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方舱医院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模式探讨 被引量:23
1
作者 杨勇 朱玉莲 +12 位作者 廉江平 刘巍 苏玓 程志军 黄国鑫 马建龙 蒙龙 郭亚可 顾中盛 徐建国 吴慧敏 段婉晴 童荣生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8-521,共4页
武汉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的重灾区,确诊病例数持续增加,医院收治患者达到饱和。为此,2020年2月2日,武汉市迅速启动“方舱医院”建设,专项收治确诊轻症患者。方舱医院收治患者数量众多,其中不乏合并慢性疾病患者,原有疾病叠加... 武汉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的重灾区,确诊病例数持续增加,医院收治患者达到饱和。为此,2020年2月2日,武汉市迅速启动“方舱医院”建设,专项收治确诊轻症患者。方舱医院收治患者数量众多,其中不乏合并慢性疾病患者,原有疾病叠加NCP后,用药复杂性大大增加,药学保障和用药干预亟待解决。该文主要探讨在方舱医院药师配备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加强药事管理、提升药学服务,统筹衔接和确保用药安全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舱医院 药事管理 药学服务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远程药学服务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试验优化四味穿心莲散半仿生提取工艺研究
2
作者 迟进坤 陈涛 +3 位作者 博意 刘广旭 单文琪 王宏军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8-82,共5页
为优化四味穿心莲散半仿生提取物(SBSCS)的制备工艺,本试验利用DPS19.05版软件进行3因素5水平的均匀试验设计测定各组浸膏率,以微孔-平板法测定SBSCS体外对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SBSCS中绿原酸、芦丁... 为优化四味穿心莲散半仿生提取物(SBSCS)的制备工艺,本试验利用DPS19.05版软件进行3因素5水平的均匀试验设计测定各组浸膏率,以微孔-平板法测定SBSCS体外对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SBSCS中绿原酸、芦丁含量,流动相梯度洗脱液为乙腈-0.1%磷酸水;以浸膏率、MIC、绿原酸及芦丁含量组成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以提取溶媒pH、料液比、提取时间为因变量,优化分析SBSCS制备工艺参数。结果显示:SBSCS制备最优的工艺为pH 6.8、料液比1:20、提取时间2.0 h。此条件下,浸膏率为(37.81±0.12)%、MIC为12.5 mg/mL、绿原酸含量为(85.22±0.23)μg/mL、芦丁含量为(3.12±0.26)μg/mL。该项研究获得了制备SBSCS的最优工艺,为其作用机制及新产品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味穿心莲散 半仿生提取 均匀试验设计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发酵四黄止痢复方中兽药工艺的研究
3
作者 于嘉璐 陈涛 +5 位作者 刘广旭 单文琪 全子慧 刘雨桐 宋婧祎 蒋红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53-58,共6页
为探讨四黄止痢复方中兽药益生菌发酵工艺,本试验以黄芩苷含量、盐酸小檗碱含量、气味、口感组成的综合评分(Y1)筛选发酵益生菌组合,以黄芩苷含量、盐酸小檗碱含量组成的综合评分(Y2)为响应值进行单因素试验筛选益生菌发酵工艺参数,经... 为探讨四黄止痢复方中兽药益生菌发酵工艺,本试验以黄芩苷含量、盐酸小檗碱含量、气味、口感组成的综合评分(Y1)筛选发酵益生菌组合,以黄芩苷含量、盐酸小檗碱含量组成的综合评分(Y2)为响应值进行单因素试验筛选益生菌发酵工艺参数,经正交试验优化益生菌发酵工艺。结果显示:以Y1为响应值获得发酵四黄止痢复方中兽药适宜的益生菌为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组合,以Y2为响应值发现,对发酵影响的因素益生菌接菌量>装液量>发酵时间,且接菌量对Y2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装液量对Y2有显著性影响(P<0.05);益生菌发酵四黄止痢复方中兽药最优工艺为接种YE-BS-LB(1:1:1)组合益生菌菌液15%,装液量为30%,混匀后置入摇床,37℃、100 r/min发酵2.5 d,该工艺发酵产物中黄芩苷含量为(291.26±2.62)mg/mL、盐酸小檗碱含量为(168.33±1.22)mg/mL。由此表明,该工艺条件切实可行且益生菌发酵能够极大提高组方中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四黄止痢复方中兽药 发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匹多莫德联合粉尘螨滴剂对变应性鼻炎伴哮喘患儿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罗劲松 杨小平 +3 位作者 马春花 张小玲 马俐雅 姚金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335-337,341,共4页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联合粉尘螨滴剂对变应性鼻炎伴哮喘患儿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变异性鼻炎合并哮喘患儿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71例。对照组接受粉尘螨滴剂治疗,研究组患儿接受匹多莫德联合粉尘螨滴...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联合粉尘螨滴剂对变应性鼻炎伴哮喘患儿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变异性鼻炎合并哮喘患儿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71例。