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C产业多联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与Matrix区域的变化
1
作者 强军锋 王晓刚 +6 位作者 杨金成 田欣伟 邓军平 樊子民 任建勋 彭龙贵 余竹焕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9-154,共6页
针对我国SiC产业的技术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提出用多热源生产SiC新技术生产高性能SiC新材料,回收并利用其副产品CO为主的气体生产多种化工产品或发电,走资源综合利用的煤-SiC新材料-CO气-化工产品(电)多联产之路,彻底改变行业落后现状,实... 针对我国SiC产业的技术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提出用多热源生产SiC新技术生产高性能SiC新材料,回收并利用其副产品CO为主的气体生产多种化工产品或发电,走资源综合利用的煤-SiC新材料-CO气-化工产品(电)多联产之路,彻底改变行业落后现状,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多联产 一氧化碳 新技术 新材料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热源碳化硅合成炉热源参数与产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杨金成 强军锋 +2 位作者 樊子民 郭继华 杨斌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2-505,共4页
利用ANSYS软件对多热源炉温度场数值计算的模拟结果,系统地分析了热源数目、炉芯间距与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炉芯间距过大或过小,产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对于10 000 kVA的变电系统和炉长L×炉宽B×炉高H=20 m×5 m... 利用ANSYS软件对多热源炉温度场数值计算的模拟结果,系统地分析了热源数目、炉芯间距与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炉芯间距过大或过小,产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对于10 000 kVA的变电系统和炉长L×炉宽B×炉高H=20 m×5 m×5 m的炉子而言,热源数目为4,对应的炉芯尺寸为H=B=0.34 m,炉芯间距d=1.0 m时,产率最高。这一结果通过工业生产得到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热源数目 炉芯尺寸 炉芯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新型气化的气体参数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杨金成 强军锋 +5 位作者 田欣伟 王晓刚 田玉仙 聂丽华 彭龙贵 余竹焕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20,共4页
利用自行发明的多热源电热气化炉,以煤和天然石英砂为原料合成煤气,同时伴生大量副产品SiC新材料.研究表明,煤气中以CO气体为主,平均含量可达78.5%,CO+H2平均含量达85%,CO+H2+CH4平均含量达87.5%.实验分析了两种煤气化后合成气组成、酸... 利用自行发明的多热源电热气化炉,以煤和天然石英砂为原料合成煤气,同时伴生大量副产品SiC新材料.研究表明,煤气中以CO气体为主,平均含量可达78.5%,CO+H2平均含量达85%,CO+H2+CH4平均含量达87.5%.实验分析了两种煤气化后合成气组成、酸碱性、气体流量和炉内气体压力等参数,研究了合成气组成随气化工艺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装炉工艺和保温料厚度对气体流量和炉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炉 煤新型气化 一氧化碳 碳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新型气化技术的温度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金成 强军锋 +5 位作者 田欣伟 王晓刚 彭龙贵 樊子民 聂丽华 余竹焕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57,共3页
以煤和石英砂为原料,采用多热源电热气化方法,实现了煤的高效洁净转化。通过对气化炉内空间温度分布、温度梯度的研究,掌握了气化炉内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煤气化过程中集气罩最高温度为440℃,炉表最高温度为1 050℃;炉内温... 以煤和石英砂为原料,采用多热源电热气化方法,实现了煤的高效洁净转化。通过对气化炉内空间温度分布、温度梯度的研究,掌握了气化炉内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煤气化过程中集气罩最高温度为440℃,炉表最高温度为1 050℃;炉内温度梯度随距炉表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靠近集气罩区域,温度梯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集气空间离炉表近的区域各点温度受辐射场影响较大,而离集气罩近区域各点温度受对流场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新型气化 气化炉 新技术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