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曝气脱硫技术在新疆油田含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严忠 庄术艺 +2 位作者 马晓峰 黄连华 杨晓红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5期540-544,共5页
针对油田污水中含有可溶性硫化物,通过引入射流曝气装置,寻找到一种效果好的除硫技术。现场试验数据显示,在1#反应缓冲罐进口水中,硫化物质量浓度变化不大(5~8mg/L)的情况下,出口水中硫化物质量浓度由原先的5~7mg/L下降到0.... 针对油田污水中含有可溶性硫化物,通过引入射流曝气装置,寻找到一种效果好的除硫技术。现场试验数据显示,在1#反应缓冲罐进口水中,硫化物质量浓度变化不大(5~8mg/L)的情况下,出口水中硫化物质量浓度由原先的5~7mg/L下降到0.2~0.6mg/L;罐顶部空气中H2S质量浓度由原来的10~40mg/m3下降到0~5mg/m3。由于在处理环节中引入了气浮作用,相应降低了反应缓冲罐出口水中含油量,加快了反应罐中污泥的沉降速度,在相同条件下对处理水的悬浮物和含油量达标有一定的改善。该装置将气浮工艺引入到目前以沉降工艺为主的原油污水处理流程中,是对目前新疆油田原油污水处理原理和技术的一次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曝气含油污水 可溶性硫化物 脱硫化氢 油田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上二叠统下乌尔禾组河控型扇三角洲沉积 被引量:21
2
作者 朱水桥 肖春林 +3 位作者 饶政 旷红伟 邢凤存 高振中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71-482,共12页
从岩心、薄片等实际资料着手,结合EMI成像测井等现代技术研究,认为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上二叠统下乌尔禾组属河控型扇三角洲相沉积,并识别出2种亚相和9种微相:2种亚相是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9种微相是辫状河道沉积、... 从岩心、薄片等实际资料着手,结合EMI成像测井等现代技术研究,认为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上二叠统下乌尔禾组属河控型扇三角洲相沉积,并识别出2种亚相和9种微相:2种亚相是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9种微相是辫状河道沉积、漫流沉积、泥石流沉积、筛滤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水下天然堤沉积、碎屑流沉积及颗粒流沉积。同时,以成像测井资料为主要依据,结合岩石粒度及成分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下乌尔禾组5个时期的物源方向不尽一致,表现为从早到晚,由第5亚期至第1亚期,物源方向由以西南方向为主,逐渐变为以西北为主。与物源变化相对应,沉积相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本文在对沉积相进行详尽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解剖了克拉玛依油田上二叠统下乌尔禾组的沉积微相特征,阐明了沉积相的展布和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控型扇三角洲 沉积相 演化 上二叠统 下乌尔禾组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C-HED网络和骨架提取的岩心图像边缘检测
3
作者 潘少伟 杨怡婷 +2 位作者 尚娅敏 郭智 蔡文斌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7,共11页
整体嵌套边缘检测(holistically-nested edge detection,HED)网络是目前图像边缘检测领域内一种应用广泛且性能良好的深度网络模型,但存在图像检测边缘缺失、冗余和模糊不清等不足。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扩张卷积(dilated convolution,DC... 整体嵌套边缘检测(holistically-nested edge detection,HED)网络是目前图像边缘检测领域内一种应用广泛且性能良好的深度网络模型,但存在图像检测边缘缺失、冗余和模糊不清等不足。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扩张卷积(dilated convolution,DC)结合HED网络的深度网络模型DC-HED。首先,去除原HED网络最后两层的池化层以进一步保留图像边缘信息;再加入扩张卷积来扩大感受野,更好地还原图像边缘细节,重新设计DC-HED网络。之后利用Zhang-Suen算法对其图像边缘检测结果进行骨架提取。把DC-HED网络和骨架提取应用于中国陕北地区S油田不同岩心铸体薄片图像(简称岩心图像)的边缘检测中,获得较好的试验效果。结果表明:相比已有文献中方法、传统Canny算子、传统Sobel算子和原HED网络,DC-HED网络检测获得的图像边缘更完整,连通性更好;DC-HED网络测试得到的均方误差、结构相似性和峰值信噪比分别为0.1106、0.7997和9.5611,与前面几种方法相比,均有较大幅度的改善。最后将图像骨架提取方法应用于已获得的图像边缘中,剔除了杂乱的图像边缘信息,可得到清晰连续的图像边缘中心轮廓线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铸体薄片图像 边缘检测 岩心数字化 HED网络 扩张卷积 骨架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特征及控藏效应 被引量:3
