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克拉玛依重油六东区硫化氢井下治理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林 方钫 +3 位作者 周建平 赖刚 王谦 廖志勇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41-747,共7页
针对新疆油田重油六东区稠油油藏由于硫化氢含量高引起的生产及安全问题,合成出一种新型三嗪类脱硫剂。考察了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及脱硫剂与现场使用化学药剂的配伍性,优选出适合六东区稠油硫化氢井下治理的脱硫剂注入工艺;选用蒸汽吞... 针对新疆油田重油六东区稠油油藏由于硫化氢含量高引起的生产及安全问题,合成出一种新型三嗪类脱硫剂。考察了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及脱硫剂与现场使用化学药剂的配伍性,优选出适合六东区稠油硫化氢井下治理的脱硫剂注入工艺;选用蒸汽吞吐井和蒸汽驱井进行现场试验,对硫化氢含量进行了实时监测。实验结果表明,合成脱硫剂在反应时间15 min、油水体积比1∶2、p H=10、反应温度150℃的条件下,脱硫效率可达96.7%,且与现场使用的化学药剂配伍性良好。在现场应用试验中,硫化氢含量大幅降低,且在蒸汽吞吐井中效果更佳,采用先注脱硫剂再注蒸汽的工艺,能将硫化氢含量降到20×10^(-6) mg/L以下,并稳定运行三个月,最终达到将硫化氢对地面生产及工作环境造成的危害在地下解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油田 硫化氢 脱硫效率 配伍性 井下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葡北Ⅱ断块降压开采技术数值模拟 被引量:7
2
作者 赵春森 吕建荣 付志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1-43,46,共4页
为改善大庆油田葡北Ⅱ断块累积注采比高、无效注水严重造成地层压力高,高液高含水井多现象,提出实施降压开采的水动力学调整方式.通过减少注水量,有效降低区块内过高的地层压力.改变系统压力有利于油水交换和相对低渗透层潜力的发挥,从... 为改善大庆油田葡北Ⅱ断块累积注采比高、无效注水严重造成地层压力高,高液高含水井多现象,提出实施降压开采的水动力学调整方式.通过减少注水量,有效降低区块内过高的地层压力.改变系统压力有利于油水交换和相对低渗透层潜力的发挥,从而延缓油田产量的递减,抑制区块含水率上升速度.设计5种不同注采比降压开采方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全面停注的降压开采效果最佳,随着注采比逐渐恢复,降压开采效果变差.确定不同注采比下的降压界限,在此基础上进行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降压开采技术对于改善油田后期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油藏 降压开采 数值模拟 降压界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高温调堵技术在克拉玛依油田的应用
3
作者 杨洪 刘强 +2 位作者 谢强 徐明强 江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8-110,118,共3页
在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稠油油藏开采过程中,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隔层不发育以及蒸汽超覆等原因,蒸汽在平面上推进不均衡,出现汽窜干扰现象,降低了油藏开发效果。在分析九区吞吐井汽窜特征、目前所用高温调堵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汽窜... 在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稠油油藏开采过程中,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隔层不发育以及蒸汽超覆等原因,蒸汽在平面上推进不均衡,出现汽窜干扰现象,降低了油藏开发效果。在分析九区吞吐井汽窜特征、目前所用高温调堵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汽窜通道调控治理工艺技术研究,研制了适合该区油藏的新型高温调堵剂,并对该调堵剂的固化及抗稀释性、固化物耐温性能、抗剪切能力和抗盐能力等性能进行了评价,并在室内模拟该调堵剂封堵效果达标后,开展了3井次现场试验。试验井实施封堵后,注汽压力较封堵前提高了25%,汽窜干扰现象得到治理,原有窜扰井正常生产,调整了储层吸汽剖面,提高了油藏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吞吐井 高温封堵调剖 热固性树脂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内暂堵二次转向主控因素及其影响规律
4
作者 王博 吴媚 +3 位作者 肖祖行 鲍静 张建军 张荔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0-484,共5页
