性15例,年龄14~22岁;女性2例,年龄13~19岁。采用Seldinger’s法,选取5F Head-Hunter导管行双侧颈内、外动脉造影,了解患者颈内... 目的探讨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切除术前介入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17例病理证实的鼻咽部纤维血管瘤患者,其中男性15例,年龄14~22岁;女性2例,年龄13~19岁。采用Seldinger’s法,选取5F Head-Hunter导管行双侧颈内、外动脉造影,了解患者颈内、外动脉有、无异常吻合及肿瘤供血情况后,评估栓塞风险,用明胶海绵栓塞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供血动脉。结果接受介入栓塞术患者,1~3d内行肿瘤切除,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250mL),手术视野清晰,手术时间缩短,有利于肿瘤完全切除。结论超选择性颈外动脉介入栓塞术在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切除术前的应用,能显著降低肿瘤切除术中的出血量,提高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外动脉 栓塞术 鼻咽部纤维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