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榆横矿区中厚煤层加长工作面高强度开采矿压显现规律与区域等级智能预警
1
作者 崔峰 宗程 +7 位作者 来兴平 谢涛 白云虎 张毅 贾冲 王昊 罗钟 刘浩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66-2880,共15页
高强度开采和工作面长度增加使得矿压显现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出现变化,实现顶板来压的智能预测对于保障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榆横矿区袁大滩煤矿中厚煤层加长工作面高强度开采的矿压演化趋势和分级预测为背景,分析了加长工... 高强度开采和工作面长度增加使得矿压显现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出现变化,实现顶板来压的智能预测对于保障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榆横矿区袁大滩煤矿中厚煤层加长工作面高强度开采的矿压演化趋势和分级预测为背景,分析了加长工作面支架阻力的分布特征和矿压显现规律,将工作面矿压数据动态映射至具有拓扑关系的空间网格单元,利用无监督聚类算法提取了工作面支架时空关联特征,形成了时空联动的支架阻力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patch机制的Transformer(Patch Time Series Transformer,PatchTST)矿压预测模型,基于现场实测数据横向对比测试了多种预测模型,验证了PatchTST的准确性和对矿压长序列预测的适用性,最后进行了工程应用性能测试和预测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袁大滩煤矿11207加长工作面倾向方向压力分布呈现“双波峰−谷间震荡”的“M”型特征,随着推进度和时间推移,“M”型压力场总体呈现出“形成−稳定−递归”的周期性演化规律;矿压数据经过空间网格单元的动态映射和聚类分析后,可以精确辨识工作面来压积聚区域并实现来压强度分级的自动求解;PatchTST模型在回视窗口240,预测步长为3的情况下预测精度最佳,评估指标M_(SE)值和M_(AE)值分别为0.095、0.240;横向对比多个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模型,PatchTST模型均能做到最低的预测误差;工程应用性能测试表明,所用方法准确辨识了现场观测较为强烈的来压,误差分析同样表明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准确率可达92.8%。研究可为加长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工作面来压的智能预测预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长工作面 矿压显现规律 时空特征 来压分类 载荷预测 PatchT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准噶尔蕴都卡拉金铜钴矿区闪长岩类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2
作者 杨富全 张汉清 +2 位作者 陈新杰 杨俊杰 张艳灵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9-536,共18页
准噶尔北缘以发育铜多金属矿为特征,近年来新发现蕴都卡拉少见的金铜钴矿。蕴都卡拉矿区主要发育早泥盆世的似斑状闪长岩、细粒闪长岩、辉石闪长岩和辉石闪长玢岩脉。矿体赋存于细粒闪长岩中或与玄武岩接触带附近。文章开展了4种闪长岩... 准噶尔北缘以发育铜多金属矿为特征,近年来新发现蕴都卡拉少见的金铜钴矿。蕴都卡拉矿区主要发育早泥盆世的似斑状闪长岩、细粒闪长岩、辉石闪长岩和辉石闪长玢岩脉。矿体赋存于细粒闪长岩中或与玄武岩接触带附近。文章开展了4种闪长岩岩石学、主量、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研究。微量元素含量表明,闪长质岩浆是铜、钴、硫等成矿物质的重要来源。这些闪长岩类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富钠、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Ba、K、Sr)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Th、Nb、Ta和Ti),为典型的与俯冲相关的侵入岩,形成于大洋岛弧环境。闪长岩类具有中等的镁指数(Mg^(#)=49.41~65.17,1件样品为38.75)、正的ε_(Nd)(t)值(1.43~3.97),表明闪长质岩浆主要由受俯冲流体和俯冲沉积物交代的富集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形成不同的侵入体,这种复杂的岩浆成因和结晶分异作用有利于金铜钴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ND同位素 岩石地球化学 闪长岩类 蕴都卡拉金铜钴矿 东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AC^(3D)-COMSOL耦合的采动覆岩渗流演化及展布仿真实验
3
作者 许玉军 马立强 +2 位作者 王磊 刘怀谦 李少波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采空区CO_(2)矿化充填需完全实现对上覆含水体的渗流隔离。基于FLAC^(3D)-COMSOL有限差分-有限元耦合仿真实验方法,模拟了连采连充CO_(2)矿化充填条件下覆岩渗透性演化规律及展布特征,提出基于渗透率劣化率及渗流速度的覆岩分区阈值确... 采空区CO_(2)矿化充填需完全实现对上覆含水体的渗流隔离。基于FLAC^(3D)-COMSOL有限差分-有限元耦合仿真实验方法,模拟了连采连充CO_(2)矿化充填条件下覆岩渗透性演化规律及展布特征,提出基于渗透率劣化率及渗流速度的覆岩分区阈值确定方法。结果表明:采动覆岩渗透率劣化率呈“蝶形”展布,且在开切眼与停采线呈“类马鞍形”分布。整个开采区域可分为恒定区、恢复区、过渡区、剧增区与紊乱区。基于采动覆岩渗流速度,整个区域可分为:无渗流通道、微渗流通道、弱渗流通道、强渗流通道和渗漏通道。以采-充宽度为30—10 m为例,开采块段回采过程中矿井涌水量分别为280、300、950、1150、1350、1550 m^(3)/d,均小于突水量等级划分标准中规定的最低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C^(3D)二次开发 FLAC^(3D)-COMSOL耦合 连采连充 CO_(2)矿化充填 覆岩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孙华平 陈婷婷 胡诗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5-165,共11页
