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震活动及构造应力场特征
1
作者 崔华伟 尹昕忠 +5 位作者 陈九辉 郭飚 李涛 姚远 李世莹 贾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7-596,共20页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分析其地震分布特点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有助于探讨该区域复杂多变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观测报告和从多方面搜集得到的震源机制数据,运用HYPODD方法...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分析其地震分布特点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有助于探讨该区域复杂多变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观测报告和从多方面搜集得到的震源机制数据,运用HYPODD方法和SATSI方法分别进行了地震重定位和构造应力场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内整体地震活动和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1)研究区内震源深度分布与地壳厚度呈正相关。2)齐姆根弧形构造带、费尔干纳和皮羌断裂两侧的震源深度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这些构造可能为重要构造分界线。3)1902年阿图什M_(W)7.7地震周边地壳应力释放充分,导致天山山脉和塔西南坳陷交界地区小地震分布稀疏。4)受印度板块自南向北的推挤作用影响,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和塔里木盆地均呈现近SN向的低倾角挤压应力场。5)研究区内的构造应力场呈现出明显的构造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帕米尔高原为走滑应力机制,显示其呈EW向扩张,而天山山脉呈逆冲应力机制并不断隆升。帕米尔高原及其与天山山脉碰撞带两侧最优主张应力轴倾伏角和R值差异较大。6)塔西南坳陷和巴楚隆起区的走滑和逆冲应力机制不同,且二者密度和速度差异较大,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内部结构复杂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 地震重定位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构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新疆拜城5级震群活动特征研究
2
作者 李金 孙业君 +1 位作者 邓明文 姚远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9-960,共12页
2024年拜城5级震群活动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区和时间丛集特征。在空间上,震群呈现三丛集中分布;在时间上,表现为三丛地震交替活跃,类似的5级震群活动在国内外较为罕见。本文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采用CAP方法中P波初动和波... 2024年拜城5级震群活动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区和时间丛集特征。在空间上,震群呈现三丛集中分布;在时间上,表现为三丛地震交替活跃,类似的5级震群活动在国内外较为罕见。本文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采用CAP方法中P波初动和波形拟合联合反演的算法,计算了2024年4月拜城5级震群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同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该震群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拜城5级震群活动与库车凹陷地区构造运动的关系。初步结果显示,拜城震群中14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均为逆冲型,表明此次震群为发生在南天山与塔里木地块交汇处的逆冲构造活动。根据重新定位后的深度剖面结果,推断Ⅰ区和Ⅱ区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EW走向的断层;Ⅲ区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一条NNE向的断层。根据已有的地质资料,库车坳陷南部靠近塔里木盆地的构造为一套向北逆冲的逆断裂-背斜系统;而北部靠近南天山一侧则为一套向南逆冲的逆断裂—背斜系统。此次拜城5级震群活动基本可以反映库车坳陷南、北两侧逆冲系统的构造运动特征。此外,推断震区附近存在一条NNE向的断裂,该断裂斜穿了南天山地区的近EW向断裂,可能是库车坳陷东、中、西段NS向构造挤压变形的不等量缩短过程中形成的。此外,推断NNE向的断裂可能将震区EW向的断裂错断,形成了断裂交汇区,导致局部应力场不均匀,难以有效积累应力,从而形成了Ⅰ区、Ⅱ区和Ⅲ区之间的地震空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城5级震群 震源机制解 重新定位 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联合成像
3
作者 刘嘉鑫 裴顺平 郭一村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7-560,共14页
