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昭苏马场天然草地质量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海宽 安沙舟 +1 位作者 张荣华 李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3-120,共8页
以昭苏马场天然草地可食牧草产量、载畜量、牧草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量养分含量为主要指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该场11个草地资源类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昭苏马场质量最好的草地... 以昭苏马场天然草地可食牧草产量、载畜量、牧草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量养分含量为主要指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该场11个草地资源类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昭苏马场质量最好的草地是中山山地草甸的穗三毛(Trisetum spicatum(L.)Richt)+山地糙苏(Phlomisoreophila Kar.et Kir.)+杂类草(Herbarum variarum)草地型和高寒草甸的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Dec-ne.)Clarke)+天山羽衣草(Alchemilla tianschanica Juz.)+杂类草草地型(Herbarum variarum),其关联度分别为0.736、0.691;质量最差的草地是河谷草甸的白尖苔草(Carex oxyleuca V.Krecz)+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Leyss.)草地型和低山丘陵草原的羊茅(Festuca ovina L.)+草原苔草(Carex liparocarpos Gaudin)+针茅(Stipacapillata L.)草地型、羊茅+针茅+草原苔草草地型和针茅+草原苔草+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草地型,其关联度分别为0.475、0.461、0.475和0.465。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昭苏马场天然草地质量分级的方案,划分5个等级,为今后昭苏马场草地资源充分、有效、合理的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质量 灰色关联度分析 高寒草甸 中山山地草甸 低山丘陵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昭苏马场不同垂直带草地类型生物量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贠静 王万林 +3 位作者 安沙舟 王高峰 李海 张荣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22,共4页
以昭苏马场的不同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地下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地下生物量表现为总的“T”字形趋势下的锯齿状分布。主要分布在0~10cm的草皮层中,而且不同的草地类型,其地下生物量也不同;各草地类型... 以昭苏马场的不同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地下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地下生物量表现为总的“T”字形趋势下的锯齿状分布。主要分布在0~10cm的草皮层中,而且不同的草地类型,其地下生物量也不同;各草地类型的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不大,而地下生物量变化明显,但其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亚高山草甸〉山前冲积扇草甸〉中山草甸〉丘陵草句〉丘陵草原〉丘陵草甸草原〉河滩阶地草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苏马场 草地类型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昭苏马场季节草地牧草经济类群营养成分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超 安沙舟 +2 位作者 周小丽 范天文 李海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81-1687,共7页
【目的】测定昭苏马场春秋草场、夏草场、冬草场牧草不同经济类群营养成分,确定草群的营养价值,为合理配置草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下不同季节牧场牧草的粗灰分、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和无... 【目的】测定昭苏马场春秋草场、夏草场、冬草场牧草不同经济类群营养成分,确定草群的营养价值,为合理配置草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下不同季节牧场牧草的粗灰分、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和无氮浸出物含量。【结果】春秋草地牧草营养成分含量:粗蛋白含量在传统放牧方式下最高;粗脂肪平均含量以围栏内利用方式下牧草经济类群的粗脂肪含量最高;粗灰分含量围栏外最高。夏草地牧草营养成分含量:粗蛋白含量围栏内利用方式偏低;粗脂肪含量围栏外>围栏内;粗纤维含量围栏内>围栏外;牧草经济类群中粗纤维含量均低于25%;粗灰分含量围栏外>围栏内。冬草地牧草营养成分含量:粗蛋白含量豆科草最高;粗脂肪含量以杂类草最高;其粗纤维含量均高于25%,并以杂类草含量最低;粗灰分含量鸭茅最高。【结论】围栏外利用方式下草地营养略好于围栏内利用方式下草地营养;春秋草地和夏草地各利用方式下牧草营养成分的平均含量之间均未表现差异显著(P<0.05)和差异极显著(P<0.0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营养成分 季节利用 昭苏马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混播方式下豆禾混播草地种间竞争动态研究 被引量:72
4
作者 郑伟 朱进忠 +3 位作者 库尔班 张强强 加娜尔古丽 李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8-575,共8页
以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猫尾草(Phleum pratense)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6、5、4、3及豆禾... 以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猫尾草(Phleum pratense)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6、5、4、3及豆禾比为5∶5、4∶6、3∶7的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测定株高、相对密度(RD)、相对产量总和(RYT)及竞争力(CR),比较其种间竞争的相对激烈程度及种间竞争关系动态,探讨不同混播方式豆禾混播草地稳定持续利用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各混播处理禾草、红三叶株高均低于单播处理,混播红豆草、紫花苜蓿则高于单播,2009年5月16日~7月1日是株高增长的快速期;各混播处理下RD1和RDg值在各测定时期均显著高于1(P〈0.05),5月16日~6月1日期间RDl和RDg值出现了峰值,豆禾比越高则RDl值越低、RDg值越高;各混播处理下RYT值仅在5月16日显著高于1(P〈0.05),且出现了明显的夏季低谷期;5月1日~6月16日禾草CRi值逐渐下降,豆科牧草CRj值逐渐上升,之后禾草CRi值上升,豆科牧草CRj值下降,禾草竞争力大部分时期大于豆科牧草。说明不同混播种类和混播比例组合主要通过光资源竞争改变种间竞争关系,而温度对豆禾混播牧草种间竞争关系也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草地 混播种类 混播比例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混播方式对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7
5
作者 郑伟 朱进忠 +2 位作者 加娜尔古丽 李海 张景路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52,共8页
以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牧草在混播种类为6种、5种、4种及豆禾混播比例5∶5、4∶6、3∶7的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测定牧草产量、豆禾产量比、茎叶比、相对产量、相对产量总和及粗蛋白质、粗脂肪和中性洗... 以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牧草在混播种类为6种、5种、4种及豆禾混播比例5∶5、4∶6、3∶7的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测定牧草产量、豆禾产量比、茎叶比、相对产量、相对产量总和及粗蛋白质、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收获量,比较其牧草产量、组分及品质等生产性能,探索高产优质混播草地建植与持续管理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各混播处理牧草产量、粗蛋白质与粗脂肪收获量均显著高于单播(P<0.05),各混播处理相对产量总和的值均显著大于1(P<0.05);从不同混播种类来看,混6组合牧草产量、豆禾产量比、相对产量总和、粗蛋白质与粗脂肪收获量均高于其他混播种类;从不同混播比例来看,豆禾比5∶5有较高的豆禾产量比与中性洗涤纤维收获量,其相对产量总和在2个刈割时期呈上升趋势,而豆禾比3∶7有较高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全年收获量;含有红豆草的混播组合具有较高的茎叶比,第2次刈割能显著降低茎叶比,提高适口性。不同混播方式的生产性能高低不仅取决于牧草产量,还取决于牧草品质,但两者均受草群组分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草地 混播种类 混播比例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对针茅草地春季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张荣华 安沙舟 +2 位作者 杨海宽 李海 李军保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3期570-574,共5页
