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梁油田作业区生产系统结垢机理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蒋伟 郑云萍 +3 位作者 梁光川 唐伏平 张建华 王中武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6-519,共4页
从井筒到地面集输系统的管线及加热设备结垢给陆梁油田的生产带来了极大危害。对陆梁油田垢样组分分析,垢样的主要成分为CaCO3、硅垢、少许硫酸亚铁;通过油田采出水水质分析,发现水中含有大量Cl-、HCO3-及Ca2+,矿化度高。从离子反应平... 从井筒到地面集输系统的管线及加热设备结垢给陆梁油田的生产带来了极大危害。对陆梁油田垢样组分分析,垢样的主要成分为CaCO3、硅垢、少许硫酸亚铁;通过油田采出水水质分析,发现水中含有大量Cl-、HCO3-及Ca2+,矿化度高。从离子反应平衡式、热力学因素、动力学因素、酸碱度、CO2分压及含盐量的角度,着重研究了这些因素对CaCO3的溶解度的影响,探讨陆梁油田生产系统结垢机理,为结垢预测、阻垢剂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O3垢 垢样分析 水质分析 结垢机理 陆梁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东斜坡百口泉组岩性油气成藏特征——以陆梁油田YB4井区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明杨 张永波 +5 位作者 谭建华 路建国 沈伟 佟莹 张雷 刘长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2-378,389,共8页
针对近年准噶尔盆地玛东斜坡百口泉组岩性油气藏成藏机制及分布规律不清的问题,运用层序地层学与沉积相成因理论,精细剖析了YB4井区已发现油气的成藏特征与条件。揭示该区百口泉组油气藏主要为上倾尖灭岩性型,主要受控于“发育上倾尖灭... 针对近年准噶尔盆地玛东斜坡百口泉组岩性油气藏成藏机制及分布规律不清的问题,运用层序地层学与沉积相成因理论,精细剖析了YB4井区已发现油气的成藏特征与条件。揭示该区百口泉组油气藏主要为上倾尖灭岩性型,主要受控于“发育上倾尖灭的扇根河道或辫状河道砂体”、“上倾方向有泥石流封堵”、“上覆有高水位泥质盖层”和“下倾方向有沟通油源的断层”4个基本因素,其中“泥石流封堵”和“高水位泥质盖层”是其成藏的关键控制因素。该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百口泉组水进体系域上部的百二段顶部与百三段底部,是今后玛东斜坡区主要找油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岩性圈闭 成藏特征 YB4井区 玛东斜坡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岩性测井识别油层技术在低对比度油层中的应用——以陆梁油田L9井区J2x1油藏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连丽霞 汪孝敬 +3 位作者 史乐 黄焕 孟颖 杨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117-123,共7页
陆梁油田L9井区西山窑组J2x1油藏自21世纪初探明,但鉴于对油水层识别不清,导致后期投产井相继失利。为此,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岩电分析等资料,结合测井、试油试采动态等数据,对L9井区西山窑组油藏低对比度油层开展原因分析... 陆梁油田L9井区西山窑组J2x1油藏自21世纪初探明,但鉴于对油水层识别不清,导致后期投产井相继失利。为此,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岩电分析等资料,结合测井、试油试采动态等数据,对L9井区西山窑组油藏低对比度油层开展原因分析及识别方法研究。研究表明,岩性是影响该区物性、含油性、泥质含量、孔喉特征差异的根本因素。鉴于此,利用分岩性重新拟定了孔隙度、阿尔奇公式参数,并建立了分岩性识别低对比度油层的模型。结果表明分岩性识别低对比度油层解释结论与试油试采符合率达到94%,因此该方法在低对比度油层识别中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梁油田 L9井区 西山窑组 低对比度油层 分岩性测井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镜状薄层底水油藏水平井开采技术研究——以陆梁油田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石国新 霍进 +4 位作者 路建国 石军 谭建华 张毅 范光旭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4-757,共4页
