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遥感的山地景观健康诊断及格局演变研究——以新疆天山自然遗产地喀拉峻-库尔德宁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韩鑫 胡江玲 +1 位作者 刘传胜 王心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6451-6465,共15页
基于1977、1990、1997、2013和2017年5期Landsat和Sentinel-2遥感影像,以监督分类的结果和景观格局指数为基础,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构建了适于干旱区山地类自然遗产地的景观健康诊断体系,通过区域网格分析和空间插值等方... 基于1977、1990、1997、2013和2017年5期Landsat和Sentinel-2遥感影像,以监督分类的结果和景观格局指数为基础,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构建了适于干旱区山地类自然遗产地的景观健康诊断体系,通过区域网格分析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对新疆天山自然遗产地喀拉峻-库尔德宁区域景观健康状况进行诊断,实现了对范围内各处景观状态的诊断,并结合无人机正射影像对诊断结果进行验证,既丰富了景观生态健康方向的研究,又为自然遗产地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估、保护与管理等提供技术方法的支撑和实际应用案例。研究结果表明:40年间冰雪、水体、针阔混交林景观缩减严重,裸地占比年变化率高达62.54%,扩张明显;研究区除1997年景观健康等级为较差外,其余年份景观健康均为一般;40年来研究区北部的景观健康状况要比南部好,同时应将零星分布的健康等级为较差、极差的区域作为今后保护工作的重点对象和典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健康诊断 景观健康格局演变 景观指数 新疆天山自然遗产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的新疆某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研究
2
作者 李潇然 任璇 +3 位作者 唐梦迎 夏倩柔 陈丽 常梦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6期50-52,143,共4页
以新疆某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MODIS NDVI数据,结合DEM引入地形位指数,分析研究区2011—2020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在这10年间趋于改善,且以轻微改善为主;各年度植被盖度均值由0.4293增长至0.5292;就... 以新疆某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MODIS NDVI数据,结合DEM引入地形位指数,分析研究区2011—2020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在这10年间趋于改善,且以轻微改善为主;各年度植被盖度均值由0.4293增长至0.5292;就地形因素而言,植被盖度随地形复杂程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当地势复杂程度高于某一阈值时,植被盖度出现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NDVI 地形位指数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秆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固定作用
3
作者 文方 廖娜 +2 位作者 王娜 靳静 姚义强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5-233,共9页
【目的】探究棉秆生物炭对重金属Cd^(2+)的吸附和固定作用潜力。【方法】以新疆典型的农业废弃物棉花秸秆为原料,分别在500、600和700℃热解温度下制备棉秆炭(BC500、BC600和BC700),进行吸附和钝化试验。【结果】Cd^(2+)初始浓度为100 m... 【目的】探究棉秆生物炭对重金属Cd^(2+)的吸附和固定作用潜力。【方法】以新疆典型的农业废弃物棉花秸秆为原料,分别在500、600和700℃热解温度下制备棉秆炭(BC500、BC600和BC700),进行吸附和钝化试验。【结果】Cd^(2+)初始浓度为100 mg/L时,BC500、BC600和BC700对Cd^(2+)的吸附量分别达到10.47、9.72和11.96 mg/g。不同热解温度棉秆生物炭对Cd^(2+)的动力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吸附模型。不同热解温度棉秆生物炭中吸附的Cd^(2+)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存在,比例达到77.74%~82.09%;其次是可交换态和不可利用态,比例分别为12.14%~14.95%和5.62%~6.75%。与对照相比,添加不同热解温度棉秆生物炭使得土壤中Cd^(2+)的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组分比例分别平均降低24.29%和6.52%;碳酸盐结合态和不可利用态组分比例分别平均增加22.49%和8.32%。【结论】棉秆生物炭对Cd^(2+)具有较强的吸附潜力,施用于土壤中可有效降低土壤中Cd^(2+)的生物可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秆生物炭 Cd^(2+) 吸附 固定 重金属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过硫酸钠原位修复浅层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郭拉娣 文方 +4 位作者 曾琪静 丁丽 李敏 陈平 努扎艾提·艾比布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16-919,共4页
