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在场的互嵌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于新疆南疆阿合奇县良种场的田野调查
1
作者 马治龙 罗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6,共11页
文章基于新疆南疆阿合奇县良种场的田野调查,从国家在场角度呈现了一个国营良种繁育场的建设过程及各族群众迁移汇聚中互嵌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发现,良种场各族群众在互嵌格局中形成了经济上互利互惠、社会上交融共生、文化上交流共... 文章基于新疆南疆阿合奇县良种场的田野调查,从国家在场角度呈现了一个国营良种繁育场的建设过程及各族群众迁移汇聚中互嵌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发现,良种场各族群众在互嵌格局中形成了经济上互利互惠、社会上交融共生、文化上交流共享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态,团场体制塑造的集体记忆进一步延续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达成了个体之间、个体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国家在场是良种场这类国营农牧场互嵌格局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推动力,良种场的个案为南疆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式格局 国家在场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村景观及其再造——新疆伊犁河流域琼库什台村的个案
2
作者 罗意 郭志静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5,共11页
新疆伊犁河流域的琼库什台村是一个传统牧村,也是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牧村的传统景观由聚落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构成并以牧道空间连接为一体,彰显了“人·畜·草”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近年来,旅游发展深刻改变了牧... 新疆伊犁河流域的琼库什台村是一个传统牧村,也是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牧村的传统景观由聚落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构成并以牧道空间连接为一体,彰显了“人·畜·草”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近年来,旅游发展深刻改变了牧村的聚落空间、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创造了新的文化空间,传统生态智慧被创造性转化后融入旅游新业态之中,进而从整体上再造了牧村景观。生态人类学要积极介入景观研究,利用传统景观分析识别和把握地方人群的“生态智慧”,通过景观再造考察理解并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人类学 牧村景观 生态智慧 伊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述略
3
作者 闫存庭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5,共8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支边青壮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宣传动员、审核批准、分配安置和教育巩固等工作,先后有94421名支边青壮年和21757名家属进疆,他们不仅是新疆工农业战线上的生力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支边青壮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宣传动员、审核批准、分配安置和教育巩固等工作,先后有94421名支边青壮年和21757名家属进疆,他们不仅是新疆工农业战线上的生力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增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这不仅为新时期做好对口援疆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而且为现实维度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感知的示范价值和鲜活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青壮年 支边 新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新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婷 王建华 朱炳钦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6-68,共3页
农村集体经济强调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利益为核心,密切联系乡村振兴利益主体,主要以农村经营主体间的多样化合作经济模式存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形式。因此,系统谋划、因地制宜地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推进路径,使其在新... 农村集体经济强调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利益为核心,密切联系乡村振兴利益主体,主要以农村经营主体间的多样化合作经济模式存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形式。因此,系统谋划、因地制宜地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推进路径,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壮大,是“三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对推动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实现农业现代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分析新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缺乏经营管理的专才和激励机制、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手段水平不高、农村资产财产功能未有效发挥等问题,最后就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盟誓制度与民族关系的调适
5
作者 崔明德 胡慧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103,共11页
盟誓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神圣性和一定的契约精神,对古代民族关系的调适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视为“长辔远御”之术。历代政治家都对盟誓制度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见解,希望通过盟誓建立互信关系。各个时期各个政权... 盟誓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神圣性和一定的契约精神,对古代民族关系的调适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视为“长辔远御”之术。历代政治家都对盟誓制度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见解,希望通过盟誓建立互信关系。各个时期各个政权进行盟誓的动机和目的虽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当不同势力之间出现纠纷时,统治者通常会通过盟誓达成共识,建立合作与同盟关系。盟誓制度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的形成、汉唐时期的成熟、宋元时期的充实及明清时期的繁盛四个发展阶段。盟誓制度通过礼仪展示、誓约明确以及议程整合,不断调适民族关系,推动了民族互信、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乃至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涵化,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盟誓制度 发展脉络 民族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域、空间生产与边疆社会转型——以奇台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99-108,共10页