陆梁油田陆9井区呼图壁河组油藏为特殊的低幅度薄层边底水油藏。未动用储量,大多分布在透镜状薄层带边底水的小砂体中,油层平均厚度小于3 m,油水关系复杂,直井开采难度大,效益差。通过精细解剖含油单砂体、细分流动单元、准确识别纯油... 陆梁油田陆9井区呼图壁河组油藏为特殊的低幅度薄层边底水油藏。未动用储量,大多分布在透镜状薄层带边底水的小砂体中,油层平均厚度小于3 m,油水关系复杂,直井开采难度大,效益差。通过精细解剖含油单砂体、细分流动单元、准确识别纯油层和低阻油水同层等,开展了水平井开采先导试验,进行了精确的井眼轨迹控制、水平段合理长度、布井方式与注采井距等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这类油藏的水平井开采技术,对油层跨度800 m范围内不同油水关系、不同地质特征的未动用储量,整体优化部署水平井104口,建产能40×104 t,储量动用程度由51.8%提高到8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9井区 薄层底水油藏 水平井 水脊 开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钻水平井在陆梁油田开发调整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陈伦俊 姬承伟 +3 位作者 马骥 李彬文 杨志强 雷英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3-545,共3页
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陆9井区下白垩统呼图壁河组油藏为典型的薄油层、边底水活跃的砂岩油藏,开发过程中受边(底)水推(锥)进及注入水突进影响,部分油井含水高、采出程度低且增产难度大。为提高油藏开发效果,利用多种手段对油层水淹状况和... 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陆9井区下白垩统呼图壁河组油藏为典型的薄油层、边底水活跃的砂岩油藏,开发过程中受边(底)水推(锥)进及注入水突进影响,部分油井含水高、采出程度低且增产难度大。为提高油藏开发效果,利用多种手段对油层水淹状况和水驱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剩余油富集区。通过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对侧钻水平井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优化。2008—2009年共实施侧钻水平井14口,平均单井增油8.1 t/d,含水下降47.2个百分点,恢复产能2.69×104 t,效果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陆梁油田 边底水油藏 剩余油 侧钻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姬塬油田红井子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石油富集规律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朝兵 朱玉双 +4 位作者 谢辉 张杰 王海华 程刚 徐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8-765,共8页
通过测井分析、岩心观察、"四性关系"(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研究以及试油、试采数据分析,结合构造特征解析,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的石油富集规律。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以流体过剩压力为主要驱... 通过测井分析、岩心观察、"四性关系"(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研究以及试油、试采数据分析,结合构造特征解析,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的石油富集规律。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以流体过剩压力为主要驱动力,通过孔隙和裂缝运移至长9储层;长7烃源岩排烃强度有限、动力不足,使油气无法完全充满长9储层,而长9内部普遍发育的底水进一步阻碍了油气向下运移;长9顶部稳定发育的隔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必要的遮挡条件,少部分油气在长9内部夹层发育部位聚集;在具备有效遮挡的条件下,受岩性与物性的控制,油气优先聚集在长91顶部物性条件好的储层中。从砂体顶面构造与试油、试采效果关系来看,构造起伏对长9油气聚集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层 烃源岩 石油富集规律 延长组 姬塬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底水油藏油井底水突破时间预测方法——以塔河油田4区S48井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朝晖 邓勇 +1 位作者 许博 董建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91-795,共5页
底水锥进是降低底水油藏单井产量和采收率的重要原因。塔河油田奥陶系发育缝洞型底水油藏,该类型油藏与孔隙型和裂缝性油气藏具有较大的差别,储层中孔、缝、洞共存,其中大型的古溶洞系统是其主要的储集空间。由于储层尺度在空间上变化较... 底水锥进是降低底水油藏单井产量和采收率的重要原因。塔河油田奥陶系发育缝洞型底水油藏,该类型油藏与孔隙型和裂缝性油气藏具有较大的差别,储层中孔、缝、洞共存,其中大型的古溶洞系统是其主要的储集空间。由于储层尺度在空间上变化较大,储集空间分布不连续,该类型底水油藏的底水锥进机理与常规底水油藏存在明显差异。考虑塔河油田储层缝洞分布不均、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点,将该类型储层抽象成为渗透率变异的概念地质模型,定义渗透率变异系数和泄油半径比来表征储层缝洞的发育程度,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缝洞型底水油藏油井底水突破时间的预测公式。以塔河油田4区S48井为例开展实例计算,对比预测效果并分析缝洞发育程度(渗透率变异系数和泄油半径比)、单井产量和射孔程度对该类型底水油藏油井底水突破时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变异系数 泄油半径比 缝洞型 底水突破时间 底水油藏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梁油田呼图壁组多层系砂岩油藏分层注水调控 被引量:5