帕米尔高原位于印度-欧亚碰撞带西端,研究帕米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上地幔的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对于认识陆-陆碰撞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Pn波的射线路径集中在上地幔顶部,其横向速度变化能够显示上地幔构造活动差异... 帕米尔高原位于印度-欧亚碰撞带西端,研究帕米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上地幔的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对于认识陆-陆碰撞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Pn波的射线路径集中在上地幔顶部,其横向速度变化能够显示上地幔构造活动差异,而其方位各向异性结构则能够显示出地幔物质的运动及形变特征。文中利用363 414个Pn波到时数据,通过对Pn波到时进行层析成像,获得了帕米尔高原及其邻近区域上地幔顶部的高分辨率地震波速度和各向异性图像。层析成像结果与地质构造显示出明显的相关性,主要结果表明:1)帕米尔高原、天山、兴都库什、西昆仑、阿尔金山等构造活动区的Pn波速较低,而印度板块、塔里木盆地、塔吉克盆地、准噶尔盆地、费尔干纳盆地等古老稳定地块显示出高Pn波速度特征。2)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产生较强的Pn波各向异性,在帕米尔高原碰撞区两侧的印度板块、塔里木盆地和塔吉克盆地,各向异性方向与板块运动方向一致,而在碰撞区的中间部位,各向异性方向与最大压应力方向及地壳相对运动方向几乎垂直,可能是由于碰撞带上地幔的纯剪切变形所致。天山两侧也存在类似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高原 上地幔顶部 PN波 速度和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东北部公格尔拉张系现今构造形变InSAR研究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4
作者 陈荣柳 李杰 刘代芹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83,89,共6页
帕米尔构造结断裂发育,强震频繁,一直是大陆动力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区域。位于帕米尔内部的公格尔拉张系是中、东帕米尔内部最重要的张性断层之一,对其现今构造形变进行研究,对于探讨帕米尔内部的现今变形状态、动力学机制、强震活动及灾... 帕米尔构造结断裂发育,强震频繁,一直是大陆动力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区域。位于帕米尔内部的公格尔拉张系是中、东帕米尔内部最重要的张性断层之一,对其现今构造形变进行研究,对于探讨帕米尔内部的现今变形状态、动力学机制、强震活动及灾害防御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处理了2018—2022年2个轨道的Sentinel-1 SAR数据,获取了研究区高密度三维形变速率场,并结合库伦应力讨论了研究区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在东西方向上,公格尔拉张系的木吉断裂存在约10 mm/a的右旋走滑,昆盖山南麓断裂和公格尔山断裂的拉张速率分别约为11和5 mm/a,慕士塔格断裂几乎不作拉张运动;垂直方向上,木吉断层南盘抬升7 mm/a,北盘抬升3 mm/a,昆盖山南麓断裂、公格尔山断裂和慕士塔格断裂的两侧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抬升,约为3 mm/a;静态库伦应力表示,公格尔拉张系北段为未来强震的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格尔拉张系 INSAR 构造形变 库伦应力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小波变换研究2024-01-23乌什M_(S)7.1地震前重力异常特征
5
作者 陈丽 刘代芹 +5 位作者 艾力夏提·玉山 阿卜杜塔伊尔·亚森 赵磊 丁宇 李秉烨 李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9-283,共5页
利用南天山地区2020—2023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获取2024-01-23乌什M_(S)7.1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下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并通过功率谱分析方法,获取各阶小波重力细节对应的近似场源深度。结果表明:1)流动重力(3 a尺度)结果显示,乌什M_(... 利用南天山地区2020—2023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获取2024-01-23乌什M_(S)7.1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下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并通过功率谱分析方法,获取各阶小波重力细节对应的近似场源深度。结果表明:1)流动重力(3 a尺度)结果显示,乌什M_(S)7.1地震前,乌恰至巴楚地区和阿克苏地区重力变化呈现明显的四象限分布,震中位于四象限边缘及零值线附近;2)2020—2023年南天山地区重力场小波变换(4阶小波重力细节)结果显示,乌什M_(S)7.1地震前,乌恰至巴楚地区重力变化出现明显的四象限分布,震中位于四象限边缘及零值线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重力 小波变换 乌什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宏观震中与地质灾害调查