缝内暂堵转向能力决定缝网压裂改造程度,为探究缝内暂堵二次转向主控因素及其影响规律,采用有限元和全局嵌入黏结单元方法,建立了缝内暂堵二次转向模型,研究了水平主应力差、弹性模量、抗拉强度及注入速率等因素对天然裂缝二次转向的影... 缝内暂堵转向能力决定缝网压裂改造程度,为探究缝内暂堵二次转向主控因素及其影响规律,采用有限元和全局嵌入黏结单元方法,建立了缝内暂堵二次转向模型,研究了水平主应力差、弹性模量、抗拉强度及注入速率等因素对天然裂缝二次转向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缝内暂堵二次转向幅度随水平主应力差、弹性模量、抗拉强度的增大而减小;2)当水平主应力差增至3倍、弹性模量提升53.8%、抗拉强度增至4倍时,天然裂缝转向角θ1的降幅分别为85.7%,95.7%,88.4%,θ2的降幅分别为83.3%,94.6%,100%;3)抗拉强度、水平主应力差及弹性模量与转向角的关联度分别为0.865,0.821,0.754;4)考虑井口限压,适当提高注入速率能够有效改善天然裂缝内支持及铺置效率。研究成果可为缝内暂堵转向压裂优化与效果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转向 有限元 黏结单元 暂堵转向 转向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石南4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展望 被引量:9
5
作者 邹阳 韦盼云 +4 位作者 朱涛 冯右伦 倪倩 汪孝敬 于江龙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5-243,共9页
石西油田石南4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背景,自下而上是湖平面先下降后快速上升的沉积序列,形成一套陆源碎屑岩。底部以中砂岩和泥岩为主,中部以粗、中砂岩相占绝对优势,顶部为厚层块状泥岩。基于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 石西油田石南4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背景,自下而上是湖平面先下降后快速上升的沉积序列,形成一套陆源碎屑岩。底部以中砂岩和泥岩为主,中部以粗、中砂岩相占绝对优势,顶部为厚层块状泥岩。基于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首次对研究区储层的岩矿特征、孔隙结构以及物性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头屯河组储集层岩矿类型以岩屑砂岩为主,其中胶结物以碳酸盐胶结为主,胶结类型以孔隙式胶结为主,杂基以泥质为主;黏土矿物以高岭石居多,高岭石、绿泥石含量与储层孔隙度有良好正相关性,储层具中偏强碱敏性和中等水敏性特征;储层孔隙类型有原生和次生孔隙2类,原生孔隙以常与石英、绿泥石矿物相伴生的粒间孔隙为主,次生孔隙以多同长石、高岭石矿物相共生的粒间溶孔为主,储集层属中孔低渗储层。基于储层特征及沉积微相主控因素,将头屯河组储层分为Ⅰ类优质、Ⅱ类储层,同时对研究区进行了储层有利区预测与潜力区识别,该潜力区可作为石南4井区后续滚动开发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南4井区 侏罗系 头屯河组 储层特征 潜力区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凹陷文安油田双环倍半萜的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徐真 张春明 +1 位作者 刘强 李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368-371,共4页
基于全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定量分析技术,分析了冀中凹陷文安油田原油中双环倍半萜在空间分布上的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讨论了其非均质性特征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结果表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对双环倍半萜的影响并不明显,文安油... 基于全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定量分析技术,分析了冀中凹陷文安油田原油中双环倍半萜在空间分布上的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讨论了其非均质性特征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结果表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对双环倍半萜的影响并不明显,文安油田原油含有丰富的双环倍半萜;文安油田原油中双环倍半萜的总体分布特征是C14倍半萜化合物相对丰度最小,C15倍半萜化合物相对丰度居中,C16倍半萜化合物相对丰度最高;文安油田南区与北区原油存在明显非均质性;重排补身烷与8β(H)-补身烷、C30重排藿烷与C30藿烷、C27重排甾烷与C27甾烷的相对丰度比值具有显著相关性,反映重排补身烷的形成机理与重排甾烷、重排藿烷的形成具有相似性;原油分子组成上的非均质性预示着文安油田原油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成因类型,文安油田南区和北区可能存在着2个油气富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环倍半萜 重排藿烷 重排甾烷 非均质性 成因类型 冀中凹陷 文安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痕量化学示踪剂定量评价砾岩储层体积压裂改造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郑爱萍 宋栋 +3 位作者 覃遥 李宁 加玉锋 张万栋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5-103,共9页
