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砾质辫状河储层构型解剖及层次建模——以新疆油田重32井区齐古组油藏为例 被引量:21
1
作者 吴小军 苏海斌 +3 位作者 张士杰 冯利娟 王杰 印森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3-945,共13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风城油田上侏罗统齐古组砂砾质辫状河储层,利用岩芯、露头及密井网资料,结合砂砾质辫状河储层构型层次结构、模式拟合和嵌入式层次建模方法,确定了不同级次的构型界面,对砂砾质辫状河5~3级构型单元进行了识别,建立了不同... 针对准噶尔盆地风城油田上侏罗统齐古组砂砾质辫状河储层,利用岩芯、露头及密井网资料,结合砂砾质辫状河储层构型层次结构、模式拟合和嵌入式层次建模方法,确定了不同级次的构型界面,对砂砾质辫状河5~3级构型单元进行了识别,建立了不同级别构型分布样式、规模及三维构型模型。研究表明:1)研究区砂砾质辫状河4级构型单元主要包括心滩坝和辫状水道两类,辫状水道包括泥质半充填水道和泥质充填水道等构型单元,砂砾质辫状河3级构型单元包括心滩坝内部沟道及落淤层等;2)根据辫状河不同级次构型单元规模公式,对辫状河不同级次构型单元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一砂砾质河道宽度50~180 m;单一充填河道宽度30~70 m,长度100~350 m;单一心滩坝宽度120~400 m,长度300~800 m;心滩坝内部落淤层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10~330 m、60~200 m,沟道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00~200 m、15~25 m;3)在精细构型解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层次建模与嵌入式建模结合的新方法建立构型三维模型。分层次建立了4级构型模型,而在心滩坝内部则采用规模约束建立落淤层、沟道以及填充河道3级构型单元模型,最终建立了与定性模式和定量规模相适应的多级次耦合三维构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质辫状河 储层构型 三维地质建模 嵌入式建模方法 风城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盐对新疆油田三元复合驱界面性能影响研究
2
作者 张凤娟 陈月娥 +3 位作者 任洪达 翟怀建 刘鸿飞 侯军伟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4-47,52,共5页
界面性能对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有重大的影响,界面张力越低,洗油效率越高;Zeta电位越高,油水乳状液越稳定。研究了各类无机盐对新疆油田复合驱界面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Zeta电位的绝对值随着无机盐浓度的增高而增大;无机碱中,碳酸根离子... 界面性能对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有重大的影响,界面张力越低,洗油效率越高;Zeta电位越高,油水乳状液越稳定。研究了各类无机盐对新疆油田复合驱界面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Zeta电位的绝对值随着无机盐浓度的增高而增大;无机碱中,碳酸根离子降低界面张力效果最好,氢氧根次之,碳酸氢根最差;阳离子中,钾离子降低界面张力效果最好,其次是钠离子,镁离子会略微提高界面张力,钙离子则会大幅度提高界面张力;阴离子中,与硫酸根相比,氯离子能更好地降低界面张力。通过以上研究,确定了Q站污水处理站外排水更适合三元复合驱配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油田 复合驱 无机盐 界面张力 ZETA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动态密封性评价——以新疆H地下储气库为例 被引量:22
3
作者 廖伟 刘国良 +4 位作者 陈如鹤 孙军昌 张士杰 王玉 刘先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3-141,共9页
为了有效指导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运行上限压力和动态监测井网的优化调整、保障储气库运行安全,以目前中国库容最大、调峰能力最强的新疆H储气库为研究对象,根据储气库高速往复注采地应力场交替变化的特点,综合地质、地震、测井... 为了有效指导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运行上限压力和动态监测井网的优化调整、保障储气库运行安全,以目前中国库容最大、调峰能力最强的新疆H储气库为研究对象,根据储气库高速往复注采地应力场交替变化的特点,综合地质、地震、测井和各类室内岩心实验结果,建立了H储气库区域尺度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和三维动态地质力学模型,综合评价了H储气库在经历原气藏14年衰竭式开发及其改建储气库后长期高速注采气过程中交变应力下的圈闭动态密封性。研究结果表明:①H储气库地层压力的变化对区域地应力场具有显著影响;②原H气藏开发后断裂两侧地应力具有较大差异,但盖层未发生变形破坏,作为含气边界的控藏断裂也未发生滑移,保证了H气藏改建储气库的安全性;③由于H储气库高速注采导致地应力场变得更加不均衡,对储气库注采井的完整性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④H储气库在长期高速注采运行过程中盖层未发生剪切和拉张破坏,但地质力学数值模拟显示储气库长期高速注采导致储层南部的H断裂两侧形成最大约5 cm的相对错动变形,H断裂的密封性成为影响储气库完整性的薄弱区域;⑤建议在储气库南部H断裂上盘部署监测井,加强注采动态监测。