6
作者 陈建波 郑黎明 +7 位作者 李涛 陈杰 姚远 钱黎 张博譞 胡宗凯 刘冠伸 李金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1-576,共16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_(S)7.1地震,震中位于西南天山乌什凹陷,极震区烈度为Ⅸ度。此次地震是新疆地区近十年以来最大的地震,也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S7.3地震以来天山地震带内最大的地震。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破...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_(S)7.1地震,震中位于西南天山乌什凹陷,极震区烈度为Ⅸ度。此次地震是新疆地区近十年以来最大的地震,也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S7.3地震以来天山地震带内最大的地震。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破坏相对较轻,但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文中通过震后第一时间野外科学考察、大比例尺卫星影像解译及无人机航拍,对宏观震中及震区地质灾害的空间位置、基本类型和发育特征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乌什地震宏观震中主要位于微观震中以南约8km的别迭里河—恰勒玛提河之间,地质灾害主要沿构造走向集中分布在微观震中东、西两侧30km范围内的山区,灾害类型多以岩崩、滑坡、滚石、边坡失稳和地裂缝为主,尤其以地震崩塌和地裂缝最为突出,偶有沿地裂缝的喷砂冒水现象,地震崩塌主要集中在玉山古溪河—科克留木苏河之间,震中所在的别迭里河表现最为明显,地裂缝主要集中在由新近系地层组成的别迭里背斜核部,以张裂缝和张剪裂缝为主,覆盖范围南北长2.53km,东西宽0.2~1.2km,面积约为2.2km^(2)。本次调查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区与InSAR同震形变场给出的最大形变区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构造变形对地质灾害形成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地震崩塌 地裂缝 迈丹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序列重定位与发震构造
7
作者 王雪竹 吴传勇 +5 位作者 刘建明 臧柯智 袁海洋 高瞻 张金烁 马云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8-506,共19页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3日2时9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M_(S)7.1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西南天山山前的迈丹断裂附近。迈丹断裂是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构造,几何结构复杂。由于该次强震没有形成明显的同震地表破裂,目...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3日2时9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M_(S)7.1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西南天山山前的迈丹断裂附近。迈丹断裂是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构造,几何结构复杂。由于该次强震没有形成明显的同震地表破裂,目前对乌什M_(S)7.1地震的发震构造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和不确定性,确定发震构造对于评估该地区未来强震风险及不同断裂之间的应力加载和触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地震资料,采用HypoDD方法对主震及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序列整体呈NE-SW向展布,长轴走向约为55°,全长约85km;同时,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为115°,倾角为52°,滑动角为132°;节面Ⅱ的走向为240°,倾角为54°,滑动角为49°;矩心深度为17km。综合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及震区活动构造资料等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迈丹断裂东段的山前分支(别迭里沟口断裂),破裂长约35km。85km长的余震条带是主震触发相邻分支断裂活动的结果,属于一次较为复杂的级联破裂地震。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深,同震破裂主要发生在地表5km以下的深度,别迭里沟口断裂未来仍具有较高的强震风险。另外,乌什M_(S)7.1地震触发了别迭里断裂(F1-1)和阿合奇断裂(F2-2)活动,后续也需要进一步关注这2条断裂的强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M_(S)7.1地震 HypoDD定位 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低角度断层和巨厚沉积盆地对强地面运动的影响——以新疆喀什地区的逆断层为例
8
