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菌剂对棉花秸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腐熟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志慧 杨新平 +3 位作者 茆军 王志方 谢玉清 周留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76-1384,共9页
为探究外源菌剂对棉花秸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腐熟效果的影响,以棉花秸秆为原料,设计3组堆肥处理,采用液体菌剂接种后发酵35 d的堆肥工艺,分别接种0.5%的菌剂T1和菌剂2,其中菌剂T1包括假氧芽孢杆菌(Anoxybacillus rupiensis)、依利... 为探究外源菌剂对棉花秸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腐熟效果的影响,以棉花秸秆为原料,设计3组堆肥处理,采用液体菌剂接种后发酵35 d的堆肥工艺,分别接种0.5%的菌剂T1和菌剂2,其中菌剂T1包括假氧芽孢杆菌(Anoxybacillus rupiensis)、依利诺斯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illinoisensi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剂T2包括假氧芽孢杆菌、依利诺斯类芽胞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和噬热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thermoleovorans),CK为不接种菌剂的对照组。结果表明,接种微生物菌剂能够不同程度加速堆肥升温,促进有机物料降解及养分保留,提高堆肥腐熟度和种子发芽率,并显著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对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接种菌剂提高了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激发了潜在功能细菌类群,细菌类群主要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高温双岐菌属(Thermobifida)、尿素芽孢杆菌属(Ureibacillus)和糖单孢菌属(Saccharomonospora);真菌类群包括Vishniacozyma、Unclassified_f_Dipodascaceae和枝孢菌属(Cladosporium),它们与有机质的降解相关。冗余分析发现,pH值和TOC含量是堆肥过程中细菌群落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而C/N比等环境因子对真菌群落的变化起重要作用。总体而言,接种菌剂能够促进堆肥腐熟进程,改善微生物菌群,减少堆肥过程中养分流失,提高堆肥产品质量,其中菌剂T1的整体堆肥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微生物菌剂 棉花秸秆 木质纤维素降解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微生物菌剂对牛粪污水除臭过程中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谢玉清 陈竞 +5 位作者 代金平 杨新平 张慧涛 王志方 王小武 冯蕾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3期120-127,共8页
以牛粪污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三种微生物除臭菌剂在牛粪污水除臭过程中对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并对部分菌群功能进行预测分析。对分别添加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CC1、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 以牛粪污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三种微生物除臭菌剂在牛粪污水除臭过程中对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并对部分菌群功能进行预测分析。对分别添加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CC1、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Q3、苍白杆菌(Ochrobactrum)FSB进行除臭处理的牛粪污水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1)分别添加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Q3和苍白杆菌FSB的处理可使粪水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先升后降,而添加布氏乳杆菌CC1的处理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持续升高。(2)在属水平,不同处理的组间差异性较大,微生物的丰富度、多样性、相似性、优势菌群均有不同。与除臭和降解功能相关的脱硫微菌属(Desulfomicrobium)、纤维素分解菌属(Ruminiclostridium)、Prolixibacter菌属和Desulfomicrobium菌属在分别添加菌剂处理的F、C、Q组与对照组K,CK差异明显并随着发酵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中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纤维素分解菌属(Ruminiclostridium)的丰度增加明显,菌剂处理组增幅明显大于对照组,发酵15天时在处理Q中,其丰度由0增加到13.01%,F处理和C处理分别由0增加到4.33%,而对照组仅由0增加到1.69%;具有除NH3功能的菌属Prolixibacter的丰度在所有处理中发酵3天时丰度最大,15天时为0;与产NH3功能相关的菌属Paracoccus随着发酵进程逐渐降低,在15天时完全消失;产生H2S的菌属Desulfomicrobium也随着发酵进程逐渐降低,由对照的5.22%下降至3%以下,并且添加菌剂组下降幅度大于不加菌剂组;病原菌Pesudomonas和Acholeplasma的数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由0天的1.54%和2.8%降至15天的1.38%和1.87%。