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梁油田陆9井区头屯河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罗明高 完颜祺琪 +2 位作者 石国新 姬承伟 任肇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60,共5页
从岩石学特点、成岩作用、孔隙类型、结构特征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陆9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储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工区储层非均质性明显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极好储层和好储层比例极少,仅在部分地区零星分布,主要... 从岩石学特点、成岩作用、孔隙类型、结构特征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陆9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储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工区储层非均质性明显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极好储层和好储层比例极少,仅在部分地区零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头屯河组储层岩性剖面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总体上表现出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南北方向储集砂体的连通性较东西方向好,砂体连通型式以复合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非均质性 孔隙结构 头屯河组 陆梁油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梁油田两层分采采油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中武 韩力 +1 位作者 周光华 李红伟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53,58,共3页
陆梁油田纵向发育油层较多,受目前工艺技术的限制均采用单层开采,为了进一步提高油藏的动用程度,避免多层合采的层间干扰,提出了有杆泵两层分采工艺:下封隔器将两油层分开,空心杆传递抽油机的往复动力兼作下层排液通道,油管和空心杆间... 陆梁油田纵向发育油层较多,受目前工艺技术的限制均采用单层开采,为了进一步提高油藏的动用程度,避免多层合采的层间干扰,提出了有杆泵两层分采工艺:下封隔器将两油层分开,空心杆传递抽油机的往复动力兼作下层排液通道,油管和空心杆间的环空作为上层排液通道,实现分采分输。文章详细地介绍了有杆泵分采分输原理,成功研制了分采泵,研究了井下管柱结构及配套清防蜡工艺,完善了地面工艺流程。现场实施20井次,单井平均日增油4.7 t,含水率下降。该工艺能有效解决层间矛盾,准确计量各层的产量和含水,为油藏动态管理提供依据,对于开采类似的两层油藏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井 分层开采 分层计量 分采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四区奥陶系裂缝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高玉飞 钟建华 +4 位作者 艾合买提江 黄磊 侯峰 李旭 王明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57-1267,共11页
塔河油田四区以缝洞型油藏为主,裂缝是该区主要的油气疏导体系和储集空间,通过20余口井的岩心、薄片观察,结合FMI等各种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了裂缝的倾角、走向、长度、体积密度等几何参数,分析了裂缝的充填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控制裂... 塔河油田四区以缝洞型油藏为主,裂缝是该区主要的油气疏导体系和储集空间,通过20余口井的岩心、薄片观察,结合FMI等各种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了裂缝的倾角、走向、长度、体积密度等几何参数,分析了裂缝的充填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控制裂缝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构造作用、岩性、先期断裂、岩层结构等;探讨了裂缝形成的期次,将裂缝划分为四期I.前加里东期,II.加里东期、III.海西早期、IV.海西晚期—喜山期;进一步分析了裂缝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四区 裂缝特征 体积密度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17
4
作者 郭川 李国蓉 +3 位作者 杨莹莹 周亚丽 孟亚玲 解发川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2-725,共4页
