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女性信教者宗教认知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姚学丽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71-74,共4页
受传统影响,学术界和管理部门对维吾尔族女性信教者的宗教信仰状况关注较少,文章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从宗教归因、宗教评价和宗教知识角度详细分析了维吾尔族女性信教者的宗教认知情况。结果发现:维... 受传统影响,学术界和管理部门对维吾尔族女性信教者的宗教信仰状况关注较少,文章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从宗教归因、宗教评价和宗教知识角度详细分析了维吾尔族女性信教者的宗教认知情况。结果发现:维吾尔族女性信教者在个体特征、家庭事件、人生礼仪和个人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宗教归因倾向;她们肯定伊斯兰教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对伊斯兰教具有积极的态度;她们也存在对伊斯兰教未来发展方向意见不一致和缺乏宗教知识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南部 维吾尔族女性信教者 宗教归因 宗教评价 宗教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斯兰教与新疆维吾尔族女性社会生活调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姚学丽 王俊旗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74-77,共4页
文章在文本分析和实地调查基础上,从日常生活、婚礼葬礼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女性社会生活影响。调研结果发现伊斯兰教与维吾尔族女性的衣食住行、交往、婚礼葬礼、知识结构和道德品质等各方面都有紧密的联系,伊... 文章在文本分析和实地调查基础上,从日常生活、婚礼葬礼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女性社会生活影响。调研结果发现伊斯兰教与维吾尔族女性的衣食住行、交往、婚礼葬礼、知识结构和道德品质等各方面都有紧密的联系,伊斯兰教在促进夫妻和睦、家庭幸福、社区和谐等方面都可发挥积极作用。深入研究此问题不仅有助于维吾尔族女性更加清晰认识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还可进一步增进其他民族对维吾尔族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女性 日常生活 婚礼葬礼 家庭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新疆伊斯兰教界爱国义举
3
作者 郑惠英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41,共7页
新疆是中国距抗美援朝战场最远的省份,但新疆伊斯兰教界依然秉承正信与正道,在中共新疆分局和政府的领导下与全疆人民一道积极参加和平签名,声讨美国侵略行径,呼吁世界和平;宗教领袖们率领教民积极参与各种集会游行、举行数千人集体祈... 新疆是中国距抗美援朝战场最远的省份,但新疆伊斯兰教界依然秉承正信与正道,在中共新疆分局和政府的领导下与全疆人民一道积极参加和平签名,声讨美国侵略行径,呼吁世界和平;宗教领袖们率领教民积极参与各种集会游行、举行数千人集体祈祷和平活动;阿訇、香老、毛拉、阿吉们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时政、教育教民爱国、拥护党和政府的纲领和政策、促进民族团结;继而参与爱国捐献和订立爱国公约,以实际行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显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大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美援朝 新疆伊斯兰教界 爱国义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心态的变迁 被引量:3
4
作者 庞瑜 马岳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5-170,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社会经历了内源式发展、派生式发展与自主性发展三个阶段,地区教育的主要矛盾在此过程中转变为相对较低的教育质量逐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这种现实社会存在促使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心态发生变化,相...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社会经历了内源式发展、派生式发展与自主性发展三个阶段,地区教育的主要矛盾在此过程中转变为相对较低的教育质量逐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这种现实社会存在促使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心态发生变化,相对封闭、被动发展和从属发展的传统教育心态已经解体,具备开放交流、自主发展等特征的教育心态正在形成,并将成为地区教育发展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教育心态 民族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尔吉斯斯坦议会制政体建构面临四大困境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林兵 雷琳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94-98,共5页
2010年议会制政体的确立是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节点。但政治共同体重构面临的多重挑战、政党政治发展的低态化、权力分散导致的体制输出能力的下降、宗教极端主义对世俗政权的威胁严重困扰着吉尔吉斯斯坦政治转型。
关键词 吉尔吉斯斯坦 议会制政体 转型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对道教气论学说阐释的影响
6
作者 路永照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7-90,共4页
《老子》一书由于其在哲学史和道教史上的特殊地位,它对道教理论的核心学说气论系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从玄上的道论向实用的气论的角色转换。这包括从道本论关于自然存在到气本论关于人的生命存在的认知;从道的... 《老子》一书由于其在哲学史和道教史上的特殊地位,它对道教理论的核心学说气论系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从玄上的道论向实用的气论的角色转换。这包括从道本论关于自然存在到气本论关于人的生命存在的认知;从道的生成、衍化到人体气化的运动规律之描述及由精神守中的道德涵育到保持气机中和、从道体清净的大化自在论调到虚静无为的养生理念等等。研究《老子》中相关言论,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气论学说的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教 气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访惠聚”活动的哲学意蕴、理论向度和实践价值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周建鹏 冯翔鹤 马凤强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20-26,共7页