对照组接受粉尘螨滴剂治疗,研究组患儿接受匹多莫德联合粉尘螨滴剂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1月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及炎症因子含量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Th1/Th2细胞因子、Th17/Treg细胞因子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月后,血清中sIgE的含量低于对照组,sIgG4的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FN-γ、IL-2的含量高于对照组,Th2细胞因子IL-4、IL-5的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清中Th17细胞因子IL-17的含量低于对照组,Treg细胞因子IL-10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结论:变应性鼻炎伴哮喘患儿接受匹多莫德联合粉尘螨滴剂治疗,可有效优化患儿的免疫功能并抑制全身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哮喘 匹多莫德 粉尘螨滴剂 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7F薄壁鞘管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徐娜 徐淑清 +19 位作者 刘海明 王攀 唐杨 张海峰 石万克 宋莹 崔成 王欢欢 田涛 刘小宁 张茵 宋雷 高展 刘海波 陈珏 徐波 吴永健 杨伟宪 袁晋青 高立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86-1090,共5页
目的:分析应用国产7F薄壁鞘管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使用国产7 F薄壁鞘管经鼻烟壶区dTRA行PCI的患者共63例。分析手术... 目的:分析应用国产7F薄壁鞘管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使用国产7 F薄壁鞘管经鼻烟壶区dTRA行PCI的患者共63例。分析手术成功率、即刻入路相关并发症和24 h桡动脉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63例患者中,1例穿刺失败,更改为右桡动脉穿刺,远端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8.4%;4例患者因闭塞血管病变严重未能开通,PCI手术成功率为93.7%,平均PCI手术时间为(80.1±43.5)min。3例(4.8%)患者成功完成左侧dTRA,47例(74.6%)患者成功完成右侧dTRA,12例(19.0%)患者成功完成双侧dTRA(均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穿刺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透视时间)分别为(3.0±1.7)min和(38.8±18.9)min。术后4例(6.3%)发生血管并发症,包括1例穿刺部位少量出血,无皮下血肿,1例桡动脉痉挛,2例术后手臂疼痛/肿胀,所有患者均未发生24 h桡动脉闭塞。结论:使用国产7F薄壁鞘管经鼻烟壶区dTRA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行PCI安全、有效,术后即刻入路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F薄壁鞘管 远端桡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PVT1及人类抗原R的异常表达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伟 刘新权 +3 位作者 张军 赵磊 李冬妹 张蕾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05-709,共5页
目的检测长链非编码RNA浆细胞瘤转化迁移基因1(PVT1)及人类抗原R(HuR)在胃癌和癌旁对照中的表达,分析相关性及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集胃癌标本40例、癌旁对照39例并制作组织芯片,收集临床信息。采用原位杂交(ISH)检测PVT1在胃... 目的检测长链非编码RNA浆细胞瘤转化迁移基因1(PVT1)及人类抗原R(HuR)在胃癌和癌旁对照中的表达,分析相关性及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集胃癌标本40例、癌旁对照39例并制作组织芯片,收集临床信息。采用原位杂交(ISH)检测PVT1在胃癌与对照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检测HuR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并分析同组织PVT1与HuR的表达相关性。采用PVT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胃癌细胞SGC7901,realtimePCR检测PVT1水平,Westernblot检测HuR水平,采用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ISH结果显示PVT1在胃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2.5%(29/40),高于对照组38.46%(15/39)(P=0.002),核浆均着色阳性。PVT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01)和分期(P=0.004)相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uR在胃癌中表达阳性率为67.5%(27/40),在对照组中为28.2%(11/39)(P<0.001)。HuR与淋巴结转移(P=0.007)、分期(P=0.022)分化(P=0.015)相关。同组织PVT1与HuR表达呈相同趋势,表达相关(P=0.004)。过表达PVT1后HuR表达上调,细胞增殖能力增强(P=0.000)。结论PVT1和HuR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过表达PVT1后HuR表达有所增加,胃癌细胞增殖加快,可能作为胃癌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PVT1 HUR 长链非编码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患者气管插管套囊压力和术后气道并发症的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赵桂华 翟晶雯 +7 位作者 徐江叶 张印龙 葛明月 殷姜文 王胜 代志刚 董希玮 徐桂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33-738,共6页
