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城镇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杨雅楠 阿里木江.卡斯木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80-691,共12页
交通与经济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动力机制,其协调发展有利于战略推动。以新疆86个县级及以上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构建出区域交通优势度综合评价数理模型,并以三方面12个主要经济指标定量分析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另对"... 交通与经济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动力机制,其协调发展有利于战略推动。以新疆86个县级及以上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构建出区域交通优势度综合评价数理模型,并以三方面12个主要经济指标定量分析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另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北、中、南三通道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及空间结构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交通优势度两级分化严重,较好城镇个数占总体的33.48%,并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向南北疆递减,呈现"中心-外围"的格局;新疆区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东西分异明显,东部地区总体优于西部,乌鲁木齐及其毗邻的东部地区优势较高;全区内地理交通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吻合度偏低,但耦合程度良好;北、中、南三通道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受到区位与地形条件的限制表现为高耦合低协调性,交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优势度 区域经济发展 空间格局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帆 安瓦尔·买买提明 阿里木江·卡斯木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144-149,178,共7页
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2008—2019年克拉玛依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关系。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综合发展水平整体... 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2008—2019年克拉玛依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关系。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两个系统发展水平差距不大;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时期内从2008年的0.4710上升到2019年的0.8817,总体水平相对较高;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为濒临失调型、勉强耦合协调型、初级耦合协调型、中级耦合协调型、良好耦合协调型,总体发展呈上升趋势。因此提出要正确认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动态耦合关系,采取适当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保证发展质量,要走好绿色发展的道路,走好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河子绿洲地表温度时空变化与城镇发展协调性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雪玲 阿里木江·卡斯木 梁洪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4-334,共11页
绿洲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类栖居与繁荣发展的重要场所,其独特的“冷岛效应”特征对于人居环境质量影响深远。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辐射传输方程对石河子市2006、2011、2017和2021年地表温度(LST)进行反演计算得到冷岛指数,分析LS... 绿洲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类栖居与繁荣发展的重要场所,其独特的“冷岛效应”特征对于人居环境质量影响深远。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辐射传输方程对石河子市2006、2011、2017和2021年地表温度(LST)进行反演计算得到冷岛指数,分析LST的空间自相关性;采用随机森林法分类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并使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改进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裸土指数(SI)和归一化水汽指数(NDMI)5种遥感指数,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坡度和夜间灯光等9种影响因子,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对石河子市LST空间分异性进行探测,最后采用协调性模型分析城镇发展与LST变化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研究区建设用地逐年向四周扩张,在15 a间,其面积由83.42 km2扩张至164.05 km2,增长迅速;林地面积缓慢上升,而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则逐年下降。LST空间分布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剧烈,极高温、高温和中温区面积随城市扩张而上升,2006、2011、2017和2021年冷岛指数分别为0.53、0.47、0.39和0.35,冷岛强度自2017年下降速度达到最大,2021年下降速度减缓。(2)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LST呈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3)因子探测结果表明,NDBI的q值最大,表明城镇发展对LST具有较强影响力;而交互探测结果表明,双因子交互对LST的影响大于单因子,其中,DEM∩NDMI和DEM∩NDBI对LST的解释力最大。(4)在城镇发展初期,LST变化超前于城镇发展,但在城镇发展后期,LST与城镇发展受到一定局限,LST变化滞后于城镇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地理探测器 协调性模型 冷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天山北坡城市群生境质量时空演化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如克亚·热合曼 阿里木江·卡斯木 +2 位作者 哈力木拉提·阿布来提 希丽娜依·多来提 许金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12-1121,共10页
