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激光雷达的塔里木盆地南缘冬季“2·18”强沙尘暴过程分析
1
作者 廖七妹 何清 +6 位作者 武胜利 张海亮 李晶晶 徐月月 陈非凡 徐鹤瑄 王宏钰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9-1240,共12页
为研究冬季沙尘暴的污染特点,基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与和田市两站点的激光雷达、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地面颗粒物浓度数据及ERA5再分析资料,借助HYSPLIT模型,综合分析了2024年2月18日(简称“2·18”)和田地区民丰县与和田市一次强沙... 为研究冬季沙尘暴的污染特点,基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与和田市两站点的激光雷达、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地面颗粒物浓度数据及ERA5再分析资料,借助HYSPLIT模型,综合分析了2024年2月18日(简称“2·18”)和田地区民丰县与和田市一次强沙尘暴过程。结果表明:①此次沙尘暴主要因500 hPa高空西伯利亚低槽及槽前锋区触发偏西冷平流输送,配合850 hPa西风受天山地形阻挡形成绕流,部分气团进入塔里木盆地引发热力增温;随后偏东风驱动东灌冷空气与盆地上空暖空气交汇,加剧热力不稳定性,导致此次强沙尘暴发。②在沙尘暴污染期间,民丰县与和田市的气象要素变化较为一致,最低能见度均为100 m,达强沙尘暴级别。PM_(2.5)/PM_(10)(二者浓度之比)在0.2以下,污染以PM_(10)为主;和田市PM_(10)浓度峰值高达9000μg/m^(3),相较和田市,民丰县的污染状况更为严重,PM_(10)浓度峰值为15568μg/m^(3)。③沙尘暴过程中,民丰县与和田市的消光系数及退偏振比均明显增大,且变化趋势较一致。2个站点气溶胶层主要分布在1 km及以下,民丰县气溶胶层垂直分布高度较和田市高,民丰县消光系数最大值达5 km^(−1),和田市为4.1 km^(−1),且退偏振比均大于0.2。④沙尘暴过程中沙尘的传输路径主要由东北向西南方向传输,沙源主要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民丰县因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沙尘暴开始时间比和田市早5 h,之后沙尘暴以16.67 m/s的速度移动至和田市。研究显示,此次强沙尘天气主要受高空与地面复杂气象条件共同影响,其极端颗粒物污染特征、气溶胶分布规律及沙尘传输机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南缘沙尘暴对区域环境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激光雷达 垂直分布 PM_(10) HYSPLIT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人工绿地与自然沙地沙尘水平通量及粒度差异研究
2
作者 马明杰 霍文 +5 位作者 杨帆 杨兴华 周成龙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马依拜尔·麦哈木提 王逸飞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2-762,共11页
聚焦塔克拉玛干沙漠人工绿地(塔中)与自然沙地(肖塘)的沙尘传输差异,通过BSNE(big spring number eight)梯度集沙仪采集2024年4月1日—7月10日沙尘样品,系统分析了两地沙尘水平通量及粒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沙尘水平通量空间异质性显... 聚焦塔克拉玛干沙漠人工绿地(塔中)与自然沙地(肖塘)的沙尘传输差异,通过BSNE(big spring number eight)梯度集沙仪采集2024年4月1日—7月10日沙尘样品,系统分析了两地沙尘水平通量及粒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沙尘水平通量空间异质性显著,肖塘的沙尘水平通量(65.3 kg·m^(-2)·h^(-1))约为塔中的(29.7 kg·m^(-2)·h^(-1))2.2倍,表明自然沙地更易产生沙尘输送。垂直分布规律呈现明显差异:塔中通量随高度呈“降-增-降”非线性波动,在8和63 m处存在转折点,打破了传统幂函数分布规律;而肖塘通量随高度递减,符合幂函数分布。2)粒度组成以极细沙(48.8%)和粉沙(40.6%)为主,合计占比达89.4%。随高度增加,两地均呈现粉沙比例递增、平均粒径细化的趋势,但塔中整体粒径较粗,分选性更优,峰态分布更集中。3)重力作用导致两地的下层(<10 m)局地物质富集。下垫面和沙尘来源不同是造成沙尘水平通量和粒度分布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风速、风向及植被状况是导致沙尘水平通量随时间变化的重要原因,且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人工绿地 自然沙地 沙尘水平通量 粒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尘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及其传输特征
3
作者 李晶晶 何清 +1 位作者 张海亮 徐月月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44-1857,共14页
