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点/聚苯胺复合物的模板法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兰海蝶 阿孜古丽·木尔赛力木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103,120,共8页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TRP)合成了一种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丙烯酸(PS-b-PAA),通过核磁共振氢谱( 1 H NMR)、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结构。以嵌段共聚物PS-b-PAA为模板制备了具有均匀形貌的聚苯胺(PANI...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TRP)合成了一种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丙烯酸(PS-b-PAA),通过核磁共振氢谱( 1 H NMR)、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结构。以嵌段共聚物PS-b-PAA为模板制备了具有均匀形貌的聚苯胺(PANI)和碳点/聚苯胺(CDs/PANI)复合颗粒。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表征聚合物结构。透射电镜(TEM)、马尔文粒度分析仪确定导电聚合物颗粒的形貌及尺寸分布。结果表明,制得了平均直径为264 nm的PANI纳米棒和平均粒径为350 nm的类五边形不规则CDs/PANI颗粒。通过循环伏安、计时电位、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手段表征了材料的电容性能。认为材料具有较理想的赝电容行为和充放电能力,当电流密度为1 A/g时PANI和CDs/PANI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626 F/g、1 320 F/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板法 碳点/聚苯胺复合物 电容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PEO-b-PtBA及PEO-b-PAA为模板制备聚联苯胺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2
作者 赵子鑫 沙吉旦木.艾则孜 +2 位作者 努尔古丽.阿合提 米力古.热依木 阿孜古丽.木尔赛力木 《塑料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8-142,共5页
以两嵌段共聚物聚氧化乙烷-b-聚丙烯酸叔丁酯(PEO-b-Pt BA)及其水解产物聚氧化乙烷-b-聚丙烯酸(PEO-b-PAA)为模板制备了亚微米至纳米级棒状聚联苯胺(PBz)颗粒。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透射电镜及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等测试了PBz的结构... 以两嵌段共聚物聚氧化乙烷-b-聚丙烯酸叔丁酯(PEO-b-Pt BA)及其水解产物聚氧化乙烷-b-聚丙烯酸(PEO-b-PAA)为模板制备了亚微米至纳米级棒状聚联苯胺(PBz)颗粒。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透射电镜及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等测试了PBz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为模板合成的PBz呈现棒状分布,颗粒直径均小于200 nm且部分在100 nm以内。PBz颗粒形貌均匀,尺寸均一,使用有机溶剂溶解嵌段共聚物模板未对PBz颗粒形貌产生影响。不同模板合成的PBz均具有一定的电化学活性,以PEO-b-PAA为模板得到的各样品电化学性能优于PEO-b-Pt BA为模板的情况。在电流密度为1 A/g时,材料比电容最高达到了263 F/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聚合物 嵌段共聚物 聚氧化乙烷-聚丙烯酸嵌段共聚物 聚联苯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中汞含量及燃气汞排放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莹 陈平 +3 位作者 江新权 邬琦斌 祁倩倩 马晓红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9-211,213,共4页
针对乌鲁木齐燃气汞排放数据缺乏、汞含量测试技术要求高的情况,首先采用安大略法测试燃气锅炉烟气中的汞的质量浓度,然后利用天然气参数及用量,通过科学计算获得天然气中的汞的质量浓度、汞排放强度、汞排放量。结果显示,锅炉烟气中总... 针对乌鲁木齐燃气汞排放数据缺乏、汞含量测试技术要求高的情况,首先采用安大略法测试燃气锅炉烟气中的汞的质量浓度,然后利用天然气参数及用量,通过科学计算获得天然气中的汞的质量浓度、汞排放强度、汞排放量。结果显示,锅炉烟气中总汞质量浓度为2.521μg/Nm3,均为气态汞,元素态汞为主要形态;锅炉汞排放强度为(0.000 79~0.000 93)×10-12g/J,远小于燃煤电厂的汞排放强度(0.77~0.81)×10-12g/J;天然气中汞质量浓度为26.62~31.44μg/Nm3,属于中等偏低水平;2016年乌鲁木齐市全年天然气汞排放量为81.9~96.8 kg/a。另外,针对国内烟气汞标准测试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安大略法设计的新采样系统操作较为简单,可用于烟气中总汞、气态汞、颗粒态汞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汞含量 汞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燃油原位脱硫反应体系的构建及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敏 陈平 +2 位作者 赵志西 孙传庆 王庆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5-158,163,共5页