以过硫酸钠为氧化剂,硫酸亚铁为活化剂,通过箱体实验,结合农业滴灌技术,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浅层石油烃(TPH)污染土壤,考察修复过程中土壤TPH、含水率、电导率、pH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硫酸亚铁活化过硫酸钠对土壤中TPH具有较好的去除作用... 以过硫酸钠为氧化剂,硫酸亚铁为活化剂,通过箱体实验,结合农业滴灌技术,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浅层石油烃(TPH)污染土壤,考察修复过程中土壤TPH、含水率、电导率、pH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硫酸亚铁活化过硫酸钠对土壤中TPH具有较好的去除作用,通过40d的原位修复处理,表层土和中层土中的TPH去除率分别达到44.6%、44.1%;修复过程中,表层土含水率、电导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层土含水率、电导率则先上升后波动变化,表层土、中层土pH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TPH与含水率、电导率、pH间均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化学氧化 滴灌技术 土壤修复 石油烃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萃取方法测定污染土壤中石油类含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拉娣 文方 +1 位作者 曾琪静 廖娜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94-297,共4页
以石油污染土壤为测试样品,采用索氏提取法、超声法萃取法、加速溶剂萃取法和振荡萃取法进行处理,利用红外测油仪进行石油类定量分析。通过对比4种萃取方法的提取效果,结合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确定相对更适宜测定污染土壤中石油类含量的... 以石油污染土壤为测试样品,采用索氏提取法、超声法萃取法、加速溶剂萃取法和振荡萃取法进行处理,利用红外测油仪进行石油类定量分析。通过对比4种萃取方法的提取效果,结合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确定相对更适宜测定污染土壤中石油类含量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4种萃取方法测得的土壤中石油类含量范围为26.57~29.93 mg/g,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3.49%~11.19%。加速溶剂萃取法与索氏提取法稳定性较好,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49%和4.17%,超声法萃取效果最好,但稳定性稍差,相对标准偏差为9.70%。综合考虑萃取效果、实验效率、实验稳定性等因素,首推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法进行土壤石油类测定,其次是索氏提取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类 索氏提取法 超声萃取法 加速溶剂萃取法 振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修复石油烃及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洁 王健 俞音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3-191,共9页
在石油开采、运输、储存等过程中,原油及其制品进入土壤,会导致土壤污染。生物炭具有高吸附能力、高比表面积、高微孔率和离子交换能力等特性,可以通过化学或物理作用吸附土壤中的污染物;生物炭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使其丰度变化... 在石油开采、运输、储存等过程中,原油及其制品进入土壤,会导致土壤污染。生物炭具有高吸附能力、高比表面积、高微孔率和离子交换能力等特性,可以通过化学或物理作用吸附土壤中的污染物;生物炭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使其丰度变化,从而促进土壤中石油烃及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对生物炭的生产及特性、去除土壤中石油烃及多环芳烃机理、与生物炭环境应用相关的动力学研究和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对生物炭修复油污污染土壤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石油土壤污染 修复 吸附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业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海潇 夏倩柔 +4 位作者 韩鑫 易鸳鸯 任璇 祖力克尔江 邢瀚晨 《种子科技》 2020年第18期36-37,共2页
农业污染已成为全国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解决农业污染问题能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保障农业经济贸易稳定发展。从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应对措施3个方面对不同区域的农业污染现状进行总结... 农业污染已成为全国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解决农业污染问题能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保障农业经济贸易稳定发展。从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应对措施3个方面对不同区域的农业污染现状进行总结,以期对加强区域污染治理防控、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及提升人类居住环境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污染 研究进展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壳的改性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研究
8
作者 邢月 陈丽 张雯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5-11,23,共8页
