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绿色矿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改革背景下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1
作者 靳茹 李俊杰 +1 位作者 常治国 李金波 《石材》 2025年第5期116-118,共3页
本文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中,通过发掘思政教育元素、课程思政要素的建设、教学实践等,对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专业课程建设进行一系列探索和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应用型高校矿业类专业课... 本文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中,通过发掘思政教育元素、课程思政要素的建设、教学实践等,对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专业课程建设进行一系列探索和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应用型高校矿业类专业课程的全面改革提供经验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教育 教学改革 绿色矿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型高校矿物加工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2
作者 赵刘闯 谢广元 +2 位作者 李金波 杨长德 李少平 《石材》 2024年第5期53-55,143,共4页
矿物加工实验课程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课程。基于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文章针对新疆工程学院矿物加工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从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角度出发,提出了8个方面的实验教学... 矿物加工实验课程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课程。基于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文章针对新疆工程学院矿物加工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从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角度出发,提出了8个方面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实践证明,经过有效的教学改革,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应用型人才工程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加工工程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确定及科学提升产能研究
3
作者 崔峰 罗钟 +4 位作者 来兴平 陈建强 彭宝山 邹磊 刘旭东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95,共15页
我国埋深1 000 m以上的煤炭资源储量占总储量的50%以上,未来将是煤炭资源供应的主要部分,开展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确定研究并科学提升冲击地压矿井产能,对于保障我国深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有重要意义。针对冲击地压矿井产能确定... 我国埋深1 000 m以上的煤炭资源储量占总储量的50%以上,未来将是煤炭资源供应的主要部分,开展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确定研究并科学提升冲击地压矿井产能,对于保障我国深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有重要意义。针对冲击地压矿井产能确定与产能提升问题,利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等研究方法,完成了含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井田范围科学划分,分析了冲击地压矿井不同的采煤方法、开采顺序、开采布局下采煤面扰动响应特征,建立了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冲击地压矿井产能科学提升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明确了冲击地压矿井冲击倾向性鉴定与冲击危险性确定的必要性,实现含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井田范围科学规划;研究了采煤方法、开采顺序与布局以及开采参数对采煤面扰动响应特征,得出了冲击地压矿井采煤面科学设计的系统性方法,为冲击地压矿井产能提升创造条件;提出了冲击地压矿井产能确定的技术路径,基于采动力学构建了“分阶段、分区域、分时期、看卸压力度、看历史防控水平”的冲击地压矿井采煤面推进速度确定方法;构建了冲击地压矿井产能提升的顶层设计,明确指出了控制产能的关键是产能提升所带来的冲击危险性,实现采动强度与卸压力度平衡,降低冲击危险性,从而有效的进行产能提升。构建了冲击地压矿井从井田范围科学规划、采煤面科学设计到产能科学确定及科学提升产能的一体化技术路径,为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确定及科学提升产能提供了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矿井 科学产能 科学提升产能 采动强度 卸压力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矿井压氢储能硐室潜在破裂面及其控制
