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1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常规油气开发经济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胡青 张宝娟 +7 位作者 陈程 张蔓 王祥 曲德斌 丁艳 王剑峰 秦基超 姜关锋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92,共13页
目前我国石油公司正在全力推进非常规油气开发的探索与应用实践,非常规油气开发的特殊性使其经济评价有不同于常规油气经济评价的需求和任务。为此,在分析非常规油气开发特征基础上,梳理了非常规油气开发对经济评价的个性化需求,提出了... 目前我国石油公司正在全力推进非常规油气开发的探索与应用实践,非常规油气开发的特殊性使其经济评价有不同于常规油气经济评价的需求和任务。为此,在分析非常规油气开发特征基础上,梳理了非常规油气开发对经济评价的个性化需求,提出了非常规油气开发经济评价的任务与原则。非常规油气开发经济评价一要坚持全生命周期优化理念,突出一体化统筹管理和评价;二要建立一体化优化联动模型,通过倒逼机制推动方案优化。同时,提出了搭建快速经济评价模型和图版、全生命周期联动和对标分析以及风险分析等3类各具特点的非常规油气开发经济评价方法。在非常规项目方案优化和地质工程一体化优化设计时,建议采用搭建快速评价模型和图版的评价方法;在编制非常规项目全生命周期开发方案时,建议采用全生命周期联动和对标分析方法;对于风险较大、不确定性强的非常规项目(例如勘探阶段的项目),需要采用风险分析方法。此外,对于这3类经济评价方法,分别提出了改进和提升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 油气开发 经济评价 地质工程经济一体化 协同优化 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层稠油油藏注超临界CO_(2)吞吐开发室内实验研究
2
作者 四郎洛加 周翔 +5 位作者 孙新革 赵玉龙 张烈辉 吴洋 普宏槟 蒋琪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5-631,640,共8页
随着中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稠油油藏在中国油藏开发中占比超20%,稠油资源的高效开发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注CO_(2)开发技术是被证实了的有效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效益开发措施。研究区块中深层稠油油藏面临储层强水敏、规模注水... 随着中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稠油油藏在中国油藏开发中占比超20%,稠油资源的高效开发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注CO_(2)开发技术是被证实了的有效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效益开发措施。研究区块中深层稠油油藏面临储层强水敏、规模注水开发难度大的难题,亟须转变现有注水开发模式。针对研究区块注CO_(2)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吞吐开发参数尚待优化、缺少实验研究成果支撑的问题,以新疆油田北10井区中深层稠油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CO_(2)在原油中的扩散、稠油超临界CO_(2)萃取和高温高压长岩心吞吐实验研究,探究稠油油藏注CO_(2)作用机理以及高效CO_(2)吞吐开发机制。实验结果表明:(1)CO_(2)在稠油中的扩散系数与注气温度、压力呈正相关关系且压力对于扩散系数的影响大于温度;(2)随萃取次数的增加,中—轻质组分C_(6)—C_(12)质量分数大幅降低,中—重质组分C14+质量分数逐渐上升,尤其在前三轮萃取尤为显著;(3)针对稠油油藏,衰竭方式开发采收率仅有7.01%,CO_(2)吞吐开发方式是有效的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方式,使累计采收率达到36.94%,换油率达到0.59 t/t(每注入1 t CO_(2)获得的产油量);(4)通过吞吐实验研究,优选焖井时间为1.0~2.0 h,优选压降速度为50 kPa/min。研究成果有助于明确中深层稠油注CO_(2)提高采收率机理,同时指导北10井区现场注CO_(2)开发注采参数设计,为后续CO_(2)吞吐规模化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同类型油藏注CO_(2)开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稠油油藏 CO_(2)吞吐 扩散 萃取 注采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油田530井区八5^2层储层研究
3
作者 陈铭培 胡瑶 +1 位作者 穆鹏飞 苏静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40,共9页