为了探究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尘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及其传输特征,利用2023年6月~2024年5月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民丰气象观测站的气溶胶激光雷达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溶胶的季节垂直分布特征.并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识别了不同高度层气... 为了探究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尘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及其传输特征,利用2023年6月~2024年5月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民丰气象观测站的气溶胶激光雷达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溶胶的季节垂直分布特征.并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识别了不同高度层气溶胶的传输路径.最后以一次沙尘污染事件为例,分析了沙尘不同阶段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及其传输路径.结果表明:①沙尘气溶胶最高可抬升到距地面3~4km(海拔4.4~5.4km)高度,与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大于4km)相当,这也表明了研究点的沙尘气溶胶可能传输到塔里木盆地外部.②四季消光系数与退偏振比值在垂直方向上均呈现出随高度升高而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且最大值都位于低空150m高度上,表现为春季(0.69km^(-1),0.20)最高,冬季(0.52km^(-1),0.18)和夏季(0.40km^(-1),0.16)次之,秋季(0.25km^(-1),0.11)最低.③沙尘气溶胶主要受东西两路气流传输的影响,除冬季1500和3000m 2个高度层受西风气流输送影响外,其余各季节500,1500和3000m高度层均同时受东北气流和西风气流影响.④各季节不同高度层上,东北气流所携带的消光系数值均显著高于西风气流,因此东北气流为主要的沙尘传输气流.⑤对一次沙尘污染事件的研究表明,在沙尘污染过程中,近地面气溶胶消光系数大于1km^(-1),退偏振比值大于0.3,并且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随高度升高而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塔里木盆地内的东北气流为此次沙尘事件中沙尘气溶胶的主要输送气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气溶胶激光雷达 垂直分布 HYSPLIT模式 民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2023年中昆仑山北坡不同海拔气象要素梯度对比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徐月月 何清 +4 位作者 毛东雷 付光祥 李晶晶 王永强 张乾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39,共16页
中昆仑山北坡既包含绿洲、荒漠及其过渡带等不同下垫面,又囊括沙漠和高原气候,由北向南生态环境差异大,气候变化多端,然而由于山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气象台站较少且分布不均,给该地区气象要素的研究带来了一定挑战,致使对该区域气象要... 中昆仑山北坡既包含绿洲、荒漠及其过渡带等不同下垫面,又囊括沙漠和高原气候,由北向南生态环境差异大,气候变化多端,然而由于山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气象台站较少且分布不均,给该地区气象要素的研究带来了一定挑战,致使对该区域气象要素的掌握尚不全面,因此开展关于中昆仑山北坡气象要素的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利用中昆仑山北坡9个不同海拔气象台站连续一年(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的气象要素数据,探究该山区1.5 m高度处近地面气象要素随海拔梯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风向变化显著,风速随海拔升高而增大,海拔1738~3044 m的站点受山谷风影响,存在两个主导风向且风速日变化呈“双峰型”;(2)中昆仑山北坡的气温垂直递减率(Temperature lapse rate,以下简称TLR)均低于标准大气气温直减率,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TLR_(mean)、最高气温垂直递减率TLR_(max)和最低气温垂直递减率TLRmin分别为-0.56℃·(100m)^(-1)、-0.60℃·(100m)^(-1)和-0.47℃·(100m)^(-1),季节性特征表现为夏季陡,冬季浅;(3)不同海拔存在多个逆温层和逆湿层,逆温和逆湿强度的季节差异较大,表现为夏季逆温强度最小,逆湿强度较大,冬季逆温强度最大,逆湿强度最小,最强逆温和逆湿均出现在海拔1256~1409 m;(4)夏季典型天气下晴天的逆温逆湿均大于阴雨天,晴天最大逆温强度是阴雨天的4.32倍,晴天比湿变化范围大于阴雨天,逆湿强度是阴雨天的1.11倍;(5)中昆仑山北坡4-9月占全年总降水的86%以上,随海拔升高降水梯度变化明显,表现为“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在2800~3200 m存在一个明显降水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垂直递减率 温湿廓线 降水梯度 海拔梯度 中昆仑山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net神经网络的新疆10 m风速预报订正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延和 朱寿鹏 +8 位作者 夏平 孔扬 周林义 吕阳 王宇浩 张殷宸 智协飞 霍文 艾力亚尔·艾海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0-2315,共16页