以亚甲基蓝为研究对象,利用改性前后核桃壳对其吸附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亚甲基蓝溶液初始浓度及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比较了改性前后核桃壳的吸附性能,并拟合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核... 以亚甲基蓝为研究对象,利用改性前后核桃壳对其吸附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亚甲基蓝溶液初始浓度及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比较了改性前后核桃壳的吸附性能,并拟合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核桃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可达95%以上,并且改性后的核桃壳吸附效果优于改性前。核桃壳及酸、碱改性核桃壳吸附亚甲基蓝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热改性核桃壳吸附亚甲基蓝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核桃壳及改性核桃壳吸附亚甲基蓝的过程均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本研究期望制得高效廉价的生物吸附剂,并为改性核桃壳用于处理印染废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壳 改性 吸附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吸附性能研究
9
作者 史小丽 丁丽 +1 位作者 李敏 张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6期61-63,共3页
在介绍茶叶改性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对茶叶吸附、去除水体物质、离子进行综述;介绍了温度、pH、初始浓度、茶叶投加量等茶叶吸附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通过扫描电镜、比表面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及热力学、动力学方程模... 在介绍茶叶改性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对茶叶吸附、去除水体物质、离子进行综述;介绍了温度、pH、初始浓度、茶叶投加量等茶叶吸附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通过扫描电镜、比表面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及热力学、动力学方程模型进行的吸附机理研究,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茶叶吸附性能的研究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吸附性能 影响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菌素菌渣有机肥对玉米土壤中耐药菌及相关抗性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婉琴 易鸳鸯 +3 位作者 彭小武 谢芳 顾美英 张志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3-1010,共8页
【目的】研究头孢菌素菌渣有机肥施用后对玉米农田土壤中耐药菌及相关抗性基因丰度的影响,为头孢菌素菌渣有机肥施用生物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菌渣有机肥(CK)、施用菌渣有机肥500 kg/667m^(2)(B_(1))、1000 kg/667m... 【目的】研究头孢菌素菌渣有机肥施用后对玉米农田土壤中耐药菌及相关抗性基因丰度的影响,为头孢菌素菌渣有机肥施用生物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菌渣有机肥(CK)、施用菌渣有机肥500 kg/667m^(2)(B_(1))、1000 kg/667m^(2)(B_(2))3个处理,分别采用可培养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分析各处理下玉米农田中耐药菌及相关抗性基因丰度变化。【结果】施用头孢菌素菌渣有机肥能显著提高玉米苗期和结果期土壤中细菌总数及苗期时头孢拉定耐药菌菌数。获得了主要抗生素耐药菌株41株,其中,头孢拉定耐药菌8株,分属于6个属。【结论】施用头孢菌素菌渣有机肥能显著提高玉米苗期土壤中各ARGs基因的相对丰度,但在结果期各处理间β-内酰胺类ARGs基因bla TEM相对丰度无显著影响,并对其它耐药基因无明显规律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菌素菌渣 玉米土壤 耐药菌 ARGs 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内陆城市污水DOM特征及尾水对河流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祁延明 程艳 +4 位作者 李琳 王悦 谢芳 摆晓虎 杨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7-95,共9页
文章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和荧光区域积分法,分析了某内陆河城市段3家典型制造企业、1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生化处理前后DOM变化、尾水入河后受纳河流DOM光谱特征。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污水和受纳河流水体DOM均存在类络氨酸荧... 文章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和荧光区域积分法,分析了某内陆河城市段3家典型制造企业、1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生化处理前后DOM变化、尾水入河后受纳河流DOM光谱特征。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污水和受纳河流水体DOM均存在类络氨酸荧光T峰、紫外类腐殖荧光A峰、类富里酸荧光C峰,污水T峰峰形较宽、最大荧光强度发射波长明显红移,表明了污水DOM含量更高、结构更复杂。荧光区域积分分析进一步得出,污水出水DOM含量明显低于进水,生化处理技术能较好去除有机污染物,但排污仍会对受纳河流产生消极影响,入河口处影响最大,会显著增加类蛋白含量,提高类腐殖质含量,上游几乎不受影响,下游影响主要集中在前50 m内,之后逐渐削弱,到1 km时河流DOM逐渐呈现原有状态。同时会改变河流DOM来源,产生较多近期自生源DOM。