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患者心身症状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1
作者 尹营营 赵宽 +18 位作者 王彩莲 汤立晨 何红波 刘向欣 潘昱 杨海龙 杨阳 周波 谢可 林铮 喻林珍 骆艳丽 陆峥 王小平 任涛 邹韶红 魏镜 冯威 袁勇贵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09-1822,1830,共15页
肿廇患者常伴有严重的抑郁、焦虑、失眠、疼痛等心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该类症状目前在我国临床中容易被医患忽视或未有效转诊治疗。目前国内肿瘤管理相关共识对心身症状处理内容较少,鉴于此,本共识系统阐述了肿瘤患者... 肿廇患者常伴有严重的抑郁、焦虑、失眠、疼痛等心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该类症状目前在我国临床中容易被医患忽视或未有效转诊治疗。目前国内肿瘤管理相关共识对心身症状处理内容较少,鉴于此,本共识系统阐述了肿瘤患者相关心身症状的临床管理建议,结合相关文献,整合实用管理工具,全面回答了肿瘤相关心身症状的医患沟通、诊断评估、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以及如何建立医-护-患-家属同盟等重要问题,旨在提高非精神专科医生对肿瘤相关心身症状的识别、转诊,并在精神心理科及其他多学科团队的互助下有效沟通、开展治疗及管理心身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心身症状 心身医学 临床管理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汉族与维吾尔族酒依赖患者家庭暴力行为与COMT基因多态性关联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邹韶红 赵宗峰 +2 位作者 马瑞 董红斌 佟钙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9-181,共3页
家庭暴力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医学、公共卫生和精神卫生问题。开展家庭暴力的预防研究是当前精神应激研究领域的重要任务,寻找家庭暴力的危险因素,又是开展预防研究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暴力行为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心理干预对新婚夫妻家庭暴力态度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邹韶红 张亚林 +3 位作者 张勇 柳娜 曹玉萍 莫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14-818,共5页
目的:通过预防性心理干预夫妻暴力高危人群,降低对家庭暴力持认可的态度。方法:在长沙市5个市辖区中随机抽取2个市辖区,根据夫妻暴力危险因素,从317对新婚登记夫妻中筛选出93对夫妻暴力高危人群,随机分为干预组(42对)和对照组(51对)。... 目的:通过预防性心理干预夫妻暴力高危人群,降低对家庭暴力持认可的态度。方法:在长沙市5个市辖区中随机抽取2个市辖区,根据夫妻暴力危险因素,从317对新婚登记夫妻中筛选出93对夫妻暴力高危人群,随机分为干预组(42对)和对照组(51对)。干预组主要接受关于夫妻暴力的健康心理教育及预防夫妻暴力发生的心理辅导训练(干预6~7次),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干预后6个月用夫妻暴力调查问卷进行评定。干预组完成25对,对照组完成37对。结果:干预组在随访6月后对家庭暴力持"可以"和"看情况"态度者(15人)少于对照组(43人)(P<0.01),也少于干预前(25人)(P<0.05);对照组在随访6月后对家庭暴力持"可以"及"看情况"态度者比干预前稍有下降(5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心理干预改善了新婚夫妻对家庭暴力的态度,对家庭暴力持"可以"和"看情况"态度者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妻暴力 新婚夫妻 健康教育 心理干预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期受虐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勇 邹韶红 张亚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通过调查孕期受虐相关社会心理因素,探讨家暴态度、家暴目睹经历、意外怀孕和流产史与孕期受虐的关系,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用虐待评估问卷(AAS),对846名孕妇进行家庭暴力筛查,96名孕妇筛查为受虐者,从无受虐者中抽取... 目的:通过调查孕期受虐相关社会心理因素,探讨家暴态度、家暴目睹经历、意外怀孕和流产史与孕期受虐的关系,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用虐待评估问卷(AAS),对846名孕妇进行家庭暴力筛查,96名孕妇筛查为受虐者,从无受虐者中抽取匹配对照者150名,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自尊量表(SE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心理评估,并比较孕期受虐者和无受虐者间相关社会心理特征的差异性。结果:孕期受虐总的发生率为11.3%,精神暴力为主要形式(占所有被调查者的7.0%)。受虐组孕妇的流产史(19.8%)、意外怀孕(91.9%)、家暴认可态度(70.9%)和家暴目睹史(93.0%)的发生率均高于无受虐者(1.5%~42.3%,P<0.001),受虐组孕妇的积极应对、SSRS、SES和EPQ的内外向得分均低于无受虐者(均P<0.05),而消极应对和EPQ的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得分高于无受虐者(均P<0.01)。孕期精神暴力和性暴力与流产史、意外怀孕、家暴认可态度、家暴目睹史呈正相关(r=0.21~0.35,Ps<0.05)。回归分析显示,丈夫有吸烟史(OR=2.82)、经济状况较好(OR=10.39)、家暴认可态度(OR=57.90)、家暴目睹史(OR=45.32)、意外怀孕(OR=45.45)、流产史(OR=4.03)、主观支持缺乏(OR=3.45)者孕期发生受虐的可能性更大(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经济状况较好、丈夫有吸烟史、家暴认可、有家暴目睹史、意外怀孕、有流产史以及缺乏主观支持的孕妇,孕期越有可能发生受虐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暴力 孕期 风险因素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刍思维与安全感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冲动性人格和自杀风险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王燕 海洋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冲动性人格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安全感在两者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反刍思维量表、安全感问卷、Barratt冲动性量表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对211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构建反刍思维和安全... 