通过在昭苏马场设置的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和极度放牧(EG)四个水平模拟放牧的测定,对针茅草地春季群落的盖度、优势度、产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针茅草地春季... 通过在昭苏马场设置的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和极度放牧(EG)四个水平模拟放牧的测定,对针茅草地春季群落的盖度、优势度、产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针茅草地春季群落的盖度逐渐降低;极度放牧的主要优势种是草原糙苏,重度放牧、中度放牧、轻度放牧和对照主要优势种为针茅;不同放牧强度对植物类群生物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5月30日土壤表层含水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含水量降低,6月15日放牧强度对表层0-10cm的含水量的影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6月30日放牧强度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差异在此时段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春季 针茅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放牧强度对针茅再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荣华 安沙舟 +2 位作者 杨海宽 李海 李军保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4期141-144,共4页
通过在昭苏马场设置的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和极度放牧4个水平模拟放牧的测定,对针茅Stipa capillata的再生速度、再生草产量和再生速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时间的变化,针茅的再生速度、再生草产量和再生速率... 通过在昭苏马场设置的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和极度放牧4个水平模拟放牧的测定,对针茅Stipa capillata的再生速度、再生草产量和再生速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时间的变化,针茅的再生速度、再生草产量和再生速率都在减小。再生期间和放牧强度对针茅的再生草产量和再生速率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在春季利用时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中度放牧下针茅的再生速度最快,再生草量和再生速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针茅草地 再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对鸭茅生物量和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张荣华 安沙舟 +1 位作者 王万林 李海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89-1193,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割草场鸭茅生物量和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天然割草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以割草场鸭茅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未处理、春季放牧+割草、春季放牧+割草+秋季放牧、割草+秋季放牧、割草,... 【目的】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割草场鸭茅生物量和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天然割草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以割草场鸭茅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未处理、春季放牧+割草、春季放牧+割草+秋季放牧、割草+秋季放牧、割草,5种不同利用方式下鸭茅生物量和植株生长性状的变化。【结果】不同利用方式对叶量、叶长和叶宽的影响较显著(P<0.05);不同利用方式中割草+放牧利用下分蘖数和地下部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地上部生物量与生长高度和茎宽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利用方式对鸭茅生物量和植株生长性状都有影响,割草+放牧的利用方式比较适合当地以鸭茅为主的禾草+杂类草的割草场草甸草地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方式 鸭茅 生物量 生长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放牧强度下割草地鸭茅可溶性糖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荣华 王万林 +2 位作者 安沙舟 苏清荷 李海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9-143,共5页
通过在新疆昭苏马场设置不同模拟放牧强度,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割草地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叶片和根部可溶性糖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鸭茅叶片可溶性糖在打草前呈上升趋势,返青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进入抽穗期后其含量降低。... 通过在新疆昭苏马场设置不同模拟放牧强度,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割草地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叶片和根部可溶性糖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鸭茅叶片可溶性糖在打草前呈上升趋势,返青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进入抽穗期后其含量降低。生长季前期根的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大(P>0.05),打草后其含量迅速变低,而后逐渐上升,9月下旬其含量减少。时间和放牧强度共同作用对鸭茅叶片和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影响显著(P<0.01)。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鸭茅叶片和根部可溶性糖含量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时间和气候变化的原因,其变化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草地 鸭茅 放牧强度 可溶性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利用方式下鸭茅生物量和贮藏性营养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荣华 王万林 +1 位作者 安沙舟 李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92-797,共6页
2009年4月28日至9月底,在新疆伊犁昭苏马场鸭茅(Dactylis glomerata)草地设置了4种不同利用方式的模拟试验,通过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鸭茅生物量和贮藏性营养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及淀粉)的影响,以期为更合理地利用天然割草场提供科学的依据... 2009年4月28日至9月底,在新疆伊犁昭苏马场鸭茅(Dactylis glomerata)草地设置了4种不同利用方式的模拟试验,通过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鸭茅生物量和贮藏性营养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及淀粉)的影响,以期为更合理地利用天然割草场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鸭茅叶片可溶性糖先增高后降低,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叶片淀粉含量平稳,根部淀粉含量变化规律为降低-升高-降低;利用方式显著影响鸭茅地下生物量,叶片、根部可溶性糖和根部淀粉含量(P<0.05),极显著影响鸭茅叶片淀粉含量(P<0.01);4种利用方式中,割草+秋季放牧利用下叶片可溶性糖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余利用方式下叶片和根部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与地上、地下生物量相关性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茅 利用方式 生物量 可溶性糖 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