相关性结果表明,所有14个样点TOC、COD同总荧光区域积分标准体积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2)=0.7652,P<0.01;R^(2)=0.9365,P<0.01);单一型水体污水8个样点TOC、COD与类蛋白浓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2)=0.7499,P<0.01;R^(2)=0.9448,P<0.01);混合水体受纳河流6个样点TOC与类蛋白浓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2)=0.8101,P<0.01),COD与类蛋白浓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1),污水汇入会导致河流DOM组分更加复杂,增加河流水环境预测、监测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 受纳河流 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荧光区域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内陆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土壤DOM荧光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祁延明 程艳 +2 位作者 李琳 付仁君 别尔德别克·库布加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0-166,共7页
文章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和平行因子分析技术,识别并分析了西北地区皮里青河流域林地、耕地、草地及裸地4种典型利用类型土壤DOM特性,以期明晰该流域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DOM地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均存在紫外类腐殖质荧光... 文章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和平行因子分析技术,识别并分析了西北地区皮里青河流域林地、耕地、草地及裸地4种典型利用类型土壤DOM特性,以期明晰该流域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DOM地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均存在紫外类腐殖质荧光峰A、可见类富里酸荧光峰C、陆源腐殖质峰M,但强度有所不同。A、C、M峰荧光强度大小顺序均为林地>草地>耕地>裸地。所有样品DOM均由内外源共同产生,但是林地和裸地陆源特征更明显,林地腐殖化程度较高,并且存在更多的芳香性和疏水组分。研究发现,DOC和CDOM之间未出现相关性(P>0.5),FDOM和DOC之间存在低度正相关性(P<0.05,r2=0.22),FDOM和CDOM之间存在中等正相关性(P<0.05,r2=0.52)。5个荧光光谱特征参数获取到了2个主成分,PC1和PC2分别反映了DOM结构特性、来源特性。平行因子分析发现,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DOM均存在C1组分,与EEMs图结果相比,林地产生较明显红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内陆流域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特征 平行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矿区琵琶柴重金属富集特征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梦迎 夏楠 陈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93-1400,共8页
【目的】以卡拉麦里山南部露天煤矿区为例,分析荒漠优势植物琵琶柴和周边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富集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评价6种重金属Zn、Cu、Cr、Pb、Hg、As的污染状况并探究其来源。【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IS方法分析琵琶柴重金属... 【目的】以卡拉麦里山南部露天煤矿区为例,分析荒漠优势植物琵琶柴和周边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富集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评价6种重金属Zn、Cu、Cr、Pb、Hg、As的污染状况并探究其来源。【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IS方法分析琵琶柴重金属富集特征及空间分布关系,分析污染源评价潜在生态危险性。【结果】土壤样本Cr、Pb、As超标率大于70%,且均值都超过了昌吉州背景值,琵琶柴整株样本Hg超标率为23.08%,超标率均低于土壤,说明研究区琵琶柴受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小于土壤;琵琶柴中Hg的富集系数(3.658)远大于其他元素,表明琵琶柴对Hg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将琵琶柴作为矿区生态修复的优势植物进行重金属Hg的修复;除Pb外,其他元素滞留率均为正,说明在琵琶柴根部其都存在一定的耐受性;Zn、Cu主要来自地壳源,其他元素由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尤其Hg受矿区扰动影响较大且污染严重。潜在生态危险评价结果显示土壤和植物Zn、Cu、Cr、Pb、As 5种元素污染相对较轻,Hg污染较为严重,琵琶柴中Cu、Cr、As分布规律相似,可能具有同源性,琵琶柴As与土壤As空间分布相似,矿区内部和下风向是重金属污染严重的主要区域。【结论】研究区土壤中超标的元素在琵琶柴中含量较低,同时琵琶柴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可作为优势种进行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土壤 琵琶柴 重金属 富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LPUFF的“乌-昌-石”区域燃煤污染物扩散模拟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静 何静 +1 位作者 祝婕 蔺尾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63-1270,共8页