清代屯垦戍边以来,天山北路景观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实际是王权治疆策略下的空间生产,“军控戍边”的“民治稳边”转向,促成了天山北路地方社会的形成。以奇台为例,从新疆统一后“依水建堡”到新疆建省后“以渠定庄”的空间生产,反映的... 清代屯垦戍边以来,天山北路景观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实际是王权治疆策略下的空间生产,“军控戍边”的“民治稳边”转向,促成了天山北路地方社会的形成。以奇台为例,从新疆统一后“依水建堡”到新疆建省后“以渠定庄”的空间生产,反映的是王朝权力以水域为界建构地方行政空间的过程。与此同时的空间结构化过程亦表达了政权控制框架下地方水利秩序的运作方式。以上的启示在于,中央政权对地方社会控制的强弱在于中央政权的社会控制能力和对该地区的态度。当主权意识上升时,疆域边界与权力边界往往重合。这时,中央政权对待边疆地区,更会以强手段实施之,其社会转型亦在于理念的变化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空间结构 边疆社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新疆地震灾害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阿利亚·艾尼瓦尔 吉丽特孜·加米西提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我国是地震发生频繁的国家,自古以来地震灾害严重。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我国主要的内陆地震活动区,也是大陆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当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地震灾害研究,在防震减灾救灾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是地震发生频繁的国家,自古以来地震灾害严重。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我国主要的内陆地震活动区,也是大陆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当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地震灾害研究,在防震减灾救灾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章从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2008年、2008年至2019年三个阶段,系统梳理了1949至2019年七十年间有关新疆地震灾害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新疆地震灾害研究工作的历程及其特征。地震学人对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蓬勃发展的新疆防灾减灾抗震工作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灾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地震灾害 研究 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关系的重塑:以新疆北部牧区为例
8
作者 罗意 古力扎提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30,共9页
21世纪以来,新疆北部牧区牧民在非农产业务工就业和进入城镇生活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成了“半农(牧)半工”的生计模式,进而促成牧区社会进入后定居时代。调查发现,定居后牧民面临着农牧业生产边际效益下降与草原生态环境快速退化双重暴露... 21世纪以来,新疆北部牧区牧民在非农产业务工就业和进入城镇生活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成了“半农(牧)半工”的生计模式,进而促成牧区社会进入后定居时代。调查发现,定居后牧民面临着农牧业生产边际效益下降与草原生态环境快速退化双重暴露的困境,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从平衡走向了失衡。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新疆北部牧区牧民生计方式持续调整和优化,为重塑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关系创造了新的机遇。因此,应持续优化牧民生计方式,推动新疆北部牧区走绿色发展之路,最终实现牧民与草原的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牧区 生计方式 后定居时代 草原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道与走廊: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绿洲社会研究
9
作者 罗意 艾丽菲热·莫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1,共7页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社会既有很强的同质性,也有很强的异质性。不同生计方式的人群通过物与人的流动建立起相互离不开的关系,绿洲之间广泛存在的通道和以通道为依托的商旅活动为绿洲社会的整合提供了途径。通道连接着长城—天山走廊与河西...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社会既有很强的同质性,也有很强的异质性。不同生计方式的人群通过物与人的流动建立起相互离不开的关系,绿洲之间广泛存在的通道和以通道为依托的商旅活动为绿洲社会的整合提供了途径。通道连接着长城—天山走廊与河西走廊,既强化了塔里木盆地绿洲与祖国其他地区的关联,也孕育了绿洲社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心性。因此,要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引领绿洲社会的研究,而将“通道与走廊”作为观察和认识绿洲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绿洲社会 通道与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历史的节点中寻找信仰--论电视剧《焦裕禄》彰显的价值意蕴
10
作者 张超 王建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92-96,共5页
电视剧《焦裕禄》(2012)由河南影视制作集团等单位组织策划制作,全景式地展现了焦裕禄同志从十几岁到中年逝世的壮丽人生轨迹,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富有领导魅力和可学可做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该剧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以人带史”,具... 电视剧《焦裕禄》(2012)由河南影视制作集团等单位组织策划制作,全景式地展现了焦裕禄同志从十几岁到中年逝世的壮丽人生轨迹,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富有领导魅力和可学可做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该剧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以人带史”,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教育性,淡化宣传教化痕迹,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达。一部好的影视剧不应止于与观众形成“共鸣”“共情”,更重要的还在于高于两者的潜意识“激活”与“对位”。其中,“激活”并非“理性表述的过程,是瞬间打动人的点”,而这个无法依靠煽情触及的“点”也正是与观众形成了“对位”。[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焦裕禄》 影视制作 领导魅力 话语表达 策划制作 价值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青铜时代螺旋首铜臂钏的发现及来源
11