本文以新疆地区1~7 d预报时效的10 m高度处风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NCEP全球集合预报系统(Global Ensemble Forecasting System,GEFS)新疆地区10 m风再预报资料,构建了基于U-net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预报订正模型,并以两种传统方... 本文以新疆地区1~7 d预报时效的10 m高度处风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NCEP全球集合预报系统(Global Ensemble Forecasting System,GEFS)新疆地区10 m风再预报资料,构建了基于U-net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预报订正模型,并以两种传统方法递减平均、分位数映射作为参考进行订正技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原始GEFS风速预报误差呈不对称分布,表现出更多的正偏差特征,且在天山和昆仑山等海拔较高地区误差较大。与两种传统方法相比,U-net模型提高了整个新疆地区的风速预报技巧,有效改善了原始风速预报的正偏差情况,且对天山和昆仑山等原始预报误差较大区域改善效果尤为显著。此外,采用基于均方误差分解的误差分解方法来分析误差来源,结果表明,预报订正前后,序列误差项始终是主要误差来源,且随预报时效显著增长。三种订正方法对风速预报的偏差项、分布误差项和序列误差项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其中U-net模型相较于两种参考预报的优势主要在于其对序列误差项的改进效果。经过U-net模型订正后序列误差项随预报时效增长缓慢,即使在7 d预报时效下,其序列误差项比原始预报减小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10 M 风速 预报订正 U-net 神经网络 误差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近地层风温湿廓线与能量交换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付光祥 何清 +3 位作者 王勇辉 马明杰 阴璐璐 张乾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80,共13页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属于荒漠-绿洲生态过渡区,地表性质时空变化较大,下垫面性质和水热特征均较特别,所以开展该地区微气象要素特征研究对区域未来气候变化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青藏高原北侧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2022年实测气象要素数...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属于荒漠-绿洲生态过渡区,地表性质时空变化较大,下垫面性质和水热特征均较特别,所以开展该地区微气象要素特征研究对区域未来气候变化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青藏高原北侧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2022年实测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生态过渡区风、温、湿廓线结构、辐射通量及能量交换特征。结果表明:(1)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各季节风速、温度、比湿均随高度上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在温度和比湿廓线中出现了逆温和逆湿现象,逆温层和逆湿层高度均达到了30 m,最大平均风速发生在春季,为6.23 m·s^(-1),最大平均温度和比湿均在夏季,分别为28.93℃与6.36 g·kg^(-1)。(2)四季地表辐射平衡以正值为主,各辐射分量峰值大小及出现时间存在差异,其中向下短波辐射受到沙尘天气影响,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和土壤湿度呈负相关,其年均值为0.326,12月最大,8月最小,分别为0.366与0.297。(3)感热、土壤热通量及净辐射四季变化明显,潜热变化平稳,以0 W·m^(-2)为中心上下波动,能量消耗以感热为主;四季能量闭合率分别为76%、82%、53%与48%,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4)有效能量四季变化明显,白天为正值,地面为热源,表明地面向大气输送热量,夜间则相反,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陆面过程参数化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提升对该地区陆面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过渡区 风温湿廓线 辐射平衡 能量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新疆伊犁地区雪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评估 被引量:1
7
作者 火红 刘艳 买吾拉夏·木巴热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28-1840,共13页
雪灾给伊犁地区带来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等方面。为量化和评估雪灾对伊犁地区的影响,基于1990—2020年伊犁地区的95次雪灾事件,通过指标选择、无量纲化处理以及权重分配,计算了灾损指数,... 雪灾给伊犁地区带来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等方面。为量化和评估雪灾对伊犁地区的影响,基于1990—2020年伊犁地区的95次雪灾事件,通过指标选择、无量纲化处理以及权重分配,计算了灾损指数,并依据百分位数法,将雪灾严重性划分为一般、较重、严重和特重4个等级。结果表明:(1)1990—2020年伊犁地区雪灾次数呈双峰型分布,11月和1—2月为高发期,与季节性气候特征相关。自2014年以来,雪灾的发生次数显著下降。(2)1990—2020年伊犁地区一般等级雪灾最为常见,占比49.4%,较重、严重和特重等级占比分别为23.2%、24.2%和5.0%。(3)尼勒克县的灾损最严重,其次是新源县和伊宁县,昭苏县受影响最小。(4)雪灾发生及其严重性受累积降雪量、最大积雪深度、最低气温和降雪持续天数等气象要素影响。这些要素在县域间差异显著但整体趋势集中。研究结果可以为伊犁地区雪灾风险评估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灾 灾损指数 强度和次数 空间格局 伊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异构遥感影像的半干旱区洪涝水体识别与变化监测
