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南疆地区城市化发展与耕地资源协调性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古丽美合日.阿巴斯 阿里木江.卡斯木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7-274,共8页
基于南疆地区1989—2012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协调度分析法,采用1990年,2000年,2010年3期Landsat TM,ETM+、ALOS/AVNIR-2数据作为数据源,提取城市和耕地面积信息,分析南疆地区城市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的变动情况、... 基于南疆地区1989—2012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协调度分析法,采用1990年,2000年,2010年3期Landsat TM,ETM+、ALOS/AVNIR-2数据作为数据源,提取城市和耕地面积信息,分析南疆地区城市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的变动情况、相关性以及协调性,找出城市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的互动关系,有助于为当地政府城市规划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近24a南疆地区处于城市化较慢的发展时期,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库尔勒市,较高的有阿克苏市、喀什市、和田市,最低的是阿图什市;(2)库尔勒、阿克苏、喀什等城市的耕地面积出现增长趋势,阿图什市和和田市耕地面积呈递减趋势;(3)1989—2012年南疆地区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的协调关系逐渐向良性发展,从1990年的不协调变了2012年的基本协调,说明研究期间南疆地区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协调度各年份的变化均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耕地资源 协调性 南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库尔勒市城市化发展与耕地资源协调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古丽美合日.阿巴斯 阿里木江.卡斯木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5-309,共5页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耕地非农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耕地数量变化体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基于库尔勒市1989—2012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模...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耕地非农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耕地数量变化体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基于库尔勒市1989—2012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协调度分析法分析库尔勒市城市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的变动情况、相关性以及协调性,并采用1990年,2000年,2010年3期Landsat TM,ETM+,ALOS/AVNIR-2数据作为数据源,提取城市和耕地面积信息,结果表明:近24a库尔勒市的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年均城市化水平增长率达到0.2%,年均耕地面积增长率达到4%,人均耕地面积增长率是1.5%。库尔勒市近年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呈现出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从协调度时序上看,库尔勒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总体呈现出"基本协调和较协调→不协调→调和和较调和"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耕地资源 协调性 库尔勒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产业结构变化及空间布局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席瑞 王雪梅 杨雪峰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期81-84,共4页
分析了10年来新疆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的大体走势,并运用洛伦兹曲线及集中化指数对新疆16个地区三大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均衡度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产业结构不合理,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2)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业内部结构亟待调整;... 分析了10年来新疆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的大体走势,并运用洛伦兹曲线及集中化指数对新疆16个地区三大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均衡度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产业结构不合理,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2)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业内部结构亟待调整;(3)三大产业空间布局集中化程度均较高,发展不够均衡。新疆16个地区第二产业的洛伦兹曲线上凸程度最大,集中化指数为55.78,其集中化程度最高;其次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集中化指数分别为52.43和5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空间布局 洛伦兹曲线 集中化指数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格单元的西北干旱区城市土地覆被/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以新疆喀什市为例 被引量:16
4
作者 鄂子骥 阿里木江.卡斯木 +1 位作者 买买提江.买提尼亚孜 安尼瓦尔.阿布都热依木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25-633,共9页
利用1995、2005和2015年3期Landsat遥感数据,提取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土地覆被/土地利用信息,并将各时期用地分类数据分别转入50 m×50 m的矢量网格单元,建立基于矢量网格单元的土地覆被/土地利用网格图,探讨喀什市1995—2015年土地... 利用1995、2005和2015年3期Landsat遥感数据,提取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土地覆被/土地利用信息,并将各时期用地分类数据分别转入50 m×50 m的矢量网格单元,建立基于矢量网格单元的土地覆被/土地利用网格图,探讨喀什市1995—2015年土地覆被/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通过叠加分析,研究时期内各用地类型之间相互转换和替代关系。结果显示:(1)1995—2015年间喀什市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变化剧烈,以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为显著,20 a间面积增加近3倍,未利用地和绿地面积均有所减少,水体的面积变化显现波动态势。(2)1995—2015年喀什市建设用地扩张主要以"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为主,但也伴随少量内部填充的集约式增长模式,通过回归分析,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与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紧密的正相关关系。(3)建设用地在扩张过程中主要侵占和替代了未利用地和绿地,并且绿地的增加与减少和未利用地的侵占与被侵占有着直接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绿洲城市 网格单元 土地覆被/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喀什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农民工空间分布及生存状态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董晔 安瓦尔.