8
作者 党思思 孙志雄 +3 位作者 裴帅 吴丛文 牟蕾 周玉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5-471,共7页
陆梁油田底水油藏具有油层“薄、多、散”、层间非均质性强、油井特高含水、层系注水合格率低等特点,面临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注水调整难度大等问题。针对陆梁油田多层系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现状,利用油藏地质、测井、测试等资料,基于油... 陆梁油田底水油藏具有油层“薄、多、散”、层间非均质性强、油井特高含水、层系注水合格率低等特点,面临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注水调整难度大等问题。针对陆梁油田多层系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现状,利用油藏地质、测井、测试等资料,基于油藏模拟连通网络模型(INSIM),建立注水调控新方法,实现了不同层间级差井组分层注水的快速模拟评价及注采参数优化。能够进行多层系注水油藏的纵向和平面注水状况分析,并能模拟自然劈分情况的动态变化。对陆梁油田L9油藏典型井组进行分层注水调控后,预测累计产油量增加3.2×10^(4)m^(3),累计注水量减少3.9×10^(4)m^(3),井区含水率降低6.1%,可提高层系注水合格率和增油降水效果,亦为多层系砂岩油藏分层注水调控和深层挖潜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梁油田 多层系油藏 注水开发 注采优化 连通性分析 INSIM方法 历史拟合 注水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梁油田薄层底水油藏水平井井筒模拟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许维娜 石军 +2 位作者 颜江 范赛华 何长坡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0-115,共6页
新疆陆梁油田呼图壁河组油藏发育一类特殊的薄层底水型油藏,其特点是油层厚度薄,构造幅度低,底水能量大,利用水平井开采,表现出无水采油期短、含水率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大的特点。针对这些问题,采用水平井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考虑摩... 新疆陆梁油田呼图壁河组油藏发育一类特殊的薄层底水型油藏,其特点是油层厚度薄,构造幅度低,底水能量大,利用水平井开采,表现出无水采油期短、含水率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大的特点。针对这些问题,采用水平井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考虑摩擦压力损失的水平井井筒模型,明确了摩擦压力损失对水平井的压力分布以及水平段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水平井底水锥进的水脊特征,判断了水平井出水位置,提出了封堵出水井段并结合油藏工程方法确定了水平井合理产液量,从而达到抑制底水快速锥进,减小压力损失,降低含水率上升速度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梁油田 底水油藏 压力损失 数值模拟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梁油田底水油藏高含水期提液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丛文 马艳清 +2 位作者 范赛华 武洪菊 谢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8-104,共7页
根据陆梁油田底水油藏的实际生产问题,综合利用地质研究、测井解释、试油试采、生产测试和开发动态等资料,动、静结合对典型底水油藏的开发特征和提液效果进行分析,明确了影响提液差异性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剩余油进行分类描述明确了提液... 根据陆梁油田底水油藏的实际生产问题,综合利用地质研究、测井解释、试油试采、生产测试和开发动态等资料,动、静结合对典型底水油藏的开发特征和提液效果进行分析,明确了影响提液差异性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剩余油进行分类描述明确了提液挖潜的机理和潜力;本次研究取得的成果结合实际生产动态和机理模型,明确了油层厚度、提液时机、单井采出程度、避水厚度等对提液效果的影响规律。从地质角度而言,油层厚度和油厚比是影响提液效果的客观条件,需要在提液选井时重点考虑;从开发角度而言,提液幅度和提液时机是影响提液效果的关键因素,需要在制定提液方案时充分论证;对于底水油藏,避水厚度对最大采液速度的限制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层厚度 油厚比 提液幅度 避水厚度 提液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梁油田薄层边底水油藏调堵控水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天聪 郭利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0-124,共5页