8
作者 王燕婷 杨耘 +4 位作者 刘艳 程镕杰 刘文蕾 廖能 陈修全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8,共14页
【目的】针对西北干旱区洪涝遥感监测中影像时相分辨率低、光谱异质性高导致洪涝区域识别精度不高,无法提取更详细的洪灾变化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空-谱特征融合及多源异构遥感影像关联分析的洪涝区域识别及变化监测方法。【方法... 【目的】针对西北干旱区洪涝遥感监测中影像时相分辨率低、光谱异质性高导致洪涝区域识别精度不高,无法提取更详细的洪灾变化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空-谱特征融合及多源异构遥感影像关联分析的洪涝区域识别及变化监测方法。【方法】以新疆阿勒泰地区萨尔胡松乡发生的洪灾事件为例,获取了洪涝事件前后Landsat8、HJ-1A、Sentinel-2A和GF-1七个时相的多光谱影像,并从中提取了水体指数(NDWI、NDMBWI、WI2021)以及影像光谱反射率,熵和同质性纹理特征形成多维特征向量,并采用PCA降维;进而,利用多特征融合的随机森林(RF)分类器分别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水体识别。最后,通过比较相邻时相影像的水体识别结果提取了洪涝区域的信息,实现了洪水淹没区域变化过程的动态监测。【结果】经验证,Landsat影像水体提取结果虚警率分别为0.21%、0.28%和0.32%,漏警率为2.17%、3.37%和0.110%,最大洪涝面积为355.1 km^(2),其中淹没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134.3 km^(2)、229.2 km^(2)。【结论】结果表明:通过PCA技术实现多特征融合的RF识别算法显著改善了单时相Landsat影像中零散水体识别精度低等问题,水体识别总体精度比NDWI水体指数法提高了13.7%、10.8%和2.03%;采用多源遥感影像数据使监测周期最短可提升至1周,使提取的洪水演变过程信息更详细,弥补了卫星过境时间的不足;此外,洪灾动态变化遥感监测结果与气象、水文观测数据发展趋势基本一致。通过对萨尔胡松乡洪涝水体识别与变化监测,充分展示了在半干旱地区,多源光学遥感影像能够有效地识别水淹区域,为应急救灾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影像 水体识别 空-谱特征融合 随机森林 时空变化分析 洪灾监测 洪水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近地面层湍流特征与热量和动量输送差异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璐 彭艳 +3 位作者 李倩惠 张宏升 何清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1-592,共12页
利用2016年7月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近地面层大气湍流实验观测资料,采用涡动相关、象限分析和频谱分析等方法,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强热力作用下近地面层湍流特征,对比分析热量输送与动量输送的差异,探讨输... 利用2016年7月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近地面层大气湍流实验观测资料,采用涡动相关、象限分析和频谱分析等方法,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强热力作用下近地面层湍流特征,对比分析热量输送与动量输送的差异,探讨输送差异的成因和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近中性层结条件下,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近地面层湍流运动对热量和动量的输送作用类似;随着大气不稳定度增加,热量与动量的输送差异增大。在强热力条件下,湍流运动对热量的输送效率较高,但对动量的输送存在较大的随机性。输送差异形成的原因与湍流相干结构密切相关,在不稳定层结条件下,湍流相干结构以热羽为主,能够引起位温和垂直速度的同相位变化,但较难引起水平速度的相应变化。湍流运动的动力和热力响应物理机制不同,是热量与动量的输送差异及其随大气不稳定度增强而增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结构 湍流输送效率 湍流通量 象限分析 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20年新疆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兆旭 刘晶 范子昂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02-1414,共13页
利用2005—2020年新疆雷电灾害统计数据及2013—2020年新疆闪电定位监测数据,从雷电灾害发生的行业分布、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角度,对新疆2005—2020年雷电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新疆共发生雷电灾害事件154次,... 利用2005—2020年新疆雷电灾害统计数据及2013—2020年新疆闪电定位监测数据,从雷电灾害发生的行业分布、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角度,对新疆2005—2020年雷电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新疆共发生雷电灾害事件154次,导致82人伤亡,近16 a雷电灾害事件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月分布高发期在4—8月,这与新疆的雷电月活动规律一致。