4
作者 薛煜恒 李坤 +3 位作者 尚娅敏 陈秋佟 盛烈豪 刘建斌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9,共9页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运用构造剖面复原、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演化特征及控藏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具有明显东、西分区、分带特征...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运用构造剖面复原、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演化特征及控藏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具有明显东、西分区、分带特征。平面上,东部发育3组方向主干伸展断裂,NNE向为主,NE向及近NS向次之,西部发育2组方向主干伸展断裂,NE向为主,NNE向次之;剖面上东部以多米诺式斜列构造样式为主,西部以同向断阶为主;自西向东可分为5个断阶带,东部发育2个反向断裂带,西部发育3个同向断裂带。②研究区断裂体系经历了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坳陷反转期以及区域沉降期4个演化阶段,断裂活动性表现出“东部为早强晚弱、西部为早弱晚强”差异演化特征。③研究区发育东部反向断槽-局部自圈油气藏和西部顺向断阶-岩性尖灭油气藏,其中东部的油气藏为双源供烃,是油气富集有利区,尤其是F2和F3断裂活动性强、断距较大,所控圈闭的面积和高度大,在平湖组富油、花港组下段富气,是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裂 断裂活动性 双源供烃 断裂控藏 反向断槽-局部自圈油气藏 顺向断阶-岩性尖灭油气藏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上组流动单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沈勇伟 徐恒 +2 位作者 张春光 陈秀英 王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55,共3页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上组为一断块油藏,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针对该区冲积扇~扇三角洲相砂体的组合特点及分层对比方案,通过应用孔隙几何学方法及流动带指标,对克上组储层进行了流动单元分类与评价,解决了储层评价的难题。该区流...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上组为一断块油藏,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针对该区冲积扇~扇三角洲相砂体的组合特点及分层对比方案,通过应用孔隙几何学方法及流动带指标,对克上组储层进行了流动单元分类与评价,解决了储层评价的难题。该区流动单元分布特征明显有别于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流动单元分布的一般特征,工区发育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和Ⅴ类流动单元,各类流动单元呈现渐变拼接关系,各类流动单元依次出现。高级别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工区中部,工区西南部和工区南部的流动单元级别相对较低。流动单元研究成果对油藏滚动勘探开发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油藏 流动单元 连通体 渗流屏障 FZI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J_1b^5储层测井精细解释模型 被引量:6
6