作者 沈朱悦 赵顺 +4 位作者 孙耀充 徐杜远 余厚云 臧楠 王春静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0-626,共17页
新生代以来,新疆地区发育了很多大型低角度断层和巨厚沉积盆地,它们对该地区的强地面运动产生重要影响。喀什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最西端、向N低角度逆冲的帕米尔前缘断层托姆洛安段南侧,其强地面运动同时受到大型低角度断层和巨厚沉积盆... 新生代以来,新疆地区发育了很多大型低角度断层和巨厚沉积盆地,它们对该地区的强地面运动产生重要影响。喀什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最西端、向N低角度逆冲的帕米尔前缘断层托姆洛安段南侧,其强地面运动同时受到大型低角度断层和巨厚沉积盆地的影响。文中根据喀什周边的托姆洛安断层数据和塔里木盆地的沉积层数据,建立了一系列低角度逆断层模型、巨厚沉积盆地模型和喀什地区的强地面运动模型,通过震源动力学模拟和地震波场传播模拟,研究了断层倾角、沉积层厚度和震源位置对强地面运动的影响,模拟了地震成核位置在托姆洛安断层东段上断坡的设定地震,得到了可用于灾害评估的峰值速度和烈度图。文中研究表明,托姆洛安断层更易在上断坡成核发生地震,且地震破裂沿断层倾向方向会被较缓的断坪阻挡。此外,喀什地区巨厚的沉积层会显著放大其强地面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低角度断层 巨厚沉积盆地 强地面运动模拟 盆地边缘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天山中段地壳和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建明 吴传勇 +6 位作者 余怀忠 王琼 刘代芹 赵彬彬 高荣 高歌 孔祥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48-1362,共15页
天山造山带一直以来是研究盆山耦合作用的理想场所,深入理解这一地区的壳幔结构对认识天山造山带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9—2020年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固定台站、震后架设应急流动台站以及部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 天山造山带一直以来是研究盆山耦合作用的理想场所,深入理解这一地区的壳幔结构对认识天山造山带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9—2020年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固定台站、震后架设应急流动台站以及部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MS≥1.5地震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新疆天山中段精细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地震震源参数.结果显示:新疆天山中段具有复杂的深浅构造关系,地壳浅部及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质构造密切相关,高速异常区对应于天山造山带,低速异常区对应于沉积盆地.研究区中东段中地壳和下地壳存在较大范围低速区,与两侧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上地壳和中地壳低速区相连,且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下地壳及上地幔顶部双向均向新疆天山中段下方倾斜.结合前人诸多研究成果推测,在南北向构造挤压作用下,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双向向天山造山带壳幔岩石圈发生"层间插入与俯冲削减".重定位后地震分布显示,地震震源深度优势范围为0~25 km,主要沿断裂带、盆山结合部以及不同块体接触部位分布,且与壳内低速体有较好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可能为研究新疆天山中段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和动力学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天山中段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P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地质灾害和地表破裂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博譞 钱黎 +11 位作者 李涛 陈杰 许建红 姚远 房立华 谢超 陈建波 刘冠伸 胡宗凯 杨文心 张军龙 庞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0-234,共15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_(S)7.3地震以来发生在天山地震带内的最大地震。主余震初步精定位和第一时间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乌什MS7.1地震的余震带总体走向NE,长约62km,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_(S)7.3地震以来发生在天山地震带内的最大地震。主余震初步精定位和第一时间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乌什MS7.1地震的余震带总体走向NE,长约62km,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地震产生了边坡失稳、岩崩、滚石、地裂隙等次生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沿构造走向微观震中两侧30km范围内。