(3)在门水平含量最多的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接下来依次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热脱硫杆菌门(Spirochaetae)、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其中,变细菌门在K2处理中丰度最高,达43.6%,在C1处理中最低,为27.5%,并且在所有处理中表现出发酵15天的丰富度大于3天的变化趋势。厚壁菌门在处理F、Q、C中也表现出发酵15天的含量大于3天的变化趋势。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在所有处理中都表现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含量降低的现象,并且所有处理的含量均低于空白对照;在Q和F处理中,与纤维素降解相关的纤维杆菌门的含量明显升高。(4)功能菌群总体变化趋势为:分别添加三种菌剂组中纤维素分解菌群、有机物降解菌群、固氮菌群、H2S/NH3去除菌群种类和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2S/NH3产生菌低于对照组,病原菌和土著菌株经过发酵后含量明显降低或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臭菌剂 牛粪污水 高通量测序 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油气储藏区微生物代谢活性及多样性响应
3
作者 楚敏 林青 +9 位作者 张志东 高雁 史应武 杨红梅 霍向东 顾美英 曾军 李玉国 欧提库尔 张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27-1935,共9页
【目的】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及多样性对地下油气储藏情况的响应。【方法】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研究焉耆境内不同油气储藏地区,地下80~100 cm土壤样品微生物的群落代谢活性及多样性。【结果】微生物代谢活性总体呈现利于... 【目的】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及多样性对地下油气储藏情况的响应。【方法】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研究焉耆境内不同油气储藏地区,地下80~100 cm土壤样品微生物的群落代谢活性及多样性。【结果】微生物代谢活性总体呈现利于藏油气区域微生物活性>不利于或难于评价藏油气区域>无藏油气区域的规律;在利于藏油气和不利于或难评价藏油气区域样品中,氨基酸和多聚物利用微生物在AWCD的贡献上均高于对照区域,而羧酸、胺类均低于对照区域。主成分分析表明,三个不同藏油气区域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有着明显差异,PCA 1、PCA 2中权重最大的基质为D-甘露醇和D-木糖,分别为载荷值0.97和0.87。【结论】新疆焉耆三个区域,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明显受油气分布影响。Biolog-ECO微平板技术可能作为油气储藏初步勘测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ECO 油气储藏 微生物代谢多样性 群落代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因子对Thaxtomin A防除田旋花和苘麻药效的影响
4
作者 郭瑞 陈勇 +2 位作者 汪雪晶 李克梅 宋素琴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4-961,共8页
【目的】研究新型生物除草剂Thaxtomin A(TA)在田旋花和苘麻作用特性,为TA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常规室内生物测定法,分析不同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和施药后降雨)和土壤因子(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对TA防除田旋花和... 【目的】研究新型生物除草剂Thaxtomin A(TA)在田旋花和苘麻作用特性,为TA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常规室内生物测定法,分析不同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和施药后降雨)和土壤因子(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对TA防除田旋花和苘麻除草活性的影响。【结果】在35℃/30℃、50%湿度、土壤pH=9和有机质含量较高时,TA对田旋花其防除效果最佳,但是在施药后0.5 h降雨,会明显降低防效,应再次喷施;在30℃/25℃、70%湿度、土壤pH=8.0、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时,TA对苘麻防效最佳,在施药后1 h内降雨,均会降低其防效,应适量补施药剂。【结论】不同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对TA药效具有显著影响,而不同杂草种类环境因子的改变,对TA防效的影响不同,不同温度、湿度、光照时长、施药后降雨、土壤有机质和土壤pH值对其除草活性均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 除草活性 环境因子 田旋花 苘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荒漠绿洲主要玉米产区亚洲玉米螟种群时空动态
5