文中以Vail的经典层序地层学为指导,采用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等多种分析手段,通过对层序界面、相序、叠置结构、测井曲线等标志的综合识别分析,将川东南地区长兴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在长兴组三级层序格架剖面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 文中以Vail的经典层序地层学为指导,采用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等多种分析手段,通过对层序界面、相序、叠置结构、测井曲线等标志的综合识别分析,将川东南地区长兴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在长兴组三级层序格架剖面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川东南地区长兴组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垂向及横向的分布情况,揭示了该地区长兴组沉积相在垂向及横向上均能进行较好的对比,且其厚度变化不大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从层序演化的角度研究了长兴组沉积时期礁滩相的发育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礁滩相及潮坪相主要发育在2个三级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时期,海侵体系域时期只有上层序发育一定规模的礁滩相,但发育规模较小。研究成果对川东南地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沉积相特征 长兴组 川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双物源沉积模式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51
5
作者 姚根顺 袁圣强 +1 位作者 吴时国 仲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5-691,共7页
基于新采集的地震资料,从物源供给模式入手,分析琼东南盆地南部陆坡区新生代地层的沉积层序、物源特征及其油气勘探前景。研究区具典型断陷-坳陷双层地质结构,表现南北向双物源特点。断陷期物源供给主要来自南部的西沙隆起和西南方向的... 基于新采集的地震资料,从物源供给模式入手,分析琼东南盆地南部陆坡区新生代地层的沉积层序、物源特征及其油气勘探前景。研究区具典型断陷-坳陷双层地质结构,表现南北向双物源特点。断陷期物源供给主要来自南部的西沙隆起和西南方向的中南半岛,同时还接受北部华南地块物源;拗陷期为以中南半岛物源供给为主。断陷期,南部沉积物在陵水组形成大规模前积体,并与北部物源形成的水下扇在凹陷中央交汇;拗陷期,三亚组发育大规模浊积水道,梅山组沉积期研究区东南方向发育较大规模的生物礁,黄流组沉积末期发育大规模下切谷。第四纪晚期,北部物源与南部物源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交汇。地震资料和盆地模拟显示,位于生烃凹陷上方的多期次水下扇和富砂浊积水道储集层,是良好的深水油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双物源 沉积模式 深水油气 勘探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次生硫化氢治理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6
6
作者 严忠 陈玉萍 +4 位作者 曹雪梅 张茂盛 赵睿 郭金善 赵晖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6期542-547,共6页
本研究针对陆梁油田不同次生硫化氢产生对象,结合国内油田应用技术,分别从短期的应急治理和长期的彻底治理两种思路开展了治理技术的研究。研制开发出的脱硫杀菌剂配方体系,通过抑制硫酸盐还原菌(SRB)的代谢,从源头上减少硫化氢的生成量... 本研究针对陆梁油田不同次生硫化氢产生对象,结合国内油田应用技术,分别从短期的应急治理和长期的彻底治理两种思路开展了治理技术的研究。研制开发出的脱硫杀菌剂配方体系,通过抑制硫酸盐还原菌(SRB)的代谢,从源头上减少硫化氢的生成量,兼有一定的脱硫作用。该项目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及应用,已形成了以井下投放固体缓释脱硫剂、注水系统投加杀菌剂或微生物抑制剂的系列次生硫化氢治理技术,并研制开发出性能优越的杀菌剂、固体脱硫剂和具有明显抑制SRB生长的新型防膨剂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 硫化氢 治理技术 陆梁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低渗透砂砾岩油藏一体化评价方法及应用——以盐家油田盐22块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孙晓飞 张艳玉 王中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0-73,116,共4页
裂缝性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具有沉积类型丰富、岩性复杂、储层物性差等特征,造成现有单一油藏研究与管理方法无法满足认识油藏非均质特征的要求,给油藏的开发和管理带来较大难度。以盐家油田盐22块为例,探讨了油藏描述与油藏数值模拟相结... 裂缝性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具有沉积类型丰富、岩性复杂、储层物性差等特征,造成现有单一油藏研究与管理方法无法满足认识油藏非均质特征的要求,给油藏的开发和管理带来较大难度。以盐家油田盐22块为例,探讨了油藏描述与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的一体化研究方法,根据建立的半定量一定量储层地质知识库,实现了等时建模、成因控制相建模、确定性条件约束随机建模三者的有效结合,采用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基质地质模型。利用岩心观察、成像测井等资料建立了离散裂缝网络模型,通过统计学粗化方法得到了双重介质模型所需的属性参数。