由微观震中向N约7km、向S约13km以外,地质灾害迅速减轻,且山前断层陡坎(F_(5))未见任何新鲜的活动迹象。结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产出的InSAR同震形变场初步结果,判定此次主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条倾向NW、未错出地表的逆冲断层。在GCMT震中所在的恰勒玛提河,沿西域砾岩背斜南翼发现了总体走向N60°E、长约2km、最大垂直位错约1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该地表破裂在较老地貌面上基本沿先存断层陡坎发育,总体受一条倾向SE、与主震发震断层倾向相反的逆断裂控制。地表破裂带长2km,规模远小于乌什M_(S)7.1地震余震带,其是由M_(S)7.1主震所致还是因M_(S)5.7余震造成的,以及产生地表破裂的SE倾逆断层与NW倾主震发震断裂之间是何种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乌什盆地 逆断型强震 地表破裂 次生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及周边地区地震热红外异常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桉赫 钟美娇 +1 位作者 艾萨·伊斯马伊力 刘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2-1206,共15页
文中以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黑体亮度温度产品为数据源,提取2008—2021年新疆及周边地区热红外相对功率谱异常,并对该地区的地震热红外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热红外相对功率谱频段1对新疆及周边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对应率最高,为44%,但只... 文中以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黑体亮度温度产品为数据源,提取2008—2021年新疆及周边地区热红外相对功率谱异常,并对该地区的地震热红外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热红外相对功率谱频段1对新疆及周边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对应率最高,为44%,但只有6.0~6.9级地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R值为0.342,大于R_(0)(0.306)。5.0~5.9级地震的优势发震时间为异常开始后3个月内及结束后0.5个月内,6.0~6.9级地震则为异常结束后3个月内及7~12个月;各震级档的优势发震区域均为异常区边缘至周边200km范围内。2)热红外相对功率谱异常对应的6.0~6.9级地震的异常面积和持续时间与震级呈正相关,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峰值与震级在2个震级档内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该异常在阿尔金地区出现的次数最多,且地震对应率较高;南疆地区的地震对应率高于北疆地区;盆地内的异常具有更高的地震对应率,且对应地震的震级更高。4)异常多发生于春季,而秋季异常的对应率最高。5)对应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类型占比与新疆地区各地震类型的占比基本一致;震例多为浅源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热红外亮温 相对功率谱 异常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加卸载响应比探查强震成核过程——以2020年新疆伽师6.4级地震为例
12
作者 贾东辉 余怀忠 +9 位作者 陈界宏 晏锐 刘杰 赵彬彬 李泽平 马玉川 苑争一 杨文 李桂荣 李越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32-2247,共16页
加卸载响应比(LURR)是基于非均匀脆性介质损伤演化提出的一种中短期地震预测方法,以往的研究中多以地震活动为响应量计算LURR,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应用较少.本文基于地下流体、地壳形变、电磁、岩石地温等观测资料,运用加卸载响应比(LURR)... 加卸载响应比(LURR)是基于非均匀脆性介质损伤演化提出的一种中短期地震预测方法,以往的研究中多以地震活动为响应量计算LURR,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应用较少.本文基于地下流体、地壳形变、电磁、岩石地温等观测资料,运用加卸载响应比(LURR)方法研究2020年新疆伽师6.4级地震的孕育过程.震中300 km范围内的20个观测台站中,11个台站数据计算得到的LURR时间序列呈现明显规律性特征.震前数月-数天都出现相对异常高值,并在回落后发生地震,演化过程与使用震中200 km范围内小震活动计算的LURR时间序列一致.不同观测资料所得LURR异常阈值分别为:地下水位1.02、岩石地温1.0002、倾斜仪1.005、水温1.02、氢气1.02、地电阻率1.01、地磁1.02、小震活动1.5.从异常台站的空间分布上看,存在向震中迁移的过程,即随着主震发生时间的临近,检测到异常的台站位置与震中之间的距离越小,且在震中附近呈现加速过程.LURR异常的时空演化可能与岩石介质的亚失稳有关,反映了大震前震源区介质的成核弱化和加速破裂过程.上述演化过程可以通过原始观测曲线中记录的异常数量、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演化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观测 加卸载响应比 亚失稳 成核弱化 地震前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陡坎地貌定年理论及其在活动构造与地貌学研究中的应用