论文运用超效率EBM-GML模型测算了长三角城市群2008—2020年的生态效率,识别其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在时间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2)仅少数城市投入产出均有效率,... 论文运用超效率EBM-GML模型测算了长三角城市群2008—2020年的生态效率,识别其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在时间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2)仅少数城市投入产出均有效率,其余城市效率不高,主要是源于能源利用率低、能源结构不合理和污染防治体系不健全。(3)Tobit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外商投资规模可以显著提高生态效率。(4)都市圈与城市规模差异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经济发展对非上海大都市圈和小型城市生态效率正向作用更强烈。因此,要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促进各城市绿色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生态效率 时空分异 超效率EBM-GML TOBIT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确定及科学提升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崔峰 罗钟 +4 位作者 来兴平 陈建强 彭宝山 邹磊 刘旭东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95,共15页
我国埋深1 000 m以上的煤炭资源储量占总储量的50%以上,未来将是煤炭资源供应的主要部分,开展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确定研究并科学提升冲击地压矿井产能,对于保障我国深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有重要意义。针对冲击地压矿井产能确定... 我国埋深1 000 m以上的煤炭资源储量占总储量的50%以上,未来将是煤炭资源供应的主要部分,开展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确定研究并科学提升冲击地压矿井产能,对于保障我国深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有重要意义。针对冲击地压矿井产能确定与产能提升问题,利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等研究方法,完成了含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井田范围科学划分,分析了冲击地压矿井不同的采煤方法、开采顺序、开采布局下采煤面扰动响应特征,建立了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冲击地压矿井产能科学提升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明确了冲击地压矿井冲击倾向性鉴定与冲击危险性确定的必要性,实现含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井田范围科学规划;研究了采煤方法、开采顺序与布局以及开采参数对采煤面扰动响应特征,得出了冲击地压矿井采煤面科学设计的系统性方法,为冲击地压矿井产能提升创造条件;提出了冲击地压矿井产能确定的技术路径,基于采动力学构建了“分阶段、分区域、分时期、看卸压力度、看历史防控水平”的冲击地压矿井采煤面推进速度确定方法;构建了冲击地压矿井产能提升的顶层设计,明确指出了控制产能的关键是产能提升所带来的冲击危险性,实现采动强度与卸压力度平衡,降低冲击危险性,从而有效的进行产能提升。构建了冲击地压矿井从井田范围科学规划、采煤面科学设计到产能科学确定及科学提升产能的一体化技术路径,为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确定及科学提升产能提供了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矿井 科学产能 科学提升产能 采动强度 卸压力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负载预测的节能型泵控单元稳压控制研究
6
作者 王飞 郝钰杰 +3 位作者 赵慧兵 刘克毅 陈革新 艾超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3-66,共14页
针对泵控单元静态精度不高和动态性能受限的问题,为提高泵控单元的压力控制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载预测前馈补偿的模糊PID稳压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泵控单元中伺服电机和定量泵的数学模型;其次,设计了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负载预... 针对泵控单元静态精度不高和动态性能受限的问题,为提高泵控单元的压力控制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载预测前馈补偿的模糊PID稳压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泵控单元中伺服电机和定量泵的数学模型;其次,设计了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负载预测算法,进行了模型的训练,优化了模型的超参数设置,计算了评价指标,进行了仿真验证;然后,对基于负载预测前馈补偿的模糊PID控制方法进行仿真分析;最后,开展试验研究,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评价指标印证了负载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在负载预测结果作为前馈信号输入补偿的前提下,与传统PID控制器相比,模糊PID控制器在两种信号响应下的输出压力和期望压力之间的误差分别减小了72.2%和71.1%,实现了泵控单元的高精度稳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控单元 负载预测 前馈补偿 模糊PID 稳压控制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地层数值模拟力学参数分布特征与取值范围研究