作者 丁新华 王小武 +7 位作者 付开赟 贾尊尊 王志慧 阿尔孜姑丽·肉孜 吐尔逊·阿合买提 夏里哈特·卡卡甫 杨杰 郭文超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8-276,315,共10页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制约当前新疆玉米高产稳产最重要的害虫之一。为全面准确摸清亚洲玉米螟在新疆各玉米主产区的种群时空动态情况,本文利用2015年和2016年田间亚洲玉米螟发生数量的系统监测数据,结合2015年-...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制约当前新疆玉米高产稳产最重要的害虫之一。为全面准确摸清亚洲玉米螟在新疆各玉米主产区的种群时空动态情况,本文利用2015年和2016年田间亚洲玉米螟发生数量的系统监测数据,结合2015年-2023年气象数据测算了亚洲玉米螟近9年的理论发生世代数。结果表明,北疆伊犁州、乌鲁木齐市以及南疆喀什地区亚洲玉米螟均出现了3个发生世代(成虫、卵和幼虫高峰期),且这3个玉米主产区连续9年的热量资源均已满足一年发生3代所需的积温条件,而北疆昌吉州东部、东疆哈密地区则呈现出2个发生世代(成虫、卵和幼虫高峰期)。这说明,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亚洲玉米螟已由以往“一年2代区”逐步向“2、3代混生区”转变,其中部分区域已稳定演变为3代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亚洲玉米螟 时空动态 发生世代 气候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新疆胡杨林昆虫病原线虫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詹发强 侯敏 +5 位作者 杨蓉 王宁 包慧芳 侯新强 崔卫东 龙宣杞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6-544,共9页
【目的】对新疆天然胡杨林中昆虫病原线虫(EPNs)进行分离、鉴定并测试其杀虫活性,为胡杨林害虫生物防治提供新的选择。为新疆天然胡杨林中EPNs资源挖掘和基于EPNs的胡杨林害虫生物防治提供资源储备和奠定研究基础。【方法】利用经典方法... 【目的】对新疆天然胡杨林中昆虫病原线虫(EPNs)进行分离、鉴定并测试其杀虫活性,为胡杨林害虫生物防治提供新的选择。为新疆天然胡杨林中EPNs资源挖掘和基于EPNs的胡杨林害虫生物防治提供资源储备和奠定研究基础。【方法】利用经典方法,诱导及富集EPNs、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相结合鉴定,以及不同剂量杀虫测试分析其种属及生物学特性。【结果】在新疆天然胡杨林中存在EPNs,采集地检出率达25%。线虫18S rDNA系统发育树分析其在进化关系上与Steinernema litorale strain Pak.S.P.7进化关系最近,获得基因登录号No:MK416208;形态学表明其与Steinernema litorale模式株大部分特征值基本吻合,主要区别在于第1代雄虫:体长略长(1461.01μm)、排泄孔至头部距离短(86.98μm)、交合刺短(69.49μm)、D%(60.45)与SW%158.21值小于模式株;侵染期幼虫:体长(885.88μm)和尾长(74.81μm)短、E%(83.88)值大。共生细菌16S rDNA系统发育树分析与Xenorhabdus bovienii strain Zakharovo的进化距离最近。杀虫分析表明,在160IJs/Gm(Galleria mellonella)及其以上处理组36 h之内校正致死率达到100%;对黄粉虫60 h内40IJs/Tm(Tenebrio molitor)及以上剂量校正致死率超过50%,160IJs/Tm及以上试验组校正致死率超过75%。【结论】在新疆天然胡杨林中发现有EPNs的分布,Steinernema litorale在采集地是优势种,同时其具有较强的杀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胡杨林 海滨斯氏线虫 分离鉴定 杀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亚洲玉米螟暴发成灾驱动机制分析及其治理对策 被引量:4
7
作者 丁新华 王小武 +7 位作者 付开赟 贾尊尊 卢屹 魏新振 王志慧 阿尔孜姑丽·肉孜 吐尔逊·阿合买提 郭文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36,共13页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新疆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2010年以来呈整体暴发态势,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产量损失,已成为制约当前新疆玉米高产稳产和粮食产能提升最重要的害虫,然而有关其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楚。...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新疆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2010年以来呈整体暴发态势,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产量损失,已成为制约当前新疆玉米高产稳产和粮食产能提升最重要的害虫,然而有关其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文通过分别概述近年来新疆气候、作物种植结构、栽培耕作措施以及亚洲玉米螟田间发生世代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了上述变化对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存活、个体生长发育、取食偏好和种群增殖扩张等方面造成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系统解析了新疆绿洲生态区亚洲玉米螟种群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此外,本文还介绍了新疆植保科技工作者在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的相关成果,简述了田间治理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防治成效,最终为亚洲玉米螟的持续有效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亚洲玉米螟 灾变机制 驱动因素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种间竞争取代研究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郭文超 贾尊尊 +6 位作者 丁新华 叶晓琴 付开赟 吐尔逊·阿合买提 王小武 乔小燕 孙建博 《新疆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1-11,共11页