13
作者 庞桢辉 徐皓婷 +2 位作者 石许华 葛进 李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1-276,共26页
陡坎是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侵蚀过程所产生的一种地貌现象。对陡坎中蕴含的地质信息进行解译,一方面可定量分析其地貌演变过程、重建相应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相关的地壳运动学过程及动力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了解地貌演化过程中构造、... 陡坎是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侵蚀过程所产生的一种地貌现象。对陡坎中蕴含的地质信息进行解译,一方面可定量分析其地貌演变过程、重建相应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相关的地壳运动学过程及动力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了解地貌演化过程中构造、侵蚀与气候三者之间的互馈关系。然而,在地质条件欠佳的区域(无良好定年沉积物或人员无法到达),通常难以获得陡坎形成的年代。陡坎地貌定年很好地弥补了研究区的史料记载以及传统测年方法(如放射性碳同位素法、释光法和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等)难以获得测年样品的不足。陡坎地貌定年的理论基础为“陡坎演化在稳定的侵蚀退化阶段可以通过坡面演化模型进行模拟”。不同坡面演化模型的提出及发展对研究构造活动、气候变化与地表剥蚀过程等有着重要意义。文中系统总结了陡坎定年理论及其数学模型,同时介绍了发育于不同地貌类型(活动断层、河流及海岸阶地、冲积扇、地外行星等)下的陡坎研究进展,并以帕米尔东北缘正断层陡坎地貌定年为研究实例,进一步探论并展望了陡坎地貌定年在构造地貌学领域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扩散方程 陡坎地貌定年 数值模拟 坡面演化 构造地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同震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27
14
作者 石峰 梁明剑 +9 位作者 罗全星 乔俊香 张达 王鑫 易文星 张佳伟 张迎峰 张会平 李涛 李安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中位于(28.50°N,87.45°E)。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结果,确定此次地震为正断型地震,发震构造为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南...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中位于(28.50°N,87.45°E)。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结果,确定此次地震为正断型地震,发震构造为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南段的登么错断裂。登么错断裂走向近SN,倾向W,长约60km。此次地震产生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位于登么错盆地以北的山区,产生了长约25km的不连续同震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根据空间延续性,自南向北可分为3段,依次为古荣—强嘎段、尼辖错段和羊姆丁错段,最大垂直位错量为2.5~3.0m,同时在登么错湖东岸产生了长约10km的地裂缝密集形变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发震构造 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 登么错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影像在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同震地表破裂调查中的应用
15
作者 乔俊香 石峰 +5 位作者 李安 李涛 张达 王鑫 格桑旦珍 孙浩越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9-805,共17页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快速发现同震地表破裂不仅可确定地震的发震构造,对于震后的震害评估和应急救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利用国产高分一号卫星于地震当日对震区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快速发现同震地表破裂不仅可确定地震的发震构造,对于震后的震害评估和应急救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利用国产高分一号卫星于地震当日对震区采集的震后影像与震前影像进行对比解译,快速获得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分布和几何形态,确定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位于申扎-定结裂谷西南段的登么错断裂。