生境质量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为生物多样性所提供栖息地的适宜性有密切关系。探究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引发的生境质量变化特征,揭示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性,可为生态服务功能改善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参考。基于2000—2020年... 生境质量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为生物多样性所提供栖息地的适宜性有密切关系。探究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引发的生境质量变化特征,揭示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性,可为生态服务功能改善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参考。基于2000—2020年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从时空维度进行生境质量测算,再采用莫兰指数对生境质量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天山北坡城市群生境质量指数值整体在0.8以上,虽然生境质量为差和较差等级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较高,但整体向良好和优等级方向发展;(2)天山北坡城市群生境质量由优和良好等级转为差和较差等级区域面积占比为3.75%,而由较差向差等级持续恶化的区域面积占比高达10%;(3)天山北坡城市群生境质量高值区与低值区在空间上均存在较高的正相关特征,即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两极特征,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愈发明显。总体上,研究期间天山北坡城市群生境质量空间变化幅度不大,上升区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生态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使得生境适宜性增强,而下降区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建设用地扩张。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研究区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莫兰指数 生境质量 天山北坡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城市群碳储量时空变化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如克亚·热合曼 阿里木江·卡斯木 +3 位作者 希丽娜依·多来提 魏柏浩 张雪玲 梁洪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905-5917,共13页
为了有效评估城市群碳储量变化,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动态评估2000~2020年及2030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0年天山北坡城市群碳储量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且碳储量变化... 为了有效评估城市群碳储量变化,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动态评估2000~2020年及2030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0年天山北坡城市群碳储量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且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2000~2010年林地面积的减少导致其碳储量减少约266×10^(6)t,2010~2020年草地面积的增加使其碳储量增加约69.14×10^(6)t.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经济快速发展情景下碳储量预测值分别为8875.88×10^(6)t、8895.58×10^(6)t和8841.58×10^(6)t;经济快速发展情景下碳储量最低,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最高.土地利用是影响碳储量空间变化分布的第一主导因素,贡献率接近于90%,土地利用强度与碳储量协调性分析与两者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土地利用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碳储量产生积极影响,对于本研究区而言,生态保护发展情景可能更符合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碳储量 天山北坡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数据融合下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图尔荪阿依·如孜 阿里木江·卡斯木 +2 位作者 高鹏文 赵禾苗 哈力木拉提·阿布来提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17,共7页
利用DMSP/OLS、NPP/VIIRS和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分别提取平均夜间灯光指数(ANLI)和生态环境指数(RSEI),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在2000—2015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①2000—2015... 利用DMSP/OLS、NPP/VIIRS和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分别提取平均夜间灯光指数(ANLI)和生态环境指数(RSEI),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在2000—2015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的乌鲁木齐城市化水平持续上升,一带一路倡议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推进了乌鲁木齐城市化发展;②2000—2015年期间生态指数平均值上升了0.1198,增长率为30.14%。随着政府对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研究区生态环境逐渐好转;③2000—2015年乌鲁木齐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范围为0.5683~0.6273,耦合协调度保持递增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夜间灯光指数 生态环境指数 城市化 耦合协调度模型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移动窗口法的库尔勒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买迪娜·艾尼瓦尔 阿里木江·卡斯木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7-255,共9页
