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高温高压储层加重瓜尔胶压裂液的摩阻特性
1
作者 张景臣 庞娟 +5 位作者 翟怀建 郭晓东 邱士鑫 张凤娟 张成生 石磊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226,253,共6页
针对深层油气储层因高温低渗、闭合应力高引发的地面泵注施工压力高、排量受限等工程难题,文章自主设计搭建了高流速全尺寸摩阻测试装置,并以无机盐与有机盐复合加重的瓜尔胶压裂液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了不同加重剂类型与浓度对压... 针对深层油气储层因高温低渗、闭合应力高引发的地面泵注施工压力高、排量受限等工程难题,文章自主设计搭建了高流速全尺寸摩阻测试装置,并以无机盐与有机盐复合加重的瓜尔胶压裂液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了不同加重剂类型与浓度对压裂液摩阻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加重盐水的摩阻随盐浓度升高及流速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且无机盐体系的流速敏感性显著高于有机盐体系;瓜尔胶基液在低加重(密度1.20~1.35 g/cm^(3))条件下,因离子抑制效应导致摩阻降低,而在高加重(密度≥1.40 g/cm^(3))时,由于离子强度与交联网络位阻的协同作用,摩阻呈现反转上升现象。在交联动力学层面,有机盐加重体系在低浓度下可加速交联反应并提升摩阻,而高浓度环境因pH值调控作用抑制交联进程,延缓摩阻增长速率。冻胶摩阻特性受加重剂浓度阈值调控显著,有机盐体系在密度为1.40 g/cm^(3)时,因流型转变致使摩阻增幅趋缓。本研究成果可为深层油气藏压裂液体系的耐盐加重设计与低摩阻工程优化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重胍胶压裂液 管道摩阻 摩阻测试装置 高速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中南部大岗地区上白垩统油砂含油性特征
2
作者 仝立华 单玄龙 +5 位作者 张家强 李锋 石磊 李耀华 徐银波 刘衍彤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3-374,共12页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是中国重要的油砂成矿带,为了进一步厘清该区中南部白垩系油砂资源特征,开展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并在吉林大岗地区布设了5口油砂调查井和1口水文观测井,通过岩心观察、地球物理测井解释、岩心样品含油率测试等方法开...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是中国重要的油砂成矿带,为了进一步厘清该区中南部白垩系油砂资源特征,开展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并在吉林大岗地区布设了5口油砂调查井和1口水文观测井,通过岩心观察、地球物理测井解释、岩心样品含油率测试等方法开展地质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白垩系姚家组油砂赋存深度为175~208 m,岩性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最大含油率为16.02%,平均含油率为8.23%。油砂层测井曲线具低自然伽马、高声波时差、中高电阻率和低密度的特征。自上而下对油砂地层划分了4个小层(S1、S2、S3、S4)并开展含油特征分析,纵向上,油砂含油性表现为非均质性,且具有随深度增大含油率逐渐增高的特征,位于储层下部的S3和S4小层平均含油率分别为10.80%和11.40%,达到富矿品位。各小层有效厚度变化较大,最大单层有效厚度为3.10 m,最小单层有效厚度为1.20 m,下部的S3和S4小层的平均有效厚度分别为2.90 m和1.90 m,明显优于上部的S1和S2小层。在油砂发育规模上:S3小层分布面积最大,有效厚度≥2 m的砂体面积约为270 m×160 m,厚度中心位于井区东南,自厚度中心向北西方向厚度有所减薄;S4小层分布面积次之,有效厚度≥2 m的砂体面积约250 m×120 m,厚度中心位于井区中部,平面上呈东南和西北方向分布面积大、中间略小的近哑铃状,自厚度中心向北东和南西方向厚度有所减薄。砂体沉积特征受区域浅水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控制,高品质油砂多赋存于分流河道的细砂岩中,特别是位于下部的S3和S4小层具明显的多期叠置河道侧积砂体的沉积形态。总体而言,位于储层下部的S3和S4小层表现为高含油率、有效厚度大、展布面积可观的油砂赋存特征,是该区高品质油砂的主力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含油性特征 松辽盆地 西部斜坡带 大岗地区 上白垩统 姚家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砾岩油藏水力压裂三维诱导应力数值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斌 张景臣 +5 位作者 董景锋 刘凯新 王晓清 郑伟杰 孔辉 丁祥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6-842,共7页