水平井和大规模水力压裂组合技术是开发致密砾岩油藏的关键。良好的压裂改造效果对砾岩油藏的高产、稳产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砾岩储层压裂改造效果评价至今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使用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基于痕量化学示踪剂... 水平井和大规模水力压裂组合技术是开发致密砾岩油藏的关键。良好的压裂改造效果对砾岩油藏的高产、稳产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砾岩储层压裂改造效果评价至今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使用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基于痕量化学示踪剂定量评价了砾岩储层体积压裂改造效果,介绍了痕量化学示踪剂的技术原理和实施方案,归纳了示踪剂的产出曲线特征,围绕产出贡献、裂缝形态、井间干扰3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讨论了缝网形态诊断方面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痕量示踪剂产剖技术能够有效识别水平井各压裂段的静态与动态产出情况,监测的3个压裂段贡献了全部产油量的51%;测试井共有“宽多峰”“宽峰偏态”“尖峰偏态”“尖单峰”4种特征,8个监测段均表现为“宽多峰”,反映压裂段有多条裂缝,属于复杂的裂缝特征;示踪剂返排越早,裂缝的产出能力越强、渗透率越高;反之则代表裂缝导流能力较差、渗透率较低;利用示踪剂在不同井的产出量计算了产出率,从而量化了井间连通性的强弱。研究结果可为致密砾岩油藏压裂改造效果评价及高效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现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储层 示踪剂 水力压裂 井间干扰 裂缝形状 产出贡献 改造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地层流体特征与油气运聚成藏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梅 金爱民 +2 位作者 楼章华 法欢 朱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7-615,共9页
准噶尔盆地为大型压扭性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十分复杂。运用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历史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综合研究准噶尔盆地地层流体化学场、压力场、流体动力场的形成演化特征及... 准噶尔盆地为大型压扭性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十分复杂。运用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历史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综合研究准噶尔盆地地层流体化学场、压力场、流体动力场的形成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分布的影响,深入揭示盆地流体动力学过程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油、气、水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并预测有利油气勘探区。结果表明,盆地西北缘的边缘地带是大气水下渗淡化区,通常遭受大气水下渗淋滤破坏,油气保存条件较差;玛湖凹陷、盆1井西凹陷内部为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区,油气可能在局部岩性、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油藏规模相对较小;西北缘断阶带、陆梁隆起区、莫索湾-莫北凸起、达巴松凸起和车拐地区等为越流、越流-蒸发泄水区,油气大量聚集,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重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化学 流体动力学 流体压力场 油气运聚 压扭性叠合盆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维地震技术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9
作者 霍进 张新国 +2 位作者 吴平 冯利伟 何鑫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0-82,共3页
地震信息对注蒸汽开采稠油油藏的蒸汽热场的响应主要是储集层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层速度、延迟时间的变化 ,这些参数发生差异的区域就是蒸汽热前缘推进到的范围 ,而没有产生变化的区域就是蒸汽热场未影响到的范围 ,即是剩余油分布... 地震信息对注蒸汽开采稠油油藏的蒸汽热场的响应主要是储集层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层速度、延迟时间的变化 ,这些参数发生差异的区域就是蒸汽热前缘推进到的范围 ,而没有产生变化的区域就是蒸汽热场未影响到的范围 ,即是剩余油分布区。克拉玛依油田九5 区 95 1 5 9井区存在 3个剩余油区域 :95 1 5 9井与 95 1 78井之间、95 1 40井以南和 95 1 97井以北。在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动态监测资料及生产动态数据等 ,对蒸汽驱实施分类调整、平面加密、封堵调剖等措施 ,取得了显著效果 ,使该区由 1 995年到 1 999年年产油量综合递减从5 .5 %降至 -6.7% ,油汽比由 0 .1 2提高到 0 .2 7。彩图 6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油田 稠油开采 四维地震技术 地震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以五、八区佳木河组为例 被引量:25