【目的】综述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亚洲玉米螟与欧洲玉米螟的研究历史、现状,分析亚洲玉米螟入侵取代本地欧洲玉米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文献资料,根据实地调研等数据,于室内建立亚洲玉米螟与欧洲玉米螟种群并测定毒力,分析亚洲玉米... 【目的】综述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亚洲玉米螟与欧洲玉米螟的研究历史、现状,分析亚洲玉米螟入侵取代本地欧洲玉米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文献资料,根据实地调研等数据,于室内建立亚洲玉米螟与欧洲玉米螟种群并测定毒力,分析亚洲玉米螟与欧洲玉米螟竞争取代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亚洲玉米螟对高温适应性、寄主范围的广度明显高于欧洲玉米螟;同域亚洲玉米螟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明显低于欧洲玉米螟,亚洲玉米螟的生殖力明显高于欧洲玉米螟。【结论】取代是种间竞争最为极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新疆亚洲玉米螟已取代欧洲玉米螟,且大部分地区成为为害玉米作物的主要优势种,并区域性暴发,亚洲玉米螟的生殖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均高于欧洲玉米螟。气候变暖、极端高温天数的延长、玉米种植面积增大、机械化程度提高等因素是加速亚洲玉米螟取代欧洲玉米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欧洲玉米螟 竞争取代 同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荒漠绿洲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4种主要病原真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测定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小武 蒋旭东 +5 位作者 丁新华 袁梓涵 付开赟 贾尊尊 吐尔逊·阿合买提 郭文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5-312,共8页
为明确从新疆荒漠绿洲区自然罹病越冬亚洲玉米螟幼虫上分离的4种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类地位及应用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室内毒力测定的方法对ACB1042.3、ACB1041.4、ACB00411.1及ACB30112.1四个菌株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征及其对玉米... 为明确从新疆荒漠绿洲区自然罹病越冬亚洲玉米螟幼虫上分离的4种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类地位及应用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室内毒力测定的方法对ACB1042.3、ACB1041.4、ACB00411.1及ACB30112.1四个菌株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征及其对玉米螟的毒力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上述菌株依次为红绶曲霉Aspergillus nomius、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雷斯青霉Penicillium raistrickii和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attenuatum。其中红绶曲霉菌落生长速率最快(10.10mm/d),48h孢子萌发率最高(96.83%),14 d产孢量最大(1.84×10^(10)孢子/mL);室内毒力测定表明,红绶曲霉毒力最强,其对玉米螟3龄幼虫LT50、LC50依次为4.16 d、4.283×10^(2)孢子/mL,7 d累计校正死亡率高达93.94%;球孢白僵菌其次,LT50、LC50分别为5.03 d、1.724×10^(4)孢子/mL,7 d累计校正死亡率73.48%;渐狭蜡蚧菌与球孢白僵菌则对玉米螟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其LT50、LC50和7 d累计死亡率依次为5.04 d、1.829×10^(4)孢子/mL、69.80%;雷斯青霉毒力最差,7 d累计校正死亡率仅为53.03%。进一步观察发现,接种1×10^(8)孢子/mL红绶曲霉孢悬液2 d后,玉米螟3龄幼虫行动缓慢,不取食并逐渐开始死亡;尾部出现黑褐色斑点,虫体干瘪,7d时虫体尾部和腹部开始长出黄绿色菌丝,随后虫体产生大量孢子。综上,红绶曲霉对3龄玉米螟致病力强、致死率高,具有很大的生防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昆虫病原真菌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拜城县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李娟 陈勇 +5 位作者 王则玉 王博 艾尼江·尔斯满 郭瑞 李克梅 宋素琴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58-2265,共8页