买买提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63-970,共8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一方面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也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既有农民工的共性,又有其个性。通过对新疆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黑甲山、赛马场、二道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一方面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也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既有农民工的共性,又有其个性。通过对新疆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黑甲山、赛马场、二道桥-南门、南郊客运站5个少数民族聚居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农民工的生活空间分布和就业、收入、生活环境、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民族关系等现状,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农民工生活空间具有城中村指向性;最迫切的生存问题有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缺乏,家庭收入低;缺乏汉语交流能力,就业面窄;住房狭小,周围环境差;子女多,教育缺失等;根据目前生存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基层管理,改善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少数民族农民工 生存状况 空间分布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土壤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空间变化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学刚 魏疆 +2 位作者 孙慧兰 杨涵 李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5-273,共9页
对乌鲁木齐市建成区和郊区不同用地类型土壤样品的磁学特征、空间变化规律及初步的环境指示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壤磁性矿物平均含量适中,主要以多畴亚铁磁性矿物主导,同时含有少量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建成区土壤磁性矿物... 对乌鲁木齐市建成区和郊区不同用地类型土壤样品的磁学特征、空间变化规律及初步的环境指示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壤磁性矿物平均含量适中,主要以多畴亚铁磁性矿物主导,同时含有少量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建成区土壤磁性矿物中超顺磁性矿物粒度含量非常少,郊区由超顺和粗磁颗粒共同构成。从磁性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磁性矿物含量呈现出工业区、交通密集区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强烈地区含量高,北部的耕地和其他3个方向的未利用地含量低的变化规律,而且建成区特别是工业区附近存在较多的多畴亚铁磁性矿物和相对较高的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通过对磁性参数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初步得出建成区比受人为因素影响相对较少的郊区土壤磁性强,与建成区工矿企业生产、汽车尾气和其他人为活动产生的粗颗粒亚铁磁性的污染物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参数 空间变化 土壤污染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河子市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扩张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唐兵 安瓦尔.买买提明 张园园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7-250,255,共5页
以石河子市为研究区,利用1990年,1999—2000年和2009—2011年的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的空间数据,在GIS的支持下,基于Fragstats 3.3软件平台,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城市扩展测度指标等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的城市扩张及其变化特征... 以石河子市为研究区,利用1990年,1999—2000年和2009—2011年的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的空间数据,在GIS的支持下,基于Fragstats 3.3软件平台,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城市扩展测度指标等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的城市扩张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依规划而渐进建设的痕迹非常明显,城市东西两面的用地已基本用尽,城市的拓展方向现已依托综合建成区向北、向南扩展;(2)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景观格局类型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类活动是造成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3)在城市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方面,与区内其它主要绿洲城市相比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该城市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在全疆城市的排名中位居前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景观格局指数 石河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典型城市下垫面特征及其与地表热环境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买买提江.买提尼亚孜 阿里木江.卡斯木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65-1871,共7页
基于2011年8月11日Landsat TM遥感影像,利用混合光谱线性分解模型提取乌鲁木齐市建成区下垫面不透水面丰度和植被覆盖度信息,利用单窗算法定量反演建成区地表温度,并通过分级方法分析两个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对... 基于2011年8月11日Landsat TM遥感影像,利用混合光谱线性分解模型提取乌鲁木齐市建成区下垫面不透水面丰度和植被覆盖度信息,利用单窗算法定量反演建成区地表温度,并通过分级方法分析两个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建成区不透水面丰度、植被覆盖度与地表热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混合光谱线性分解方法,基于中等分辨率TM影像提取干旱区城市乌鲁木齐建成区不透水面,成本低,精度高(精度检验总体均方根RMS为0.003,远小于精度规定值0.02),且该方法可较好地区分光谱特性相似的城市建设用地和裸地,对干旱区城市用地信息提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乌鲁木齐市建成区不透水面丰度与地表温度呈线性正相关,R^2为0.69,植被盖度与地表温度呈线性负相关,R^2为0.74;(3)裸地因具有极高的地表温度,形成局部的热岛中心,对干旱区城市地表热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减少和改变裸地对于缓解干旱区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面 热岛效应 混合光谱分解 乌鲁木齐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LOS数据的乌鲁木齐市绿地景观格局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阿里木江.卡斯木 玉苏普江.艾麦提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6-89,共4页