新疆油田是我国油气勘探的重要地区之一。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及压汞分析等多项资料对储集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J1b52层主要岩石类型有灰色砾岩、砂砾岩、含砂质砾岩等,各类岩石均为颗粒支撑,胶结致密,压嵌胶结为主,岩石中砾石颗粒... 新疆油田是我国油气勘探的重要地区之一。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及压汞分析等多项资料对储集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J1b52层主要岩石类型有灰色砾岩、砂砾岩、含砂质砾岩等,各类岩石均为颗粒支撑,胶结致密,压嵌胶结为主,岩石中砾石颗粒主要为凝灰岩、花岗岩及安山岩岩块等岩浆岩碎屑,也有少量变质岩碎屑。储层以次生孔隙发育为主,孔隙发育程度及连通性均较差,孔隙结构不好,以低孔低渗的差储集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低孔低渗 新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长径比油气管道空间爆炸事故分析--以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8·7”稠油热采井口爆炸事故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佑明 张华 秦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93-96,共4页
为分析大长径比管道内气体爆炸事故的原因,以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克浅10井区"8·7"23123井口爆炸事故为例,进行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的理论计算,并分析井口爆炸事故过程。物理爆炸计算与分析表明,爆炸可产生的压力为18.46MPa,... 为分析大长径比管道内气体爆炸事故的原因,以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克浅10井区"8·7"23123井口爆炸事故为例,进行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的理论计算,并分析井口爆炸事故过程。物理爆炸计算与分析表明,爆炸可产生的压力为18.46MPa,小于采油(气)井口装置105MPa的爆破压力,因此,该爆炸不属于蒸汽过热引起的物理爆炸。化学爆炸计算表明,油管内发生化学爆炸产生的高温达到2666.7℃,可以使钢材强度受到破坏;化学爆炸的爆轰压力为122.4MPa,大于井口装置能承受的爆破压力,说明是化学爆炸产生的爆轰压力摧毁了井口装置。计算与分析的结果可以为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稠油蒸气 大长径比管道 密闭空间爆炸 爆轰 事故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挖掘方法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谭锋奇 李洪奇 +2 位作者 孟照旭 郭海峰 李雄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5-91,共7页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要想从海量的地震数据中创造新的效益,有必要将数据挖掘方法应用于石油勘探和开发中,以获取高性能的地质、油藏、储层及流体性质评价的预测模型。该方法由特征选择、模型参数优化、性能评估等三大循环组成,...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要想从海量的地震数据中创造新的效益,有必要将数据挖掘方法应用于石油勘探和开发中,以获取高性能的地质、油藏、储层及流体性质评价的预测模型。该方法由特征选择、模型参数优化、性能评估等三大循环组成,核心技术是将遗传算法用于特征选择和参数优化,通过重复交叉验证得到泛化准确率的无偏估计以及从多种学习方法中优选出最终模型。本文以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水淹层评价为例,研究了6种特征子集方案和决策树、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贝叶斯网络及组合学习等5种方法,综合考虑预测模型的准确率和生成规则的可操作性,并选择决策树模型作为砾岩油藏水淹级别评价的最终预测模型。与传统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相比较,采用该数据挖掘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多专业数据;获得丰富的预测模型;探查和发现规律;提高预测准确度,因而能更好地为油气勘探开发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勘探开发 挖掘方法 应用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水淹层评价 预测模型 决策树模型 砾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系油田开发层系划分和井网井距研究——以陆梁油田陆9井区白垩系、侏罗系油藏为例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延杰 张红梅 +4 位作者 江晓晖 邓琳 马亮 麦欣 米热尼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0-43,共4页