为了研究“乌-昌-石”区域燃煤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运用CALPUFF模型对区域消耗燃煤的工业企业源的不同污染因子的扩散进行模拟分析,得到SO2、NOx、PM2.5、PM10的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SO2、NOx、PM2.5、PM10四种污染因子的扩散均有着明... 为了研究“乌-昌-石”区域燃煤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运用CALPUFF模型对区域消耗燃煤的工业企业源的不同污染因子的扩散进行模拟分析,得到SO2、NOx、PM2.5、PM10的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SO2、NOx、PM2.5、PM10四种污染因子的扩散均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差异,采暖季(1月)污染物的扩散面积较大,且浓度较高,非采暖季(6月)污染物的扩散面积较小;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浓度较高的区域分布在昌吉洲的阜康市和乌鲁木齐市的米东区、新市区等地,石河子、五家渠和沙湾县的浓度相对较低。污染物对区域浓度的贡献不仅与污染物排放量相关,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PUFF模型 “乌-昌-石”区域 燃煤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红霉素菌渣有机肥对大豆土壤中耐药菌及相关抗性基因的影响
15
作者 易鸳鸯 谢芳 +3 位作者 田世英 张志东 顾美英 彭小武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4-431,共8页
【目的】研究硫红霉素菌渣有机肥施用后对大豆农田土壤中耐药菌及相关抗性基因丰度的影响,为硫红霉素菌渣有机肥施用生物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测不同菌渣有机肥施用量下,大豆不同生长时期土壤中耐药细菌的数量和种类,并... 【目的】研究硫红霉素菌渣有机肥施用后对大豆农田土壤中耐药菌及相关抗性基因丰度的影响,为硫红霉素菌渣有机肥施用生物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测不同菌渣有机肥施用量下,大豆不同生长时期土壤中耐药细菌的数量和种类,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相关抗性基因(ARGs)污染水平,分析菌渣有机肥施用对耐药菌及相关抗性基因的影响。【结果】大豆苗期土壤中各类细菌数量大于结果期,苗期样品中土壤细菌总数、硫红霉素抗性菌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青霉素、头孢拉定抗性菌株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在结果期样品中,施加了硫红霉素药渣有机肥的土壤中各类菌落总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所获得14株硫红霉素耐药菌菌株分布于11个菌属,其中假节杆菌属、芽胞杆菌属、类谷氨酸杆菌属菌株数占总菌株数的比例最高,25株青霉素耐药菌菌株分布于7个菌属,其中链霉菌属菌株数最高。12株头孢拉定耐药菌分布于5个菌属,其中假单胞菌属菌株数占比例达到50.00%。施用硫红霉素菌渣有机肥对土壤中常见ARGs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显著。【结论】硫红霉素菌渣有机肥施用后对作物土壤中ARGs水平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红霉素菌渣 大豆土壤 耐药菌 ARGs 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剂配比及投加方式对Na2S2O8/FeSO4/CA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丁丽 曾琪静 +2 位作者 文方 陈勇 郭拉娣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40-1542,1547,共4页
以过硫酸钠/硫酸亚铁/柠檬酸(Na2S2O8/FeSO4/CA)化学氧化体系为处理方法,研究了不同药剂配比和氧化剂投加方式(一次性投加和序批式投加)对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TPH)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Fe^2+活化过硫酸钠氧化可以有效去除土壤... 以过硫酸钠/硫酸亚铁/柠檬酸(Na2S2O8/FeSO4/CA)化学氧化体系为处理方法,研究了不同药剂配比和氧化剂投加方式(一次性投加和序批式投加)对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TPH)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Fe^2+活化过硫酸钠氧化可以有效去除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当Na2S2O8/FeSO4/CA摩尔比为4∶1∶1时,TPH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为53.90%;过硫酸钠一次性投加的TPH降解效率(49.34%)高于两次投加的TPH降解效率(20.81%)和三次投加的TPH降解效率(6.24%),表明一次性投加氧化剂对TPH的降解效果优于序批式投加的降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类污染物 过硫酸钠 药剂配比 投加方式 降解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2和NO_2在高岭石表面的反应和协同效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静 朱洪飞 +3 位作者 何静 蔺尾燕 祝婕 邓文叶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共5页