【目的】研究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种类。【方法】采集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3个不同种植区的马铃薯疮痂病块茎及薯表土壤,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稀释涂布分离法,并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理生化特性对... 【目的】研究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种类。【方法】采集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3个不同种植区的马铃薯疮痂病块茎及薯表土壤,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稀释涂布分离法,并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理生化特性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在分离出的72株放线菌中,菌株K6含致病基因txtAB、tomA、nec1且对萝卜幼苗有较强致病性;经鉴定为同一种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bobili,为新疆首次报道的病原菌。所有供试碳源、氮源均可作为单一碳源、氮源被菌株S.bobili K6利用,在酪氨酸琼脂培养基上有黑色素产生,对6%NaCl、0.1%苯酚、20μg/mL链霉素敏感,在pH4的条件下不能正常生长。【结论】新疆拜城县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为S.bobili,包含3种致病基因txtAB、tomA、nec1,且致病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 链霉菌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奇台县马铃薯疮痂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晓禄 冶海林 +5 位作者 刘易 艾尼江·尔斯满 徐李娟 郭瑞 包晓玮 宋素琴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146,共8页
对新疆奇台县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从该地区采集马铃薯种植区病薯块茎及根际土壤,利用植物组织分离法、稀释涂布分离法分离菌株,并检测致病基因txtAB、nec1、tomA,结合小萝卜幼苗法和小薯片法测定菌株的... 对新疆奇台县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从该地区采集马铃薯种植区病薯块茎及根际土壤,利用植物组织分离法、稀释涂布分离法分离菌株,并检测致病基因txtAB、nec1、tomA,结合小萝卜幼苗法和小薯片法测定菌株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5-51和B4K3-21具有txtAB致病基因;小萝卜幼苗抑制率分别为73.55%、77.20%,能使小薯片表面变褐,坏死;菌株K1-4和T6同时具有txtAB、nec1、tomA等3种致病基因,小萝卜幼苗抑制率分别为80.86%、77.42%,均能使小薯片和萝卜片表面变褐、坏死且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生物学测定发现菌株K1-4、T6、5-51、B4K3-21能以D-葡萄糖、α-乳糖、蔗糖、D-果糖、肌醇、D-甘露醇为单一碳源,以L-赖氨酸、甲硫氨酸、酪氨酸为单一氮源,经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K1-4、T6、5-51与Streptomyces galilaeus(MK 424308.1)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率为99.86%,菌株B4K3-21与Streptomyces europaeiscabiei(NR116533.1)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率为99.64%,表明新疆奇台县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菌为Streptomyces galilaeus和Streptomyces europaeiscabie,均为新疆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奇台 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 分离鉴定 致病基因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麓葡萄酒苹乳发酵阶段乳酸菌的筛选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宁 王元健 +6 位作者 武运 张志东 达菊庆 马文瑞 黄文书 陈星 张文昊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9,共9页
利用改良MRS培养基和模拟葡萄酒培养基,从新疆天山北麓赤霞珠葡萄醪和自然苹乳发酵的葡萄酒中筛选出10株疑似乳酸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16S rDNA基因同源性分析等,初步确定其归属于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Streptococcu... 利用改良MRS培养基和模拟葡萄酒培养基,从新疆天山北麓赤霞珠葡萄醪和自然苹乳发酵的葡萄酒中筛选出10株疑似乳酸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16S rDNA基因同源性分析等,初步确定其归属于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Streptococcus gallolyticus、Lactococcus lactis和Ligilactobacillus salivarius。通过对各菌株苹果酸降酸性能比较,发现5株菌具有一定苹乳发酵能力,并对菌株酿酒耐受性分析,发现菌株MR-1在16%体积分数乙醇、17℃发酵温度和70 mg/L SO_(2)质量浓度条件下仍表现较强的耐受性,略优于商业菌株FM1。