本文以宏观物理模型为依托,研究了薄层边底水油藏出水规律,堵剂封堵规律,以此为基础结合油藏动态分析,利用PI决策技术及堵水决策技术研究出陆梁油田薄层边底水油藏调堵决策方法。以"水井调剖、治窜增动用程度,油井封堵、控锥降含水... 本文以宏观物理模型为依托,研究了薄层边底水油藏出水规律,堵剂封堵规律,以此为基础结合油藏动态分析,利用PI决策技术及堵水决策技术研究出陆梁油田薄层边底水油藏调堵决策方法。以"水井调剖、治窜增动用程度,油井封堵、控锥降含水"为思路,从施工方式、堵剂注入、隔板位置规模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针对性的提出了符合陆梁油田薄层边底水油藏的调堵工艺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底水油藏 高孔高渗 调堵 控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梁油田西山窑组一段油藏储集层地质建模及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方秀泽 范柱国 +1 位作者 党思思 邹玮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9-604,共6页
陆梁油田陆9井区西山窑组一段为以构造控制为主、局部受岩性影响的底水油藏,通过试油试采和开发试验,油藏表现出供液能力和含水率平面差异大、纵向油水分布复杂的特点。为落实可供开发的有利部署区,亟需开展精细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基于... 陆梁油田陆9井区西山窑组一段为以构造控制为主、局部受岩性影响的底水油藏,通过试油试采和开发试验,油藏表现出供液能力和含水率平面差异大、纵向油水分布复杂的特点。为落实可供开发的有利部署区,亟需开展精细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基于岩心、测井、试油试采等资料综合研究成果,以Petrel建模软件为载体,建立研究区三维精细地质模型,落实油层及相关储集层参数的空间展布特征。根据模型预测结果,优选岩性和物性均较好的优势储集层区域部署开发井。经检验,地质模型与实际资料较吻合,为油藏开发部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梁油田 西山窑组 底水油藏 地质建模 优势储集层 精准部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七区八道湾组砂砾岩油藏地应力特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振宇 林伯韬 +2 位作者 于会永 石善志 寇向荣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4-320,共7页
克拉玛依油田七区八道湾组油藏储集层以中—粗砂岩和砾岩为主,油藏开发时间长,剩余油分布广,为实现小层挖潜,弱化储集层非均质性,实施了精细分层压裂。在储集层改造过程中,出现了裂缝穿过隔夹层沟通水层的情况,挖潜效果较差。为了明确... 克拉玛依油田七区八道湾组油藏储集层以中—粗砂岩和砾岩为主,油藏开发时间长,剩余油分布广,为实现小层挖潜,弱化储集层非均质性,实施了精细分层压裂。在储集层改造过程中,出现了裂缝穿过隔夹层沟通水层的情况,挖潜效果较差。为了明确储集层的岩石力学特性和区域地应力分布状态,采用室内岩心实验和现场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油藏三维应力场模型。研究发现,油藏西南部和中部应力差异不大,油藏东南部应力受断层影响较大,西南部应力受断层影响较小;研究区内发育5条逆断层且地层倾角变化较大,并在断层的交会处产生应力突变,对后期的压裂施工有较大影响,因此需要调整施工参数;在油藏西南部和中部裂缝向上向下延伸均匀,在油藏东南部深部地区,若隔夹层较厚,裂缝则向较为容易延伸的方向大幅延伸,易沟通水层,隔夹层较薄时,裂缝易穿透上下夹层。对2 m3/min和3 m3/min排量下的裂缝高度进行了模拟,发现在3 m3/min排量下裂缝的高度控制困难,裂缝纵向延伸较大,沟通下部底水;在2 m3/min排量下,裂缝延伸控制容易,纵向延伸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油田 八道湾组 油藏 砂砾岩储集层 隔夹层 岩石力学 地应力场 逆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宛齐油田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光军 祁大晟 寇向荣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4-625,共2页