巨厚砾岩储层立体井网开发模式下,多井压裂时,先压裂井对后续邻井干扰程度较大,但是目前压裂张开导致的诱导应力分布求解方法不明确,使得裂缝扩展形态模拟准确度降低,影响井组整体压裂方案设计和压后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文中基于线弹性... 巨厚砾岩储层立体井网开发模式下,多井压裂时,先压裂井对后续邻井干扰程度较大,但是目前压裂张开导致的诱导应力分布求解方法不明确,使得裂缝扩展形态模拟准确度降低,影响井组整体压裂方案设计和压后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文中基于线弹性理论,运用位移不连续法建立了三维复杂裂缝张开诱导应力模型,模拟了巨厚砾岩立体井网条件下水力压裂后的应力场分布,并基于实际井组优化了水平井的压裂方式。结果表明:在单条裂缝张开时,相较于初始值,最小水平主应力的最大值增加了3.3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最大值增加了1.4 MPa,水平应力差降低;裂缝张开产生的诱导应力大小与裂缝宽度正相关,诱导应力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加而增加。实际井组模拟结果表明:层间交替压裂储层改造体积(SRV)为1825×10^(4)m^(3),同层顺序压裂SRV为1360×10^(4)m^(3);层间交替压裂同一位置的后续裂缝在起裂扩展过程中受到的诱导应力叠加影响更大,裂缝复杂度更高,SRV也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厚砾岩 水力压裂 诱导应力 SR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硅钙复合堵剂提高采收率
4
作者 路建国 吕其军 +1 位作者 沈新安 石磊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5-86,89,共3页
薄层底水油藏水驱条件下的剩余油易形成U型分布,注入水在驱油过程中逐步下移到底水中,降低了驱油效率。向注入水中加入合适的化学剂使之与地层水中含量较高的钙镁离子反应,逐渐形成一套较低渗透率的作用带,引导注入水逐步向U型水淹区的... 薄层底水油藏水驱条件下的剩余油易形成U型分布,注入水在驱油过程中逐步下移到底水中,降低了驱油效率。向注入水中加入合适的化学剂使之与地层水中含量较高的钙镁离子反应,逐渐形成一套较低渗透率的作用带,引导注入水逐步向U型水淹区的上部驱动,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利用底水模拟装置,模拟了硅钙复合堵剂SCAP与地层水中钙镁离子反应形成低渗透带的可行性,从而提高薄层底水油藏的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底水油藏 U型水驱模型 驱动压力 硅钙复合堵剂 颗粒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微生物在松辽盆地西斜坡油砂原位试采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锋 仝立华 +3 位作者 刘衍彤 徐银波 张家强 石磊 《中国矿业》 2022年第3期142-148,共7页
油砂作为常规石油重要的补充能源之一,具有可观的开发利用前景。原位开采不受场地规模限制,采矿过程不会污染地表环境,因此,原位开采已经逐步成为油砂的主要开发方式,但是由于各工作区具体地质条件和油砂油的不同特点,采取的手段大相径... 油砂作为常规石油重要的补充能源之一,具有可观的开发利用前景。原位开采不受场地规模限制,采矿过程不会污染地表环境,因此,原位开采已经逐步成为油砂的主要开发方式,但是由于各工作区具体地质条件和油砂油的不同特点,采取的手段大相径庭。本文在松辽盆地西斜坡探索了低温条件下多薄层油砂的微生物冷采技术,通过定向分离和评价储层流体中内源生物群落和外源生物群落的组分、结构及功能特性,成功研制了适合低温环境下分离油砂油的微生物试剂,实现了在5~10℃的缺氧环境下对油砂油高效乳化和降黏作用,降黏率达到49.1%。本次油砂试采先导试验工程的成功,对于松辽盆地西斜坡油砂油的开采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低温微生物 原位开采 松辽盆地 降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9井区西山窑组特高含水油藏CO_(2)混相驱先导试验 被引量:7
6
作者 张艳梅 万文胜 +4 位作者 李琛 罗鸿成 刘衍彤 张会利 张瑞雪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1-128,共8页
目前彩南油田彩9井区西山窑组已进入高含水低产低能阶段,开井率仅为23.0%,即将面临废弃停产。为了提高该井区特高含水油藏产能,降低含水率,利用类比法、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方法,对彩9井区西山窑组油藏开展CO_(2)混相驱可行性论证及油藏... 目前彩南油田彩9井区西山窑组已进入高含水低产低能阶段,开井率仅为23.0%,即将面临废弃停产。为了提高该井区特高含水油藏产能,降低含水率,利用类比法、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方法,对彩9井区西山窑组油藏开展CO_(2)混相驱可行性论证及油藏工程设计,并进行先导试验。结果表明:先导试验区应选择小井距反七点井网的C2576井组,注入层位选择剩余油富集的J_(2)x_(1)^(2-2)小层,合理注入量为0.3倍孔隙体积(地面CO_(2)注入量为10500 t),注气速度为30~40 t/d,注采比为1.1~1.2。现场试验证实,该井组累计注入4529.7 t CO_(2)后,累计增油达到1269 t,CO_(2)换油率达到0.27 t/t,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该研究可为彩南油田CO_(2)混相驱扩大试验和全面调整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混相驱 特高含水油藏 油藏工程 提高采收率 彩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