10
作者 祝彦贺 王英民 +1 位作者 袁书坤 邢向荣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6-580,共5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是剖析西准噶尔地区盆山耦合关系、盆地成因与造山带演化、沉积体系发育的关键地段。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五、八区二叠系佳木河组为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碎屑岩组成的混积地层,佳木河组下亚组分为2个三级层序PSQ...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是剖析西准噶尔地区盆山耦合关系、盆地成因与造山带演化、沉积体系发育的关键地段。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五、八区二叠系佳木河组为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碎屑岩组成的混积地层,佳木河组下亚组分为2个三级层序PSQ1、PSQ2,中亚组和上亚组分别为三级层序PSQ3和PSQ4,下亚组主要充填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中亚组及上亚组主要充填扇三角洲为主的粗碎屑沉积物。五、八区佳木河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火山口及近火山口相、远火山口相,扇三角洲砂体和火山岩体是最重要的油气储集体。研究区已知油气藏多分布于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前缘亚相和火山口及近火山口相中,但是否能成藏关键在于构造(裂缝)、成岩作用、油源、圈闭等与储集层的空间匹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八区 佳木河组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以大邑地区为例 被引量:49
11
作者 罗文军 彭军 +5 位作者 杜敬安 杜垒 韩海臣 刘焕 李剑波 唐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7-295,301,共10页
低渗透气藏产气量在我国天然气总产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由于其气藏分布复杂、预测难度大等因素,阻碍了该类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以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 低渗透气藏产气量在我国天然气总产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由于其气藏分布复杂、预测难度大等因素,阻碍了该类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以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研究为基础,结合大量镜下薄片鉴定成果,确定了胶结物充填的序次及各期胶结物相对含量;并在各期胶结物中找出特征包裹体进行温度检测,结合储层埋藏史、热史等资料,确定了各期胶结物的形成时间与油气充注的时间及次序;此外,描述了储层孔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率与变化原因,从而再现了储层的形成历史,确定了储层致密化时间。最后,结合油气充注史,提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流体包裹体 须家河组 大邑地区 川西坳陷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絮凝剂聚硅酸硫酸锌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18
12
作者 曾玉彬 黄锋 +2 位作者 刘世海 吴仲岿 周俊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45-848,877,共5页
通过调控SiO2含量、Zn/Si物质的量比、聚合时间、pH值等制备了新型絮凝剂聚硅酸硫酸锌(PZSS),采用红外光谱法研究了上述因素对PZSS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PZSS的聚合形态结构取决于SiO2含量、Zn/Si物质的量比、聚合时间、pH值等的大小。... 通过调控SiO2含量、Zn/Si物质的量比、聚合时间、pH值等制备了新型絮凝剂聚硅酸硫酸锌(PZSS),采用红外光谱法研究了上述因素对PZSS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PZSS的聚合形态结构取决于SiO2含量、Zn/Si物质的量比、聚合时间、pH值等的大小。红外光谱证实了PZSS中Zn2+及水解Zn2+离子可与共存的聚硅酸起螯合反应生成锌硅聚合物,聚硅酸与Zn2+反应并不是单纯的物理混合加成作用,而是形成了具有特殊结构的无机高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新型絮凝剂所具有的优良絮凝特性是由各物质间以化学作用为主的物理化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剂 聚硅酸硫酸锌 结构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重力超覆的稠油热采试井分析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霍进 贾永禄 +3 位作者 余佳 吴成友 李虹 郑爱萍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2-55,共4页