向酒精发酵结束后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添加MR-1菌株(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结果显示葡萄酒样中L-苹果酸含量下降了2.368 g/L,L-乳酸含量上升了1.08 g/L,显示出较好的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效果,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产区特色本土乳酸菌改善葡萄酒的酸度,提升葡萄酒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乳酸菌 苹果酸-乳酸发酵 降酸 模拟葡萄酒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稻水象甲生物学、生态学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何江 王小武 +3 位作者 郭文超 丁新华 付开赟 张惠菊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260-2269,共10页
【目的】综述国内外关于稻水象甲生物学、生态学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我国稻水象甲的监测、防治和持续研究等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收集查阅国内外相关官网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汇总及对比分析。【结果】稻水象甲起源于密西西... 【目的】综述国内外关于稻水象甲生物学、生态学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我国稻水象甲的监测、防治和持续研究等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收集查阅国内外相关官网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汇总及对比分析。【结果】稻水象甲起源于密西西比河流域,在南美洲、亚洲、欧洲等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并建立种群。1988年我国河北省唐海县发现该虫疫情,目前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63个县(市或地区)有分布;稻水象甲在国内外传播扩散的路径主要是零星扩散和快速扩散,方式包括:稻苗、气象风力、迁飞、爬行/飞行移动、随风/水飘移。稻水象甲在我国遗传结构繁杂、异质性较高,种群遗传差异较大;稻水象甲以爬行、游泳和飞翔3种活动方式为主,其迁移扩散依赖气流和水流运行,不断变化的光照强度、湿度、温度以及气流对稻水象甲迁飞活动的影响是交互的、叠加的;在我国稻水象甲适生性大体在N16.53~26.73°,E97.85~116.75°。【结论】稻水象甲在世界上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并建立种群,稻水象甲种群定殖、扩张与不同生态环境具有相关性,利用生物信息学等技术,防治稻水象甲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已组装、集成一套对稻水象甲应急封锁和综合防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起源与分布 遗传分化 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膜明串珠菌MG12的抑菌特性及其对西梅采后品质的影响
14
作者 张芯语 叶艺洁 +3 位作者 木尼热·木塔力甫 楚敏 朱静 张志东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5-182,192,共9页
西梅采后生理代谢旺盛,贮藏过程中果实易失水萎蔫、腐败变质。乳酸菌可代替化学防腐剂应用于果蔬的贮藏保鲜,既能起到抑菌作用,又能保持果蔬品质。为探明肠膜明串株菌发酵液对采后西梅贮藏保鲜效果,该研究解析了肠膜明串株菌MG12发酵液... 西梅采后生理代谢旺盛,贮藏过程中果实易失水萎蔫、腐败变质。乳酸菌可代替化学防腐剂应用于果蔬的贮藏保鲜,既能起到抑菌作用,又能保持果蔬品质。为探明肠膜明串株菌发酵液对采后西梅贮藏保鲜效果,该研究解析了肠膜明串株菌MG12发酵液的抑菌性能,并采用发酵液浸泡西梅,评价了处理后的西梅贮藏品质。结果表明,MG12发酵液能有效抑制狭卵链格孢菌(Alternaria angustiovoidea)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并且经不同温度、pH、酶和紫外辐照处理后仍保留较好的抑菌活性。使用发酵上清液处理(处理组)的西梅在放置15 d后发病率比对照组低37.03%、失重率比对照组低5.1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对照组高5.73%、可滴定酸含量比对照组高11%,处理组硬度是对照组的2.28倍。肠膜明串株菌MG12发酵液处理表现出较好的西梅采后贮藏保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肠膜明串株菌 西梅贮藏 抑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主栽玉米品种不同生育期抗螟性鉴定及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丁新华 王志慧 +4 位作者 贾尊尊 付开赟 吐尔逊·阿合买提 杨杰 郭文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80-1188,共9页
