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籽用西葫芦“干播湿出”栽培技术
1
作者 任星星 董丽伟 +1 位作者 吴泽兵 蒋太云 《西北园艺》 2025年第5期16-18,共3页
“干播湿出”栽培技术是集节水、省工、高效于一体的籽用西葫芦新型栽培方法。从播前准备、播种、苗期管理、病虫防治、收获及后期处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籽用西葫芦“干播湿出”栽培技术,总结了“干播湿出”栽培技术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干播湿出”栽培技术是集节水、省工、高效于一体的籽用西葫芦新型栽培方法。从播前准备、播种、苗期管理、病虫防治、收获及后期处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籽用西葫芦“干播湿出”栽培技术,总结了“干播湿出”栽培技术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籽用西葫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用西葫芦 “干播湿出”技术 栽培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药剂对西葫芦白粉病的田间防效研究
2
作者 任星星 董丽伟 +1 位作者 吴泽兵 蒋太云 《西北园艺》 2025年第3期58-60,共3页
西葫芦白粉病是西葫芦主要病害之一,为筛选出新疆地区西葫芦白粉病最佳防控药剂,指导该地区西葫芦白粉病科学防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比分析了23%氨基嘧菌酯悬浮剂、20%三唑酮乳油、氟菌肟菌酯和40%醚菌酯悬浮剂4种药剂在防控西葫芦白... 西葫芦白粉病是西葫芦主要病害之一,为筛选出新疆地区西葫芦白粉病最佳防控药剂,指导该地区西葫芦白粉病科学防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比分析了23%氨基嘧菌酯悬浮剂、20%三唑酮乳油、氟菌肟菌酯和40%醚菌酯悬浮剂4种药剂在防控西葫芦白粉病的效果和安全性表现。结果表明,氟菌肟菌酯防治西葫芦白粉病效果最优,持续期长,同时也不会对西葫芦产生药害,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葫芦 白粉病 田间防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阳湖中华绒螯蟹越冬前后品质及肠道菌群差异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晓辰 侯鑫 +4 位作者 张振 郭虹孝 龙敏 卓然江 王成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1-818,共8页
为探究中国北部高寒地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时间自然越冬后的品质差异及低温环境下的肠道菌群状况,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向阳湖为试验点,分析了越冬前后蟹的相关组织指标、肌肉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和脂肪酸含量,并采用16... 为探究中国北部高寒地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时间自然越冬后的品质差异及低温环境下的肠道菌群状况,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向阳湖为试验点,分析了越冬前后蟹的相关组织指标、肌肉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和脂肪酸含量,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越冬前后蟹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果表明:湖泊自然越冬后雌蟹肥满度和肝胰腺指数显著降低(P<0.05),而雄蟹肥满度和性腺指数显著上升(P<0.05);越冬后,蟹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矿物质元素Na、K、Mn、Fe和Cu元素含量发生了不同趋势的显著变化(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越冬后蟹肠道的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均有降低且菌群组成变化明显,越冬前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71.14%)、拟杆菌门(15.19%)和变形菌门(9.69%),越冬后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52.79%)、厚壁菌门(37.10%)和拟杆菌门(4.35%),变形菌门下嗜冷杆菌属的丰度从越冬前的0.10%显著上升到43.75%(P<0.05),成为越冬后第一大属。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期自然越冬后其品质未发生较明显下降,部分营养指标优于越冬前,肠道菌群结构也发生了适应性调整,本研究结果为该地区探索新的中华绒螯蟹养殖和销售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越冬 营养品质 脂肪酸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六月黄”与成蟹肝胰腺营养成分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友成 倪康达 +5 位作者 江芝娟 陈海红 刘晓辰 陈晓雯 王军 王成辉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第4期181-186,共6页
对同一年度、同一饲养环境下的中华绒螯蟹“六月黄”和后期成蟹雌、雄个体肝胰腺组织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六月黄”的肥满度与雌性成蟹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肝胰腺指数极显著高于成蟹(P<0.01)。“... 对同一年度、同一饲养环境下的中华绒螯蟹“六月黄”和后期成蟹雌、雄个体肝胰腺组织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六月黄”的肥满度与雌性成蟹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肝胰腺指数极显著高于成蟹(P<0.01)。“六月黄”肝胰腺中水分和灰分的含量极显著高于成蟹(P<0.01),而粗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成蟹(P<0.01),两种蟹的粗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检测到的17种氨基酸中,除“六月黄”雄蟹肝胰腺中丙氨酸的含量显著低于其雌蟹及雌、雄成蟹外(P<0.05),其他16种氨基酸在“六月黄”与成蟹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六月黄”和成蟹的肝胰腺中含量最高的4种脂肪酸均为C18:1n9c、C18:2n6c、C16:0和C16:1,其总和分别占“六月黄”和成蟹肝胰腺中总脂肪酸的72.13%和69.02%(雌、雄蟹平均值)。“六月黄”的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成蟹(P<0.05),但其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Σ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ΣPUFA)均显著高于成蟹(P<0.05)。“六月黄”肝胰腺中Σn-6 PUFA的含量也极显著高于成蟹(P<0.01),而Σn-3 PUFA含量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六月黄”的Σn-6/Σn-3 PUFA比率(1.42~1.44)低于成蟹(0.85~0.92)。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六月黄”的营养价值较高,其肝胰腺的营养品质好于成蟹,“六月黄”养殖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六月黄” 成蟹 肝胰腺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