针对蒸汽驱中的重力超覆现象,提出采用楔状复合油藏模型来模拟倾斜蒸汽前缘建立考虑热损失的数学模型,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得到两区复合油藏井底压力在拉氏空间的解。经过Stehfest反演得到在实空间的解,并作出样板曲线,研究内外区流度比... 针对蒸汽驱中的重力超覆现象,提出采用楔状复合油藏模型来模拟倾斜蒸汽前缘建立考虑热损失的数学模型,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得到两区复合油藏井底压力在拉氏空间的解。经过Stehfest反演得到在实空间的解,并作出样板曲线,研究内外区流度比、倾斜角度、热损失对样板曲线形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超覆 复合油藏 试井分析 拉氏变化 数值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宾汉型稠油水平井产能模型探讨 被引量:13
14
作者 梁涛 李刚 +1 位作者 许璐 汪萍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9-372,共4页
由于内部形成的胶体结构,稠油流变特性一般比较复杂,属于一种典型的非牛顿流体——宾汉型流体。计算稠油油藏水平井产能时,人们往往忽略稠油的宾汉流变特性,导致计算过程中没有考虑由流体本身特性而带来的启动压力的影响,而使计算结果偏... 由于内部形成的胶体结构,稠油流变特性一般比较复杂,属于一种典型的非牛顿流体——宾汉型流体。计算稠油油藏水平井产能时,人们往往忽略稠油的宾汉流变特性,导致计算过程中没有考虑由流体本身特性而带来的启动压力的影响,而使计算结果偏大,与现场应用产生一定差距,起不到指导现场实践的作用。在研究稠油流变特性的基础上,运用椭球型泄油模型,通过牛顿-柯特斯公式,推导了宾汉型流体水平井产能计算模型,并给出启动压力的确定方法。以实际油藏参数为例,计算对比了该模型与其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产能计算结果小于其他模型,符合油田生产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宾汉型 水平井 产能 启动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压力梯度非线性渗流理论与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聂仁仕 贾永禄 +3 位作者 石国新 李小华 聂科 戴荣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103,共8页
从质量守恒原理出发,详细推导出了二次压力梯度非线性渗流偏微分方程.通过建立考虑井储和表皮效应的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并通过变量代换,将渗流方程线性化,求得模型在不同外边界条件下的Laplace空间解析解,利用数值反演得到实空间的解,... 从质量守恒原理出发,详细推导出了二次压力梯度非线性渗流偏微分方程.通过建立考虑井储和表皮效应的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并通过变量代换,将渗流方程线性化,求得模型在不同外边界条件下的Laplace空间解析解,利用数值反演得到实空间的解,进而绘制出了不同参数团下的压力和压力导数双对数新型样板曲线,分析了其压力动态特征.通过对某参数团下二次压力梯度非线性项作用的压力误差以及压力导数误差分析,获得理论误差.最后通过实例拟合解释发现:非线性渗流模型与线性模型在实例解释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解释结果误差与样板曲线理论误差接近,二次压力梯度不应该被忽略 非线性渗流规律代表原油在油藏中的真实流动规律,非线性渗流模型可解释出更为准确的油藏动态参数,应加强非线性渗流理论模型与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压力梯度 非线性渗流 模型 LAPLACE变换 有效井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速非达西双渗油藏DST段塞流试井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霍进 贾永禄 蒋维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8-100,共3页
根据低速非达西渗流理论,导出了双渗(达西渗流和低速非达西渗流)两层油藏DST测试(中途测试)非自喷井的有效井径数学模型,采用拉氏变换和格林函数方法,得到拉氏空间的解析解,并绘制了新的样板曲线。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低渗非达西流的启... 根据低速非达西渗流理论,导出了双渗(达西渗流和低速非达西渗流)两层油藏DST测试(中途测试)非自喷井的有效井径数学模型,采用拉氏变换和格林函数方法,得到拉氏空间的解析解,并绘制了新的样板曲线。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低渗非达西流的启动压力梯度、层间储容比、地层系数比的变化对样板曲线变化的影响比较大,样板曲线的晚期段会出现曲线上翘,这是与达西渗流情况最明显的差别。用该试井模型进行实例分析,可解释出双渗油藏的启动压力梯度、各层渗透率及表皮系数等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达西流 双渗油藏 段塞流 DST测试 数学模型 启动压力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井数据与信噪比约束的混合相位子波反褶积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华 贺振华 +3 位作者 高军 杨波 何光明 李德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54-1058,1072,共6页