陆梁油田陆9区白垩系呼图壁河组、侏罗系西山窑组油藏属于低幅度构造油藏,具有油层数量多、纵向跨度大、砂泥岩薄互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低电阻油、水层识别难度大等特点。为加快开发节奏,加速探明储量向商业储量转化,应用现... 陆梁油田陆9区白垩系呼图壁河组、侏罗系西山窑组油藏属于低幅度构造油藏,具有油层数量多、纵向跨度大、砂泥岩薄互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低电阻油、水层识别难度大等特点。为加快开发节奏,加速探明储量向商业储量转化,应用现代油藏描述技术和评价方法,通过微幅度背斜与主要含油砂体配置关系的研究和现代油藏工程方法,在借鉴国内外多含油层系油田开发经验基础上,结合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科学、合理地划分该油藏的开发层系,确定了油藏井网形式和井距,为陆梁油田的开发建设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网 井距 层系划分 油田开发 白垩系 侏罗系 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砾质辫状河储层构型解剖及层次建模——以新疆油田重32井区齐古组油藏为例 被引量:21
7
作者 吴小军 苏海斌 +3 位作者 张士杰 冯利娟 王杰 印森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3-945,共13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风城油田上侏罗统齐古组砂砾质辫状河储层,利用岩芯、露头及密井网资料,结合砂砾质辫状河储层构型层次结构、模式拟合和嵌入式层次建模方法,确定了不同级次的构型界面,对砂砾质辫状河5~3级构型单元进行了识别,建立了不同... 针对准噶尔盆地风城油田上侏罗统齐古组砂砾质辫状河储层,利用岩芯、露头及密井网资料,结合砂砾质辫状河储层构型层次结构、模式拟合和嵌入式层次建模方法,确定了不同级次的构型界面,对砂砾质辫状河5~3级构型单元进行了识别,建立了不同级别构型分布样式、规模及三维构型模型。研究表明:1)研究区砂砾质辫状河4级构型单元主要包括心滩坝和辫状水道两类,辫状水道包括泥质半充填水道和泥质充填水道等构型单元,砂砾质辫状河3级构型单元包括心滩坝内部沟道及落淤层等;2)根据辫状河不同级次构型单元规模公式,对辫状河不同级次构型单元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一砂砾质河道宽度50~180 m;单一充填河道宽度30~70 m,长度100~350 m;单一心滩坝宽度120~400 m,长度300~800 m;心滩坝内部落淤层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10~330 m、60~200 m,沟道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00~200 m、15~25 m;3)在精细构型解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层次建模与嵌入式建模结合的新方法建立构型三维模型。分层次建立了4级构型模型,而在心滩坝内部则采用规模约束建立落淤层、沟道以及填充河道3级构型单元模型,最终建立了与定性模式和定量规模相适应的多级次耦合三维构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质辫状河 储层构型 三维地质建模 嵌入式建模方法 风城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及声发射特征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小琼 宋嘉欣 +6 位作者 刘卫华 何吉祥 徐政语 张作冬 葛洪魁 邹雨时 王洋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9-243,共15页
本文开展了页岩真三轴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基于声发射定位和声发射特征参数,研究了页岩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过程,结果表明:(1)根据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特征,页岩水力压裂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主破裂阶段以及体... 本文开展了页岩真三轴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基于声发射定位和声发射特征参数,研究了页岩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过程,结果表明:(1)根据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特征,页岩水力压裂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主破裂阶段以及体积破裂阶段.(2)初始阶段,压力处于上升期,声发射数量较少,b值较大,主要是混合型裂缝,声发射频率较低,表明在岩石内部形成均匀的微小裂隙,并初步形成优势方位的主裂缝.(3)主破裂阶段,随着压力的上升,直至达到储层破裂压力,声发射率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高能量声发射事件,b值降低,声发射频率较高,在井筒附近形成了拉伸型的主裂缝.(4)体积破裂阶段,压力虽然大幅降低,但岩心内部依然产生了大量的微破裂,裂缝主要沿主裂缝呈弥散式扩展并形成复杂的体积裂缝网络,这一阶段声发射b值较大,声发射数目较多,主要为剪切型裂缝.(5)实验室中的水力压裂裂缝扩展特征,与现场水力压裂微震监测结果一致,现场水力压裂后在闷井阶段也会产生大量的微震事件.本文研究的结果对于现场水力压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物模实验 声发射 主破裂 体积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曝气脱硫技术在新疆油田含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严忠 庄术艺 +2 位作者 马晓峰 黄连华 杨晓红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5期540-544,共5页