通过对大宛齐油田井网密度与连通率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修正后的谢尔卡乔夫公式。油田数据验证表明,修正后的谢氏公式可较客观地反映大宛齐油田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的关系,预测结果对大宛齐油田高效开发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大宛齐油田 井网密度 油砂体连通率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陆9井区砂岩油藏廉价营养体系筛选与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红波 连泽特 +3 位作者 曹强 范赛华 刘晓丽 马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6-492,共7页
针对陆梁油田陆9井区砂岩油藏主要采油功能菌的营养需求,以工业发酵副产品和农业废弃物为激活剂的主要原料,辅助添加关键性营养生长因子组成营养体系。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最佳碳源、氮源、磷源,初步确定各组分浓度;以此为基础再通过Pl... 针对陆梁油田陆9井区砂岩油藏主要采油功能菌的营养需求,以工业发酵副产品和农业废弃物为激活剂的主要原料,辅助添加关键性营养生长因子组成营养体系。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最佳碳源、氮源、磷源,初步确定各组分浓度;以此为基础再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和去因子实验分析各组分的显著性影响因素,确定各组分的浓度;然后通过响应面实验,根据响应因素对各组分进一步优化,获得最终配方;最后模拟陆9井区油藏条件开展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营养体系高效、价廉,配方组成为0.15%农副产品加工废料、0.6%无机盐(含氮量为16.47%)、0.25%无机盐(含氮量为26.16%)。该体系乳化原油效果较好,可激活主要采油功能基因烃氧化基因拷贝数达到10~7copies/mL。物理模拟驱油实验中注入0.4 PV营养体系,同时按气液体积比8∶1注入空气,可提高采收率11.65百分点。与现场在用配方相比,优化配方可降低成本20.25%。激活体系的筛选和评价方法流程为营养体系的筛选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油藏 营养体系 筛选与评价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成分分析法在碳酸盐岩岩性识别中的应用——以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为例 被引量:43
16
作者 刘爱疆 左烈 +2 位作者 李景景 李瑞 张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2-196,共5页
在复杂岩性油气藏储层评价中,利用测井曲线直接判别复杂岩性一直存在着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利用测井曲线构建主成分变量,选取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主成分代表输入的多维测井信息,保证在原始信息损失最小的情况下,以少量综合变量取代... 在复杂岩性油气藏储层评价中,利用测井曲线直接判别复杂岩性一直存在着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利用测井曲线构建主成分变量,选取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主成分代表输入的多维测井信息,保证在原始信息损失最小的情况下,以少量综合变量取代原有多维测井信息,简化数据结构,从而解决复杂的碳酸盐岩岩性识别的难题。文中根据YH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实测的自然伽马测井(GR)值、中子孔隙度测井(CNL)值、密度测井(DEN)值、声波时差测井(AC)值和深侧向电阻率值(RT),构建F1—F5五个综合变量,其中F1和F2两个主变量占总贡献率的87.73%,可以有效地代替原始的多维测井信息。实例表明,通过岩心薄片分析定名的岩性数据,根据F1和F2主成分的交会图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碳酸盐岩的岩性。该方法在YH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岩性识别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曲线 主成分分析 岩性识别 碳酸盐岩 寒武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区复合油藏水平井试井模型与实例解释 被引量:10
17
作者 石国新 聂仁仕 +2 位作者 路建国 姬承伟 范赛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9-106,共8页