"访惠聚"活动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治疆稳疆兴疆重大战略部署,既是对传统的基层治理理论继承、探索和创新,也是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大胆尝试和有效实践,为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疆版本",丰富和发展了... "访惠聚"活动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治疆稳疆兴疆重大战略部署,既是对传统的基层治理理论继承、探索和创新,也是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大胆尝试和有效实践,为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疆版本",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理论体系,具有较好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文章从哲学意蕴、理论向度和实践价值三个层面分别对"访惠聚"活动进行理论阐释和制度建构,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和完善新疆社会基层治理体系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访惠聚 基层治理 哲学意蕴 理论向度 实践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进程中的理与势:天下主义及其建构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21,共6页
中国古代传统中常用"天下主义"的世界观来观察历史。到了近代,中国被迫卷入现代化进程,这种世界观随之转变为反抗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并逐渐形成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世界观。到了全球化的当代,中国不仅承袭古代天下主义的内在... 中国古代传统中常用"天下主义"的世界观来观察历史。到了近代,中国被迫卷入现代化进程,这种世界观随之转变为反抗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并逐渐形成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世界观。到了全球化的当代,中国不仅承袭古代天下主义的内在精神,且积极的实现其现代转型-新天下主义,这是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应有的责任和目标,也是中国人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合理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主义 民族主义 新天下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素养与少数民族地区人文教育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岳勇 董新强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70-73,共4页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发展与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性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应该是在充分考虑满足个人和社会良好发展需要和尊重本土文化、人口差异性的基础上确定的...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发展与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性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应该是在充分考虑满足个人和社会良好发展需要和尊重本土文化、人口差异性的基础上确定的。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现实要求,是决定个体甚至群体生存、生活、工作、就业最关键最基本的核心素养,也是决定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与课程建设的目标依据和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士德述纲
10
作者 李文敏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24-125,共2页
士这一群体在先秦时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非常注重他们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道德实践。然士人虽已矣,而精神犹存。从士的起源入手,分析士的特点,梳理士德的内涵,探讨士德在当下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先秦 士德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国家建构的双重逻辑:启蒙与民族主义
11
作者 张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20,共7页
启蒙立足个体,诉诸理性,针对的是个人的自由和社会权利,体现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和塑造个体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民族主义则立足国家的整体,在诉诸理性的同时,更要诉诸情感,体现为近代以来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提出的一系列改良与革... 启蒙立足个体,诉诸理性,针对的是个人的自由和社会权利,体现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和塑造个体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民族主义则立足国家的整体,在诉诸理性的同时,更要诉诸情感,体现为近代以来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提出的一系列改良与革命的政治实践以建构现代国家。近代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逼迫中国人通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尝试,从而使启蒙与民族主义相交织,共同奠定了近现代国家建构的基础。而启蒙对个体主义的强调和民族主义对国家的强调则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承续了二者对近现代国家建构的方向和目标,统一和实现着二者的根本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积”探析荀子的修养论
12
作者 段宇祥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34-136,共3页
荀子十分重视个人修养,认为人的修养不单单是"隆礼重法",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人格及道德的修养。荀子认为道德的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指出"积"的重要性。荀子从人性角度分别阐述了学习中"积"的重要意... 荀子十分重视个人修养,认为人的修养不单单是"隆礼重法",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人格及道德的修养。荀子认为道德的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指出"积"的重要性。荀子从人性角度分别阐述了学习中"积"的重要意义、经济方面"积"的实践价值以及政治方面"积"的治国之道。"积"不仅作为荀子"化性起伪"的根本,也体现出了荀子"积善成德"的道德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论 修养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