作者 侯明明 刘学堂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56,共8页
近年来,新疆地区青铜时代的墓葬中陆续出土两端有螺旋形装饰的铜臂钏,是中国早期青铜器中发现的新类型。公元前2千纪至1千纪间,这类铜臂钏在欧亚草原地区流行起来,它是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典型饰品之一。考察这类器物的源流有助于加深了对... 近年来,新疆地区青铜时代的墓葬中陆续出土两端有螺旋形装饰的铜臂钏,是中国早期青铜器中发现的新类型。公元前2千纪至1千纪间,这类铜臂钏在欧亚草原地区流行起来,它是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典型饰品之一。考察这类器物的源流有助于加深了对青铜时代东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螺旋首铜臂钏 青铜时代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艺与等级:物的社会分化机制的人类学研究
12
作者 布比巴提马·哈力力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4-108,共5页
手工艺品和艺术品作为"物",在历史性的语境中联合与分割,其背后折射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因子。本文通过梳理这联合与分割形成的社会因素,力图说明"物"的分化与"人"的等级与分化紧密相联,等级化和去等级化才... 手工艺品和艺术品作为"物",在历史性的语境中联合与分割,其背后折射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因子。本文通过梳理这联合与分割形成的社会因素,力图说明"物"的分化与"人"的等级与分化紧密相联,等级化和去等级化才是手工艺与艺术联手与分手的根本性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艺 艺术 手工艺 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城镇化:牧区城镇化的新特点
13
作者 张素绮 罗意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40,156,共12页
近年来,随着牧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新疆牧区形成了“择新地,建新城”与在经济中心边缘“建新区”两条城镇化路径,成为当代牧区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路径。调查发现,牧民选择了“以工为主,以农(牧)为辅”的生计策略,充分调动了城乡资源,实... 近年来,随着牧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新疆牧区形成了“择新地,建新城”与在经济中心边缘“建新区”两条城镇化路径,成为当代牧区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路径。调查发现,牧民选择了“以工为主,以农(牧)为辅”的生计策略,充分调动了城乡资源,实现了在城镇的扎根和发展。牧民的社会关系表现出了城乡“互嵌”的特点,一头已经扎入了城镇社会之中,但另一头尚未从牧区社会中“脱嵌”。文章认为,牧民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半城镇化”状态,将对牧区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城镇化” 牧民 牧区 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炳钦 李婷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4-424,共11页
基于2010—2021年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融合示范县、示范园和先导区试点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与中介效应方法,实证分析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对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乡村产业融合显... 基于2010—2021年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融合示范县、示范园和先导区试点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与中介效应方法,实证分析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对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乡村产业融合显著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韧性,提升水平约1.5%,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乡村产业融合提升县域经济韧性的两个重要渠道,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政策效应更为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乡村产业融合对西南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韧性提升的政策效应更加明显;分维度分析显示,乡村产业融合主要从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等3个维度对县域经济韧性发挥积极作用,在恢复能力维度作用还不显著。据此,建议西部民族地区增设县域产业园区,构建全产业链;提高经营主体劳动效率,优化乡村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农业风险管理意识,推广农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民族地区 乡村产业融合 县域经济韧性 渐进双重差分法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 被引量:7
15
作者 郑宇 王建华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3-78,共6页
在探讨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二者间的调节效应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选取2008—2022年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且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探讨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二者间的调节效应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选取2008—2022年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且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强化这一影响效应。进一步检验发现,相较于胡焕庸线以西城市,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在胡焕庸线以东城市更明显;相较于非智慧试点城市,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在智慧试点城市更大;相较于市场化水平较低城市,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在市场化水平较高城市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素配置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知识的传续与再造: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村水文化变迁田野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欣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5,共9页