作者 陶佳丽 秦启荣 +3 位作者 林军 袁述武 李伟伟 邓晨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5期597-601,共5页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五区八道湾组J1b5储层油水分布复杂、测井资料解释难度较大、测井解释符合率偏低等问题,研究了该区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两两之间的关系;采用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建立了该区泥质质量分数计算模型、孔隙度和...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五区八道湾组J1b5储层油水分布复杂、测井资料解释难度较大、测井解释符合率偏低等问题,研究了该区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两两之间的关系;采用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建立了该区泥质质量分数计算模型、孔隙度和渗透率解释模型,根据储层特点建立了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模型经验证均具有较高精度;结合试油层段孔隙度-电阻率交会关系,建立了五区八道湾组储层的解释标准。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储层测井精细解释的准确度,对储层综合解释及剩余油挖潜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性关系 精细解释模型 岩心分析 测井解释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洞穴充填物时代鉴别特征及其储集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陈轩 刘王涵 +7 位作者 鲍典 张利萍 陈立雄 杨敏 张娟 李英菊 李广业 加玉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75,共11页
洞穴充填物的充填时代分析能够帮助认识洞穴的形成过程、充填结构序列和储集空间发育规律。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洞穴受到物理充填作用的显著影响,其充填物的时代鉴别特征及其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缺乏系统的分析。基于塔河油田奥陶系地... 洞穴充填物的充填时代分析能够帮助认识洞穴的形成过程、充填结构序列和储集空间发育规律。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洞穴受到物理充填作用的显著影响,其充填物的时代鉴别特征及其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缺乏系统的分析。基于塔河油田奥陶系地质背景、岩心、测井、测年及产能资料的分析,认为:(1)灰绿色层理构造钙质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为搬运充填成因,与裂缝共生的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为渗流充填成因,它们的充填时代为海西早期,杂色砾岩的砾石成分复杂,磨圆分选较好,颗粒支撑,也为搬运充填成因,但充填时代为加里东晚期;(2)角砾岩的角砾成分一致,磨圆分选差且被灰绿色渗流泥充填,为海西早期洞穴掩埋时垮塌充填的结果,无渗流泥充填的角砾岩,裂纹化且多含方解石或沥青,多发育在洞穴顶部,为深埋藏阶段垮塌作用的结果;(3)岩溶洞穴缝洞储集体控制因素十分复杂,洞穴掩埋期的搬运、渗流与垮塌作用多产生泥质充填,储集性差;深埋藏期垮塌作用,产生次级裂缝且无泥质充填,储集性好,洞穴顶部及上部为有利储层发育位置。本研究为岩溶洞穴形成过程和油气藏高效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洞穴 缝洞储集体 充填时代 垮塌充填 奥陶系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北油田破碎地层井壁稳定钻井液技术 被引量:32
8
作者 李成 白杨 +3 位作者 于洋 许晓晨 范胜 罗平亚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2,共8页
针对顺北油田多口井钻遇破碎地层时发生坍塌掉块、阻卡频繁的技术难题,开展了地质研究、钻井液对策和室内优化研究及现场应用。研究发现,破碎地层岩性为非黏土矿物,钻井液或滤液侵蚀后使自发育孔缝网易增压连通,使层理界面黏合力降低,... 针对顺北油田多口井钻遇破碎地层时发生坍塌掉块、阻卡频繁的技术难题,开展了地质研究、钻井液对策和室内优化研究及现场应用。研究发现,破碎地层岩性为非黏土矿物,钻井液或滤液侵蚀后使自发育孔缝网易增压连通,使层理界面黏合力降低,单元变得松散,进而诱发大规模剥落掉块和坍塌卡钻等。在岩性组成无黏土矿物但应力集中且地层破碎的基础上,实现亚微米-微米级(0.1~100μm)全面有效封堵,遏制钻井液或滤液侵入井周地层孔缝,保证钻井液具有高效携岩性,是破碎地层钻井液稳定井壁的关键。以原四开抗高温聚磺钻井液为基础,进行室内配方优化,研发了适合破碎地层的井壁稳定钻井液。四开应用全程未出现掉块阻卡等钻井事故,安全顺利钻达设计井深8014 m,创该区块储层段钻时最短记录。顺北Y井现场应用表明,井壁稳定钻井液性能优异,可防止破碎地层坍塌失稳,推广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壁稳定 钻井液 封堵 防塌 坍塌掉块 破碎地层 顺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链长度咪唑啉缓蚀剂在CO_(2)驱采油环境中的腐蚀防护作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倪小龙 李欢 +5 位作者 李云飞 郝卫国 杨庆 林冰 郑宏鹏 唐鋆磊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78-289,共12页