【目的】研究玉米抗螟性鉴定,筛选出新疆本地主栽的抗螟品种,为其玉米螟绿色防控及农药减施提供重要供选措施。【方法】采用食叶级别法、幼虫体重评价方法及剖秆调查法,鉴定新疆绿洲19个新疆玉米主栽品种不同生育期的抗螟水平。【结果... 【目的】研究玉米抗螟性鉴定,筛选出新疆本地主栽的抗螟品种,为其玉米螟绿色防控及农药减施提供重要供选措施。【方法】采用食叶级别法、幼虫体重评价方法及剖秆调查法,鉴定新疆绿洲19个新疆玉米主栽品种不同生育期的抗螟水平。【结果】各供试玉米品种在心叶期及成熟期抗螟(玉米螟)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心叶期抗螟性最好的是KWS1553,其平均食叶级别为2.9,幼虫存活率为33.33%,幼虫重为0.00077 g,达高抗(HR)水平;其次是新玉57号,其平均食叶级别、幼虫存活率及幼虫重依次为2.9、65.48%和0.00164 g,也达高抗(HR)水平;先玉335、KWS6333则均达抗(R)水平。成熟期抗螟性表现最好的是新玉108号,平均单株蛀孔数、平均单株隧道长分别为0.03个/株、0.04 cm/株;其次是五谷631,平均单株蛀孔数、平均单株隧道长依次为0.05个/株、0.04 cm/株;新玉57号抗玉米螟表现最差,平均单株蛀孔数、平均单株隧道长分别为1.08个/株,为3.06 cm/株。【结论】品种KWS1553、新玉108号、五谷631、五谷310、KWS6333、郑单958苗期及成熟期抗螟性较好,而新玉57号苗期抗螟性达高抗水平,成熟期抗螟性则较差。可优先选择种植抗螟较优的品种,杜绝感虫及高感品种的种植,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玉米螟的自然控制,并减少化学农药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 抗螟性 抗虫品种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火疫病生防菌的筛选及抑菌机理初探
16
作者 林胜楠 吴梓菲 +7 位作者 王宁 郭文超 何天明 史应武 詹发强 杨蓉 包慧芳 罗明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46-1355,共10页
为筛选出更多优良的梨火疫病生防菌资源,采集新疆库尔勒香梨枝条及喀什伽师县西梅园土壤,结合实验室已有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打孔抑菌圈法及盆栽试验进行生防菌筛选和防效测定;提取生防菌脂肽和蛋白粗提物,测定其抑菌效果及高温处理... 为筛选出更多优良的梨火疫病生防菌资源,采集新疆库尔勒香梨枝条及喀什伽师县西梅园土壤,结合实验室已有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打孔抑菌圈法及盆栽试验进行生防菌筛选和防效测定;提取生防菌脂肽和蛋白粗提物,测定其抑菌效果及高温处理、紫外照射、蛋白酶K消化后抑菌稳定性。结果表明,从上述样品中获得11株拮抗作用明显且稳定的菌株,其中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XM4、JS6-1拮抗作用显著,其次为枯草芽胞杆菌(B.subtilis)XL6、XM11,解淀粉芽胞杆菌(B.amyloliquefaciens)XM10及暹罗芽胞杆菌(B.siamensis)JS3-4。盆栽防效测定结果显示,生防菌XM4、XL7、XM10、XM11、JS6-1、JS3-4对梨火疫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效,其中贝莱斯芽胞杆菌JS6-1喷叶预防效果最佳,达到79.56%。JS6-1脂肽和蛋白粗提物均具有显著抑菌效果,脂肽粗提物抑菌直径达30.11 mm。脂肽粗提物在高温、紫外照射以及蛋白酶K消化处理后均能保持抑菌活性,而蛋白粗提物抑菌活性下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火疫病 解淀粉欧文氏菌 芽胞杆菌 抑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贝莱斯芽胞杆菌JS6-1定殖动态与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17
作者 吴梓菲 林胜楠 +7 位作者 史芳芳 王兴雯 王志慧 王宁 史应武 罗明 郭文超 包慧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5-346,共12页
贝莱斯芽胞杆菌JS6-1对梨火疫病、葡萄霜霉病、葡萄白粉病等作物病害均具有较好预防效果。为明确贝莱斯芽胞杆菌JS6-1的定殖特性和主要功能基因,采用抗生素标记法,研究其在杜梨、葡萄茎叶及根围土壤中的定殖动态,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对其... 贝莱斯芽胞杆菌JS6-1对梨火疫病、葡萄霜霉病、葡萄白粉病等作物病害均具有较好预防效果。为明确贝莱斯芽胞杆菌JS6-1的定殖特性和主要功能基因,采用抗生素标记法,研究其在杜梨、葡萄茎叶及根围土壤中的定殖动态,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对其进行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在杜梨盆栽试验中,贝莱斯芽胞杆菌JS6-1喷施后,先呈下降趋势,3 d后呈上升趋势,7~45 d呈下降趋势,至喷施后45 d,菌株在茎叶上定殖密度为6.00×10^(5)CFU/g;灌根后,在土壤中定殖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在7~15 d时略有回升,随后下降,至灌根45 d,菌株定殖密度为3.10×10^(5)CFU/g。在葡萄盆栽试验中,喷施和灌根后,菌株定殖量均呈下降趋势,施用45 d后,茎叶与根际土中菌株的定殖密度分别为3×10^(2)CFU/g和1.32×10^(4)CFU/g。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贝莱斯芽胞杆菌JS6-1全基因组长为4014208 bp,共编码3885个ORF,含有86个tRNA基因、27个rRNA、82个sRNA、76个串联重复序列;COG注释到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编码多药转运蛋白等可能与抑菌能力有关的基因,GO数据库注释到跨膜转运蛋白活性基因有96个,KEGG数据库注释到有45个萜类和聚酮类化合物的代谢途径。综上,菌株JS6-1在室内盆栽杜梨和葡萄茎叶及根围土壤中均具有稳定的定殖能力,含有多种抗性基因,具有进一步研究和研发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莱斯芽胞杆菌 定殖动态 全基因组 基因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火疫病生防复合菌的筛选及发酵工艺优化
18
作者 吴梓菲 王兴雯 +8 位作者 董宇韬 胡白石 郭文超 刘宝畅 王宁 史应武 詹发强 杨蓉 包慧芳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50-1562,共13页