对西北干旱区而言,有限的水资源制约着区域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活在干旱区的人们,围绕水的生存实践,构筑了关于取水、储水、用水、惜水、爱水的地方知识体系。国家通过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有... 对西北干旱区而言,有限的水资源制约着区域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活在干旱区的人们,围绕水的生存实践,构筑了关于取水、储水、用水、惜水、爱水的地方知识体系。国家通过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有效缓解了干旱区的人水矛盾。“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实施,将宁夏南部山区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100万人口迁往灌区,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问题。基于宁夏红寺堡溪村的田野调查,尝试对这一人群关于水的地方知识的再生产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干旱的山区搬迁至有黄河水浇灌的溪村,关于水的地方知识再生产过程中,并没有和原来的地方知识体系完全断裂。地方知识随着人群的迁移而动态发展,并且在新的环境中进行传续与再造。在乡村振兴语境下,要关注移民搬迁后科学知识与地方知识有机结合的可能,探索干旱地区乡村社会多元发展的路径,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农民从生存伦理迈向发展自觉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红寺堡 生态移民 地方知识 水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宇 王建华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9-114,共6页
选取2010—2022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15个细分行业样本,全面分析新质生产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发挥正向赋能效应,在通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仍然成... 选取2010—2022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15个细分行业样本,全面分析新质生产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发挥正向赋能效应,在通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仍然成立;新质生产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助推作用存在产业异质性;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关键路径。据此,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链长+链主+链创”融合工作机制、积极搭建产学研紧密合作平台的政策建议,希冀为我国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提供实践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球价值链 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影”叙事:《太行故乡情》呈现的艺术性和价值意蕴研究
18
作者 张超 王建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07-112,共6页
电影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艺术品,而戏曲是中华民族独有的颇具代表性的艺术瑰宝,二者充分结合,既有利于戏曲借助电影的剧本和拍摄技术得以传播,也有利于电影剧情因为融入戏曲元素显得剧本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更为多样。豫剧电影《... 电影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艺术品,而戏曲是中华民族独有的颇具代表性的艺术瑰宝,二者充分结合,既有利于戏曲借助电影的剧本和拍摄技术得以传播,也有利于电影剧情因为融入戏曲元素显得剧本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更为多样。豫剧电影《太行故乡情》以军转干部徐刚一心扑在村集体致富上,为了生养自己十八年的大石岩村尽快摆脱贫困,实现乡村振兴和长远健康发展,不辞辛苦、克服重重困难去规划和实践的感人事迹。本文阐述了“戏曲+电影”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剧中主人公老支书由于虚荣心作祟而引发诸多冲突点和后期“不再拆台、听从指挥、形成合力”的喜人局面,找准讲透该部戏剧电影整体结构表现的艺术性和价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电影 太行故乡情 乡村振兴 艺术性 价值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索姆调查分析的货币传播国家形象探索
19
作者 王洋 马磊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85,共12页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货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既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媒介,也是传播国家形象的载体,是一张特殊的“国家名片”。文章以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的货币——索姆为例,在...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货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既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媒介,也是传播国家形象的载体,是一张特殊的“国家名片”。文章以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的货币——索姆为例,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体现的国家形象符号化表达的分析,探索货币塑造和传播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形象的现状与实效,以期为中亚区域国别研究打开新视角,并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文明互鉴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货币 文化符号 传播媒介 精神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21世纪以来国外本土生态知识研究趋势
20
作者 凯沙尔·夏木西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2,153,154,共14页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本土生态知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通过对该领域21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目前国外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议题:一是本土生态知识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利用研究;二是本土...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本土生态知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通过对该领域21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目前国外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议题:一是本土生态知识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利用研究;二是本土生态知识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及风险认知研究;三是本土生态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的关系研究;四是本土生态知识与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研究。若对上述四个方面加以梳理论述,那么,本土知识的现代化问题也就可以获得较为接近历史真相和现实需要的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外 本土生态知识 共生共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