目的合成制备适用于CO_(2)驱油环境中井筒材料的腐蚀防护的咪唑啉缓蚀剂,探究碳链长度对咪唑啉缓蚀剂腐蚀防护性能的影响机制。方法以辛酸、月桂酸、硬脂酸和二乙烯三胺等为原料,经酰胺化和环化后制备得到3种碳链长度(C7、C11和C17)的... 目的合成制备适用于CO_(2)驱油环境中井筒材料的腐蚀防护的咪唑啉缓蚀剂,探究碳链长度对咪唑啉缓蚀剂腐蚀防护性能的影响机制。方法以辛酸、月桂酸、硬脂酸和二乙烯三胺等为原料,经酰胺化和环化后制备得到3种碳链长度(C7、C11和C17)的咪唑啉缓蚀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量子化学计算、失重法、电化学方法以及表面观察技术,对合成缓蚀剂在CO_(2)驱油环境中对井筒材料的腐蚀防护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红外测试观察到3种链长(C7、C11和C17)的咪唑啉缓蚀剂的特征吸收峰,表明3种链长咪唑啉缓蚀剂成功制备。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合成的C17咪唑啉缓蚀剂具有最优的供电子能力和最佳的疏水能力。腐蚀失重和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所合成的3种不同碳链长度的咪唑啉缓蚀剂均对CO_(2)驱腐蚀环境中N80钢具有良好的腐蚀防护作用,随着缓蚀剂浓度的提升,其缓蚀效率逐渐增高。其中含有17个碳链的咪唑啉缓蚀剂(C17)在10 mg/L时缓蚀效率达到了90%以上。拉曼光谱观察到N80钢表面C=N和C—N的吸收峰,表明合成的3种缓蚀剂在N80表面上吸附。SEM结果发现,添加C17咪唑啉的N80表面腐蚀最为轻微,其腐蚀防护效果最优。结论合成的C17碳链的咪唑啉缓蚀剂具有优异的腐蚀防护效果,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碳链的推电子能力增强,使得咪唑啉缓蚀剂更容易在N80钢表面吸附,同时长碳链形成的缓蚀剂膜层也具有更好的疏水作用,导致咪唑啉中缓蚀剂越长其缓蚀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咪唑啉缓蚀剂 碳链长度 缓蚀效率 理论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位诱导沉积防垢技术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斯绍雄 张玉敏 +3 位作者 张磊 李毅 宫兆波 向煜琪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1,136,共6页
以高密度碳棒为阳极、碳钢为阴极,恒压电位仪为外加电源制备出电位诱导防垢装置,并在新疆油田某污水处理站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电位诱导防垢装置电极数越多、水中含油量和悬浮物含量越低,对油田污水的防垢效果越好。当污水流速为2 ... 以高密度碳棒为阳极、碳钢为阴极,恒压电位仪为外加电源制备出电位诱导防垢装置,并在新疆油田某污水处理站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电位诱导防垢装置电极数越多、水中含油量和悬浮物含量越低,对油田污水的防垢效果越好。当污水流速为2 L/min、外加电压为1.5 V时,水的钙离子去除率达15.77%,可有效去除水中不稳定的结垢离子。现场试验表明,电位诱导防垢装置处理后水中钙离子去除率在9.09%至26.06%之间,处理前后油田水的24 h失钙率降低幅度能稳定保持在50%以上,结垢速率降低70.80%。同时,电位诱导防垢装置处理后水质参数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不影响污水后续处理或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垢技术 电位诱导沉积 油田污水 失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油田高温高压低渗储层动态负压射孔-酸化-测试联作技术研究及应用
11
作者 余勇 宋志同 +3 位作者 李献宾 冯学东 徐蔚 刘金滚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9-131,共3页
针对常规负压射孔-酸化-测试联作管柱在青海油田高温高压低渗透储层使用过程中存在射孔对储层伤害大、射孔器材受温度压力影响稳定性变差、封隔器受温度压力影响封隔效果变差等问题,设计了新型的动态负压射孔-酸化-测试联作管柱。根据... 针对常规负压射孔-酸化-测试联作管柱在青海油田高温高压低渗透储层使用过程中存在射孔对储层伤害大、射孔器材受温度压力影响稳定性变差、封隔器受温度压力影响封隔效果变差等问题,设计了新型的动态负压射孔-酸化-测试联作管柱。根据储层高温高压低渗的特点,文章对动态负压射孔技术及高温射孔器材进行优化设计,并优化采用耐高温高压RTTS封隔器,采用RD旁通压力测试阀及选择性测试阀代替MFE多流阀。该联作技术在青海油田高温高压低渗储层试用7口井,施工成功率10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孔-酸化-测试联作技术 高温高压低渗透 动态负压射孔 高温射孔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446井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旭东 韩东威 +3 位作者 张方贵 张斌 冯雪 陈清清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6-180,共15页