绿洲城市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作为绿洲城市,库尔勒市人地关系同样敏感。了解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对于改善该区域的人地关系与生态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根据各类景观参数从景观水平... 绿洲城市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作为绿洲城市,库尔勒市人地关系同样敏感。了解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对于改善该区域的人地关系与生态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根据各类景观参数从景观水平与类别上分析库尔勒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并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来分析驱动力。结果表明,1)未利用地依旧为景观的基质。2)景观类型的转移特征在景观面积与类型间的转换上有较显著的时空变化。3)PD、NP、DIV、SHDI和SHEI逐渐增加;CONTAG减少,城郊的破碎化程度均呈持续增大趋势,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增强,城市化水平提高,库尔勒市处于高速发展时期。4)影响库尔勒市土地覆被/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异的主导影响因子是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其贡献率最高;在交互因子探测结果中,NDVI与降水量与气温共同作用时,呈现双因子增强,解释力最大。气温年平均变化与降水量在总体上处于波动上升的阶段,这对提升绿地林地面积以及进行进一步的生态修复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景观破碎化格局的研究利于领会大城市快速成长阶段的景观格局变化规律,为城市生境保护,生态功能修复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窗口法 地理探测器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库尔勒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斯腾湖湖岸线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高鹏文 李新国 阿里木江·卡斯木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9年第4期98-104,共7页
利用2006-2016年内的5期landsat遥感数据影像来初步研究博斯腾湖湖岸线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变化特征以及博斯腾湖湖岸线的变化趋势。通过运用水体指数找出博斯腾湖的水体,提取这5期遥感数据中博斯腾湖的面积和周长,进而计算岸线发育... 利用2006-2016年内的5期landsat遥感数据影像来初步研究博斯腾湖湖岸线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变化特征以及博斯腾湖湖岸线的变化趋势。通过运用水体指数找出博斯腾湖的水体,提取这5期遥感数据中博斯腾湖的面积和周长,进而计算岸线发育系数、形状复杂程度和圆形度来表征岸线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湖岸线呈阶段性的变化趋势,2006-2013年间博斯腾湖湖岸线的面积从990.78 km^2减少到902.25 km^2,2013-2016年期间博斯腾湖湖岸线面积从902.25 km^2增加到963.48 km^2。博斯腾湖湖岸线的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过程;博斯腾湖湖岸线的周长也呈现阶段性变化,从2006年的325.32 km减小到2013年269.33 km,而2013-2016年为增加趋势,从2013年269.33 km增加到2016年的331.93 km。在空间上博斯腾湖的西北角的湿地在2006-2011年向东南变化剧烈,2011-2016年表现稳定,在博斯腾湖的南岸和东南角也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岸线2006-2013年呈现向北部缩小的特征,2013-2016年则向南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斯腾湖 湖岸线 时空演变 NDWI landsat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城市群生态承载力演变与生态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魏柏浩 阿里木江·卡斯木 +1 位作者 如克亚·热合曼 赵永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99-1411,共13页
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造成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探讨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承载力演变特征及生态敏感性分析,是推动城市群生态环境优化,提升城市群土地利用管理方式的重要理论依据。以天... 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造成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探讨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承载力演变特征及生态敏感性分析,是推动城市群生态环境优化,提升城市群土地利用管理方式的重要理论依据。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对天山北坡城市群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研究区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推算,并结合植被覆盖度、坡度、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高程5个生态敏感性因子,对天山北坡城市群进行多因子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2000—2020年天山北坡城市群内建设用地和耕地转入量较大,分别增长107.79%和46.45%,林地和水域面积逐步减少,反映了天山北坡城市群在研究期内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大对部分生态生产用地构成一定的威胁。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天山北坡城市群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生物资源生态赤字问题仍然存在,能源为主的其他资源的生态盈余呈现缩小趋势。生态敏感性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城市群各城市的周边地区,中度敏感地区环绕在敏感高值区周围,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11.21%和35.18%。在未来发展中天山北坡城市群需要进行区域生态敏感性的评价,针对不同的生态敏感性分区提出不同的保护和利用策略,同时需要发挥区域内各个城市的生产优势,扬长避短,实现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与社会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城市群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图木舒克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17
10
作者 如克亚·热合曼 阿里木江·卡斯木 哈力木拉提·阿布来提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9-237,共9页
文章以新疆图木舒克市为研究区,对1998-2018年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识别生态源地,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海拔、坡度、增强型植被指数构建综合阻力面,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识别生态廊道构建生... 文章以新疆图木舒克市为研究区,对1998-2018年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识别生态源地,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海拔、坡度、增强型植被指数构建综合阻力面,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识别生态廊道构建生态网络,进而构建其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在1998-2018年这时间段中,图木舒克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点表现为"两增两减两稳定"。MSPA景观类型在西南部最为集中,核心区面积有减少趋势,从景观连通性计算结果得出,研究区内14块核心区可以作为生态源点,同时在各个源点之间存在16条重要廊道以及64条一般廊道;廊道分布多且景观结构较好,区内廊道少、重要性低且景观结构有待改善;由生态源地、生态阻力面、生态廊道和生态源点共同组成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将为图木舒克市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PA MCR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图木舒克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城市群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3