目前关于复合油藏水平井不稳定试井理论与应用研究很少见,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水平井2区复合油藏不稳定试井模型,研究了一种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分离变量及特征函数与特征值法等现代数学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的新方法,获得了拉普拉斯... 目前关于复合油藏水平井不稳定试井理论与应用研究很少见,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水平井2区复合油藏不稳定试井模型,研究了一种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分离变量及特征函数与特征值法等现代数学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的新方法,获得了拉普拉斯空间中不稳定试井井底压力表达式。利用数值反演,编程绘制了标准的试井分析样版曲线,并分析了2区复合油藏井底压力动态响应特征。不同的外边界条件具有不同的外边界特征响应,对顶定压或底定压边界,压力导数曲线在早期迅速下掉,不能反映出2区复合油藏的复合特性。对顶、底均为封闭边界,样版曲线明显反映出油藏的2区复合特性。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用于2区复合状油藏水平井的不稳定试井解释,为油田开发生产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不稳定试井 复合油藏 样版曲线 边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滚动勘探开发的实践与经验——以准噶尔盆地石南21井区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霍进 桑林翔 +2 位作者 周光华 路建国 余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1-283,共3页
准噶尔盆地石南21井区头屯河组油藏继2004年建成产能56.49×10^4t以后,利用测井、三维地震、试油试采和动态分析等多种资料开展了为期4年的油藏地质研究。查明了砂体变化规律、断层产状,确定了物源方向,精确识别了沉积微相,精... 准噶尔盆地石南21井区头屯河组油藏继2004年建成产能56.49×10^4t以后,利用测井、三维地震、试油试采和动态分析等多种资料开展了为期4年的油藏地质研究。查明了砂体变化规律、断层产状,确定了物源方向,精确识别了沉积微相,精细刻画了储集层、隔夹层及流体的三维空间分布,评价了薄层生产能力,修正了油藏油水界面。经4年的油藏滚动勘探开发,使含油面积、石油地质储量有了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侏罗统 油藏 勘探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互层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分布的影响——以陆9井区K_1h_2~6油藏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石 高先志 路建国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34,95,共10页
在三角洲前缘沉积背景下,砂体呈薄互层特征,形成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并对原始油气的充注产生重要控制作用。以陆梁油田陆9井区K1h26三角洲前缘油藏的宏观非均质及油气分布的关系为例,分析油藏岩心观察、测试和测井等资料,分别精细刻画... 在三角洲前缘沉积背景下,砂体呈薄互层特征,形成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并对原始油气的充注产生重要控制作用。以陆梁油田陆9井区K1h26三角洲前缘油藏的宏观非均质及油气分布的关系为例,分析油藏岩心观察、测试和测井等资料,分别精细刻画沉积微相、隔夹层、砂体形态和韵律性等4个方面的非均质特征;利用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总体表征储层属性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分布特征,建立综合指数和油气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油藏顶部稳定隔层和砂层良好的空间配置关系使油气发生优势充注和聚集;沉积微相成因的局部储层质量差异控制油气在砂层内的分布,在整体砂体发育好、物性特征好和夹层频数少的东部井区,非均质性综合指数较高,含油性普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非均质性 隔层 非均质性综合指数 含油性 K1h26油藏 陆9井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高饱和岩性油藏高效开发技术——以石南21井区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霍进 桑林翔 +2 位作者 石国新 路建国 赵克成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4-626,共3页
准噶尔盆地石南21井区头屯河组油藏为低渗透率高饱和度岩性油藏,油层单一、储量丰度低、持续稳产基础差。在开发过程中利用油藏精细描述技术、数值模拟技术和油藏工程方法,逐步深化油藏地质认识和开发规律,不断优化开发方案及实施配套... 准噶尔盆地石南21井区头屯河组油藏为低渗透率高饱和度岩性油藏,油层单一、储量丰度低、持续稳产基础差。在开发过程中利用油藏精细描述技术、数值模拟技术和油藏工程方法,逐步深化油藏地质认识和开发规律,不断优化开发方案及实施配套增产措施,提高水驱开发效果。油藏自2004年投入大规模开发,2005年产油量达到百万吨并连续稳产6年,截至2010年12月,区块采出程度达21.01%,采油速度在3%以上,实现了高速、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石南21井区 低渗透油藏 高饱和度 岩性油藏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