7
作者 王楠 李杨 +7 位作者 PANEIRO Gustavo André 雷兴海 石孝明 李宜杭 崔宇彤 刘浩天 曹晋龙 王铁记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00-3423,共24页
数值模拟方法在煤矿开采领域的应用广泛,尤其在模拟复杂地质条件和多变力学环境方面,为预测围岩动态变化、应力分布以及开采活动可能引发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在煤层开采数值模拟研究中,煤岩层参数的准确设定是实现模拟精确性的... 数值模拟方法在煤矿开采领域的应用广泛,尤其在模拟复杂地质条件和多变力学环境方面,为预测围岩动态变化、应力分布以及开采活动可能引发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在煤层开采数值模拟研究中,煤岩层参数的准确设定是实现模拟精确性的关键。为给煤层开采数值模拟提供更为准确的参数设定参考,收集整理了中国100余个矿井的1 000余条煤岩层数值模拟力学参数,通过MATLAB进行分类整理,构建了煤系地层数值模拟参数的取值参考数据集;基于该数据集,给出了各省数据可信度权重设定与动态优化方法,并对不同地区煤系地层力学参数的差异性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多维度数据分析,揭示了其在不同地质区域的分布特征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地区数据可信度权重较高,研究活动较为集中;煤层力学参数数据点主要集中在埋深200~690 m,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和特点,体积模量、剪切模量、弹性模量以及黏聚力等参数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性较大。不同岩性的统计分析表明:粉砂岩和细砂岩在研究中最为常见,各岩性在力学特性上的差异性明显,中砂岩在体积模量和弹性模量上分布最广,而石灰岩则在多个参数上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此外,通过对不同地区煤层与主要岩性模拟力学参数的分析,研发了煤系地层数值模拟力学参数取值范围参考与异常值检测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快速查询煤岩层力学参数取值、异常值检测以及自定义数据集导入分析等功能,以期为煤系地层数值模拟研究中力学参数的确定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依据与便捷的工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地层 数值模拟 力学参数 取值分布 系统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监督学习模型下的露天矿高陡岩质边坡裂隙识别研究
8
作者 江松 章睿 +4 位作者 崔智翔 王会杰 刘仲光 吴祥业 饶彬舰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821-3829,共9页
针对传统露天矿边坡人工检测效率低、主观性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半监督学习的裂隙智能识别方法,旨在实现高效、精准的自动化检测。构建双模型协同训练框架:通过无人机采集露天矿高陡岩质边坡裂隙图像数据,利用少量人工标注样本与大量... 针对传统露天矿边坡人工检测效率低、主观性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半监督学习的裂隙智能识别方法,旨在实现高效、精准的自动化检测。构建双模型协同训练框架:通过无人机采集露天矿高陡岩质边坡裂隙图像数据,利用少量人工标注样本与大量未标注数据,设计主模型与评判模型协同迭代优化的半监督学习策略,分析模型在复杂背景下的特征学习能力,并验证半监督机制对性能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双模型协同训练框架在裂隙识别的精确率、召回率、交并比和平均像素精度分别达到91.9%、91.5%、88.7%和90.2%,均显著优于单一监督模型与传统图像分割算法。研究通过半监督学习策略融合标注数据与未标注数据的特征信息,为露天矿边坡裂隙检测提供了高效、鲁棒的技术路径,可降低对人工标注的依赖,提升复杂场景下的裂隙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裂隙识别 图像分割 半监督学习 掩膜区域卷积神经网络 U形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卸载路径下冲击倾向性煤岩组合试件破坏特征研究
9
作者 崔峰 罗钟 +5 位作者 何仕凤 来兴平 李浩荡 马立强 赵志鹏 杨旭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58-274,共17页