11
作者 梁洪武 阿里木江·卡斯木 +2 位作者 张雪玲 赵永玉 如克亚·热合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50-3664,共15页
基于2005—2019年的MYD11A2时间序列LST遥感数据,首先采用均值标准差法对LST进行分级,分析了天山北坡城市群的LST空间分布格局;其次利用Sen′s斜率分析法、Mann-Kendal趋势检验法和Hurst指数揭示了天山北坡城市群LST在2005—2019年和未... 基于2005—2019年的MYD11A2时间序列LST遥感数据,首先采用均值标准差法对LST进行分级,分析了天山北坡城市群的LST空间分布格局;其次利用Sen′s斜率分析法、Mann-Kendal趋势检验法和Hurst指数揭示了天山北坡城市群LST在2005—2019年和未来的变化趋势;最后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并综合考虑地表覆盖、气候、社会经济和地形因素分析了多空间尺度下LST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城市群的吐鲁番市是高温(HT)和极高温(EHT)的主要集聚地;白天和夜间的LST格局差异大,在绿洲区域表现为典型的“昼冷岛,夜热岛”特征。(2)LST在白天和夜间的变化率分别为0.04℃/a和0.03℃/a,白天的升温幅度强于夜间;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市和五家渠市LST表现出显著的升高趋势,且在未来也具有相同的趋势。(3)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LST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从整个天山北坡城市群来看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是LST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在石河子市、五家渠市和奎屯市LST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干旱区 天山北坡 城市群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乌鲁木齐市城区扩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赵永玉 阿里木江·卡斯木 +1 位作者 高鹏文 梁洪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29-1739,共11页
以西北干旱区城市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例,利用2000、2010年和2020年3期Landsat TM及OLI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基于250 m×250 m网格单元,计算每个网格单元中各类用地面积比率,对2000—2020年乌鲁木齐市土地覆被/土地利用(... 以西北干旱区城市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例,利用2000、2010年和2020年3期Landsat TM及OLI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基于250 m×250 m网格单元,计算每个网格单元中各类用地面积比率,对2000—2020年乌鲁木齐市土地覆被/土地利用(LUCC)空间特征进行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揭示其驱动因素,定量分析评价了2000—2020年乌鲁木齐市土地覆被/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响应因素。结果表明:(1)近20 a乌鲁木齐市城市化发展迅速,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在2000年建成区基础上向北、东北、西北以及东南方向不断蔓延发展,主要以向外扩张式发展,也存在向城市内部填充式集约增长的趋势。(2)近20 a绿地虽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总体表现为增长趋势;裸地始终在朝向持续减少的趋势发展。(3)影响乌鲁木齐市土地覆被/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异的主导影响因子是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其贡献率最高;在交互因子探测结果中,NDVI与高程共同作用时,呈现双因子增强,解释力最大。监测近20 a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可更好地为当前乌鲁木齐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同时还可对城市未来规划方向进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随机森林算法 网格单元 地理探测器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8-2018年哈密绿洲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3
13
作者 高鹏文 阿里木江·卡斯木 +3 位作者 赵永玉 图尔荪阿依·如孜 赵禾苗 哈力木拉提·阿布来提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73-280,287,共9页
[目的]对近30 a来哈密绿洲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力进行分析,为该地区绿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方法]以1988,1998,2008及2018年4期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了基于AFRI_(SWIR_(2))指数提取的植被覆盖度,利用动态... [目的]对近30 a来哈密绿洲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力进行分析,为该地区绿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方法]以1988,1998,2008及2018年4期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了基于AFRI_(SWIR_(2))指数提取的植被覆盖度,利用动态度指数与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分析哈密绿洲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再通过地理探测器对8个影响因子进行探测,探寻哈密绿洲植被覆盖度的驱动因子。[结果]近30 a来哈密绿洲面积从1988年的214 km^(2)增长到2018年的632.1 km^(2),增幅达195%,但绿洲内植被覆盖度等级却较低,同时哈密绿洲面积主要扩展的区域在西北部和东南部区域;哈密绿洲的发展阶段可分为3个阶段:1988—1998年为低强度稳定期,1998—2008年为极度扩张期,2008—2018年为高强度稳定期。[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造成哈密绿洲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直接原因,同时在近30 a内,人为因素对哈密绿洲植被覆盖状况的影响远高于自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地理探测器 哈密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和MCR模型的乌鲁木齐市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9
14