4
作者 刘瑞 周舒威 +3 位作者 秦世康 何修涵 冯建业 郑晓东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136,共12页
对废弃矿井大巷进行改造并用于压氢储能是实现废弃资源二次利用的有效方式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受采动作用影响,废弃矿井大巷通常处于非等压状态,而非等压会降低硐室储能的可靠性。基于此,首先依据断裂过程中的剪切能量释放特... 对废弃矿井大巷进行改造并用于压氢储能是实现废弃资源二次利用的有效方式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受采动作用影响,废弃矿井大巷通常处于非等压状态,而非等压会降低硐室储能的可靠性。基于此,首先依据断裂过程中的剪切能量释放特性,建立了考虑气体压力、温度和剪切能量释放演化的相场断裂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其次依据提出的相场模型,对不同煤柱宽度和水平差下硐室潜在破裂面的起裂和发育特征进行研究;最后将提出的相场断裂模型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对不同围岩处理方式下的处理效果和起裂诱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相场断裂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硐室潜在破裂面起裂位置、起裂诱因和发育过程;煤柱的宽度直接影响硐室的起裂压力,煤柱越宽硐室起裂压力越大,且破裂面整体以剪切为主;硐室的破裂面分为主破裂面和次破裂面,煤柱宽度越大,次破裂面发育越深;硐室与采场的水平差同样影响硐室起裂压力,随着硐室与采场水平高度差增大,硐室围岩起裂压力先增大后减小,且破裂面出现由张拉应力引起的分叉现象;在对潜在破裂面进行止裂研究后表明,增打底部锚杆是提升硐室储氢性能最为有效的改造方法,其次为围岩进行注浆强化,进行采空区充填效果较弱;在采用锚杆索加强支护下的硐室起裂诱因为剪切应力,破裂面沿锚杆发育诱因为张拉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压氢储能 采动影响 相场法 改造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区段煤柱下巷道分区支护技术研究
5
作者 刘逸锟 刘伟 +3 位作者 冯建业 郑晓东 牛昆 杨长德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47,共7页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区段煤柱下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综合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到了区段煤柱塑性区宽度及应力分布状态,研究了区段煤柱下不同层间条件时下部煤层应力分布规律,确定了下煤层回采巷道合理布置位置,分析了下部煤层回...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区段煤柱下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综合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到了区段煤柱塑性区宽度及应力分布状态,研究了区段煤柱下不同层间条件时下部煤层应力分布规律,确定了下煤层回采巷道合理布置位置,分析了下部煤层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提出了巷道非对称分区支护原则,计算了不同支护条件下的围岩变形量。研究结果表明:上煤层区段煤柱中部存在5.38 m弹性区,且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内错6 m布置下部回采巷道时,其所处应力环境良好,数值模拟表明,巷道顶底板、左帮围岩变形量均小于200 mm,需对煤柱帮加强支护;结合实际生产条件,确定了巷道非对称分区支护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具有类似地质条件的巷道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区段煤柱 巷道合理位置 非对称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材料改性黄土疏水机理及强度演化特性研究
6
作者 陈伟 韩建红 +5 位作者 徐宏 余宏宝 陈俊礼 陈俊智 王滢 杨琴琴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40-2150,共11页