梨火疫病可危害梨、苹果等多种蔷薇科植物,具有危害重和防治难等特点,为筛选出更多优良的梨火疫病生防细菌资源,本研究从南疆盐碱地采集土壤样品,结合实验室前期筛选得到的具有广谱抑菌效果的贝莱斯芽孢杆菌JS6-1,进行梨火疫病生防细菌... 梨火疫病可危害梨、苹果等多种蔷薇科植物,具有危害重和防治难等特点,为筛选出更多优良的梨火疫病生防细菌资源,本研究从南疆盐碱地采集土壤样品,结合实验室前期筛选得到的具有广谱抑菌效果的贝莱斯芽孢杆菌JS6-1,进行梨火疫病生防细菌筛选、盆栽防效及促生效果测定。将防效与促生性能最佳的生防细菌复配得到梨火疫病生防复合菌,采用盆栽杜梨苗对复合菌防效进行检测。以LB肉汤为初始发酵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筛选获得12株效果较好的生防细菌,其中贝莱斯芽孢杆菌JS6-1菌株防效最佳,达到74.07%,通过促生试验筛选出促生效果最佳的菌株为耐盐芽孢杆菌Z32-3,将贝莱斯芽孢杆菌JS6-1菌株与耐盐芽孢杆菌Z32-3菌株复配,获得梨火疫病生防复合菌,盆栽防效达到82.51%,显著高于单一菌。对复合菌发酵工艺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5 g/L、NaCL1 g/L、糖蜜15 g/L、酵母膏25 g/L、FeCl20.5 g/L、KH2PO40.5 g/L、MgSO4·7H2O 0.5 g/L、MnCl20.5 g/L,最佳培养条件为:pH 7.0、37℃、180 r/min,优化后发酵液OD600nm值达到3.60,是优化前(1.55)的2.3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火疫病 生防复合菌 筛选 发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药阿里红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涛 黄玲 娄恺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96-705,共10页
阿里红多糖具有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抗衰老等作用,广泛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等领域。研究利用新疆稀有药用拟层孔菌阿里红(Fomes officinalis Ames)野生菌株进行液体深层发酵生产胞外多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种子和摇瓶发酵... 阿里红多糖具有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抗衰老等作用,广泛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等领域。研究利用新疆稀有药用拟层孔菌阿里红(Fomes officinalis Ames)野生菌株进行液体深层发酵生产胞外多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种子和摇瓶发酵培养基的营养成分、配比浓度、生长因子及各因素的最佳组合等进行了筛选优化。根据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产量情况,最终确定种子培养基:葡萄糖3%、蛋白胨1.5%、KH_2PO_40.3%、MgSO_4·7H_2O 0.1%、VB_1 0.1 mg/mL;发酵培养基:葡萄糖1%、麦芽浸粉0.3%、蛋白胨0.75%、酵母浸粉0.5%。经12 d发酵,每50 mL发酵液菌体干重和胞外粗多糖含量最高可达65.4和77.7 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药 阿里红 培养基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污染区细菌多样性及相关菌株筛选的多方法分析
20
作者 谢文文 王慧楠 +3 位作者 艾尼江·尔斯满 朱静 顾美英 张志东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5-722,共8页
【目的】解析辐射污染区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筛选并挖掘微生物菌种资源,为开展辐射污染区微生物多样性挖掘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我国西北某辐射污染区高辐射区域随机采集3个地点土壤样品,利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 【目的】解析辐射污染区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筛选并挖掘微生物菌种资源,为开展辐射污染区微生物多样性挖掘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我国西北某辐射污染区高辐射区域随机采集3个地点土壤样品,利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辐射污染区土壤细菌群落组成;通过多种筛选方法分离土壤内细菌,利用16S rRNA进行分子鉴定并分析其功能特性。【结果】土壤样品内细菌域共涉及30个门384个属,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52.1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0.17%)、拟杆菌门(Bacteroidota,10.42%)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4.94%)。动性球菌属(Planococcus,17.45%)、Exiguobacterium(13.65%)、芽孢杆菌属(Bacillus,6.97%)、海洋杆菌属(Pontibacter,6.78%)等为优势菌属。可培养方法分离到277株细菌,分属于51属97种,其中优势菌属为微小杆菌(Microvirga,24.91%)、链霉菌(Streptomyces,16.25%)、海洋杆菌(Pontibacter,7.22%)、纤维单胞菌(Cellulomonas,5.78%)等,并分离获得10株潜在新种,且获得的绝大多数菌株具有较强的耐盐碱及产功能酶活性。【结论】辐射污染区土壤细菌多样性较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污染区 高通量测序 可培养细菌 功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