目的调查新疆地区全麻患者气管插管套囊压力及术后插管相关并发症的现状,并分析引起不适套囊压力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及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7年2—5月新疆地区3家三级甲等医院拟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 目的调查新疆地区全麻患者气管插管套囊压力及术后插管相关并发症的现状,并分析引起不适套囊压力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及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7年2—5月新疆地区3家三级甲等医院拟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登记相关信息,于气管插管后采用一次性压力换能器测量套囊压力,拔管后24h内随访患者,记录术后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根据测压结果将患者分为套囊压力正常组(20~30cmH_2O)与套囊压力异常组(<20cmH_2O或>30cmH_2O),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套囊压力过高或过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30例,气管导管套囊压力为(53.3±20.5)cmH_2O,仅有82例(19.1%)患者套囊压力在推荐范围。术后气道并发症主要有:咽喉痛305例(70.9%),声音嘶哑159例(37.0%),咳嗽147例(34.2%),血丝痰145例(33.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7kg/m^2(OR=11.000,95%CI 1.064~113.731)、术前气道特殊情况(吸烟、哮喘等,OR=2.809,95%CI1.300~6.070)、麻醉科医师职称(住院医师,OR=60.224,95%CI 18.853~192.380;主治医师,OR=7.364,95%CI 3.112~17.426)和工龄(≤5年,OR=68.500,95%CI 15.253~307.619;6~10年,OR=10.400,95%CI 4.430~24.417)是导致患者出现不适套囊压力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工作中套囊压力远高于推荐值,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而术前患者肥胖、有吸烟史或合并哮喘、气管炎,麻醉科医师职称较低、工作时间较短是导致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异常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囊压力 气道并发症 现况调查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二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手术时机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明浩 王攀 +7 位作者 高立建 徐淑清 王欢欢 赵光贤 陈珏 乔树宾 徐波 袁晋青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3366-3372,共7页
背景经远端桡动脉入径(dTRA)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有效降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但目前国内尚无关于dTRA行二次PCI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时机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d TRA行二次PCI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时机。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7... 背景经远端桡动脉入径(dTRA)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有效降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但目前国内尚无关于dTRA行二次PCI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时机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d TRA行二次PCI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时机。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7月—2022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拟dTRA行二次PCI的患者70例,根据距上次dTRA行PCI时间间隔将其分为≤30 d组(n=33)与>30 d组(n=37)。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操作相关指标、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术前、术后24 h桡骨茎突近心端5、10、15 cm处桡动脉内径。结果70例患者中69例dTRA穿刺、置管均成功,成功率为98.6%(69/70);经评估需行二次PCI的67例患者中66例成功完成二次PCI,成功率为98.5%(66/67)。两组患者年龄、血小板计数、糖尿病发生率、病变血管支数、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冠状动脉病变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 h解除加压包扎,术后即刻、术后24 h均可触及穿刺侧桡动脉搏动,无一例出现桡动脉闭塞,桡动脉通畅率为100.0%(69/69)。≤30 d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桡骨茎突近心端5、10、15 cm处桡动脉内径均大于>30 d组(P<0.05);≤30 d组患者术后24 h桡骨茎突近心端15 cm处桡动脉内径小于术前,>30 d组患者术后24 h桡骨茎突近心端5 cm处桡动脉内径大于术前(P<0.05)。结论d TRA行二次PCI安全、可行,且无论距首次dTRA行PCI时间是≤30 d还是>30 d,均能满足dTRA行二次PCI的血管条件,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及穿刺部位等决定dTRA行二次PCI手术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桡动脉 远端桡动脉 再手术 治疗结果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