为研究新型超疏水材料改性黄土的疏水机理及其在长期浸水饱和条件下的强度演化特性,开展14 d浸水饱和条件下改性土的无侧限压缩试验、土水接触角试验、斥水试验,并基于SEM、XRD测试结果结合Image J、Jade等图像处理软件,对超疏水材料改... 为研究新型超疏水材料改性黄土的疏水机理及其在长期浸水饱和条件下的强度演化特性,开展14 d浸水饱和条件下改性土的无侧限压缩试验、土水接触角试验、斥水试验,并基于SEM、XRD测试结果结合Image J、Jade等图像处理软件,对超疏水材料改性黄土的疏水机理及强度演化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超疏水材料在土颗粒表面与极性的羟基发生键合反应,去除亲水的羟基并将非极性的有机硅牢牢键和在固体表面,形成纳米级硅颗粒状薄膜,大大改善了土体的水敏性;在长期浸水饱和条件下,2%及以上掺量改性土未发生崩解现象,低掺量(2%~6%)改性土强度随掺量成倍增长,6%掺量强度约达到1 MPa;素黄土试样约5 s水滴完全渗入,水滴与土体接触面积大,土水接触角约20.5°,属于亲水性土,3%及以上掺量改性土水滴团聚性显著,均表现为超级斥水性土,4%掺量下土水接触角为127.1°,约为素黄土的6.2倍;扫描电镜试验表明,素黄土微观孔隙形态分形维数为2.784,4%与8%改性土微观孔隙形态分形维数减小为1.286与1.244,XRD试验表明改性土矿物晶面间距较素黄土同样减小,说明改性土粒间孔隙进一步减少,团聚性更强。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超疏水改性黄土疏水机理及强度演化特征,为黄土地区工程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超疏水材料 水稳定性 强度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煤层长壁采场底板应力传递路径倾角效应研究
7
作者 朱开鹏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116,共10页
为探究急倾斜煤层长壁采场底板采动应力传递路径的倾角效应,以新疆2130煤矿急倾斜长壁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物理相似模拟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全面厘定并分析底板非对称变形破坏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底板采动应力的传递路... 为探究急倾斜煤层长壁采场底板采动应力传递路径的倾角效应,以新疆2130煤矿急倾斜长壁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物理相似模拟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全面厘定并分析底板非对称变形破坏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底板采动应力的传递路径及其倾角效应进行了研究,量化表征了急倾斜煤层底板主应力大小渐变以及方向偏转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急倾斜煤层开采过程中,受煤层倾角影响,底板采动应力传递路径呈非对称反拱形态;在应力拱内部,直接底以及工作面倾向中下部区域的基本底处于受拉状态;在应力拱外部,以应力偏转界线为界限,底板主应力向倾向两侧煤体传递。并且,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底板应力拱的拱高以及工作面倾向下侧煤体底板的应力集中系数均呈“减—增—减”的演化趋势;底板第一主应力的大小和卸荷系数逐渐降低,最大卸荷位置向工作面倾向下侧煤体迁移;第一主应力向x轴正方向偏转,使得底板破坏深度逐渐减小。受此影响,底板的最大破坏深度位于工作面倾向中下部区域;同时,在采空区矸石的非均衡约束作用下,工作面倾向中上部区域的底板块体结构更易出现失稳滑移,且在持续的采动影响下底板滑移区易向上扩展。基于此,可通过对底板易破坏滑移区域采取“重点关注、区域治理”的防治措施,改善该区域底板的应力环境和结构特征,以期实现对急倾斜煤层长壁采场底板的稳定性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 底板 采动应力 倾角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物理相分析的“甜点”储层评价
8
作者 杨凡凡 梁孝伟 +1 位作者 印桐檑 焦伟 《能源与环保》 2025年第3期99-107,共9页
针对三台油田侏罗系头屯河组一段优质储层划分尚未明确等问题,依托岩心、薄片、测井、粒度分析等资料,采用沉积、成岩和裂缝发育特征耦合的方法来表征岩石物理相,实现了对优质储层的划分。结果表明,沉积相为辫状河三角洲,微相主要发育... 针对三台油田侏罗系头屯河组一段优质储层划分尚未明确等问题,依托岩心、薄片、测井、粒度分析等资料,采用沉积、成岩和裂缝发育特征耦合的方法来表征岩石物理相,实现了对优质储层的划分。结果表明,沉积相为辫状河三角洲,微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辫流坝、水下分流河道及前三角洲泥4种微相;识别出3种建设性成岩相(孔隙型胶结成岩相、绿泥石衬边弱溶蚀成岩相、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和2种破坏性成岩相(杂基充填成岩相和压嵌型致密成岩相);可见颗粒压碎裂缝,整体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小。遵循“相叠合”原则划分岩石物理相并预测优质储层分布:PF1对应Ⅰ类储层,物性最好,主要集中在台6—北10井区,建议在此布井;PF2对应Ⅱ类储层,物性较好,多分布在台60、北49、北83井周围,可作为下一步勘探区块;PF3对应Ⅲ类储层,储层物性一般,含砂率低,不宜考虑;PF4对应Ⅳ类储层,物性最差,为非储层。通过耦合沉积、成岩和裂缝发育特征进行优质储层预测,可为具有相同类型的储层研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相 沉积微相 成岩相 裂缝相 头屯河组 三台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型本科学生科技竞赛项目培育模式研究