冲击地压矿井采掘扰动下煤岩体破坏特征复杂,严重影响了冲击地压的监测预警与防控,开展冲击倾向性煤岩组合体在不同加卸载应力路径下的破坏及声发射特征研究,对促进冲击地压的精准监测与防控具有重大意义。以冲击危险性煤岩组合体试件... 冲击地压矿井采掘扰动下煤岩体破坏特征复杂,严重影响了冲击地压的监测预警与防控,开展冲击倾向性煤岩组合体在不同加卸载应力路径下的破坏及声发射特征研究,对促进冲击地压的精准监测与防控具有重大意义。以冲击危险性煤岩组合体试件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石力学单轴试验机和声发射监测系统进行了常规单轴加载和不同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了煤岩组合体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力学性质及能量演化规律,研究了煤岩组合体声发射试件数与应力路径特征关系,并以此计算研究了b值和熵值的演化趋势,讨论了经历不同应力路径下煤岩体对应到工程现场的冲击地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岩组合体在常规加载下峰值强度最大,变下限加卸载次之,恒下限加卸载峰值强度最小;试件中煤体为X状共轭斜面剪切破坏,岩石为拉伸破坏;恒下限加卸载下试件损伤程度较高,低能量的状态输入能量后失稳破坏,变下限加卸载下试件处于高能状态输入更多的能量后失稳破坏。获得了声发射事件数、b值及熵值的演化规律及其与破坏行为之间的关系,声发射事件数随加载强度的增加逐步上升,循环加卸载声发射事件数分布随应力路径的变化表现出波动特性,累计声发射曲线呈阶梯式增长;恒下限循环加卸载下b值和熵随加卸载表现出的波动性循环特征更明显,而变下限循环加卸载在应力较高的循环中表现出波动性特征,不同应力路径下试件临近失稳破坏的共同特征为b值处于低值波动,熵值在较高水平波动。较高的采掘强度会导致煤岩体在较短时间内经历不充足的自我卸压,因而裂隙扩展释放的能量较大;较低的采掘强度使煤岩体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卸压,裂隙扩展释放的地音能量较小。根据不同加卸载作用下煤岩体破坏特征及声发射事件数、b值、熵值的演化规律,可有效的预测煤岩体破坏行为。较低的采掘强度使煤岩体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卸压,裂隙扩展较为频繁,地音能量释放较小。研究结果为不同采动强度的采掘方式合理选取提供了依据,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为冲击地压矿井的实现精准监测与防控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组合体 冲击地压 循环载荷 矿井监测预警 采掘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优化算法与机器学习相融合的冲击地压多元指标预警研究
10
作者 崔峰 何仕凤 +5 位作者 罗钟 宗程 李浩荡 马立强 赵志鹏 杨旭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97-313,共17页
开展多类型冲击地压前兆特征机器学习与预警对于保障冲击地压矿井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宽沟煤矿多种冲击类型的I010203综放工作面为背景,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分析了该工作面发生冲击地压的主要类型,研究了在实体煤... 开展多类型冲击地压前兆特征机器学习与预警对于保障冲击地压矿井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宽沟煤矿多种冲击类型的I010203综放工作面为背景,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分析了该工作面发生冲击地压的主要类型,研究了在实体煤下、实体煤与采空区的过渡区域下开采时的微震能级与频次分布特征,优选了冲击地压时序上的监测预警指标,分析了大能量事件发生的前兆特征,构建了贝叶斯优化算法(Bayes)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结合的时间危险等级预警模型(Bayes-LSTM),并进行了模型工程实践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工作面大能量诱冲事件主要发生在实体煤下的区域,尤其区段煤柱邻近区域为显著,且震源能量较其他区域更大,诱冲事件多集中在超前工作面50~150 m范围内。微震事件在实体煤下工作面中间位置表现为高能高频趋势,煤柱区域以高能为主,实体煤与采空区的过渡区域为高频区域,相比之下,采空区下的能量与频次明显较低。确定了b值、a值、A(b)值、缺震、ΔF、S和H(t)为该工作面时序上的冲击地压多元监测预警指标,预警指标曲线演化至极值处、接近极值的下降或突增至较高值的阶段表征着大能量事件发生的前兆。构建的模型实现了每日的冲击危险程度进行分级预警。运用混淆矩阵对贝叶斯优化算法与长短期记忆网络结合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测试集准确率达84.8%,能够准确预警大多数“强”等级事件。该模型在冲击地压的时间预警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与实用性,研究成果为冲击地压矿井监测和灾害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预警指标 前兆信息 贝叶斯优化算法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潜水位煤矿区人类活动净氮、净磷输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孝坤 范廷玉 +2 位作者 项鸿志 王兴明 陈孝杨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2-343,共12页
人类活动产生的氮、磷过量输入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为推动高潜水位煤矿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人-煤-粮-水”多因素复合的淮南矿区为研究区域,基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et anthropogenic nitrogen input,NANI)、人类活动净磷输... 人类活动产生的氮、磷过量输入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为推动高潜水位煤矿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人-煤-粮-水”多因素复合的淮南矿区为研究区域,基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et anthropogenic nitrogen input,NANI)、人类活动净磷输入(netanthropogenic phosphorus input,NAPI)模型,揭示了该区域2000-2022年人为源氮、磷输入时空演变特征及组成结构变化,利用Mantel检验及归因分析筛选了影响因素并量化了其贡献率大小,提出了氮、磷综合控制策略。