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层运动并行计算系统中动力本构模型引入和巷道冲击破裂过程模拟
1
作者 王学滨 张钦杰 +5 位作者 潘一山 马立强 李小帅 刘栋 白雪元 陈双印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73-1483,共11页
巷道围岩的动力冲击破坏研究对于巷道冲击地压的机理分析和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微机上模拟巷道冲击时,现有的国外通用商业软件的计算规模小,计算效率低,功能有限。在历时10多年自主开发的岩层运动GPU并行计算系统StrataKin... 巷道围岩的动力冲击破坏研究对于巷道冲击地压的机理分析和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微机上模拟巷道冲击时,现有的国外通用商业软件的计算规模小,计算效率低,功能有限。在历时10多年自主开发的岩层运动GPU并行计算系统StrataKing中,发展了动力模拟功能,通过岩样的单轴压缩动力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具体而言,以适于较宽应变率范围的朱-王-唐动力本构模型取代静力本构模型,即广义胡克定律,以提高系统的适用性;以动态黏聚力取代摩尔-库仑准则中的静态黏聚力,以考虑岩石的动力强度特性;以黏性阻尼取代局部自适应阻尼,以克服其在模拟动力学问题时的局限性。通过在巷道围岩模型上表面施加冲击速度,考察了不同应变率条件下巷道围岩模型的失稳规律。当应变率低时,巷道围岩的失稳呈间歇性,这是因为巷道围岩的强度较低,存储的应变能较少,失稳易于发生,也易于停止,但不足以为剧烈的大失稳提供足够的动能;当应变率高时,巷道两帮的开裂区发展较快,这是由于开裂区扩展所需要的能量能得到及时供给,巷道围岩的失稳具有持续性,只有当围岩储存的应变能较高时才能失稳,一旦失稳,则难以停止,这将造成严重的动力灾害。为未来支护条件下巷道抗冲击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冲击地压 动力本构模型 黏性阻尼 并行计算 连续-非连续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物理相分析的“甜点”储层评价
2
作者 杨凡凡 梁孝伟 +1 位作者 印桐檑 焦伟 《能源与环保》 2025年第3期99-107,共9页
针对三台油田侏罗系头屯河组一段优质储层划分尚未明确等问题,依托岩心、薄片、测井、粒度分析等资料,采用沉积、成岩和裂缝发育特征耦合的方法来表征岩石物理相,实现了对优质储层的划分。结果表明,沉积相为辫状河三角洲,微相主要发育... 针对三台油田侏罗系头屯河组一段优质储层划分尚未明确等问题,依托岩心、薄片、测井、粒度分析等资料,采用沉积、成岩和裂缝发育特征耦合的方法来表征岩石物理相,实现了对优质储层的划分。结果表明,沉积相为辫状河三角洲,微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辫流坝、水下分流河道及前三角洲泥4种微相;识别出3种建设性成岩相(孔隙型胶结成岩相、绿泥石衬边弱溶蚀成岩相、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和2种破坏性成岩相(杂基充填成岩相和压嵌型致密成岩相);可见颗粒压碎裂缝,整体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小。遵循“相叠合”原则划分岩石物理相并预测优质储层分布:PF1对应Ⅰ类储层,物性最好,主要集中在台6—北10井区,建议在此布井;PF2对应Ⅱ类储层,物性较好,多分布在台60、北49、北83井周围,可作为下一步勘探区块;PF3对应Ⅲ类储层,储层物性一般,含砂率低,不宜考虑;PF4对应Ⅳ类储层,物性最差,为非储层。通过耦合沉积、成岩和裂缝发育特征进行优质储层预测,可为具有相同类型的储层研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相 沉积微相 成岩相 裂缝相 头屯河组 三台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型本科学生科技竞赛项目培育模式研究
3
作者 王捞捞 陈俊智 +3 位作者 郑晓东 冯建业 李圣军 刘逸锟 《石材》 2025年第6期147-149,共3页
本文以应用型本科的新疆工程学院为例,面对学校更名大学、硕士点申报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分析了当前学校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发现学生竞赛参与度低、学生积极性差、奖励机制不完善、竞赛梯队衔接难等诸多问题,针对以... 本文以应用型本科的新疆工程学院为例,面对学校更名大学、硕士点申报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分析了当前学校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发现学生竞赛参与度低、学生积极性差、奖励机制不完善、竞赛梯队衔接难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构建了应用型本科学生科技竞赛项目培育的新模式,以奖学金的评定为切入点,以竞赛成绩为导向,设计竞赛成绩的积分机制,引入“学习成绩+竞赛成绩”双重评价体系。以竞赛项目培育模式的革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助力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竞赛 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