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确定本次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主要分布于登么错断裂北段及中段的古荣村附近,断续延伸约15km,与先存断层位置一致,并且于地表破裂带尼辖错段测得本次地震的最大同震位错量约3m,同时在登么错湖东岸确定近10km重力成因的伴生地表变形带。本次定日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遥感解译结果和野外实地调查情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体现了国产高分辨率数据在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快速获取和发震构造快速确定工作中的应用潜力,为未来强震的应急工作提供了一条可行且快速高效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登么错断裂 同震地表破裂带 申扎-定结裂谷 遥感解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天山喀什背斜东倾伏端的生长演化和地貌响应:基于地质地貌、地震反射剖面和磁性地层数据的综合分析
16
作者 何鹏宇 李涛 +1 位作者 陈竹新 陈杰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9-383,共15页
喀什背斜位于西南天山喀什前陆冲断带的前缘,以北与阿图什背斜相望,向西和明尧勒背斜相接。前人对该背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表出露部分,而对隐伏于地下的倾伏端研究较少。文中利用深度-隆升面积法对横切背斜东倾伏端的地震剖面进行了分... 喀什背斜位于西南天山喀什前陆冲断带的前缘,以北与阿图什背斜相望,向西和明尧勒背斜相接。前人对该背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表出露部分,而对隐伏于地下的倾伏端研究较少。文中利用深度-隆升面积法对横切背斜东倾伏端的地震剖面进行了分析,获得以下几方面认识:1)背斜东倾伏端的生长受距地表约6.8km的古近系滑脱层控制。2)沿地震剖面,背斜总缩短量为(882±79)m,生长过程中有面积约3.4km^(2)的物质流入剖面。3)通过对生长地层的分析和已有的磁性地层学结果,估算剖面处背斜生长起始时间约为距今2.1Ma,缩短速率恒定约为0.4mm/a;由于背斜东倾伏端在距今约2.1Ma开始生长,因此整个背斜开始生长的时间早于距今2.1Ma。4)剖面处背斜隆升速率可能大致恒定在约0.4mm/a,也可能在距今约1.6Ma时由之前的约0.1mm/a增大至之后的约0.4mm/a;由于隆升速率一直小于沉积速率,背斜并未在地表形成地形起伏。文中研究表明,对隐伏地下的背斜倾伏端的解析可对滑脱层位置、缩短和隆升历史、生长起始时间及生长过程中是否有盈余面积加入等进行准确限定,以此可对整个背斜的生长演化进行更为完整可靠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喀什背斜 倾伏端 生长地层 滑脱褶皱 深度-隆升面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山前固满背斜带弯矩正断层活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17
作者 许建红 陈杰 +2 位作者 李涛 张博譞 邸宁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5-428,共24页
弯矩断层和弯滑断层是挤压构造环境下常见的2种褶皱相关断层。历史地震表明这些断层会同步活动,其地表陡坎蕴含着强震活动信息。西昆仑山前固满背斜带北部发育了众多壮观的弯矩正断层陡坎,坎高0.5~16.0m。文中以一段长约5.4km、宽约4.2k... 弯矩断层和弯滑断层是挤压构造环境下常见的2种褶皱相关断层。历史地震表明这些断层会同步活动,其地表陡坎蕴含着强震活动信息。西昆仑山前固满背斜带北部发育了众多壮观的弯矩正断层陡坎,坎高0.5~16.0m。文中以一段长约5.4km、宽约4.2km的断层陡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摄影测量,获取了该区域0.2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并提取了739条跨断层陡坎地形剖面,计算了陡坎的高度、坡度参数,获得了沿断层位移和最大坡度的连续剖面及累积位移剖面。分析表明:1)弯矩正断层沿着背斜轴大体平行展布,将阶地面切成了多个条形地块。这些地块在断层活动过程中向背斜轴外侧掀斜,其掀斜程度和断层位移量受下伏背斜地层厚度和地层弯曲程度控制。研究区坡向N的弯矩正断层陡坎有十几条,仅在最北侧发育了1、 2条坡向S的陡坎,形成不对称的地堑,这可能与研究区地层整体向N倾斜和下伏背斜两翼不对称发育有关。2)单条、分组和累积断层位移剖面沿走向随阶地变年轻呈现“台阶”状降低,最大坡度与位移剖面变化的特征相似,表明研究区的弯矩正断层是长期活动的。不同阶地面上的累积位移量比值暗示,断层带活动可能先形成了框架断层,后穿插了一些新生断层。3)研究区的弯矩正断层为浅地表的次级断层,无根但长期活动,指示了下伏褶皱的背形断弯也是活动的,支持固满背斜为活动断弯褶皱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满背斜 褶皱相关断层 弯矩正断层 断层陡坎 挤压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定日M_(S)6.8地震最大地表同震垂直位移量及其地表变形样式
18