结果表明:①2000-2022年,淮南矿区NANI随时间呈双峰变化趋势,而NAPI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NANI、NAPI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4137.68、12882.11kg/(km^(2)·a),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均处于较高水平。②淮南矿区NANI、NAPI整体呈现西低东高的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P<0.01),这主要与人口密度、农业活动强度变化有关。③化肥施用在NANI、NAPI组成结构中占比最大,对NANI、NAPI的多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78.87%、88.77%;作物氮固定、食物/饲料磷输入分别是NANI、NAPI的第二来源,多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9.31%、9.73%。④社会因素对NANI、NAPI变化的影响最大,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5.09%、51.48%;其次是农业因素,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8.76%、36.56%;经济因素对NANI、NAPI变化的影响最小,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6.15%、11.96%。因此,淮南矿区应重点控制东部区域氮、磷负荷,开发新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农业种植模式,推进肥料科学施用是淮南矿区控制氮、磷输入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高潜水位煤矿区 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ANI) 人类活动净磷输入(NAPI) 归因分析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巨厚煤层掘进巷道贯通期间冲击地压防治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攀飞 朱红伟 +2 位作者 宗程 崔峰 刘江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2-523,共12页
掘进巷道贯通期间应力集中易诱发冲击地压灾害,保障巷道安全掘进贯通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乌东煤矿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的贯通掘进为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巷道贯通期间围岩应力和能量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制定了急倾斜... 掘进巷道贯通期间应力集中易诱发冲击地压灾害,保障巷道安全掘进贯通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乌东煤矿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的贯通掘进为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巷道贯通期间围岩应力和能量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制定了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贯通期间的冲击地压防控策略和方案;利用多项微震物理指标,分析了巷道贯通期间能量的时序变化特征,并对卸压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巷道垂直应力、水平应力、能量峰值随着贯通距离的逐渐减少均有增大的趋势,应力和能量集中区域主要出现在两掘进面之间;接近贯通位置50~120 m时,微震能量频次增加,b值出现骤降趋势,S值、EEM值出现逐渐递增趋势;巷道即将贯通时,微震频次有较大幅度的上下波动,能量出现少量异常高值,b值再次迅速下降,S值下降至低值,EEM值骤降至极小值;卸压后单日平均释放总能量下降了60.7%;单日总频次下降了62.8%;b值、S值、EEM值能很好地反映巷道掘进时煤岩的活动特征,在反掘段内均未偏离正常水平,卸压防控措施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可对急倾斜巨厚煤层掘进巷道贯通期间冲击地压的防治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巨厚煤层 巷道贯通 冲击地压 数值模拟 微震物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构造煤组合体受载裂隙动态演化规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鹏翔 刘莹莹 +4 位作者 李树刚 刘妍群 刘云川 王捞捞 陆卫东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6,共10页