(2)雷电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和地域有很大的相关性,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在北疆阿勒泰地区、塔城东南部地区以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一线,而南疆的雷电灾害数量基本上很少。(3)雷电灾害事件主要发生在农村,占雷电灾害事件总数的62.3%。雷电灾害事件造成的行业受损比例由多到少依次是民用电子设备、工厂设备、电力设备和建筑物。本研究结果可为新疆防雷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事件 时空分布 地闪活动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区与南郊山区颗粒物污染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朱翠云 何清 +2 位作者 赵竹君 刘新春 普宗朝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073-4085,共13页
利用2017年10月~2018年8月的PM_(10)、PM_(2.5)、PM_(1)质量浓度数据以及NCEP全球再分析气象资料,分析乌鲁木齐市区和南郊山区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以及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分析市... 利用2017年10月~2018年8月的PM_(10)、PM_(2.5)、PM_(1)质量浓度数据以及NCEP全球再分析气象资料,分析乌鲁木齐市区和南郊山区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以及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分析市区颗粒物潜在源区.研究结果表明:①市区PM_(2.5)的超标天数为26d,南郊山区无PM_(2.5)超标,市区PM_(10)的超标天数是南郊山区的3.5倍,市区日均值及月均值质量浓度是南郊山区的2~7倍,市区呈现冬高夏低的季节特征,南郊山区春季最高;②乌鲁木齐市区PM_(10)日变化存在3个峰值,PM_(2.5)、PM_(1)为双峰型分布,南郊山区均呈双峰分布;并存在季节性周末效应;③长短两支聚类气流轨迹对乌鲁木齐市区颗粒物浓度影响较大,春夏气流来自中亚,秋冬来源于北疆周边地区;④颗粒物潜在源区分布季节特征显著,高值区主要为昌吉、巴州、吐鲁番等周边地区,西北部中亚地区也是颗粒物重要来源区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乌鲁木齐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潜在源区贡献分析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PM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天山地区草地地表辐射收支演变规律 被引量:9
12
作者 肖婉秋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4 位作者 刘永强 王豫 高佳程 阿吉古丽·沙依提 古丽妮萨罕·麦提库尔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550-4560,共11页
地表辐射对研究地表能量平衡及气候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天山乌拉斯台地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地表辐射数据,分析了中天山草地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地表辐射与反照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地表... 地表辐射对研究地表能量平衡及气候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天山乌拉斯台地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地表辐射数据,分析了中天山草地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地表辐射与反照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地表辐射月平均日变化除大气长波辐射较弱外,其余分量均呈单峰型,极值大小及时间存在差异,太阳总辐射与净辐射最大日峰值均出现在6月,为920.9与603.3 W/m^(2),大气与地表长波辐射分别出现在7月和8月,为327.5 W/m^(2)与471.7 W/m^(2),而反射短波辐射则出现在2月,为520.6 W/m^(2)。(2)太阳总辐射、反射短波辐射、大气与地表长波辐射年曝辐量分别为6860.62、2101.72、7171.25、10089.69 MJ/m^(2);就季节变化而言,反射短波辐射曝辐量在冬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其它分量则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3)不同月份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均呈“U”型曲线,年均值为0.393,最大与最小月均值分别出现在12月与8月,为0.760与0.217。这种变化体现在季节上则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4)晴天地表辐射各分量日变化均较为光滑,多云、降水天则不如晴天平滑。太阳总辐射和地表长波辐射对降水的响应均为减弱,而大气长波辐射则为增强。反射短波辐射对降水的响应与地表反照率一致,即在雨天和降雪后分别为减弱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天山草地 地表辐射收支 地表反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帕米尔高原地表辐射收支及地表反照率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国胜 何清 +1 位作者 邢红艳 唐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9-631,共13页