以乌鲁木齐市2009年的ALOS卫星影像为研究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及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提取绿地信息,建立乌鲁木齐市区绿地景观的空间数据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选取景观分维数、破碎度、分离度等景观指数来定量分析... 以乌鲁木齐市2009年的ALOS卫星影像为研究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及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提取绿地信息,建立乌鲁木齐市区绿地景观的空间数据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选取景观分维数、破碎度、分离度等景观指数来定量分析乌鲁木齐市区的绿地景观格局。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内的绿地类型以公园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为主,市区绿地景观多样性较低,各类型绿地景观所占比例不均匀,公共绿地数量少,趋于团聚分布,形成许多绿化服务盲区;各类型绿地景观分维数较高,形状较不规则;单位附属绿地和居住绿地的破碎度较高,因为它们受人类的影响较大、形状相对多样、不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OS数据 绿地 景观格局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以喀什市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哈尚辰 阿里木江.卡斯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9-115,共7页
基于AHP层次模型构建两大评价体系: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体系、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体系,结合2002—2011年的喀什市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利用TOPSIS法研究了喀什市在这10年内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喀什... 基于AHP层次模型构建两大评价体系: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体系、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体系,结合2002—2011年的喀什市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利用TOPSIS法研究了喀什市在这10年内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2002—2011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增率为:0.021 4);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在相同的研究期内也呈整体上升趋势(增率为:0.035 4);土地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即土地利用方式的集约有助于提高喀什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体系及环境承载力,其中环境承载力是提高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协调性 TOPSIS法 喀什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用地扩展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哈尚辰 阿里木江.卡斯木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96-302,381,共8页
城市扩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内在联系。以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的城市扩展特征为出发点,研究城市扩展与城市用地集约化间的动态相关性,评价城市对土地利用压力的响应能力。结果表明在1990—2014年,乌鲁木齐城市用地扩展呈现从缓... 城市扩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内在联系。以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的城市扩展特征为出发点,研究城市扩展与城市用地集约化间的动态相关性,评价城市对土地利用压力的响应能力。结果表明在1990—2014年,乌鲁木齐城市用地扩展呈现从缓慢扩展到快速扩展,再到中速扩展的特点;各时期城市用地紧凑度小,分形维数大,建设用地分布分散,城市用地的增加主要依靠于城区用地向内部的填充;对应时期内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特点,在近10年来城市用地集约化显著;经相关分析得出:城市用地的集约化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展速度关系不大,但受城市扩展的空间形态影响较大,建成区分散度、破碎度越大,则城市用地越趋于集约化发展。城市扩展与城市用地集约化二者的耦合关系可反映出一段时间内城市土地利用的效率或对用地压力的响应程度:当城市扩展强度>土地集约利用率,说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土地浪费现象;当城市扩展强度<土地集约利用率,说明城市土地利用高效,应以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为原则开展合理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用地扩展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什市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亚库普.约麦尔 阿里木江.卡斯木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2期19-25,共7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敏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建立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分析建设用地、林地、草地、耕地、水...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敏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建立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分析建设用地、林地、草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和变化过程,对近20年来喀什市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和生态敏感性程度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喀什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较快的地类分别是草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林地和建设用地每年以1.58%和1.87%的速度在增加。草地、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每年以2.42%、1.36%、1.81%和1.04%的速度在减小。城市高敏感区和不敏感区面积由1990年的22.79 km^2、113.76 km^2增加到2010年的58.40 km^2和125.95 km^2,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反而中敏感区和低敏感区面积由1990年的30.21 km^2、121.76 km^2减小到2010年的15.54 km^2、88.63 km^2,呈现逐年减小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敏感性 喀什市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哈尚辰 阿里木江.卡斯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1期230-235,241,共7页