结论认为,该项研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评估了气藏型储气库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圈闭的动态密封性,对保障H储气库长期注采运行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多周期注采 边底水 交变应力 地质力学模型 盖层完整性 断层密封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采过程中气质流体置换数值模拟及原地气置换方法——以新疆H储气库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廖伟 刘国良 +4 位作者 李欣潞 张赟新 郑强 曹锡秋 胥洪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89,共9页
凝析气藏型储气库在注入干气后与原地气不断置换,组分和相态发生变化,对其深入研究是储气库注采优化控制、实现高效运行的关键。以新疆H储气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重力控制下的组分梯度分布模型,定量分析了多周期注入气在储层中的扩散... 凝析气藏型储气库在注入干气后与原地气不断置换,组分和相态发生变化,对其深入研究是储气库注采优化控制、实现高效运行的关键。以新疆H储气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重力控制下的组分梯度分布模型,定量分析了多周期注入气在储层中的扩散特征、采出气组分变化及凝析油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先期高部位注气及强注弱采有利于原地气被驱离近井地带;其后高部位采注比高,原地气置换彻底,低部位采注比低,重组分富集在低部位及气库西侧;单井凝析油含量变化特征受构造部位、注采策略、投产方式等因素综合影响;单井吞吐使原地气置换能力降低,凝析油采出能力随之降低;循环注气方式、以采投注、短期较高采注比均有利于含重组分的原地气加速置换。研究成果可为同类贫凝析气藏改建储气库的设计、注采运行制度的制定及现场调控等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注采交互驱替 组分模型 流体置换 组分变化 凝析油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焊缝数字图像缺陷自动识别技术 被引量:25
5
作者 董绍华 孙玄 +1 位作者 谢书懿 王明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3-117,共5页
管道焊缝数字图像是管道焊缝可靠性管理的重要依据,但对其进行人工判别的误判率较高。为了提高对管道焊缝数字图像缺陷的识别准确度,采用多项边缘检测、检测通道与阈值分割等方法,对管道焊缝图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图像处理,构造了焊缝数... 管道焊缝数字图像是管道焊缝可靠性管理的重要依据,但对其进行人工判别的误判率较高。为了提高对管道焊缝数字图像缺陷的识别准确度,采用多项边缘检测、检测通道与阈值分割等方法,对管道焊缝图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图像处理,构造了焊缝数字图像缺陷特征库,包含灰度差、等效面积、圆形度、熵、相关度等参数,建立了多分类器构造(SVM)模型,实现了对管道焊缝数字图像缺陷的分类评价,最终开发出管道焊缝数字图像缺陷自动识别软件,并进行了现场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图像处理后在没有噪声的情况下,Canny等算法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边缘检测结果,在有噪声的情况下,检测结果出现伪边缘,选用自动选取阈值方法进行图像边缘检测,能够取得合理的阈值;(2)所建立的焊缝数字图像缺陷特征数据库包含形状特征和纹理特征、图像长度像素等14项参数;(3)通过所建立的SVM分类模型,可以分类获取缺陷形状特征,找出裂纹、夹渣、气孔、未焊透、未熔合和条形等缺陷特征。现场应用结果表明:(1)该缺陷自动识别技术适用于对各类管道焊缝缺陷质量的识别判定;(2)其识别准确率超过90%;(3)该技术实现了对管道焊缝数字图像缺陷的自动识别和自动化评价。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有助于确保管道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焊缝 射线底片 数字图像 缺陷库 SVM分类模型 缺陷识别 自动识别 软件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重力监测技术的地下储气库库容动用评价方法 被引量:6
6
作者 廖伟 刘国良 +4 位作者 何国林 郑强 邓申申 张士杰 张赟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6-113,共8页