作者 张达 石峰 +5 位作者 罗全星 乔俊香 王鑫 易文星 李涛 李安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717,共11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中位于(28.50°N, 87.45°E),震源深度10km。震后利用高分一号卫星迅速获取震后遥感影像,利用无人机航测获得了地表破裂影像,并发现了最...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中位于(28.50°N, 87.45°E),震源深度10km。震后利用高分一号卫星迅速获取震后遥感影像,利用无人机航测获得了地表破裂影像,并发现了最大地表同震垂直位移量。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现场观测,在尼辖错北段约800m处发现破裂规模最大、地表同震垂直位移现象最为明显且地表同震垂直位移量最大。经野外实地测量,利用三角函数关系计算得出的最大地表同震垂直位移量为(2.4±0.1) m,通过无人机航测技术拉取剖面,测得最大地表同震垂直位移量为(2.6±0.2) m。将无人机航测结果与野外观测结果相结合,确认定日地震最大地表同震垂直位移量为(2.6±0.2)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地表破裂 最大垂直位移 地表变形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双强震的同震跨圈层扰动现象
19
作者 艾萨·伊斯马伊力 陈界宏 +10 位作者 饶欢 余怀忠 张晟嘉 王飞 刘红 高永新 刘静 张学民 宋春燕 张桉赫 熊攀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52-2961,共10页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在同日内发生两次7.8级强震,两次强震震中距离约90 km,又称为土耳其双强震.本研究收集了亚美尼亚境内的地震仪、磁力仪与地基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接收机的地面振动、地磁场和电离层电子浓度观...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在同日内发生两次7.8级强震,两次强震震中距离约90 km,又称为土耳其双强震.本研究收集了亚美尼亚境内的地震仪、磁力仪与地基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接收机的地面振动、地磁场和电离层电子浓度观测数据,针对双强震后多圈层的扰动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耳其双强震发生后,地震波直接摇晃磁力仪产生较大的地磁记录干扰,在瑞雷波到达后约5 min,地磁场发生周期约4 min的扰动,瑞雷波到达后约12 min,电离层电子浓度发生了周期为4~8 min的扰动.研究发现了350 km高空中的电离层电子浓度发生改变也会影响地磁场.相关研究说明,震后多圈层多参量扰动现象可以被重复检验.地震波能诱发声速波动向上空传播至电离层,电离层的扰动也能向下诱发近地表地磁场的扰动,这些向上传播和向下传播的干扰表明地震发生后的多圈层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双强震 多物理参量 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圈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塔里木盆地尉犁5级震群发震构造
20
作者 李金 邓明文 +3 位作者 张治广 孙业君 姚远 徐凯驰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3-487,共25页
2024年6月以来,塔里木盆地内部尉犁地区地震活动异常活跃,是新疆甚至中国地震活动最主要的地区。文中采用CAP方法反演了尉犁震群中3次5级地震及M_(L)4.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该震群中M_(L)2.0以上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 2024年6月以来,塔里木盆地内部尉犁地区地震活动异常活跃,是新疆甚至中国地震活动最主要的地区。文中采用CAP方法反演了尉犁震群中3次5级地震及M_(L)4.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该震群中M_(L)2.0以上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小地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的发震断层面参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震群活动可能的发震断层。结果显示,44次地震中有42次为走滑型,经聚类分析均存在近SN向的节面,与震中附近近SN向或NNE向分布的走滑断裂特征较为一致。重新定位后的震群序列明显分为东、西2支,且均呈现NNE向线性分布特征。震群早期地震主要集中在东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区和西区地震均呈现向N迁移的特征。根据序列震源机制、重定位结果及利用小地震约束得到的断层面参数,结合震区的断层信息,初步推断此次尉犁震群发生在近平行的NNE向右旋走滑断裂F_(1)(东区)和F_(2)(西区)上,2条断裂均呈近直立(略微W倾)特征,且F_(1)较F_(2)断层面更陡,断裂深度可达20~25km。尉犁震群附近已知的断裂F_(Ⅰ)18和F_(Ⅰ)16与F_(1)和F_(2)断裂可能分别对应震区附近走滑断裂的浅部和深部,其中东区断裂(F_(Ⅰ)18和F_(1))深、浅部的产状特征基本一致,而西区断裂(F_(Ⅰ)16和F_(2))深部的倾角较浅部更小。受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推挤,塔里木震群区的一系列走滑断裂成为盆地中部NW向和近EW向大型逆冲带向N推挤时形成的伴生调节构造,是调节区域挤压缩短变形的代表性构造样式。此外尉犁震群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玉科地区,该区油气资源相对富集,此次震群是否与油气开采相关仍需进一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尉犁5级震群 震源机制解 重新定位 NNE向走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