9
作者 王捞捞 陈俊智 +3 位作者 郑晓东 冯建业 李圣军 刘逸锟 《石材》 2025年第6期147-149,共3页
本文以应用型本科的新疆工程学院为例,面对学校更名大学、硕士点申报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分析了当前学校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发现学生竞赛参与度低、学生积极性差、奖励机制不完善、竞赛梯队衔接难等诸多问题,针对以... 本文以应用型本科的新疆工程学院为例,面对学校更名大学、硕士点申报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分析了当前学校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发现学生竞赛参与度低、学生积极性差、奖励机制不完善、竞赛梯队衔接难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构建了应用型本科学生科技竞赛项目培育的新模式,以奖学金的评定为切入点,以竞赛成绩为导向,设计竞赛成绩的积分机制,引入“学习成绩+竞赛成绩”双重评价体系。以竞赛项目培育模式的革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助力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竞赛 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某低品位铜钼矿石浮选回收试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少平 李白英 +3 位作者 王锦柯 吝子岩 常治国 张伟光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4-259,共6页
新疆某低品位铜钼矿石中Cu、Mo品位分别为0.81%、0.02%,主要可回收矿物为黄铜矿和辉钼矿,脉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长石、石英、透辉石、透闪石和方解石等。为有效回收矿石中的铜和钼,针对矿石性质,采用混合浮选工艺开展选矿试验研究。通... 新疆某低品位铜钼矿石中Cu、Mo品位分别为0.81%、0.02%,主要可回收矿物为黄铜矿和辉钼矿,脉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长石、石英、透辉石、透闪石和方解石等。为有效回收矿石中的铜和钼,针对矿石性质,采用混合浮选工艺开展选矿试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适宜的粗选条件为磨矿细度-0.074 mm占60%,石灰用量500 g/t,六偏磷酸钠用量30 g/t,组合捕收剂总用量60 g/t(丁基黄药与Z-200质量比1∶1),2^(#)油用量15 g/t。在此基础上,采用“1次混浮粗选,3次空白精选,3次扫选”的闭路浮选工艺流程处理矿石,最终可获得Cu品位25.16%、Cu回收率94.02%、Mo品位0.59%、Mo回收率90.21%的铜钼混浮精矿,较好地实现了低品位铜钼矿石中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钼矿石 低品位 混合浮选 综合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灾变时期气囊密闭技术的研究与优化
11
作者 王悦 荆亚东 +1 位作者 李峰 王光昊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178-182,共5页
为探究气囊密闭工艺在矿井发生灾变过程中的密闭工艺效果,以唐山开滦实验巷道为工程条件,运用Fluent数值软件,结合快速气囊密技术,研究了不同火灾发展阶段下灾区爆炸危险气体的变动特性以及运移规律,分析了快速气囊密闭的工艺效果,并针... 为探究气囊密闭工艺在矿井发生灾变过程中的密闭工艺效果,以唐山开滦实验巷道为工程条件,运用Fluent数值软件,结合快速气囊密技术,研究了不同火灾发展阶段下灾区爆炸危险气体的变动特性以及运移规律,分析了快速气囊密闭的工艺效果,并针对现有工艺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设计。结果表明:灾区内上隅角CH_(4)浓度最高,气囊密闭具有封堵速度快、气密性好的特性,能在5 min内完成巷道的完全封堵,漏风率控制在5%以内,同时快速气囊密闭使得通风量急剧减少,CH_(4)积聚速度变快,氧气扩散较慢,未形成爆炸危险区域。利用PLC控制方式和远程遥控手段优化现有气囊密闭工艺,实现了远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火灾 快速气囊密闭 瓦斯防爆 气体运移 远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覆岩卸压瓦斯运储通道属性参数拓扑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鹏翔 卓日升 +5 位作者 李树刚 林海飞 常泽晨 贾永勇 金权 刘元嘉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9,共15页