最后,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的历史拟合过程完善地质模型。生产实践表明,一体化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可较好地利用各种动、静态资料综合反映油藏地质特征,从多角度加深对油藏的认识程度,为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砾岩油藏 随机建模 油藏描述 油藏数值模拟 裂缝 离散裂缝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区复合油藏二次梯度非线性渗流模型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福祥 王本成 +2 位作者 费玉田 霍进 陈伦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9-102,共4页
考虑二次压力梯度影响的非线性渗流模型比常规线性模型更能准确反映地下原油在油藏中的渗流规律。针对两区复合油藏,从达西定律、质量守恒原理出发,结合状态方程,推导出了考虑二次压力梯度影响的渗流方程,建立了二次压力梯度两区复合油... 考虑二次压力梯度影响的非线性渗流模型比常规线性模型更能准确反映地下原油在油藏中的渗流规律。针对两区复合油藏,从达西定律、质量守恒原理出发,结合状态方程,推导出了考虑二次压力梯度影响的渗流方程,建立了二次压力梯度两区复合油藏非线性渗流试井模型。通过变量代换,将渗流方程线性化,求得Laplace空间解析解,利用数值反演获得实空间解,从而绘制出带二次压力梯度影响的两区复合油藏试井样版曲线,对不同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误差分析表明二次压力梯度影响不应被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油藏 二次梯度 非线性渗流 有效井径 试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毛管束渗流的砂砾岩储层含水饱和度新模型——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低渗透砂砾岩储层为例
9
作者 孙志雄 谢宇 +5 位作者 吴伟 杨波 李路路 李明慧 李园媛 董永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108,共8页
为解决双孔隙水导电模型在计算复杂低渗透砂砾岩储层含水饱和度时因岩电参数获取困难导致含水饱和度计算不准问题,在双孔隙水导电模型基础上,采用岩石毛管束渗流体积模型理论,并结合岩心分析数据、压汞以及核磁实验等资料,建立了基于毛... 为解决双孔隙水导电模型在计算复杂低渗透砂砾岩储层含水饱和度时因岩电参数获取困难导致含水饱和度计算不准问题,在双孔隙水导电模型基础上,采用岩石毛管束渗流体积模型理论,并结合岩心分析数据、压汞以及核磁实验等资料,建立了基于毛管束渗流的含水饱和度计算新模型。结果表明:新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均来自实验分析或测井资料,避免了岩电参数的取值难题;经验证,新模型反演模拟的电阻率-含水饱和度关系与实验结果的绝对误差为1.7%。与传统阿尔奇方法相比,新模型计算的含水饱和度精度提高了2.7百分点,为复杂储层饱和度计算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 毛管束 含水饱和度 导电模型 玛湖凹陷 百口泉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发展潜力 被引量:10
10
作者 朱世琰 李海涛 +2 位作者 张建伟 唐超 阳明君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5年第5期69-75,共7页
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DTS)是一种实时连续较为准确测量温度剖面的新兴技术。从分布式光纤测温的基本原理和光纤安装方式、类型出发,介绍了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并说明了实施分布式光纤温度测试的选井标准,阐述了分布式... 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DTS)是一种实时连续较为准确测量温度剖面的新兴技术。从分布式光纤测温的基本原理和光纤安装方式、类型出发,介绍了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并说明了实施分布式光纤温度测试的选井标准,阐述了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在监测油井动态生产信息方面与其它常规监测技术的优势并对其进行了经济评价。研究分析表明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在油气井生产动态监测与优化和复杂油气藏的高效开发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 温度剖面 生产动态监测 经济评价 发展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用酸化缓蚀剂HBBJ-2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喜平 罗螣 +2 位作者 吴伟 韩洁 贺寅莎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0-403,共4页
