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式改造对灰枣树个体和群体冠层特性及机械适应性的影响
1
作者 王文军 陈奇凌 +3 位作者 郑强卿 王晶晶 张桂兵 李海霞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25-934,共10页
【目的】研究枣树不同栽培模式的冠层特征,分析不同模式之间枣树个体和群体冠层特性差异及其相关性,寻找适合枣树集约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的栽培模式。【方法】以3~4 a灰枣树为试材,将株行距为1.0×1.5(m),树形为疏散分层形的原... 【目的】研究枣树不同栽培模式的冠层特征,分析不同模式之间枣树个体和群体冠层特性差异及其相关性,寻找适合枣树集约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的栽培模式。【方法】以3~4 a灰枣树为试材,将株行距为1.0×1.5(m),树形为疏散分层形的原栽培模式(CK),将其一部分改造为株行距1.0×4.5(m)的篱壁形、主干形和“Y”形,冠高控制在2.5 m左右的3种新型模式,即M_(1)、M_(2)、M_(3)。将改造完成后的新模式作为试验组,原种植模式作为对照(CK)。对各模式枣树5~7月的株高、冠幅、作业间距以及个体和群体冠层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M_(2)株高最高,M_(1)株高最低,6、7月时M_(1)与M_(3)和CK差异不显著,各模式的株高均在2.5 m左右且生长良好;5~7月,M_(1)冠幅显著最小,M_(1)为89.1 cm,较CK小13.1%;M_(2)冠幅与CK无显著差异,M_(2)为99.0 cm;M_(3)冠幅显著最大,M_(3)为139.0 cm;新模式极大提升了枣园作业间距,M_(1)、M_(2)超过3.0 m,便于各类农业机械进园作业,M_(3)在2.7 m左右;模式改造显著减小了灰枣个体及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增大了树冠的无截取散射(DIFN)、透射率(TRANS)以及叶倾角(MTA)。其中,CK的个体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均最大、无截取散射、透射率及叶倾角最小,M_(1)群体的叶面积指数最小、无截取散射及透射率最大,M_(2)个体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在新模式中最大,其截获光辐射能最多,M_(3)个体无截取散射及透射率最大,个体及群体叶倾角均最大;灰枣个体的LAI、DIFN、TRANS和MTA与群体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01),M_(3)的个体LAI、DIFN、TRANS与群体关系紧密度最小(R 2值最小),其单株个体调控对枣园群体光合效益提升相较M_(1)、M_(2)低。【结论】模式篱壁形(M_(1))、主干形(M_(2))是更适宜当地灰枣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枣 模式改造 个体和群体 冠层特性 机械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寒红色梨新品种新梨9号的特性与密植高效栽培技术
2
作者 林彩霞 王刚 +2 位作者 姜鹤 徐淑玲 刘长青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11期271-274,共4页
新梨9号是在库尔勒香梨和苹果梨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抗寒红色优质梨新品种,该品种克服了库尔勒香梨抗寒性差、果小心大、果形不正、坐果不稳定等缺点。笔者总结形成了配套的新梨9号密植高效栽培技术,为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红色梨 新梨9号 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