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高速、频繁交替注采过程中的库容动用情况及圈闭动态密封性是储气库注采运行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为了直观评价库容动用效果,以及高速往复注采过程中气水界面变化情况及圈闭动态密封性,以目前中国库容量最大... 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高速、频繁交替注采过程中的库容动用情况及圈闭动态密封性是储气库注采运行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为了直观评价库容动用效果,以及高速往复注采过程中气水界面变化情况及圈闭动态密封性,以目前中国库容量最大、调峰能力最强的新疆H储气库为研究对象,在国内首次利用微重力监测技术在新疆H储气库西部气水混合区进行微重力监测现场试验,并评价储气库注采交互驱替过程中天然气富集区、气驱前缘及气水界面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微重力监测技术监测储气库注采层内因流体密度变化产生的重力异常,对储气库内流体的动态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指示性;(2)通过监测区微重力数据采集、注采层剩余重力异常提取与分析,可有效评价储气库注采层内流体富集特征;(3)采用层密度反演边缘检测技术,可辅助圈定储气库气水界面,评价注采交互驱替过程中气驱前缘的动态变化;(4)实际生产动态资料验证,该技术的评价结果与生产动态相吻合,说明微重力监测结果对储气库库容动用情况可进行有效判断。结论认为,微重力监测技术可直观评价储气库库容动用效果和气水边界变化情况,进而评价储气库高速往复注采过程中的圈闭动态密封性,对优化调整储气库注采运行政策、实现库容有效动用、提升储气调峰运行效率、保障注采运行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微重力监测技术 库容动用 动态密封性 天然气富集区 气驱前缘 气水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完整性管理体系及风险识别 被引量:5
7
作者 马增辉 徐长峰 +3 位作者 王明锋 许鹏 姬康 张海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6-81,共6页
为保证气藏型储气库安全运营,保障天然气储配调峰系统的正常运转,对气藏型储气库进行完整性管理及风险识别。明确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完整性管理的对象为地面站场系统、储气库井、地质体3大模块,以地质体完整性管理为气藏型储气库完整性管... 为保证气藏型储气库安全运营,保障天然气储配调峰系统的正常运转,对气藏型储气库进行完整性管理及风险识别。明确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完整性管理的对象为地面站场系统、储气库井、地质体3大模块,以地质体完整性管理为气藏型储气库完整性管理的特点及难点,并基于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理念;提出气藏型储气库完整性管理的6步循环:数据采集,单元识别,风险评价,完整性评价,维修与维护,效能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三大模块的完整性管理是储气库完整性管理的基础,地质体完整性管理为储气库完整性管理的重点,六步循环贯穿在气藏型储气库完整性管理每个工作环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型 地下储气库 完整性 风险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压气站场设备风险智能决策系统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金江 王舒辉 +1 位作者 张来斌 张哲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5-123,共9页
压气站场作为天然气运输的动力心脏,其工艺流程和设备设施复杂繁多,亟需一套高效、直观、信息化的压气站场风险智能决策系统。为了提升压气站场的风险管控能力,融合数字孪生理念,基于风险的检验技术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方法,采用现... 压气站场作为天然气运输的动力心脏,其工艺流程和设备设施复杂繁多,亟需一套高效、直观、信息化的压气站场风险智能决策系统。为了提升压气站场的风险管控能力,融合数字孪生理念,基于风险的检验技术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方法,采用现代化数字测量技术建立压气站场数字化模型,以传感通信技术为纽带构建实时信息的数字孪生体,研发了适用于压气站场设备设施的可视化风险分析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多尺度数字模型构建方法能够实现压气站场数字化模型的实景复制,以完成数字孪生理念中虚拟产品的构建;②结合先进的传感和数据读存技术能够实现压气站场及其设备设施设计参数、运行参数和环境参数等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以实现信息数据与数字化压气站场模型的融合集成;③压气站场的静动设备风险分析评价应以完成基于风险的检验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来实现压气站场设备设施减缓控制风险措施的制订;④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压气站场设备设施风险分析决策的可视化和自主化。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以整合压气站场的多源异构数据、提高压气站场的安全管理和信息化水平,有助于推动压气站场的智慧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基于风险的检验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压气站场 风险分析 静设备 动设备 可视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