以环己胺、芳香酮、丙酮和多聚甲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油田用酸化缓蚀剂HBBJ-2,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对其缓蚀性能、极化曲线以及岩心渗透率损害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BBJ-2在15%HCl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与丙炔醇复配效果更佳,... 以环己胺、芳香酮、丙酮和多聚甲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油田用酸化缓蚀剂HBBJ-2,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对其缓蚀性能、极化曲线以及岩心渗透率损害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BBJ-2在15%HCl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与丙炔醇复配效果更佳,在120℃和150℃高温下的HCl溶液中,增加缓蚀剂用量也能达到很好的缓蚀效果;HBBJ-2与盐酸中其他添加剂具有良好的配伍性;极化曲线表明,HBBJ-2属于以抑制阴极过程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对岩心渗透率损害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蚀剂 合成 性能评价 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二次运移方向模拟及有利区带预测:以束鹿凹陷西斜坡沙二段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富贵 高先志 +5 位作者 吴东胜 田建章 辛纬江 石国新 谭建华 司丹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0-229,共10页
束鹿凹陷位于冀中坳陷南部,为一典型的断陷湖盆。凹陷古近系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为了寻求油气勘探的突破口,进一步明确勘探的主攻方向和区带,急需深化对研究区油气二次运移的认识。以束鹿凹陷西斜坡沙二段为例,基于... 束鹿凹陷位于冀中坳陷南部,为一典型的断陷湖盆。凹陷古近系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为了寻求油气勘探的突破口,进一步明确勘探的主攻方向和区带,急需深化对研究区油气二次运移的认识。以束鹿凹陷西斜坡沙二段为例,基于Arcgis软件对目的层的油源区、输导体系、构造及流体势特征等多种地质信息进行处理,在大尺度条件下以流体势模型为油气二次运移动力模型模拟油气二次运移方向。模拟结果揭示,油气在砂体发育状况的约束下,鼻状构造控制油气相对运移方向,油气向其脊部运移汇聚。最后,依据油气二次运移方向模拟结果及对成藏条件的认识,优选出台家庄鼻状构造带、雷家庄南部鼻状构造带以及西曹固南、北鼻状构造带4个长期继承性的鼻状构造带为成藏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鹿凹陷 古近系 沙二段 二次运移方向 模拟 主控因素 有利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RO浓水回注稀油井区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平原 周鹤 +3 位作者 窦玉明 颜亨兵 程萍 李冬菊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1-114,共4页
新疆风城超稠油油田采用反渗透工艺对采出水进行降盐处理,在生产低盐水过程中同时产生浓盐水,即RO浓水。针对RO浓水回注乌36稀油井区展开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RO浓水满足乌36井区注水指标,对储层的损害弱,是良好的注水水源。RO浓水几... 新疆风城超稠油油田采用反渗透工艺对采出水进行降盐处理,在生产低盐水过程中同时产生浓盐水,即RO浓水。针对RO浓水回注乌36稀油井区展开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RO浓水满足乌36井区注水指标,对储层的损害弱,是良好的注水水源。RO浓水几乎无硬度,稳定性好,与乌36地层水配伍性好,在注水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结垢问题。RO浓水水温较高,可降低原油黏度,有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使用RO浓水代替清水回注,可减少废水排放量,节约清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渗透 油田注入水 地层损害 配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东坡地区沙溪庙组断裂对天然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范赛华 谢辉 +5 位作者 李彬文 刘媛 李卫平 许维娜 赵虎 牟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75-1284,共10页
【研究目的】川西坳陷东坡侏罗系沙溪庙组气藏常规构造优势区挖掘潜力已不大、对于勘探程度较低的复杂断裂夹持区的气藏地质认识明显滞后。【研究方法】基于近年来的勘探开发资料和数据,运用构造控藏理论,本文研究了断裂断面形态类型和... 【研究目的】川西坳陷东坡侏罗系沙溪庙组气藏常规构造优势区挖掘潜力已不大、对于勘探程度较低的复杂断裂夹持区的气藏地质认识明显滞后。【研究方法】基于近年来的勘探开发资料和数据,运用构造控藏理论,本文研究了断裂断面形态类型和流体势差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探讨了断裂夹持区内的油气分布规律,总结了南北断裂系统油气富集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断裂断面形态中以坡坪式断裂所控制的河道油气充注程度高、有利于高效成藏,低角度铲式断裂次之,高角度平直-铲式断裂成藏性最差;流体势差使得烃源岩天然气途径高势区向远距离砂体充注困难;断裂夹持区虽然在较窄的两端裂缝网络发育导致油气逸散很难成藏,但较宽的中部若由坡坪式断裂和低角度铲状断裂夹持输导则可形成相对较好的油气富集带。【结论】综合认为南部构造总体上优于北部、中部夹持区具有一定潜力,成藏的关键因素仍然受断裂形态特征和输导能力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东坡 沙溪庙组 断面形态 天然气富集 断裂夹持区 油气资源勘查工程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PSO-ELM的低渗透砂岩水淹层测井识别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波 黄长兵 +2 位作者 何岩 李垚银 李路路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5-651,共7页