【目的】构造煤裂隙发育对开采扰动下组合煤体动力灾害诱发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但影响规律尚不明晰。【方法】利用NanoVoxel-3000岩土多尺度高分辨综合扫描分析系统,开展含构造煤组合体单轴压缩CT扫描实验,通过Avizo重构软件重构细观几何... 【目的】构造煤裂隙发育对开采扰动下组合煤体动力灾害诱发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但影响规律尚不明晰。【方法】利用NanoVoxel-3000岩土多尺度高分辨综合扫描分析系统,开展含构造煤组合体单轴压缩CT扫描实验,通过Avizo重构软件重构细观几何结构,获得内部三维裂隙可视化模型。【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裂隙最先在构造煤中产生,裂隙扩展路径分别向上原生结构煤、下原生结构煤发育,径向、纵向裂隙数量总量分别达到7354、1901条;内部裂纹分支数目不断增大,界面破坏裂隙的倾向分布、倾角变化也越复杂,上界面裂隙散射角最终为86°、119°、124°、137°,下界面裂隙散射角为116°。受载过程中,试件整体呈组合破裂模式−倒“V”形+丛状裂隙,裂隙主要集中在构造煤中,占总裂隙的78.5%,裂隙体积和裂隙率呈现降低−缓慢上升−急剧上升−缓慢上升的发展规律。主裂隙长度由44.7 mm增长到99.4 mm,裂隙扩展速度呈现降低−上升−降低的发展规律。通过细观损伤力学模型、两参Weibull函数,构建含构造煤组合体试件裂隙扩展表征模型,建立组合体试件主裂隙形成路径判定流程,通过Matlab软件验证主裂隙路径形成判定的合理性,发现相对误差为1.54%~4.21%,验证了主裂隙路径形成判定的有效性,揭示受载作用下含构造煤组合体裂隙动态演化规律,为研究组合煤层开采扰动下煤岩动力灾害诱发因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构造煤组合体 CT扫描 单轴压缩 裂隙演化 裂隙扩展表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区段煤柱下巷道分区支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逸锟 刘伟 +3 位作者 冯建业 郑晓东 牛昆 杨长德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47,共7页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区段煤柱下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综合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到了区段煤柱塑性区宽度及应力分布状态,研究了区段煤柱下不同层间条件时下部煤层应力分布规律,确定了下煤层回采巷道合理布置位置,分析了下部煤层回...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区段煤柱下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综合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到了区段煤柱塑性区宽度及应力分布状态,研究了区段煤柱下不同层间条件时下部煤层应力分布规律,确定了下煤层回采巷道合理布置位置,分析了下部煤层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提出了巷道非对称分区支护原则,计算了不同支护条件下的围岩变形量。研究结果表明:上煤层区段煤柱中部存在5.38 m弹性区,且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内错6 m布置下部回采巷道时,其所处应力环境良好,数值模拟表明,巷道顶底板、左帮围岩变形量均小于200 mm,需对煤柱帮加强支护;结合实际生产条件,确定了巷道非对称分区支护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具有类似地质条件的巷道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区段煤柱 巷道合理位置 非对称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矿井水深部地质存储适宜性评价
15
作者 古丽波斯坦·吐逊江 隋旺华 +3 位作者 艾比拜尔·买买提 杨伟峰 陈歌 高亮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5-226,共12页
【目的】面对我国煤矿排水量大、处理成本高以及利用率低的问题,深入探究高效、环保且经济可行的矿井水处理技术,是煤炭行业实现绿色转型、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矿井水深部地质存储是一种新兴的矿井水处理技术,具有低成本、... 【目的】面对我国煤矿排水量大、处理成本高以及利用率低的问题,深入探究高效、环保且经济可行的矿井水处理技术,是煤炭行业实现绿色转型、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矿井水深部地质存储是一种新兴的矿井水处理技术,具有低成本、零排放特点。适宜的目标储层筛选是实现矿井水深部地质存储工程的关键步骤,目前相关研究已经提出了一些筛选准则,但定量化的筛选和评价方法亟待建立。【方法】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提出鄂尔多斯盆地矿井水深部地质存储的适宜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从地质稳定性、存储潜力、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选择评价指标,再根据盆地内一级构造单元和深部地层的地质特征,对各单元的每个评价指标依据评价指标分级进行赋分,确定权重,最后计算出综合适宜性评分。【结果和结论】(1)经地质条件分析和计算,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存储液体潜力容量为9.78×10^(12)m^(3)、存储潜力大。(2)结合鄂尔多斯地质特征提出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其中包括构造单元适宜性评价3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2个二级评价指标,深部地层适宜性评价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评价指标。(3)鄂尔多斯盆地的陕北斜坡构造单元适宜矿井水的深部地质存储,适宜的深部储层为二马营组、和尚沟组和刘家沟组储盖组合和马家沟组自储自盖组合,为优先实验性存储区选择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 深部地质存储 封存潜力 适宜性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式采空区煤柱群–顶板系统链式失稳机制及评价方法
16
作者 李敬凯 王志强 +4 位作者 李青海 马晓川 杨长德 刘玉达 代博元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74,共21页