煤矿日益加剧的高强度开采过程中,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着覆岩裂隙的空间分布特征。覆岩裂隙分布的特征对于解放层开采中的瓦斯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开展多组二维物理相似模拟试验,探究了不同开采条件下(开采高度、推进速度、关键... 煤矿日益加剧的高强度开采过程中,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着覆岩裂隙的空间分布特征。覆岩裂隙分布的特征对于解放层开采中的瓦斯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开展多组二维物理相似模拟试验,探究了不同开采条件下(开采高度、推进速度、关键层层位、煤层倾角)覆岩裂隙网络分布特征及卸压瓦斯运储通道的属性参数,得到了几何参数、裂隙参数的拓扑干系网络。基于复杂网络演化理论可以简化现实干系的拓扑变换,并结合复杂网络特征参数分析运储通道干系结构和因素节点的演化特征,实现了覆岩裂隙网络干系影响因素的定量描述,建立了卸压瓦斯运储通道网络干系结构矩阵及模型。结果表明:卸压瓦斯运储通道的发育范围、贯通度以及分形维数均随着采高、关键层层位及煤层倾角增大而不断扩大;随着推进速度的加快,发育范围却呈现减小的趋势。采高的增加对离层量影响最大,6 m采高相较于4 m时增幅达到146.9%。破断裂隙密度的变化主要受煤层倾角影响,受推速的影响较小,将钻孔布置在高密度区域(破断裂隙密度>4.7条/m),可以有效起到瓦斯截留的作用。研究结果可进一步优化不同因素影响下瓦斯抽采钻孔的布置参数,提高瓦斯抽采效率,从而保证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对实现瓦斯精准绿色抽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卸压瓦斯 运储通道 属性参数 瓦斯抽采 拓扑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面瞬变电磁和无人机红外感知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探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颖 李涛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11-214,218,共5页
煤矿开采受隐蔽致灾因素影响易诱发矿山五大灾害,因此,需要对煤矿隐蔽致灾因素进行全面探测。为提高探测效率,本次研究在分析隐蔽致灾因素的基础上,对未来开采区域实物工作量进行布置,重点采用地面瞬变电磁和无人机载红外探头探测等高... 煤矿开采受隐蔽致灾因素影响易诱发矿山五大灾害,因此,需要对煤矿隐蔽致灾因素进行全面探测。为提高探测效率,本次研究在分析隐蔽致灾因素的基础上,对未来开采区域实物工作量进行布置,重点采用地面瞬变电磁和无人机载红外探头探测等高效率技术和补充测试方法对采空区和隐伏火区进行探测。探测结果表明:未来开采区域地面瞬变电磁查明了13处低阻异常,共计19.93万m^(2)。井田范围温度介于-24~8℃之间,其中,高温区域主要分布于测区西部区域和西北和西南周边区域,结合实地考察未发现潜在火区。本次研究为相关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探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 无人机 隐蔽致灾 采空区 火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化学在黄铜矿浮选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姚钰昀 付博 +4 位作者 张晨阳 王锦柯 赵刘闯 李少平 孙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35-4150,共16页
铜作为战略关键金属,在国民经济与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黄铜矿是其重要来源。浮选技术作为黄铜矿分选的关键技术,其药剂的创新对推动选矿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从矿物晶体化学、固体物理及配位化学等微观视角深入探... 铜作为战略关键金属,在国民经济与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黄铜矿是其重要来源。浮选技术作为黄铜矿分选的关键技术,其药剂的创新对推动选矿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从矿物晶体化学、固体物理及配位化学等微观视角深入探究药剂与黄铜矿的相互作用机制,成为浮选分离基础研究的核心内容。随着高性能计算与AI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化学为矿物浮选行为研究提供了强大工具。本文聚焦于黄铜矿浮选体系,概述了新型捕收剂与抑制剂的应用进展,并阐述了计算化学在浮选药剂设计、矿物晶体及表界面结构解析、药剂界面作用机制探索中的最新成果。在黄铜矿计算模拟中,模型构建与方法参数设定至关重要,需特别关注矿物的磁性与强关联性,常采用反铁磁性与Hubbard U修正进行设置,参数需针对具体体系进行优化。此外,计算时需矿物表面的非理想性与荷电特性要求进行电荷补偿。当前研究多集中于静态结构模拟,缺乏动态界面效应考量。未来,应发展高精度计算方法,如针对强关联体系的方法并通过系统测试优化模型与参数,以更精准地模拟带电缺陷体系。同时,结合机器学习技术,构建高精度大体系界面力场模型,实现黄铜矿复杂表界面体系的高精度分子动力学模拟,为铜矿资源的高效、清洁、精细化利用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化学 浮选 界面 黄铜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位化学在金属氧化矿浮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5