以异丙醇为相转移剂构建了3种可以实现模拟燃油原位氧化脱硫的反应体系,通过改变体系中试剂的体积比,确定最佳的反应体系为异丙醇-乙腈反应体系且体积比为1∶1。在最佳反应体系下,利用单因素法分别考察了Pt/C质量、助剂种类、模拟燃油... 以异丙醇为相转移剂构建了3种可以实现模拟燃油原位氧化脱硫的反应体系,通过改变体系中试剂的体积比,确定最佳的反应体系为异丙醇-乙腈反应体系且体积比为1∶1。在最佳反应体系下,利用单因素法分别考察了Pt/C质量、助剂种类、模拟燃油初始硫质量分数以及有机硫化物的种类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新构建的燃油脱硫反应体系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3种反应体系的模拟燃油脱硫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异丙醇-乙腈>异丙醇-DMF>异丙醇-去离子水,且最佳配比为1∶1;在0.15 g Pt/C催化剂的作用下,模拟燃料油的脱硫效果最好。KOH在4种酸碱添加剂中脱硫效果最好,初始硫质量分数对脱硫效果影响很小;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去除不同硫化物的效果是:DBT>4,6-DMDBT>B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油原位脱硫 反应体系 构建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溶剂萃取-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低含量油污染土壤中总石油烃的含量 被引量:14
5
作者 马晓利 苏丽娜 +2 位作者 庞林 王林林 陈平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8-392,共5页
研究快速溶剂萃取对低含量油污染土壤中总石油烃的萃取效果,并与索氏提取、超声萃取、微波萃取进行比较。制备了模拟污染样品,并以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快速溶剂萃取条件,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石油烃含量。结果表明快速溶剂萃取低含量油... 研究快速溶剂萃取对低含量油污染土壤中总石油烃的萃取效果,并与索氏提取、超声萃取、微波萃取进行比较。制备了模拟污染样品,并以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快速溶剂萃取条件,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石油烃含量。结果表明快速溶剂萃取低含量油污染土壤中总石油烃的最佳条件为:压力为1.03×10~7Pa时,萃取15min,萃取温度100℃,循环4次,氮气吹扫45s,萃取剂为丙酮-二氯甲烷(1+1)混合液。按上述方法对不同污灌年限的土壤进行总石油烃含量测定,得到新疆某污灌区土壤中石油烃的质量分数为211.05~389.50mg·kg^(-1),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为2.3%~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分光光度法 快速溶剂萃取 总石油烃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污灌区土壤中多环芳烃形态分析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雪萍 王庆 +1 位作者 吴启豪 马晓利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2-198,共7页
为探究乌鲁木齐某污灌区的污染状况,用连续提取法-超声-GC-MS提取检测了该区域表层土壤8个样品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各赋存形态的含量,采用苯并[a]芘(Bap)的毒性当量浓度TEQBap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6种多环芳烃总含量平均值... 为探究乌鲁木齐某污灌区的污染状况,用连续提取法-超声-GC-MS提取检测了该区域表层土壤8个样品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各赋存形态的含量,采用苯并[a]芘(Bap)的毒性当量浓度TEQBap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6种多环芳烃总含量平均值为9992.33 ng/g,Bap的超标率高达100%,其最大超标倍数为0.85倍。各赋存形态中有机提取态(F3)>水溶态(F1)>酸溶态(F2)>残留态(F4),F1、F2、F3三种形态的总和占PAHs总含量的59.75%~100%,研究区土壤中可脱附态(F1及F2之和)平均含量达52.24%,表明生物有效性比较高,潜在生态危害比较大。苯并(k)荧蒽、苯并[a]芘、苯并(g,h,i)苝的TEQBap平均含量分别为134.89、921.71、856.06 ng/g均超过荷兰和加拿大土壤质量标准,对土壤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灌区 表层土壤 多环芳烃 赋存形态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诱导调节聚联苯胺亚微米棒的形态与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琳 张艳慧 +2 位作者 阿孜古丽.木尔赛力木 阿比旦.阿布都乃则尔 兰海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4-173,共10页
以三嵌段共聚物聚丙烯酸正丁酯-b-聚苯乙烯-b-聚二乙烯基吡啶(PnBA_(28)-b-PS_(75)-bP2VP_(104))为模板剂制备聚联苯胺,通过调节模板剂胶束溶液的pH值,探究不同pH值对聚联苯胺(PBZ)颗粒形貌及其性能的影响.利用凝胶渗透色谱(SEC)和核磁... 以三嵌段共聚物聚丙烯酸正丁酯-b-聚苯乙烯-b-聚二乙烯基吡啶(PnBA_(28)-b-PS_(75)-bP2VP_(104))为模板剂制备聚联苯胺,通过调节模板剂胶束溶液的pH值,探究不同pH值对聚联苯胺(PBZ)颗粒形貌及其性能的影响.利用凝胶渗透色谱(SEC)和核磁共振氢谱图(~1HNMR)等测试对三嵌段共聚物PnBA_(28)-b-PS_(75)-b-P2VP_(104)的分子量分布、结构进行了确定.通过扫描微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红外光谱(FT-IR)等测试对材料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计时电位测试对材料进行了电化学电容性能的评价.初步探讨了使用不同pH值的模板剂、相同引发剂用量对PBZ形貌、结构和性能的影响.PBZ颗粒呈亚微米级至微米级棒状形貌,分布均匀、表面光滑.pH值为5时,PBZ棒状颗粒的直径大多在几十纳米到200nm之间,随着pH值的增大,样品形貌规整性降低;通过电化学测试可知,pH值为5时PBZ的放电比容量达到339.06 F/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诱导调节 聚联苯胺 嵌段共聚物模板 形貌 电容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条件下氧化法脱除模拟燃油中的苯并噻吩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敏 陈平 +2 位作者 马晓利 王庆 阿依夏·艾合麦提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125,共4页