针对油田污水中含有可溶性硫化物,通过引入射流曝气装置,寻找到一种效果好的除硫技术。现场试验数据显示,在1#反应缓冲罐进口水中,硫化物质量浓度变化不大(5~8mg/L)的情况下,出口水中硫化物质量浓度由原先的5~7mg/L下降到0.... 针对油田污水中含有可溶性硫化物,通过引入射流曝气装置,寻找到一种效果好的除硫技术。现场试验数据显示,在1#反应缓冲罐进口水中,硫化物质量浓度变化不大(5~8mg/L)的情况下,出口水中硫化物质量浓度由原先的5~7mg/L下降到0.2~0.6mg/L;罐顶部空气中H2S质量浓度由原来的10~40mg/m3下降到0~5mg/m3。由于在处理环节中引入了气浮作用,相应降低了反应缓冲罐出口水中含油量,加快了反应罐中污泥的沉降速度,在相同条件下对处理水的悬浮物和含油量达标有一定的改善。该装置将气浮工艺引入到目前以沉降工艺为主的原油污水处理流程中,是对目前新疆油田原油污水处理原理和技术的一次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曝气含油污水 可溶性硫化物 脱硫化氢 油田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水驱后转注蒸汽开发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东区克下组油藏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军民 曹强 范小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11-514,共4页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六东区克下组油藏原油粘度较高、注水开发效果差的现象,从开采机理、国内外实例、油藏自身条件等方面对其转注蒸汽开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对转注蒸汽开发层系划分、合理井网井距设计...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六东区克下组油藏原油粘度较高、注水开发效果差的现象,从开采机理、国内外实例、油藏自身条件等方面对其转注蒸汽开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对转注蒸汽开发层系划分、合理井网井距设计和开采方式、注采参数确定以及不同油层厚度转注蒸汽开发效果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转注蒸汽开发方案,经现场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转换 注蒸汽 开采效果 稠油油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煤层屏蔽下储层预测研究
11
作者 王贤 习宇霄 +3 位作者 陈勇 徐亚楠 苏艳丽 党志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31-634,共4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侏罗系储层以湖相砂泥岩沉积体系为主,储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受到煤层界面的强反射屏蔽作用影响,砂岩储层没有明显地震反射特征。通过正演模型,发现该区屏蔽现象与反射系数的干涉效应有关。由于地震数据主...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侏罗系储层以湖相砂泥岩沉积体系为主,储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受到煤层界面的强反射屏蔽作用影响,砂岩储层没有明显地震反射特征。通过正演模型,发现该区屏蔽现象与反射系数的干涉效应有关。由于地震数据主频较低,受到强阻抗界面的影响,弱反射系数无法显示。通过提频技术,并采用了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实现了高频成分的井震联合反演,消除了煤层界面强阻抗界面的影响,有效解决了研究区煤层强屏蔽下的储层预测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屏蔽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 干涉效应 相控反演 薄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矿物对稠油原位改质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颜永何 杨志 +1 位作者 王宏 李晶晶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24-1131,共8页