作者 张晨阳 姚钰昀 +2 位作者 孙伟 陈建华 朱阳戈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9期134-142,共9页
综述了配位化学在金属氧化矿浮选过程中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配位化学理论在金属氧化矿浮选界面作用机理中的应用。浮选是通过捕收剂/抑制剂等药剂分子强化不同矿物表面的亲/疏水性差异,借助气泡实现疏水矿物和亲水矿物选择性... 综述了配位化学在金属氧化矿浮选过程中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配位化学理论在金属氧化矿浮选界面作用机理中的应用。浮选是通过捕收剂/抑制剂等药剂分子强化不同矿物表面的亲/疏水性差异,借助气泡实现疏水矿物和亲水矿物选择性分离的界面物理化学过程。浮选体系中矿物晶体表面、浮选药剂及水分子均具有显著的配位特征,配体药剂分子与表面活性金属离子在空间结构和化学性质上的匹配,是现代配位化学中高精度“分子识别”的关键原则。同时,现代配位化学还包括配体(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氢键作用、静电作用及范德华作用等非传统的超分子作用(非共价键作用)。因此,本文提出界面配位作用是金属氧化矿物浮选界面过程的本质规律之一。界面配位作用是发生在原子、分子层次的微界面物理化学过程,界面配位化学精细调控研究对于实现复杂低品位金属氧化矿物的深度强化分选至关重要。本文从矿物表面金属离子的配位、表面水化配位,金属离子在水化表面预配位及浮选药剂预组装配位对典型金属氧化矿物的浮选配位化学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未来浮选配位化学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前景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化学 矿物浮选 金属氧化矿 浮选机理 界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化学在方铅矿浮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6
作者 姚钰昀 付博 +2 位作者 张晨阳 陈建华 孙伟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9期121-133,共13页
铅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其赋存矿物方铅矿分离回收至关重要,浮选法是分离方铅矿最重要的方法。量子化学以其独特的微观视角,为方铅矿浮选分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随着高性能计算和AI技术的飞速发展,量子化学已成为矿物浮选研究不可或缺的工... 铅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其赋存矿物方铅矿分离回收至关重要,浮选法是分离方铅矿最重要的方法。量子化学以其独特的微观视角,为方铅矿浮选分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随着高性能计算和AI技术的飞速发展,量子化学已成为矿物浮选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深入探讨了量子化学在方铅矿浮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通过矿物晶体化学、固体物理及配位化学等多维度分析,探讨了新型捕收剂与抑制剂在浮选分离中的应用效果,并展示了量子化学在浮选药剂设计、矿物表面特性研究及药剂-矿物界面作用机制方面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准确构建初始模型与科学设置计算参数在量子化学计算中的重要性。展望未来,随着AI技术的赋能,量子化学将在方铅矿浮选体系研究中发挥更加广泛而重要的作用。基于AI机器学习的低标度和线性标度量子化学方法的发展及应用,能够对更大的矿物-药剂体系进行准确的计算模拟;此外,结合机器学习能够进一步发展基于量子化学的高精度深度势分子动力学力场,能够对复杂溶液体系进行高精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从而更加准确描述药剂与方铅矿作用的动态过程,为铅矿资源的高效、清洁、精细化利用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浮选 机理 方铅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自然电场物理模拟研究
17
作者 王子怡 向旻 高强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期161-167,共7页
为了厘清自然电位法监测中岩土种类、含水率、坡度角在滑坡产生前的响应规律,研究了各因素作用下模拟滑坡时自然电位曲线的变化特征,通过厘清单因素、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前提下滑坡产生前后自然电位如何变化,总结出实验条件下滑坡的自然... 为了厘清自然电位法监测中岩土种类、含水率、坡度角在滑坡产生前的响应规律,研究了各因素作用下模拟滑坡时自然电位曲线的变化特征,通过厘清单因素、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前提下滑坡产生前后自然电位如何变化,总结出实验条件下滑坡的自然电位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采用自然电位法预测滑坡时与其自然电位数值无关,只与自然电位变化率有关;不同岩土类型和坡度角在发生滑坡之前自然电位信号值会升高,升高速率越大发生滑坡的严重程度越高;不同含水率实验在滑坡产生之前自然电位信号值会降低,且滑动前自然电位信号降低速率越快发生滑坡的严重程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电场 地质灾害预测 含水率 坡度角 岩土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项目教学法在选矿厂设计课程中的改革与探索