针对常规反褶积在高分辨率处理时容易受到高频强噪声污染、降低资料信噪比的问题,提出一种保持信噪比的高分辨率反褶积方法。在信噪比与测井数据双重约束下,估算较宽期望子波的振幅谱,用信号纯度谱作为期望输出的频谱,进行混合相位子波... 针对常规反褶积在高分辨率处理时容易受到高频强噪声污染、降低资料信噪比的问题,提出一种保持信噪比的高分辨率反褶积方法。在信噪比与测井数据双重约束下,估算较宽期望子波的振幅谱,用信号纯度谱作为期望输出的频谱,进行混合相位子波反褶积;运用递归相位平均迭代解求取高阶相位谱,解决高阶累计量求取相位谱的多解问题。在提高地震记录分辨率的同时,降低高频噪声对反褶积后地震记录的影响,保持较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数据 信噪比 约束 分辨率 反褶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油水分离器提高含油污水处理效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韩洪升 夏楠 +1 位作者 彭元 程思南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23期5533-5537,共5页
针对大庆油田产油高含水背景,为了提高油水分离效率、减少污水沉降罐的数目,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在多杯等流型油水分离器的基础上,与粗粒化技术相结合进行了油水分离实验研究。与未连接粗粒化的油水分离器分离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 针对大庆油田产油高含水背景,为了提高油水分离效率、减少污水沉降罐的数目,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在多杯等流型油水分离器的基础上,与粗粒化技术相结合进行了油水分离实验研究。与未连接粗粒化的油水分离器分离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新型油水分离器连接粗粒化装置后的最高油水分离效率可以达到92.12%,最大处理效率是现场大罐的246.5倍。未连接粗粒化的新型油水分离器的处理效率是现场用大罐的59.2倍。使用粗粒化后可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粗粒化 多杯等流分离器 分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立强 缪尉杰 +3 位作者 罗志锋 龚云蕾 汪鹏 李屹洋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2期25-32,共8页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是影响酸压改造效果的关键所在。由于岩石性质、刻蚀形态及闭合压力等因素影响,很难对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进行准确的预测。目前,对于酸蚀裂缝几何形态和酸穿距离的计算模型较多,而就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计算模型研究较少...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是影响酸压改造效果的关键所在。由于岩石性质、刻蚀形态及闭合压力等因素影响,很难对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进行准确的预测。目前,对于酸蚀裂缝几何形态和酸穿距离的计算模型较多,而就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计算模型研究较少。为此,基于自仿射分形理论建立裂缝酸压模型,进行酸压模拟,利用局部立方规律(LCL)对闭合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进行预测,对影响闭合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正交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影响闭合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闭合压力>分形维数>注酸时间>地层基质渗透率>注酸排量>标准偏差>地层基质孔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酸蚀裂缝 酸压模拟 导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计量站应用采出液余热采暖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沐峻丞 阮林华 +1 位作者 过新伟 魏新春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2-64,98,共3页
针对新疆油田冬季采用油田注汽锅炉生产的高品质蒸汽进行保温,造成非生产耗汽量居高不下的问题,重新设计采暖系统,以回收采出液余热实现计量站保温。其基本原理是回收采出液所蕴含的热能,通过散热器换热提高房间温度,散热器采用D76mm... 针对新疆油田冬季采用油田注汽锅炉生产的高品质蒸汽进行保温,造成非生产耗汽量居高不下的问题,重新设计采暖系统,以回收采出液余热实现计量站保温。其基本原理是回收采出液所蕴含的热能,通过散热器换热提高房间温度,散热器采用D76mm×5mm的无缝钢管,220mm的180°高压弯头及原油管线焊接而成。应用表明,采出液采暖工艺不仅可以实现计量站保温,而且能减少高品质蒸汽的消耗,为计量站冬季保温开辟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热采 采出液余热 采暖工艺 散热器计量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