通过使用石英砂、白云石、CaCO_(3)、黏土、蒙脱石、伊利石模拟稠油油藏的多孔储层环境,采用XRD、FTIR、GCMS、SEM、EDX、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在储层中稠油改质前后油品、催化剂和矿物进行表征,研究了纳米Fe_(2)O_(3)催化剂作用下不同储层... 通过使用石英砂、白云石、CaCO_(3)、黏土、蒙脱石、伊利石模拟稠油油藏的多孔储层环境,采用XRD、FTIR、GCMS、SEM、EDX、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在储层中稠油改质前后油品、催化剂和矿物进行表征,研究了纳米Fe_(2)O_(3)催化剂作用下不同储层矿物对稠油原位水热改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类储层中,稠油改质效果大小顺序为:碳酸盐类储层>黏土类储层>石英砂储层,在碳酸盐类储层中,CaCO_(3)表现出最好的水热改质效果。碳酸盐主要依靠抗焦化、促进裂解气化和中心位点催化作用促进断链和加氢。黏土类矿物具有丰富的酸中心,可利用阳离子和有机离子交换能力促进催化改质。石英砂对纳米Fe_(2)O_(3)催化剂的分散使得稠油改质效果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原位改质 储层矿物 纳米Fe_(2)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A油田馆陶组低阻油层成因机理研究及流体性质识别新方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许赛男 时新磊 +3 位作者 郑炀 杨旺旺 张占松 张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25-3132,共8页
低阻油层作为一种非常规、隐蔽性强的特殊油层,勘探潜力巨大。研究区低阻油层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测井响应特征在油水层的对比度较低,造成测井解释困难。为此,首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其次,将测井、气... 低阻油层作为一种非常规、隐蔽性强的特殊油层,勘探潜力巨大。研究区低阻油层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测井响应特征在油水层的对比度较低,造成测井解释困难。为此,首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其次,将测井、气测录井以及生产开发资料相结合,针对研究区气测烃组分数据的特点,改进了含油气丰度计算方法用以定量识别低阻油层。结果表明:弱水动力环境和压实作用是低阻油层的宏观成因,孔隙结构复杂导致的高束缚水饱和度是普遍微观成因,天然淡水水淹成藏模式导致的油水层矿化度差异是主控成因。改进的含油气丰度能够有效定量的识别研究区低阻油层,解释符合率达到84.7%,可以为渤海A油田低阻油层的挖潜工作提供定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阻油层 成因机理 定量识别 含油气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油田复合驱过程中的乳状液类型转变 被引量:14
14
作者 侯军伟 芦志伟 +4 位作者 焦秋菊 郭文建 聂小斌 韩增玖 李织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115,共4页
为分析新疆油田部分采油井二元复合驱油中出现高黏度(3000 m Pa·s)油包水型乳状液现象的原因,室内模拟化学驱中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与原油的乳化过程,研究了矿化度、油水比、表面活性剂浓度和地层水稀释对乳状液类型的影... 为分析新疆油田部分采油井二元复合驱油中出现高黏度(3000 m Pa·s)油包水型乳状液现象的原因,室内模拟化学驱中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与原油的乳化过程,研究了矿化度、油水比、表面活性剂浓度和地层水稀释对乳状液类型的影响,建立了在岩心驱油过程中乳状液的转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矿化度较低(100 mg/L Na Cl)时,乳状液主要为水包油型;随着矿化度的增大,水包油型乳状液的稳定性变差,当矿化度达到10 g/L时,乳状液开始向油包水型转变。油水比为1∶9和3∶7时,乳状液主要为水包油型;当油水比为5∶5、表面活性剂加量为500 mg/L时,乳状液为油包水型。随着地层水稀释比例的增加,乳状液由水包油型向油包水型转变。室内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二元体系的注入与推进,矿化度升高,表面活性剂浓度降低,油水比变大,导致乳状液产生了由水包油型向油包水型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二元驱 乳状液 新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认识与启示
15
作者 支东明 何文军 +3 位作者 谢安 李梦瑶 刘寅 曹剑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共24页