为了解决房式采空区内遗留煤柱群–顶板系统稳定性评价难题,以此系统整体协同作用的空间关系为切入点,在考虑不同位置煤柱与顶板作用关系差异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弹性地基薄板三维力学模型,从三维空间结构层面揭示了此系统的链式失稳... 为了解决房式采空区内遗留煤柱群–顶板系统稳定性评价难题,以此系统整体协同作用的空间关系为切入点,在考虑不同位置煤柱与顶板作用关系差异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弹性地基薄板三维力学模型,从三维空间结构层面揭示了此系统的链式失稳机制,同时考虑时间效应下煤柱片帮剥落的影响,建立了此系统链式失稳的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位置单一煤柱承受的载荷及其失稳后引发的剩余煤柱稳定性和顶板挠度响应特征不同;四边固支顶板的挠度小于同等煤柱条件下四边简支顶板,某煤柱失稳后,顶板四边固支时剩余煤柱的荷载增加值大于四边简支顶板;对煤柱稳定性的评价需考虑时间效应下煤柱片帮剥落的影响,煤柱随时间的片帮剥落致使其有效承载尺寸和承载能力逐渐降低;将顶板简化为薄板并应用能量变分法更能精确地求得其弯曲近似解,进而优化得到的顶板破断判据误差更小;煤柱群–顶板系统的链式失稳是一个“整体稳定—局部失稳—失稳扩散—整体失稳”的动态过程,通过融合单一煤柱失稳修正判据和顶板破断优化判据建立的系统整体链式失稳评价方法可对系统的整体动态稳定性进行有效精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式采空区 煤柱群–顶板系统 链式失稳 时间效应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气化渣基地聚合物胶结注浆材料声发射特性和损伤演化规律
17
作者 齐文跃 黄艳利 +2 位作者 赵庆新 刘枭天 韩永基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1-223,共13页
低品质煤基固废的堆积对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煤基固废注浆体功效的发挥及其破坏产生过程具有隐蔽性。采用定向级配复合后的煤矸石砂为细骨料与试验优选的煤气化渣基地聚合物联合制备注浆材料,测量其流动性能和力学性能,并利用声... 低品质煤基固废的堆积对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煤基固废注浆体功效的发挥及其破坏产生过程具有隐蔽性。采用定向级配复合后的煤矸石砂为细骨料与试验优选的煤气化渣基地聚合物联合制备注浆材料,测量其流动性能和力学性能,并利用声发射无损检测技术监测注浆结石体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注浆材料在煤气化渣粉磨70 min时活化效果最优,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加或胶砂比的降低,抗压强度提升,流动性能下降;其中,质量分数对抗压强度和流动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对声发射数据进行振铃计数与能量、b值与振幅特征和RA-AF分析,结果表明试件的损伤包括孔隙压密、裂纹萌生、裂纹扩展和峰后破坏4个阶段,在裂纹萌生和裂纹扩展阶段振铃计数及累计值和能量及累计值大幅提升,峰后破坏阶段振铃计数及累计值和能量及累计值趋于稳定。此外,b值分析揭示了材料内部裂纹扩展尺寸的分布特征,在裂纹萌生和裂纹扩展阶段b值呈现波浪线形式,上下起伏波动大,并存在突变值,峰后破坏阶段b值趋于稳定;振幅中位数和1.5倍四分位距以上中高振幅声发射事件数量分布呈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规律,并在裂纹扩展阶段存在最大值。试件的损伤破坏以拉伸损伤为主,剪切损伤为辅。研究为注浆材料损伤破坏监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煤矸石 声发射 地聚合物 注浆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稻壳灰基胶结充填体的力学性能、微观结构及参数优化
18
作者 侯永强 尹升华 +3 位作者 王雷鸣 郑凯丹 杨科 王彦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8-189,共12页
为有效处理电厂废料粉煤灰和稻壳灰,实现固废资源的再生利用,采用粉煤灰、稻壳灰作为原材料制备胶结充填体进行矿山充填,以达到处理固废的目的。本文采用单轴抗压测试、坍落度测试及电镜扫描等试验手段,系统分析了充填体抗压强度、坍落... 为有效处理电厂废料粉煤灰和稻壳灰,实现固废资源的再生利用,采用粉煤灰、稻壳灰作为原材料制备胶结充填体进行矿山充填,以达到处理固废的目的。本文采用单轴抗压测试、坍落度测试及电镜扫描等试验手段,系统分析了充填体抗压强度、坍落度的变化特征,探明了粉煤灰-稻壳灰充填体微观结构的演化规律,并优化了充填体的配比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粉煤灰能够提高料浆的坍落度,而稻壳灰、稻草纤维及激发剂掺量的增加均会导致坍落度出现下降的趋势;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充填体抗压强度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合理的掺量范围在10%左右;稻壳灰掺量、稻草纤维掺量及激发剂掺量的增加均能够提高充填体的抗压强度;当粉煤灰、稻壳灰、稻草纤维及激发剂掺量分别为20%、9%、0.4%及2.5%时,胶结充填体强度及坍落度均能满足矿山充填要求,并且单位体积充填材料成本为72.88元/m^(3),可作为本次试验的最佳材料配比方案;养护龄期的延长能够显著降低试样内部空隙结构的数量及尺度,有利于粉煤灰-稻壳灰充填体内部形成更为稳固的网络支撑体系,进而增强试样的宏观力学性能。该研究成果可为粉煤灰及稻壳灰的再生利用、充填材料的配比参数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结充填体 粉煤灰 稻壳灰 力学性能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塌陷区微生物矿化联合植被固土研究
19
作者 高颖 李涛 +3 位作者 郑恺丹 范立民 白如鸿 孙强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4-546,共13页