玛湖斜坡446井区克拉玛依组是克拉玛依油田重要的产油层,三叠系克上组(克拉玛依组上段)有利砂体的准确刻画一直是制约该区增储上产的关键问题。笔者基于对克上组沉积储层特征的重新认识和有利砂体地球物理相应特征的再梳理,结合沉积相... 玛湖斜坡446井区克拉玛依组是克拉玛依油田重要的产油层,三叠系克上组(克拉玛依组上段)有利砂体的准确刻画一直是制约该区增储上产的关键问题。笔者基于对克上组沉积储层特征的重新认识和有利砂体地球物理相应特征的再梳理,结合沉积相展布特征和地震反演方法,对446井区克上组T_(2)k_(2)^(2)段有利砂体进行了刻画,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指导。研究发现,玛湖446井区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河口砂坝、席状砂4种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为有利储层。T_(2)k_(2)^(2)段水下分流河道最发育,物源整体来自WN方向,中部河道最发育,沉积背景最为有利。拟声阻抗地震反演方法对识别T_(2)k_(2)^(2)砂体具有显著效果,砂体阻抗界限在8900 g/cm^(3)·m/s,可在本区识别出两套有利的河道砂体,具有强振幅和高拟声波阻抗的特征。综合考虑沉积相展布、地震反演和构造特征,预测了T_(2)k_(2)^(2)段控制含油面积以外的一个岩性圈闭及范围,该圈闭呈U型展布,发育约为6 m油层,由高往低油层减薄,面积为8.4 km2,闭合度约为3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利砂体预测 玛湖斜坡 拟声波阻抗 岩性圈闭 克上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渗流下低渗气藏压裂井产能评价 被引量:35
13
作者 熊健 邱桃 +1 位作者 郭平 魏斌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2-96,共5页
气体渗流受启动压力梯度、滑脱效应和应力敏感等多个因素影响,以前的研究没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针对低渗气藏渗流特征,根据气井压裂后气体渗流规律的变化,基于稳定渗流理论,建立了综合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滑脱效应和应力敏感等因素的低... 气体渗流受启动压力梯度、滑脱效应和应力敏感等多个因素影响,以前的研究没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针对低渗气藏渗流特征,根据气井压裂后气体渗流规律的变化,基于稳定渗流理论,建立了综合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滑脱效应和应力敏感等因素的低渗气藏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产能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滑脱效应、渗透率变形系数、地层污染等对低渗气藏压裂井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的增大,气井产能呈近线性下降趋势,其中应力敏感的影响程度更大;随滑脱效应的增大,气井产能呈近线性上升趋势;在低渗气藏压裂参数设计中,增加裂缝长度比增加裂缝导流能力更重要,一定裂缝长度下存在一个最佳的裂缝导流能力;污染带半径增大和污染带渗透率降低都可使气井产能下降,下降幅度随着污染带半径增大和污染带渗透率降低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渗流 启动压力梯度 滑脱效应 应力敏感 垂直裂缝 产能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振动钻具冲击下岩石响应机理及破岩试验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李玮 闫铁 +1 位作者 张志超 李连群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5-28,共4页
为了研究深井、超深井硬地层中高频振动冲击钻井的破岩机理及破岩效果,基于机械振动原理,建立了高频振动激励下有限深度范围内岩石稳态振动响应的幅频特性模型,分析了井底岩石的响应特点。通过PDC钻头的旋转、高频振动冲击的联合破... 为了研究深井、超深井硬地层中高频振动冲击钻井的破岩机理及破岩效果,基于机械振动原理,建立了高频振动激励下有限深度范围内岩石稳态振动响应的幅频特性模型,分析了井底岩石的响应特点。通过PDC钻头的旋转、高频振动冲击的联合破岩试验,分析了转速、频率等参数对振动冲击钻井机械钻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振动冲击激励频率增大,机械钻速逐渐增大;振动冲击激励频率为14001500Hz时,机械钻速达到最大,与无振动冲击激励相比增幅为93.5%~106.3oZ。理论研究和试验结果都证明,高频振动冲击能够降低岩石抗钻能力,提高破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 冲击钻井 频率 破岩机理 机械钻速 实验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丰乐地区深层营城组有利火山岩储集体预测 被引量:9