[目的]对天山北坡经济带12个主要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方法]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性、社会性及生态性3个内涵出发,构建基于过程的"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按百分... [目的]对天山北坡经济带12个主要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方法]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性、社会性及生态性3个内涵出发,构建基于过程的"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按百分制分别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PSR系统协调度。[结果]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在于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在于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增长等对土地集约利用产生压力的因素。将PSR协调度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其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886,二者显著相关,说明在总体上PSR系统协调度越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也越高。[结论]为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规划开发中一方面要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要从各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发展目标出发,通过合理的产业转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方式,制定有效的引导措施来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状态—响应 土地集约利用 空间差异 天山北坡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城市土壤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杜小翠 胡江玲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期32-36,共5页
对乌鲁木齐市区及其周边地区45个地点的土壤样本进行磁化率测定。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城市土壤磁化率大都处于中低值区域,具有空间差异性的特征,进而结合采集点的土壤环境状况分析了乌鲁木齐城市土壤的环境特征,探讨乌鲁木齐城市土壤磁化... 对乌鲁木齐市区及其周边地区45个地点的土壤样本进行磁化率测定。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城市土壤磁化率大都处于中低值区域,具有空间差异性的特征,进而结合采集点的土壤环境状况分析了乌鲁木齐城市土壤的环境特征,探讨乌鲁木齐城市土壤磁化率表征下土壤污染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壤 磁化率 环境意义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玉苏普江.艾麦提 阿里木江.卡斯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3-97,102,共6页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及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以研究区1990年的LandsatTM图像和2009年的ALOS-AVNIR2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辅以目视解释法,将乌鲁木齐市的绿地分为5种类型,总体精度在86%以上。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及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以研究区1990年的LandsatTM图像和2009年的ALOS-AVNIR2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辅以目视解释法,将乌鲁木齐市的绿地分为5种类型,总体精度在86%以上。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在20年间的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9年期间,乌鲁木齐市各绿地景观有增有减,其中公共绿地增加的趋势,由1990年的355.68hm2扩大到2009年的1311.15hm2,其它绿地减少比较突出,因建设用地的大量占用,使面积不断减少,由1990年的1577.16hm2减少到2009年的644.26hm2;斑块总的数量和斑块密度增加,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地提高。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上升,景观类型向多样化、均匀化方向发展;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乌鲁木齐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所处自然环境限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景观格局 驱动力分析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化水平协调性评价 被引量:13
16
作者 哈尚辰 阿里木江.卡斯木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308,312,共7页
从城市的居住生活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质量、社会和谐度4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对天山北坡经济带2014年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偏低且两级分化较明显,人居环境质量的协... 从城市的居住生活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质量、社会和谐度4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对天山北坡经济带2014年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偏低且两级分化较明显,人居环境质量的协调度指数反映出近一半城市子系统间的反馈关系不强;利用ArcGIS从宏观角度反映研究区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差异特征:东疆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的水平较低,伊犁地区的水平最高,以乌鲁木齐经济圈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一系列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较高。经定量分析,得出影响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包括: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居住面积、人均道路铺装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以城市人居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优化配置程度为标准,可将城市分为4种类型:经济环境协调模式(高—高型),环境滞后模式(高—低型),经济滞后模式(低—高型),经济环境双滞后模式(低—低型),结合影响因子分别对4类城市的人居环境改善进行讨论,为今后进行"以人为本"为原则的城市建设提供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P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协调性 天山北坡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乌鲁木齐市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玉苏普江.艾麦提 阿里木江.卡斯木 艾克拜尔.买提尼牙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2-179,205,共9页
以1990、1999和2010年的3期Landsat TM/ETM影像及数字高程图像(DEM)为数据源,综合利用RS、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乌鲁木齐市近20a间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各景观类型空间转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研... 以1990、1999和2010年的3期Landsat TM/ETM影像及数字高程图像(DEM)为数据源,综合利用RS、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乌鲁木齐市近20a间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各景观类型空间转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增加及未利用地的减少较为明显,其他植被有减少的趋势,水体面积有所增加;城市景观类型转移变化上,5种景观类型相互之间转化频繁,其他植被和未利用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因地形条件的制约,城市以"T"字形轴向式扩展显著,各景观类型发生转换的空间主要位于城市的西北和东北地区。在景观类型水平上,建设用地景观的优势度增强、边界越来越复杂和聚集度呈增长;其他植被优势度下降,破碎化程度增加;水体景观形状较为规则,破碎化程度降低;未利用地破碎化程度加强,优势度和聚集程度下降。在景观水平上,城市景观整体破碎化程度增加,形状趋于复杂,景观异质性增强,表现出多样化和均匀化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景观 景观格局演变 景观空间结构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