目的探讨冲动性人格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安全感在两者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反刍思维量表、安全感问卷、Barratt冲动性量表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对211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构建反刍思维和安全感在冲动性人格与自杀风险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评分(24.65±3.27)分,冲动性人格评分(107.65±14.16)分,反刍思维评分(57.28±7.14)分,安全感评分(40.26±6.22)分。反刍思维和安全感在冲动性人格与自杀风险之间的总间接效应为44.33%,其中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占20.10%,安全感的中介效应占17.53%,反刍思维、安全感的链式中介效应占6.70%。结论冲动性人格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还通过反刍思维和安全感间接影响自杀风险;可以通过减少反刍思维和增加安全感,减少冲动性人格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自杀风险 自杀意念 冲动性人格 反刍思维 安全感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焦虑症状双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GRIN2B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余浩 王丞基 +1 位作者 吴瑶 邹韶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4-280,共7页
目的探索伴有焦虑症状双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glutamate iono-tropic receptor NMDA type subunit 2B,GRIN2B)基因启动子区各CpG位点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item Hamilton anxie... 目的探索伴有焦虑症状双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glutamate iono-tropic receptor NMDA type subunit 2B,GRIN2B)基因启动子区各CpG位点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item 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评分将31例双相抑郁患者分为焦虑组15例和非焦虑组16例,同期选取16名健康对照。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数值广度测验(digital span test,DST)、连线测试A部分(trail making test A,TMT-A)、斯特鲁普色词测验(Stroop color and word test,SCWT)评估3组总体认知功能、注意力及执行控制、信息处理速度、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维度,采用Massarray质谱法检测所有受试者外周血GRIN2B基因启动子区各CpG位点的DNA甲基化水平。结果3组GRIN2B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差异性位点为CpG3、CpG5、CpG7、CpG10、CpG12(P<0.05),其中,焦虑组CpG12甲基化水平低于非焦虑组(36.23%±16.41%vs.50.20%±19.79%,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焦虑组患者中较差的命名能力与GRIN2B基因CpG4低甲基化水平相关(r=0.670,P=0.034),较差的执行功能与CpG6低甲基化水平相关(r=0.926,P<0.001),较差的注意力与GRIN2B基因CpG8高甲基化水平相关(r=-0.810,P=0.025),较差的言语记忆与CpG9高甲基化水平相关(r=-0.810,P<0.001),较差的抽象能力与CpG10高甲基化水平相关(r=-0.756,P=0.011)。结论GRIN2B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与伴有焦虑症状双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可能有关联,与双相抑郁患者焦虑症状的产生也可能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双相障碍 抑郁发作 认知功能 焦虑症状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合并躯体疾病情况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周静 戴立磊 +2 位作者 邹韶红 胡曼娜 栾融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2-465,共4页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合并躯体疾病情况,并探讨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4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住院的抑郁症患者125例,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合并躯体疾病情况,并探讨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4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住院的抑郁症患者125例,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进行调查。根据SIOSS评分分为有自杀意念组(SIOSS≥12分,n=81)和无自杀意念组(SIOSS<12分,n=44)。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评分与合并躯体疾病数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抑郁症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前3位分别为失眠(87.2%,109/125)、头痛(69.6%,87/125)、腰背痛(66.4%,83/125);有自杀意念组合并失眠、头痛、腰背痛、焦虑的发生率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评分与合并躯体疾病数量呈正相关(r=0.36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失眠、头痛是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合并躯体疾病中失眠与疼痛最常见;合并躯体疾病数量越多,自杀意念越严重;受教育年限长、失眠、疼痛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躯体疾病 自杀意念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胺氧化酶体受虐在新A基因rs1137070多态性与儿童期躯疆酒精依赖患者家庭暴力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邹韶红 赵宗峰 +2 位作者 徐向东 董红斌 佟钙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580-584,共5页