水淹层测井识别对油田开发方案部署及提高采收率有着重要意义。新疆陆梁油田作业区某区块油层水淹类型主要为污水水淹,测井响应特征复杂多变,传统识别图版方法难以对水淹层有效识别。文中基于测井、地质、试油等资料,在水淹层测井响应... 水淹层测井识别对油田开发方案部署及提高采收率有着重要意义。新疆陆梁油田作业区某区块油层水淹类型主要为污水水淹,测井响应特征复杂多变,传统识别图版方法难以对水淹层有效识别。文中基于测井、地质、试油等资料,在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及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的水淹层识别方法。首先,利用相关系数优选6个主控因素:RD,RS,GR,SP,DEN,AC。其次,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极限学习机模型进行参数寻优;最后,利用优化后的模型对研究区水淹层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利用PSO-ELM模型识别水淹层,识别符合率达到91.7%,应用效果优于ELM模型及传统识别图版,为水淹层测井识别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系数 粒子群优化算法 极限学习机 水淹层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次规划的双感应测井反演方法
16
作者 刘灿华 张景 +1 位作者 范希彬 柏淑英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56,共8页
双感应电阻率反演由信号褶积测量原理,通过反褶积或正则化等线性方程组求解获得地层真实电阻率,对于准确求取储层含水饱和度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反褶积方法无法做到反褶积因子的准确计算,而Tikhonow正则化反演方法出现正则参数选择... 双感应电阻率反演由信号褶积测量原理,通过反褶积或正则化等线性方程组求解获得地层真实电阻率,对于准确求取储层含水饱和度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反褶积方法无法做到反褶积因子的准确计算,而Tikhonow正则化反演方法出现正则参数选择困难等问题。将反演问题转化为二次规划优化求解,并施加等式约束条件,可保证反演电阻率曲线的光滑性。目的针对等式约束的二次规划问题求解,方法本文基于神经计算原理和时间依赖的非线性动力系统,构造二次规划问题的递归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采用改进Euler法同时模拟求解该模型的最优解和对偶问题解。结果现场实际应用表明,反演的地层电阻率有助于精准判断油、水层,相比原始测量电阻率,更加符合试油结果。结论基于二次规划的地层电阻率反演能够实现对地层原始电阻率的有效反演,具有较强的发现和识别油气储层的能力,可为油田的增储上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感应测井 地层电阻率反演 二次规划 神经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饱和盐水基免配缔合交联压裂液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苗 蒲迪 +4 位作者 董景锋 张则俊 徐克山 熊亚春 金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玛湖风城组含有大量可溶性碱盐,特殊储层压后压降快、堵塞井筒严重影响试油。为了验证入井压裂液对储层盐矿溶蚀是否会造成影响,基于风城组储层典型碱盐矿组成特点,模拟不同配液水对储层盐矿溶蚀影响,构建了一套耐温(120℃)、抗高盐(30&... 玛湖风城组含有大量可溶性碱盐,特殊储层压后压降快、堵塞井筒严重影响试油。为了验证入井压裂液对储层盐矿溶蚀是否会造成影响,基于风城组储层典型碱盐矿组成特点,模拟不同配液水对储层盐矿溶蚀影响,构建了一套耐温(120℃)、抗高盐(30×10^(4)mg/L)免配聚合物交联压裂液体系,并进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高盐水较自来水对典型模拟盐的抑溶率达到60%以上;以悬浮基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链间缠结+缔合作用+盐效应”协同作用实现增稠剂速溶、高效增黏,并与多元络合离子为核心的有机硼锆铝缓交联剂以化学交联原理形成了耐温耐高盐的免配交联压裂液体系,最优配方为1.8%稠化剂GAF-TE+0.4%交联剂JL-3+0.3%增效剂GF15B+0.04%破胶剂APS,在120℃、170 s^(-1)下剪切1 h后的黏度大于100 mPa·s,具有良好的悬砂和携砂能力。现场M井压裂施工3层,成功率为100%,压后顺利完成试油,最高日产油4.4 m~3。采用高盐压裂液体系在抑制储层溶蚀减缓地层压降快具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层溶蚀 试油 耐高温高盐 缔合聚合物 免配交联压裂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层底水油藏底水锥进控制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戴彩丽 路建国 +3 位作者 任熵 石国新 韩力 赵福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2-76,共5页
