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如何培养高质量职业教育师资?——德国本硕连读课程模式及其启示
被引量:
1
1
作者
毛菊
夏冬梅
《外国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职业教育作为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职教师资作为其核心要素直接关涉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当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设置存在系列问题。德国的三种主流本硕连读课程模式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启示...
职业教育作为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职教师资作为其核心要素直接关涉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当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设置存在系列问题。德国的三种主流本硕连读课程模式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启示。连续型课程模式,旨在培养职教师范生实践反思能力、形成阶梯式技术与实践融合的课程;补充型课程模式,旨在打造职教师范生的跨学科能力、形成专业技术与跨学科能力融合的课程;混合型课程模式,旨在培养跨界-研究能力、形成跨学科知识与研究导向的课程。这些课程模式虽有差异,但突出体现了职业导向性、实践融合性、灵活适应性。借鉴德国的课程模式,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应注重“构建‘立交桥’式课程”“凸显实践性”“提升兼容性”“人文性”,从而培养职教教师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课程模式
本硕连读
职教师范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同存走向共生:AI赋能教师教育的实践理性
被引量:
14
2
作者
王争录
张博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29,108,I0003,共11页
在AI赋能教师教育者的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人类教师教育者与AI教师教育者从同存走向共生。目前,人类教师教育者面临技术依赖及技术决定论困境,而AI教师教育者则不能与教育对象共情。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以共生为价值取向,有利于打破...
在AI赋能教师教育者的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人类教师教育者与AI教师教育者从同存走向共生。目前,人类教师教育者面临技术依赖及技术决定论困境,而AI教师教育者则不能与教育对象共情。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以共生为价值取向,有利于打破时空限制,开拓教师教育价值;规避伦理风险,建立互信机制;审视二者联袂,臻于诗意共生。以合智助力、协力推动和共情帮助等为实践路径,可以构建走向共生教师教育实践的新图景,助力人类教师教育者与AI教师教育者走向共生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赋能
人类教师教育者
AI教师教育者
教师教育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教师“立德树人”的历史流变及时代建构
被引量:
1
3
作者
毛菊
孟凡丽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4期21-26,共6页
教师与学生作为关系本体存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诉求。然而理清教师"立德树人"的含义是前提性条件。文章通过历史回溯,基于教师所生活的不同时期,分析教师"立德树人"的意义流变,它...
教师与学生作为关系本体存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诉求。然而理清教师"立德树人"的含义是前提性条件。文章通过历史回溯,基于教师所生活的不同时期,分析教师"立德树人"的意义流变,它经历了:古代教师以"道统"为核心、近代教师以"救亡图存的启蒙精神"为统摄、改革开放前教师以"奉献精神"为中心;改革开放至今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以教师"兴邦富国的工程师精神"为核心、当下以"民族复兴的知识分子精神"为统领。"民族复兴的知识分子精神"是以"启蒙精神""人文精神""工匠精神"为基础的"立德树人"的意义建构。这对如何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立德树人
时代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如何培养高质量职业教育师资?——德国本硕连读课程模式及其启示
被引量:
1
1
作者
毛菊
夏冬梅
机构
新疆师范大学
教育
科学学院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重庆工程学院职业能力发展
研究
中心
出处
《外国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9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新时代教师领导力提升路径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批准号:BDA190071)。
文摘
职业教育作为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职教师资作为其核心要素直接关涉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当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设置存在系列问题。德国的三种主流本硕连读课程模式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启示。连续型课程模式,旨在培养职教师范生实践反思能力、形成阶梯式技术与实践融合的课程;补充型课程模式,旨在打造职教师范生的跨学科能力、形成专业技术与跨学科能力融合的课程;混合型课程模式,旨在培养跨界-研究能力、形成跨学科知识与研究导向的课程。这些课程模式虽有差异,但突出体现了职业导向性、实践融合性、灵活适应性。借鉴德国的课程模式,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应注重“构建‘立交桥’式课程”“凸显实践性”“提升兼容性”“人文性”,从而培养职教教师的适应性。
关键词
德国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课程模式
本硕连读
职教师范生
Keywords
German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 model
undergraduate-master's continuous program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candidates
分类号
G719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G516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同存走向共生:AI赋能教师教育的实践理性
被引量:
14
2
作者
王争录
张博
机构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永恒
大学
长春人文学院
出处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29,108,I0003,共11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新法背景下事业法人民办高校的治理主体选择研究”(17YJC880043)
2021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深度融合的改革研究”(20213F2944R006B)。
文摘
在AI赋能教师教育者的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人类教师教育者与AI教师教育者从同存走向共生。目前,人类教师教育者面临技术依赖及技术决定论困境,而AI教师教育者则不能与教育对象共情。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以共生为价值取向,有利于打破时空限制,开拓教师教育价值;规避伦理风险,建立互信机制;审视二者联袂,臻于诗意共生。以合智助力、协力推动和共情帮助等为实践路径,可以构建走向共生教师教育实践的新图景,助力人类教师教育者与AI教师教育者走向共生实践。
关键词
AI赋能
人类教师教育者
AI教师教育者
教师教育实践
Keywords
AI empowerment
human teacher educator
AI teacher educator
teacher education practice
分类号
G645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教师“立德树人”的历史流变及时代建构
被引量:
1
3
作者
毛菊
孟凡丽
机构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新疆
大学
出处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4期21-26,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代际视野中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认同变迁研究"(16XMZ044)
文摘
教师与学生作为关系本体存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诉求。然而理清教师"立德树人"的含义是前提性条件。文章通过历史回溯,基于教师所生活的不同时期,分析教师"立德树人"的意义流变,它经历了:古代教师以"道统"为核心、近代教师以"救亡图存的启蒙精神"为统摄、改革开放前教师以"奉献精神"为中心;改革开放至今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以教师"兴邦富国的工程师精神"为核心、当下以"民族复兴的知识分子精神"为统领。"民族复兴的知识分子精神"是以"启蒙精神""人文精神""工匠精神"为基础的"立德树人"的意义建构。这对如何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
教师
立德树人
时代构建
Keywords
Teacher
Moral Education
Era Construction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如何培养高质量职业教育师资?——德国本硕连读课程模式及其启示
毛菊
夏冬梅
《外国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同存走向共生:AI赋能教师教育的实践理性
王争录
张博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教师“立德树人”的历史流变及时代建构
毛菊
孟凡丽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