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A(monoamine oxidase A,MAOA)rs1137070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期躯体受虐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酒精依赖患者家庭暴力行为的影响。方法对284例新疆地区酒精依赖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家庭暴力问卷调查表获得社会人口学资料、施... 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A(monoamine oxidase A,MAOA)rs1137070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期躯体受虐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酒精依赖患者家庭暴力行为的影响。方法对284例新疆地区酒精依赖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家庭暴力问卷调查表获得社会人口学资料、施暴(有或无)及施暴的表现形式,采用修改版外显行为攻击量表和修订版Barratt冲动量表对攻击行为进行评估并分组,采用儿童受虐筛查表与儿童受虐量表联合调查儿童期躯体受虐情况。直接测序法检测患者MAOA基因rs1137070位点的多态性。根据叉生分析相加模型交互作用指标判断基因与儿童期躯体受虐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施暴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46例和138例患者。儿童期受虐与rs1137070位点等位基因是新疆汉族及维吾尔族酒精依赖患者家庭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儿童期受虐与rs1137070等位基因存在相加模型正交互作用,两者的超额相对危险度、交互作用归因比、交互作用指数分别为1.00、0.14和1.20。结论新疆汉族及维吾尔族酒精依赖患者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是儿童期受虐因素及遗传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期受虐因素与rs1137070等位基因共同影响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行为 单胺氧化酶A 儿童期躯体受虐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焦虑症状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腹内侧前额叶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丞基 曲源 +4 位作者 张丞 唐潇潇 古力巴克然木·阿布拉 佟钙玉 邹韶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04-608,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焦虑症状与腹内侧前额叶(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FC)神经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例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item 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评估并分组,有焦虑...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焦虑症状与腹内侧前额叶(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FC)神经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例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item 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评估并分组,有焦虑症状组20例,无焦虑症状组16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并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扫描以检测vmPFC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肌醇(myo-inositol,mI)、胆碱(choline,Cho)、肌酸(creatine,Cr)水平。结果有焦虑症状组患者的HAMD评分[24.50(24.00,26.75)vs.23.00(22.00,24.00)]、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比例(40.0%vs.0)高于无焦虑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焦虑症状组患者的mI/Cr水平高于无焦虑症状组(0.58±0.12 vs.0.47±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焦虑症状组患者的Cho/Cr和HAMD评分呈正相关(r=0.589,P=0.006),mI/Cr和病程呈负相关性(r=-0.481,P=0.032)。结论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的焦虑症状可能与vmPFC脑区神经代谢物mI水平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双相障碍 抑郁发作 焦虑症状 质子磁共振波谱 神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拉法辛缓释片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木尼热.胡赛音 古力巴克然木.阿布拉 +2 位作者 热娜 马瑞 邹韶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263-265,共3页
目的:观察文拉法辛缓释片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文拉法辛缓释片联合生物反馈仪治疗)及对照组(单用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周,采用症状自评量... 目的:观察文拉法辛缓释片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文拉法辛缓释片联合生物反馈仪治疗)及对照组(单用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评定疗效,并采用Asberg氏抗抑郁药副反应量表(SER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SCL-90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HAMA评分匀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2、4周后,SCL-90、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期SE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拉法辛联合生物反馈仪治疗躯体形式障碍,可快速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状态,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拉发辛缓释片 生物反馈治疗 躯体形式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