常规底水油藏采用射孔建立底水隔板控制底水锥进。针对薄层底水油藏的底水锥进提出了不射孔建立底水隔板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冻胶型选择性堵剂的选择性注入和由工作液与原油的密度差而产生的重力分异作用形成隔板,控制底水锥进。在隔板... 常规底水油藏采用射孔建立底水隔板控制底水锥进。针对薄层底水油藏的底水锥进提出了不射孔建立底水隔板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冻胶型选择性堵剂的选择性注入和由工作液与原油的密度差而产生的重力分异作用形成隔板,控制底水锥进。在隔板建立中,选择性堵剂、高密度盐水和过顶替液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可视化物理模拟形象直观地表达了薄层底水油藏不射孔建立底水隔板控制底水锥进的过程。现场应用证明,该方法可以解决陆梁油田的薄层底水油藏底水锥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水 底水锥进 薄层底水油藏 选择性堵剂 可视化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苗忠英 郑绵平 +2 位作者 张震 毛立全 王晶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08-1116,共9页
湖相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蕴含着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是古环境研究中必要的基础资料之一。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湖相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1在应用有机地球化学信息探讨古环境时,首先要根据有机质组成特征区分其来源... 湖相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蕴含着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是古环境研究中必要的基础资料之一。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湖相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1在应用有机地球化学信息探讨古环境时,首先要根据有机质组成特征区分其来源,不同来源的有机质,其地球化学特征存在差异;2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org)是研究古气候变化的常用指标,在区分暖湿、暖干、冷湿、冷干气候类型时需结合沉积物中总有机质丰度(TOC)、总有机氮丰度(TN)、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δ18O)等资料;3脂肪酸不饱和度可作为恢复古环境温度的定性指标,UK37和UK37'在定量恢复古湖水表层温度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TEX86有望应用在古湖水表层温度的重建;4生物标志化合物可较好地区分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沉积水体的盐度及氧化还原性。可见,有机地球化学是研究古环境常用且有效的技术手段,多项有机地球化学参数相互验证能够更精确地重建古环境并预测其演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古环境 有机地球化学 有机质碳同位素 湖水表层温度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压力梯度非线性渗流理论与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聂仁仕 贾永禄 +3 位作者 石国新 李小华 聂科 戴荣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103,共8页
从质量守恒原理出发,详细推导出了二次压力梯度非线性渗流偏微分方程.通过建立考虑井储和表皮效应的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并通过变量代换,将渗流方程线性化,求得模型在不同外边界条件下的Laplace空间解析解,利用数值反演得到实空间的解,... 从质量守恒原理出发,详细推导出了二次压力梯度非线性渗流偏微分方程.通过建立考虑井储和表皮效应的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并通过变量代换,将渗流方程线性化,求得模型在不同外边界条件下的Laplace空间解析解,利用数值反演得到实空间的解,进而绘制出了不同参数团下的压力和压力导数双对数新型样板曲线,分析了其压力动态特征.通过对某参数团下二次压力梯度非线性项作用的压力误差以及压力导数误差分析,获得理论误差.最后通过实例拟合解释发现:非线性渗流模型与线性模型在实例解释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解释结果误差与样板曲线理论误差接近,二次压力梯度不应该被忽略 非线性渗流规律代表原油在油藏中的真实流动规律,非线性渗流模型可解释出更为准确的油藏动态参数,应加强非线性渗流理论模型与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压力梯度 非线性渗流 模型 LAPLACE变换 有效井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