作者 哈力木拉提·阿布来提 阿里木江·卡斯木 祖拜旦·阿克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6-114,共9页
随着乌鲁木齐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态斑块显现景观破碎化现象。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以2017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法,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根据斑块重要性(dPC)指数提取生态... 随着乌鲁木齐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态斑块显现景观破碎化现象。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以2017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法,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根据斑块重要性(dPC)指数提取生态源地,并根据研究区实际状况构建综合阻力面,采用最小成本路径法识别乌鲁木齐市生态廊道。结果表明:MSPA景观类型中,核心区的面积最大,在研究区西南部和中东部较多;通过计算dPC指数,提取研究区内10块生态用地斑块作为生态源地,同时识别9条重要廊道以及45条一般廊道,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和东北部;根据源地分布特点,优化生态廊道以后新增了7个规划源地、10条一般廊道,生成了1个踏脚石,以解决研究区西南部和中东部之间的断层现象,从而构建合理的生态网络,使整个研究区的景观连通性明显提升,有利于推动乌鲁木齐市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景观连通性 生态网络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喀什市地表热场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禾苗 阿里木江·卡斯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科学认识城市地表热场时空格局及驱动因子是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前提。以绿洲城市喀什市为例,借助GIS和RS技术支持,在利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对地表温度(LST)进行反演的基础上,提取不透水面指数(IBI)和植被覆盖度(FVC),运用空间转移矩阵... 科学认识城市地表热场时空格局及驱动因子是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前提。以绿洲城市喀什市为例,借助GIS和RS技术支持,在利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对地表温度(LST)进行反演的基础上,提取不透水面指数(IBI)和植被覆盖度(FVC),运用空间转移矩阵分析喀什市地表温度空间分异状况,综合海拔、坡度、人口密度、IBI、FVC和土地利用类型6类影响因子,应用地理探测器对喀什市近20 a间地表热场空间异质性与驱动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表明,空间尺度上,中温区与较高温区连片分布于城市建成区,低温与较低温区呈点状镶嵌于建成区外围,高温与特高温区成片分布于市区北部的裸地处。时间尺度上,伴随区域不断开发,中温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至2018年,中温区面积为161.89 km^(2),占比达29.45%;由于侵占耕地、扩展城镇与植树造林现象同时存在,低温区增加4.58%,裸地得到有效改善,高温与特高温区面积减少20.41 km^(2)。喀什市地表热环境空间分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LST空间分异的核心因素是IBI,1998、2008和2018年其贡献率分别为87.8%、74.6%、80.8%,同时多因子交互作用明显,1998、2008和2018年IBI与土地利用类型的交互解释力分别达0.912、0.746、0.873。研究结果可为喀什市城市生态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LST) 地理探测器 空间转移矩阵 喀什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密绿洲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变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高鹏文 阿里木江·卡斯木 +2 位作者 图尔荪阿依·如孜 赵永玉 朱增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31,共12页
通过2000、2008、2018年3期的Landsat数据,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确定哈密绿洲生态环境质量等级,运用3D趋势面探究生态环境质量各等级空间变化规律,利用移动窗口法分析绿洲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内部异... 通过2000、2008、2018年3期的Landsat数据,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确定哈密绿洲生态环境质量等级,运用3D趋势面探究生态环境质量各等级空间变化规律,利用移动窗口法分析绿洲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内部异质性及生态质量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哈密绿洲RSEI均值从0.223上升到0.396,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转好,但水平较低。2)2000年生态环境质量中等、较好和优的分布较集中,均在东南-西北走向的轴线上;2008年生态环境质量极差与差等级区域明显减少,中等级、良等级和优等级区域增加范围较大,哈密绿洲整体扩展迅速;2018年生态环境质量中等、较好和优的范围相互交错,混合分布,且分布范围较大,生态质量不够稳定。3)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区域集中在绿洲的内部,且从内部到外部呈环状嵌套分布。2018年及2008年从内部到外部表现为:低值区-高值区-低值区-高值区;2000年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3D趋势面分析 生态环境质量格局 移动窗口法 哈密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数据的乌鲁木齐市热环境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禾苗 阿里木江·卡斯木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6期21-29,共9页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热环境问题不断加剧,为了解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中心区热环境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乌鲁木齐主城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2005、2010、2015、2017年五期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NDVI、FVC等值,采用辐...