研究了碱性条件下温度、反应时间、模拟燃料油和氧化剂的比例对模拟燃料中苯并噻吩的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脱硫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50℃,燃料与氧化剂的比为1∶1,反应时间为40 min。碱性条件下模拟燃油脱硫中苯并噻吩的去除... 研究了碱性条件下温度、反应时间、模拟燃料油和氧化剂的比例对模拟燃料中苯并噻吩的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脱硫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50℃,燃料与氧化剂的比为1∶1,反应时间为40 min。碱性条件下模拟燃油脱硫中苯并噻吩的去除率达到77.7%。与中性条件下的脱硫反应相比,模拟燃料油中苯并噻吩的脱硫率提高了48.8个百分点。铂碳本身具有一定的吸附脱硫能力,经过3次再生脱硫反应,铂碳的脱硫性能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燃油 脱硫 碱性条件 苯并噻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某含油废水污灌区土壤中正构烷烃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吴启豪 马晓利 陈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31-836,843,共7页
研究了乌鲁木齐某含油废水污灌区不同土地类型(林地、葵花地、玉米地、荒地)0~100cm的土壤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表层(0~20cm)土壤中正构烷烃质量浓度为4.30~8.43mg/kg,呈现林地>玉米地>荒地>葵花地的特点,与... 研究了乌鲁木齐某含油废水污灌区不同土地类型(林地、葵花地、玉米地、荒地)0~100cm的土壤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表层(0~20cm)土壤中正构烷烃质量浓度为4.30~8.43mg/kg,呈现林地>玉米地>荒地>葵花地的特点,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受到中等程度的污染。土壤中正构烷烃含量随深度增加整体呈递减趋势。不同土地类型不同土层中正构烷烃种类相似,但不同深度土壤中不同碳原子数的正构烷烃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研究区土壤中正构烷烃来源为混合源,包括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和木本植物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灌 正构烷烃 分布特征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聚乙二醇-b-聚四乙烯基吡啶为模板制备聚联苯胺微/纳米颗粒及其电容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子鑫 阿孜古丽·木尔赛力木 +1 位作者 阿比旦·阿布都乃则尔 王琳 《功能高分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6-313,共8页
以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b-聚四乙烯基吡啶(PEO-b-P4VP)为模板制备聚联苯胺微/纳米颗粒,调节模板剂胶束溶液pH,得到了一系列形貌和尺寸可控的聚联苯胺微/纳米颗粒。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透射电镜、循环伏安、恒电流放电、交流... 以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b-聚四乙烯基吡啶(PEO-b-P4VP)为模板制备聚联苯胺微/纳米颗粒,调节模板剂胶束溶液pH,得到了一系列形貌和尺寸可控的聚联苯胺微/纳米颗粒。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透射电镜、循环伏安、恒电流放电、交流阻抗等测试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模板法合成的聚联苯胺为平均直径小于200nm的亚微米至纳米级棒状颗粒,其直径随着模板剂胶束溶液pH的降低而增加。所得聚联苯胺颗粒均显示了一定的电化学活性,当电流密度为1A/g时,聚联苯胺的比电容量达到306.3F/g,经过长时间的充放电测试,不同条件下合成的聚联苯胺的容量衰减率均很小,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且各样品电化学性能呈现出随着直径的减小而增强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段共聚物模板 PEO-b-P4VP 聚联苯胺 电容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体诱导NiS沉淀处理含Ni^(2+)废水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雅楠 陈平 李怡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9-652,共4页
以含Ni^(2+)配水为处理对象,Na_(2)S为沉淀剂,获得最佳NiS沉淀条件:pH=6,沉淀剂投加浓度比4∶1,搅拌速率30 r/min,平衡时间为80 min。在此条件下,对比11种不同载体诱导NiS沉淀效果,添加9种载体后,反应平衡时间及Ni^(2+)平衡去除率均被优... 以含Ni^(2+)配水为处理对象,Na_(2)S为沉淀剂,获得最佳NiS沉淀条件:pH=6,沉淀剂投加浓度比4∶1,搅拌速率30 r/min,平衡时间为80 min。在此条件下,对比11种不同载体诱导NiS沉淀效果,添加9种载体后,反应平衡时间及Ni^(2+)平衡去除率均被优化,最佳载体为白云石,同时开展沉淀过程中体系Zeta电位,分析载体诱导沉淀去除效果与Zeta电位的关联性;研究3种产地白云石相组成含量于Ni^(2+)诱导去除效果的影响,对相组成含量及诱导效果进行线性拟合,与Ni^(2+)平衡去除率呈正相关的成分为CaO、MgO、SiO_(2)、Al_(2)O_(3)。结合同组实验,白云石诱导PbS、Ca_(5)OH(PO_(4))_(3)沉淀与本实验有相似规律,为提高Ni^(2+)平衡去除率,应选择灵敏度大、正相关成分含量高的作为最佳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选择 诱导沉淀 ZETA电位 成分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