18
作者 赵刘闯 谢广元 +2 位作者 王锦柯 杨长德 李少平 《石材》 2024年第7期81-83,107,共4页
针对工程教育背景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传统学科本科生培养面临的挑战,《选矿厂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亟待改革创新。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选矿厂设计》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提出《选矿厂设计》项目... 针对工程教育背景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传统学科本科生培养面临的挑战,《选矿厂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亟待改革创新。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选矿厂设计》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提出《选矿厂设计》项目式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通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过程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深入改革每一章节的项目式教学,在《选矿厂设计》课程中,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中得到了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矿厂设计 项目式教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岭石浮选分离研究进展
19
作者 付博 刘欢 +3 位作者 李雪薇 王锦柯 叶尔生·扎玛什 苏振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384-389,共6页
高岭石作为常见的伴生黏土矿物,因其独特的吸附特性会干扰浮选分离的效果,因此,研究高岭石浮选表面作用机理和不同高岭石体系的浮选分离对改善目的矿物浮选效果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者针对高岭石的最新研究,详细阐述了组合捕收剂... 高岭石作为常见的伴生黏土矿物,因其独特的吸附特性会干扰浮选分离的效果,因此,研究高岭石浮选表面作用机理和不同高岭石体系的浮选分离对改善目的矿物浮选效果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者针对高岭石的最新研究,详细阐述了组合捕收剂协同增效的具体机制和原理,主要从煤系及非煤系高岭石的分选方面分别展开。针对浮选药剂在不同高岭石体系中的应用,系统研究高岭石表面与水分子及药剂的作用。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建立理论计算与分析表征相结合的捕收剂间协同增效机制研究平台,发展新的分析表征技术,加强药剂间促溶、促分散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建立对应的构效关系,并使用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本文研究将对高岭石与目的矿物浮选分离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石 浮选 界面作用 水化 脱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倾角综采面跨采岩巷分区域加固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晓川 陈俊智 +1 位作者 王捞捞 杨长德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29,共5页
以众维煤业大倾角综采面跨采岩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方法,分析了大倾角采场底板应力传播路径及采动影响规律,将试验巷道分为弱采动影响区和强采动影响区,其中弱采动影响区包括采空区下端部工作面侧20 m以外... 以众维煤业大倾角综采面跨采岩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方法,分析了大倾角采场底板应力传播路径及采动影响规律,将试验巷道分为弱采动影响区和强采动影响区,其中弱采动影响区包括采空区下端部工作面侧20 m以外的上部车场,强采动影响区包括弱采动影响区之外的上部车场和整条二采区回风平硐,据此开发了大倾角综采面跨采岩巷分区域加固技术,并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跨采岩巷围岩控制效果良好,可为类似矿井的巷道支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综采面 跨采岩巷 分区域加固 锚杆索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