高岭石是一种含铝的层状硅酸盐矿物,研究大气中常见的气体在其表面的非均相反应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揭示大气环境中化学反应过程。文章采用自行搭建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光谱(DRIFTS)检测系统,考察了在干态和湿态条件下... 高岭石是一种含铝的层状硅酸盐矿物,研究大气中常见的气体在其表面的非均相反应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揭示大气环境中化学反应过程。文章采用自行搭建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光谱(DRIFTS)检测系统,考察了在干态和湿态条件下,对照SO_2和NO_2分别在高岭石颗粒物表面发生的非均相反应过程,以及SO_2和NO_2协同反应效应。实验结果表明,SO_2与高岭石颗粒物的非均相反应均较弱,仅在干态下检测到亚硫酸盐物种,并且存在较大的CO_2的红外吸收峰。NO_2在干态和湿态条件下均检出了硝酸盐物种,适宜的湿度有利于硝酸盐的生成。在SO_2和NO_2共同与高岭石反应的过程中,发现四氧化二氮(N_2O_4)取代了亚硝酸盐成为反应的中间体,同时亚硫酸盐被氧化为硫酸盐。SO_2和NO_2在高岭石颗粒物表面的反应中相互影响,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光谱(DRIFTS) SO2 NO2 高岭石颗粒物 非均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冻融土壤入渗参数的多元线性预报模型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枭萌 顾宗斌 +2 位作者 文方 孜叶尔迭 曾琪静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8-163,共6页
以土壤水动力学、冻土物理学、统计学等理论为基础,研究新疆典型干旱区细土平原与沙漠交错带的冻融土壤水热迁移规律,分析不同深度土层在冻结期、融化期的水热变化特征,探明研究区冻融土壤的水分入渗规律及影响因素,以期建立季节性冻融... 以土壤水动力学、冻土物理学、统计学等理论为基础,研究新疆典型干旱区细土平原与沙漠交错带的冻融土壤水热迁移规律,分析不同深度土层在冻结期、融化期的水热变化特征,探明研究区冻融土壤的水分入渗规律及影响因素,以期建立季节性冻融土壤入渗参数的多元线性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冻结融化过程中,深层土壤的液态含水率在冻融过程中基本不随环境温度升降发生变化,各层土壤的液态含水率、温度均与环境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冻结期相比融化期在初期短时间内渗入水量较大,达到稳定入渗所需要的时间较短;从冻结期到融化期,随着土壤中冻结水含量减少,未冻水含量增加,土壤的饱和导水率随之变大;土壤入渗能力主要与环境温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等因素有关,并得出研究区冻融土壤的入渗能力预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土壤 土壤温度 土壤液态含水率 土壤入渗参数 多元线性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2018年夏季降雨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祝婕 张健 +4 位作者 孟永霞 蔺尾燕 杨静 何静 邓文叶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19,23,共5页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初步研究乌鲁木齐2018年夏季雨水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解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表明,6月降水中的DOM分子量相对较小,7月雨水样品中的腐殖化程度较高,6月、7月雨水样品中DOM...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初步研究乌鲁木齐2018年夏季雨水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解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表明,6月降水中的DOM分子量相对较小,7月雨水样品中的腐殖化程度较高,6月、7月雨水样品中DOM的胡敏酸的含量比富里酸含量大,夏季雨水样品DOM中有机物分子缩合程度较高。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6月、8月雨水样品腐殖酸荧光峰是雨水荧光的主要贡献者,7月雨水样品类色氨酸荧光峰是雨水荧光的主要贡献者,夏季雨水紫外光区类腐殖质占优,腐殖化组分中稳定组分含量较小,降水样品中的DOM既有陆源输入,也受到微生物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 乌鲁木齐 溶解性有机质 紫外可见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夏、冬降水中溶解性有机质光谱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祝婕 蔺尾燕 +3 位作者 杨静 何静 邓文叶 马俊英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0期273-280,共8页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乌鲁木齐夏季降水、冬季降雪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运用后向轨迹模型对DOM来源进行解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降雪样品中的DOM分子量相对较低,夏季降水样品中DOM胡敏酸的含量比富...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乌鲁木齐夏季降水、冬季降雪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运用后向轨迹模型对DOM来源进行解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降雪样品中的DOM分子量相对较低,夏季降水样品中DOM胡敏酸的含量比富里酸含量大,冬季降雪样品中相反;夏季降水样品中腐殖化程度低于冬季降雪,冬季样品中DOM的有机物分子缩合程度较低。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DOM主要由生物活动产生,腐殖化程度较弱,类腐殖质和类蛋白质贡献均有,DOM来源既有陆源输入,也受到微生物活动的影响,腐殖组分发育程度较低。后向轨迹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高度乌鲁木齐夏季降水来源基本相同,主要来自西西伯利亚长距离传输和哈萨克斯坦楚河—萨雷苏盆地长距离传输。降雪100 m处的气流主要来自准格尔盆地短距离传输,500、1000 m处的气流主要来自西西伯利亚长距离传输和天山山脉中段距离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降水 溶解性有机质 紫外可见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 后向轨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