含油气盆地深层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现实接替领域。准噶尔盆地演化历史长、构造背景复杂,基于近年来的新发现,对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深层—超深层具有原型海相盆地油气、西部坳陷二叠系风城组源内非... 含油气盆地深层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现实接替领域。准噶尔盆地演化历史长、构造背景复杂,基于近年来的新发现,对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深层—超深层具有原型海相盆地油气、西部坳陷二叠系风城组源内非常规油气藏、富烃凹陷大型地层油气藏及南缘前陆冲断带侏罗系—白垩系构造油气藏四大勘探新领域。原型海相盆地油气受石炭系多沉积中心分散展布的烃源岩控制,可以围绕各自烃源灶形成相对独立的全油气系统。西部坳陷二叠系风城组源内具有常规—非常规油气藏有序聚集的成藏规律,南部盆1井西—沙湾凹陷深层是寻找万亿立方米大气区的现实领域。富烃凹陷深层受古地貌与湖平面联合控制,形成大型地层圈闭,凹槽区可以形成集群式规模油气藏。南缘前陆冲断带侏罗系—白垩系发育大型构造圈闭,8000m以下超深层仍发育规模优质储层,具备形成大规模天然气藏的地质条件。对这四大领域的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已经进入以深层勘探为主的新阶段,油气资源普遍表现为常规—非常规有序共生的特征,优质的烃源岩和有效的成藏要素为盆地深层油气富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深层—超深层 成藏条件 全油气系统 勘探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石质曲流河探地雷达相刻画及沉积模式研究
16
作者 韩海波 姚宗全 +5 位作者 王威 德勒恰提·加娜塔依 谢宗瑞 汪勇 杨帆 赵文硕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5-984,共20页
曲流河砂体横向变化快,砂体内部构型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利用探地雷达(GPR),以平—剖结合的思路对新疆呼图壁河与额尔齐斯河砾石质曲流河段进行沉积模式研究,并综合现代沉积、无人机与遥感影像对GPR剖面进行解释。识别出4种GPR相:连续... 曲流河砂体横向变化快,砂体内部构型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利用探地雷达(GPR),以平—剖结合的思路对新疆呼图壁河与额尔齐斯河砾石质曲流河段进行沉积模式研究,并综合现代沉积、无人机与遥感影像对GPR剖面进行解释。识别出4种GPR相:连续的亚平行低—中振幅反射、连续的顶平底凸型低—中振幅反射、连续倾斜中—高振幅反射以及不连续倾斜高振幅反射,分别对应河漫滩、废弃河道、点坝和滞留沉积4种沉积微相。通过总结砾石质曲流河垂向与横向沉积特征演变及交互作用,建立了多期次沉积模式,并构建了三维地质模型,为后期曲流河储集层预测及建模提供了精细构型组合规律和定量地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探地雷达 沉积微相 沉积模式 呼图壁河 额尔齐斯河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17
作者 邓高山 董雪梅 +4 位作者 余海涛 张洁 岳喜伟 任军民 姜涛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72,共14页
通过有机碳含量测定、岩石热解、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多种实验手段和方法,对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烃源岩、储层和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为缓坡浅水退积式扇三角洲沉积,发育... 通过有机碳含量测定、岩石热解、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多种实验手段和方法,对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烃源岩、储层和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为缓坡浅水退积式扇三角洲沉积,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相沿岸砂坝2类有利砂体,具有横向连片、纵向叠置的分布特征,岩性呈“下粗上细”的正旋回特征,储层物性整体上为特低孔—低孔、特低渗—低渗,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分别为7.8%和2.38 mD,自下而上物性逐渐变好,其中百三段储层物性最好,受沉积相控制作用较明显,且绿泥石膜对胶结作用的抑制、钠长石溶蚀增孔、烃类持续充注形成的超压等均对优质储层的发育具有重要影响。②研究区以风城组盐湖优质烃源岩为主的多套烃源岩对百口泉组储层进行持续油气充注,可分为垂向型和侧向型2类源储配置,二者的紧密程度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储集层分布广、面积大、孔隙度多大于15%,且发育高角度深大断裂、不整合面和砂体3类高效输导体系,上覆区域性盖层,成藏条件优越。③沿北西向发育的一系列鼻凸,距烃源岩近,为构造有利勘探区,坡折带为岩性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缓坡浅水 沿岸砂坝 盐湖烃源岩 鼻凸 构造圈闭 岩性圈闭 百口泉组 三叠系 沙湾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CT扫描成像技术在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以西峰油田庄19井区长8_2储层为例 被引量:114
18