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热环境问题不断加剧,为了解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中心区热环境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乌鲁木齐主城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2005、2010、2015、2017年五期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NDVI、FVC等值,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对城市地表进行温度反演,利用线性回归方程法分析城市地表温度与下垫面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7年期间,乌鲁木齐市主城区中高温区和高温区面积持续增加,共增加了756.83 km^(2),低温区和中低温区面积则不断减小,减少面积为639.92 km^(2),中心城区热环境不断强化;(2)大量低植被和高植被覆盖度区域转变为中低植被和中植被覆盖度区域,植被覆盖度在0.2—0.6的区域比重增加了9.63%,大于0.8的植被覆盖由2005年的29 km^(2)降低为2017年的0.08 km^(2);(3)LST与FVC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植被对热场具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可对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建设及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温度反演 热环境 辐射传输方程法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天山北坡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永玉 阿里木江·卡斯木 +1 位作者 高鹏文 梁洪武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5期84-93,共10页
以GIS为平台,使用5 km×5 km栅格单元为基本单位,选择土地覆被、地形起伏度、气候适宜度、水文条件以及土地沙化适宜度等自然因子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对天山北坡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探讨,揭示了天山北坡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以GIS为平台,使用5 km×5 km栅格单元为基本单位,选择土地覆被、地形起伏度、气候适宜度、水文条件以及土地沙化适宜度等自然因子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对天山北坡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探讨,揭示了天山北坡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天山北坡城市群的人居环境指数(HEI)介于10.72—80.19之间,地形起伏度、水文条件以及土地沙化适宜度为天山北坡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限制因素,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整体呈现“屋脊式”空间结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乌鲁木齐市-奎屯市为中轴线逐渐向两侧递减的态势,并出现以石河子市、奎屯市为“双核心式”的空间差异特征。其中一般适宜区域分布面积最广,占天山北坡城市群总面积的39.79%;比较适宜区次之,占25.2%,分布着研究区43.87%的人口;然后是临界适宜区,占18%;不适宜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10.8%;高度适宜区最小,仅为研究区总面积的6.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HEI模型 GIS 天山北坡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乌鲁木齐市主城区地表温度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洪武 阿里木江·卡斯木 +1 位作者 赵禾苗 赵永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6-363,371,共9页
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Landsat影像数据对乌鲁木齐市主城区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分析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转移变化,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其空间聚集性及空间关联程度,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地表温度的解释力及其... 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Landsat影像数据对乌鲁木齐市主城区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分析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转移变化,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其空间聚集性及空间关联程度,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地表温度的解释力及其交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主城区地表温度格局在稳中向好发展,地表温度呈“高减”、“中增”、“低不变”的特征,且绝大部分地区地表温度波动不明显;乌鲁木齐市主城区地表温度空间聚集性显著,但聚集性随着年份的增加呈波动降低,温度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的分布与温度较高等级(次高温、高温)和温度较低等级(次低温、低温)分布大体一致;地表温度受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的解释力最大,土地利用的解释力最小,但土地利用的解释力随着年份的增加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格单元的乌鲁木齐市土地覆被/利用时空变化 被引量:14
20
作者 买买提江.买提尼亚孜 阿里木江.卡斯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0-216,共7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推进,对城市区域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变化产生影响。采用1990、2000和2011年3期Landsat TM5遥感数据,提取乌鲁木齐市土地覆被/土地利用信息,并将各期用地分类数据分别转入250 m×250 m的矢量网格单元... 随着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推进,对城市区域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变化产生影响。采用1990、2000和2011年3期Landsat TM5遥感数据,提取乌鲁木齐市土地覆被/土地利用信息,并将各期用地分类数据分别转入250 m×250 m的矢量网格单元,计算每个网格单元内各类用地面积占网格单元面积比例的变化,探讨乌鲁木齐市1990—2011年土地覆被/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并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1990—2011年各用地类型之间相互转移和替代的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11年乌鲁木齐市城市快速扩展,大面积裸地和绿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持续增加,从1990年157.37 km^2增加到2011年的444.89 km^2,裸地持续减少,绿地先减少后增加,水体则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2)研究区内不同区域和方向由于受到地形条件、政策、城市规划以及道路交通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趋势,建成区老城区内部呈现挖潜的集约式增长,外围则是蔓延式扩展。该研究对该地区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城市化 网格单元 时空变化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