15
作者 曹鉴华 姜传金 +2 位作者 赵福海 李乃高 曹宏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0-525,共6页
火山岩储集体分布受火山机构、岩性、岩相等控制,复杂多变,准确预测和刻画十分困难。火山口-近火山口微相沉积体是最有利的火山岩储集体,该类相储集体通常具有高频杂乱无序、反射断续无规律、相变快、穹窿状或丘状外形等地震响应特征,... 火山岩储集体分布受火山机构、岩性、岩相等控制,复杂多变,准确预测和刻画十分困难。火山口-近火山口微相沉积体是最有利的火山岩储集体,该类相储集体通常具有高频杂乱无序、反射断续无规律、相变快、穹窿状或丘状外形等地震响应特征,地震解释手段易受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而无法精确描述储集体特征。针对此问题,基于三维成像分析技术,提出了一套有利火山岩储集体地震识别刻画的技术流程。首先采用构造方位约束滤波技术对叠后振幅数据去噪处理,然后利用包括混沌属性、方位约束不连续性属性等三维地震属性识别储集体,进而采用三维属性聚类成像、像素体检测技术及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目标储集体进行三维成像分析,获取该类储集体空间分布认识。将该流程应用到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丰乐地区,对营城组火山岩储层进行识别预测。结果表明,营城组火山岩有利储集体得到了良好成像,储集体平面分布趋势和三维影像都很清晰,为储层物性预测提供了宏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方位约束滤波技术 三维地震 三维成像 火山口-近火山口沉积微相 营城组 徐家围子断陷 松辽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渗流机理对气藏开采的影响 被引量:37
16
作者 关富佳 吴恩江 +1 位作者 邱争科 常铁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0-83,共4页
页岩气藏具有自生、自储、自封闭的成藏特点,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类型多样,具有储集流体和提供流动空间的双重作用,复杂的孔隙结构决定了页岩气渗流机理的复杂多样,然而渗流机理是影响页岩气开采的关键。从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入... 页岩气藏具有自生、自储、自封闭的成藏特点,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类型多样,具有储集流体和提供流动空间的双重作用,复杂的孔隙结构决定了页岩气渗流机理的复杂多样,然而渗流机理是影响页岩气开采的关键。从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入手,对不同尺度孔隙结构主导的5种渗流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页岩气储层物性特征、相渗特征和吸附特征,重点分析了渗吸吸入作用和非达西渗流对页岩气开采的影响。结果表明,非达西渗流的存在有助于页岩气开采,渗吸吸人作用会严重影响页岩气的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机理 非达西 渗吸吸入 页岩气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浅南区边水断块油藏类型及剩余油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志鹏 林承焰 +2 位作者 史全党 李润泽 彭学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5-120,共6页
复杂小断块油藏的剩余油在开发后期极为复杂,不仅受多个因素的控制,同时,某一种因素单独控制的剩余油非常分散且数量有限。针对高浅南区小断块油藏边水发育的特点,考虑剩余油的主控因素、断块油藏的形状、天然能量的充足程度以及能量供... 复杂小断块油藏的剩余油在开发后期极为复杂,不仅受多个因素的控制,同时,某一种因素单独控制的剩余油非常分散且数量有限。针对高浅南区小断块油藏边水发育的特点,考虑剩余油的主控因素、断块油藏的形状、天然能量的充足程度以及能量供体等将边水断块油藏划分为3类:开启型边水断块油藏、半封闭型边水断块油藏以及封闭型边水断块油藏。并研究了每种油藏类型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和挖潜潜力。发现:开启型边水断块油藏采出程度最高、剩余油少而分散;封闭型边水断块油藏采出程度最低、剩余油多而连片;半封闭型边水断块油藏介于两者之间。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每种油藏类型的特点提出了下一步挖潜的技术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边水 断块油藏 油藏类型 天然能量 高浅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与常规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对比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武广 杨胜来 +4 位作者 李芳 孙晓旭 李芳芳 廖长霖 王欣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44,共4页