作者 孙卫 史成恩 +1 位作者 赵惊蛰 赵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75-779,i0009-i0010,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河流-湖泊三角洲相砂岩储层物性受沉积—埋藏—成岩等因素控制。特低渗透储层具有其独特的微观孔隙结构和渗流机理。应用X-CT扫描成像实验技术进行砂岩岩心微观孔隙结构水驱油驱替实验,通过CT扫描切片图像观...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河流-湖泊三角洲相砂岩储层物性受沉积—埋藏—成岩等因素控制。特低渗透储层具有其独特的微观孔隙结构和渗流机理。应用X-CT扫描成像实验技术进行砂岩岩心微观孔隙结构水驱油驱替实验,通过CT扫描切片图像观察分析了注入水微观驱替渗流机理及不同注入压力下的水驱油效率变化分布规律(实验岩心的水驱油效率最高为62%,最低为42%,平均为51.6%),定量评价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实验表明低孔、低渗和储层微观双重孔隙结构是造成注入水启动压力、水驱油效率差异大的根本原因;而较强的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是造成注入水波及效率不高、水驱油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CT成像 特低渗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渗流机理 非均质性 启动压力 水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研究 被引量:141
19
作者 雷德文 陈刚强 +4 位作者 刘海磊 李啸 阿布力米提 陶柯宇 曹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04-1619,共16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是全球著名的湖相富烃凹陷,最新勘探成果展示出大油(气)区特征。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当代中国特色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实践,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大油(气)区的基本形成条件与勘探领域。结果表明,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是全球著名的湖相富烃凹陷,最新勘探成果展示出大油(气)区特征。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当代中国特色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实践,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大油(气)区的基本形成条件与勘探领域。结果表明,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得以形成主要缘于三大有利基础条件:前陆碱湖优质高效烃源岩、立体输导体系、三类规模有效储层与储盖组合,由此造就油气在充足的烃源条件下,沿立体的输导体系,被三套区域性盖层有效封盖,向着三类规模有效储层,在有利圈闭中运聚成藏,因此油气富集规律可归纳为"源-输控烃、储-盖控藏"。相应,按目的层和圈闭类型形成了三大有利油气成藏领域,由浅至深依次为三叠系下统百口泉组岩性油(气)藏群、二叠系下统风城组致密油、石炭系—下二叠统大构造油气藏群。玛湖凹陷大油(气)区的勘探突破缘于勘探理念创新,具有巨大勘探潜力和基础科学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油(气)区 “连续型”油气藏 致密油 油气成藏 油气富集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地层剥蚀厚度定量恢复方法研究与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为例 被引量:16
20
作者 吴涛 吴采西 +4 位作者 戚艳平 姚爱国 张顺存 徐洋 史基安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90,共10页
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逐层超覆,后期受强烈冲断作用而抬升,并遭受强烈剥蚀。恢复其地层古厚度不仅能够重建该区埋藏演化史,也是油气资源定量评价的重要基础。然而,研究区勘探程度低,传统剥蚀厚度计算方法受限。... 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逐层超覆,后期受强烈冲断作用而抬升,并遭受强烈剥蚀。恢复其地层古厚度不仅能够重建该区埋藏演化史,也是油气资源定量评价的重要基础。然而,研究区勘探程度低,传统剥蚀厚度计算方法受限。针对实际地质条件与现有资料,文中利用地震地层趋势法和沉积层序分析法,在准确圈定剥蚀边界的基础上,根据邻层厚度比值法和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计算出下乌尔禾组三段剥蚀厚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下乌尔禾组三段关键时期的沉积演化特征,建立了研究区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确定了扇三角洲前缘储集相带展布范围,为今后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厚度 定量恢复 沉积演化 下乌尔禾组 二叠系 克拉玛依油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