生态脆弱矿区煤炭开采浅表地质环境持续劣化,为了控制塌陷区土体失稳和水土流失,开展采煤塌陷区微生物矿化联合植被固土试验研究。以生态脆弱的榆树湾煤矿20107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在采煤沉陷、地裂缝及采动土壤理化观测的基础上,开展了MI... 生态脆弱矿区煤炭开采浅表地质环境持续劣化,为了控制塌陷区土体失稳和水土流失,开展采煤塌陷区微生物矿化联合植被固土试验研究。以生态脆弱的榆树湾煤矿20107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在采煤沉陷、地裂缝及采动土壤理化观测的基础上,开展了MICP(Microbial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微生物矿化)对植被影响试验研究,重点测试了MICP固化对植被长势、土壤养分及植被根系长势的影响;开展了MICP联合植被根系对采矿扰动土体剪切强度的影响试验,重点测试了不同根系长度、根系掺入量及菌胶比对土体剪切强度的影响;结合不同工况MICP固化土体扫描电镜观测和MICP碳酸钙产量测试成果,阐释了不同工况塌陷区土体复合固化差异性规律。结果表明:①采煤对土壤含水率影响最显著,采煤剧烈扰动区(D1)较采煤轻微扰动区(D0)含水率下降7.7%,土壤pH影响不明显,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及速效钾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D0、D2(一般扰动裂缝带区)、D3(一般扰动非裂缝带区)、D1;②MICP对植被生长作用分为2个阶段:1~2周,MICP起到了抑制植被生长的作用,未MICP固化较固化植被平均高度大7.4%~47.7%;3~4周,MICP起到了促进植被生长的作用,未MICP固化较固化植被平均高度小23.7%~32.3%;植被根系长势和土壤理化指标验证了MICP对植被的整体促进作用;③根系加入但未MICP固化时,土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提升42.1%和10.6%,根系加入且MICP固化时,土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提升62.3%和19.4%。两者联合固化的最优参数为:根系长度5~10 cm、根系掺入比0.8%,菌胶比1∶1.5。④MICP固化过程中碳酸钙产量D1>D2>D3,说明采煤扰动越剧烈,MICP介入固化程度越高。为生态脆弱矿区采煤塌陷区固土工程提供了试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矿区 采煤塌陷区 微生物矿化 植被修复 土体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8m-PSC的露天煤矿危险驾驶行为检测系统
20
作者 马力 雷尧 +6 位作者 常治国 井宇航 刘浩强 李学斌 马宁 马龙 李临林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18-728,共11页
露天煤矿环境复杂多变,安全生产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危险驾驶行为是威胁矿区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矿区内重型机械和运输车辆频繁作业,由于道路条件复杂、作业环境恶劣,驾驶员一旦出现疏忽或违规操作,极易引发重大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 露天煤矿环境复杂多变,安全生产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危险驾驶行为是威胁矿区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矿区内重型机械和运输车辆频繁作业,由于道路条件复杂、作业环境恶劣,驾驶员一旦出现疏忽或违规操作,极易引发重大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目前,矿区通常采用人工巡检和车载视频回放检查等传统安全监控手段,但这些方法存在效率低、实时性差,耗费大量人力且有监控盲区等缺点,难以有效应对由于危险驾驶行为而导致的事故风险。随着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矿区危险驾驶行为检测效率成为重要方向。相比传统手段,智能检测系统能够实现对危险行为的实时检测和预警,不仅提高了监控覆盖率,还有效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入。因此,设计并开发适用于露天煤矿环境的危险驾驶行为检测系统,不仅是当前矿区安全管理的迫切需求,也是推动矿山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现有YOLOv8m模型的基础上,针对现有模型的参数量大、计算量高及夜晚车内光线较差导致检测精度低等问题,开展了面向露天煤矿危险驾驶行为检测方法研究,运用对比实验、消融实验及理论分析等方法,提出了一种结合部分卷积、自注意力机制及通道混洗的目标检测改进模型YOLOv8m-PSC。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改进模型的危险驾驶行为检测系统。系统通过PySide6构建直观简便的图形用户界面,能够快速部署到实际生产环境中,弥补了传统监控手段的不足,对露天矿危险驾驶行为进行快速且准确的监控。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在性能上有显著提升:危险驾驶行为的平均检测精度达到83.7%,参数量减少了40.2%,浮点计算量下降了62.6%,推理速度提升了10.7%,实现了在露天矿复杂场景下对疲劳驾驶、分心驾驶等危险驾驶行为高效、实时的检测。改进模型的提出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目标检测模型的进一步优化,也为危险驾驶行为的实时检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此外,系统开发流程中引入了图形界面设计思路,为智慧矿山建设中的人机交互系统设计提供了创新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驾驶行为 部分卷积 自注意力机制 YOLOv8m-PSC PySide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