利用东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国家基本气候站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观测的辐射数据,分析了东帕米尔高原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各辐射通量及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各辐射通量在逐日均值变化上呈“V”型曲线;向下短波辐... 利用东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国家基本气候站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观测的辐射数据,分析了东帕米尔高原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各辐射通量及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各辐射通量在逐日均值变化上呈“V”型曲线;向下短波辐射、向上短波辐射、向下长波辐射、向上长波辐射和净辐射年曝辐量分别为5001.6,1370.3,6090.7,8550.8和1189.0MJ·m^(-2);在季节尺度上,各辐射通量总体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而向上短波辐射在冬季最高。(2)不同天气下,辐射通量也不同,晴天时,各辐射通量变化均为较平滑的单峰型,少云、多云时均为不规则单峰型,降水时,除冬季外均为多峰型,辐射通量均值变化表现为晴天>少云>多云>降水。(3)地表反照率在观测期间平均值为0.29,最大值出现在1月,最小值出现在7月,分别为0.58和0.24;在季节上表现为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春、夏、秋季地表反照率呈"U"型,冬季为倒"U"型;降雨时地表反照率下降,降雪时则地表反照率上升,说明不同降水类型对地表反照率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帕米尔高原 地表辐射收支 地表反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东部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迁移路径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汉林 何清 +1 位作者 赵权威 马明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2-88,共7页
[目的]研究帕米尔高原东部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来源,为提高中国西部高原地区沉积环境认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激光粒度仪对帕米尔高原东部表层沉积物粒度进行分析,并通过后向轨迹模型探讨远源风成沉降对其表层沉积... [目的]研究帕米尔高原东部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来源,为提高中国西部高原地区沉积环境认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激光粒度仪对帕米尔高原东部表层沉积物粒度进行分析,并通过后向轨迹模型探讨远源风成沉降对其表层沉积物组成的影响。[结果]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以砂粒为主,表层沉积物粒径随海拔的逐渐升高而减小。初步推测表层沉积物主要为湖相沉积,远源风成沉降主要受中亚西风气流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西侧沙尘颗粒物影响。[结论]帕米尔高原东部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应因地制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同时需防范中亚沙尘颗粒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参数 后向轨迹模型 帕米尔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河子地区葡萄越冬气候及终霜冻致灾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季芬 王进 +3 位作者 杜峰 侯慧杰 刘勇 杨明凤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57-162,共6页
为研究寒冷期温度变化及终霜冻变化特征对石河子地区葡萄产业安全生产的影响,利用石河子地区1964—2022年气象资料和葡萄物候期资料,应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冬季气温变化及终霜冻对葡萄的影响,评价了霜冻致灾风险强度。结果表明,石... 为研究寒冷期温度变化及终霜冻变化特征对石河子地区葡萄产业安全生产的影响,利用石河子地区1964—2022年气象资料和葡萄物候期资料,应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冬季气温变化及终霜冻对葡萄的影响,评价了霜冻致灾风险强度。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1—2月土层厚度为40 cm的地温<-6.0℃的概率介于23%~30%之间,冬季葡萄保温层应>40 cm。1—2月平均最低气温对葡萄萌芽期影响显著。葡萄4月中旬开墩上架终霜冻风险为79.7%;5月1日之后的终霜冻风险为25.4%。葡萄终霜冻致灾风险强度平均为47.5%,重度致灾(70%<ST≤100%)概率为28.8%,为3年1次。1964—2022年终霜冻致灾风险强度呈下降趋势,2001—2022年较之前平均下降了约20个百分点。综上所述,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石河子地区冬季气温升高、终霜冻提前结束对葡萄越冬和春季生长有利,尽管终霜冻致灾风险强度总体呈减弱趋势,但终霜冻日提前的趋势并不稳定,春季防霜冻仍是葡萄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期 萌芽期 最低气温 终霜冻 致灾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