利用室内非稳态法研究近似油藏条件下的冷冻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并与常规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含水饱和度下冷冻岩心所对应的水相渗透率要高于常规岩心对应的水相渗透率,常规岩心见水时间普遍早于冷冻岩心并且... 利用室内非稳态法研究近似油藏条件下的冷冻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并与常规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含水饱和度下冷冻岩心所对应的水相渗透率要高于常规岩心对应的水相渗透率,常规岩心见水时间普遍早于冷冻岩心并且含水上升较快,冷冻岩心的无水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都高于常规岩心;冷冻岩心经过洗油处理后其润湿性发生了变化,洗油时许多固体颗粒被洗出,增大了孔隙内表面积,使剩余油饱和度有所增加。建议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选用冷冻岩心测定油水相对渗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岩心 常规岩心 相对渗透率 含水率 无水采收率 最终采收率 润湿性剩余油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温吸附实验的页岩吸附气含量计算新方法 被引量:7
19
作者 邢翔 胡望水 +2 位作者 吉林 李涛 张晨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659-4662,共4页
为了能更准确地表征页岩等温吸附曲线,研究压力对吸附量的变化范围。通过等温吸附模拟实验,获得页岩等温吸附特征曲线、兰氏体积和兰氏压力,利用兰氏模型计算任意压力下的吸附量。并结合球状模型,拟合压力和吸附量的计算表达式,建立计... 为了能更准确地表征页岩等温吸附曲线,研究压力对吸附量的变化范围。通过等温吸附模拟实验,获得页岩等温吸附特征曲线、兰氏体积和兰氏压力,利用兰氏模型计算任意压力下的吸附量。并结合球状模型,拟合压力和吸附量的计算表达式,建立计算吸附量的新方法。用新方法计算结果可知,在不考虑温度的影响下,页岩吸附气体达到饱和时的最大吸附气量要比等温吸附实验条件下页岩饱和吸附量(兰氏体积)大。压力存在一定的变程,不同的压力范围,页岩吸附气量的增加速率不同,随着压力的增大,页岩吸附气量的增加速率由大变小,直至减小为零,吸附气量不再变化。此方法能准确地给出吸附量与压力的变化范围,能给定压力和吸附量的界限值,可评价页岩吸附量饱和值。此研究是一种评价等温条件下页岩吸附量的好方法,对页岩吸附气含量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吸附气含量 实验 球状模型 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高温高压吸附动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左罗 胡志明 +4 位作者 崔亚星 熊伟 高树生 沈瑞 肖红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17-2023,共7页
针对目前尚未用吸附动力学方法来研究页岩吸附特征的情况,设计并开展了页岩高温高压吸附实验与吸附动力学实验,实验温度分别为40.6,60.6,75.6,95.6℃,实验压力为0-50 MPa;获取了页岩高温高压等温吸附曲线及吸附动力学曲线并对各曲线进... 针对目前尚未用吸附动力学方法来研究页岩吸附特征的情况,设计并开展了页岩高温高压吸附实验与吸附动力学实验,实验温度分别为40.6,60.6,75.6,95.6℃,实验压力为0-50 MPa;获取了页岩高温高压等温吸附曲线及吸附动力学曲线并对各曲线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0-50 MPa压力范围内页岩等温吸附曲线没有单调递增特征而是存在一个极大值,温度越高极大值对应的压力越大;在0-50 MPa内可能存在一个临界温度,大于该温度时过剩吸附量与压力保持单调递增趋势,40-100目页岩颗粒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4 h;Bangham吸附动力学方程比较适合描述页岩吸附甲烷的动力学过程;温度越高、压力越大,Bangham吸附速率常数越小,吸附量增加越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吸附 高温高压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