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及混合博弈配电网与氢能系统的多综合能源服务商优化调度 被引量:3
1
作者 郑杰凯 何山 +4 位作者 韩璐 胡兵 袁嘉旺 樊小朝 徐立军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5,共9页
针对多个综合能源服务商(IESP)协同运行中的能源交易问题,在考虑系统内风光不确定性问题的前提下,通过配电网运营商(DSO)制定电价,并协调IESP联盟的购、售电计划以及IESP成员之间的能源交互计划。以典型风光场景的历史出力数据为基础,... 针对多个综合能源服务商(IESP)协同运行中的能源交易问题,在考虑系统内风光不确定性问题的前提下,通过配电网运营商(DSO)制定电价,并协调IESP联盟的购、售电计划以及IESP成员之间的能源交互计划。以典型风光场景的历史出力数据为基础,以综合范数为约束条件,提出基于数据驱动的IESP联盟分布鲁棒优化调度模型。构建以DSO为上层领导者、IESP联盟为下层跟随者的主从博弈模型以及以下层IESP联盟为主的合作博弈模型;在下层IESP联盟中建立氢能系统模型,并考虑需求响应与碳交易机制;基于纳什谈判理论将合作博弈模型分解为联盟成本最小化问题与支付效益最大化问题。结合二分法、列与约束生成算法、交替方向乘子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算例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主从博弈模型,所提混合博弈模型能够实现IESP联盟的联合运行成本最小化,所建氢能系统能有效地减少碳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IESP联盟基于各成员的贡献大小实现了合作收益的公平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服务商 需求响应 混合博弈 分布鲁棒优化 氢能系统 配电网 优化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GDT的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鲁棒运行优化
2
作者 董颖超 王杰 +1 位作者 蒋甲丁 叶家豪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50-59,共10页
需求响应和可再生能源接入给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IES)运行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和灵活性,增加了系统运行优化的复杂度。为提高含可再生能源的IES运行经济性和可靠性,研究了集成装配制造系统的工业园区IES鲁棒运行问... 需求响应和可再生能源接入给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IES)运行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和灵活性,增加了系统运行优化的复杂度。为提高含可再生能源的IES运行经济性和可靠性,研究了集成装配制造系统的工业园区IES鲁棒运行问题。首先,深入分析了工业园区中集成装配制造系统的需求响应特性,构建了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工业园区IES优化模型。其次,针对风光出力的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信息间隙决策理论(multi-objective information gap decision theory,MIGDT)的鲁棒双层运行模型,并设计了一种结合随机二分法与GUROBI求解器的双层求解算法。最后,通过算例对所提模型和不确定处理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与确定性优化和随机优化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运行优化 需求响应 鲁棒优化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对称议价的多综合能源服务商分布鲁棒热电交易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郑杰凯 何山 +3 位作者 王维庆 袁至 程志江 樊小朝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1-133,共13页
在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中,存在源侧不确定性及各服务商收益分配公平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建立包含电转气、碳捕集和电制氢耦合的电热气多能协同的多综合能源系统模型,考虑含有多区域需求响应以及碳交易优化运行机制。其次,以... 在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中,存在源侧不确定性及各服务商收益分配公平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建立包含电转气、碳捕集和电制氢耦合的电热气多能协同的多综合能源系统模型,考虑含有多区域需求响应以及碳交易优化运行机制。其次,以风光出力场景的历史数据为基础,提出基于数据驱动的多综合能源系统两阶段分布鲁棒(DRO)优化调度模型,并利用列与约束生成(C&CG)算法求解。最后,基于海萨尼博弈建立多综合能源服务商热电共享交易模型,采用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求解基于非对称议价的支付效益最大化问题。算例表明,含联合需求响应的多服务商分布鲁棒热电交易能有效促进新能源消纳,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含多谈判因子的非对称议价方法实现了利益公平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需求响应 分布鲁棒优化 热电交易 非对称议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风电不确定性的综合能源系统多目标分布鲁棒优化调度 被引量:10
4
作者 郑丁园 崔双喜 +1 位作者 樊小朝 赵璐豪 《智慧电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18,共9页
风电出力不确定性给综合能源系统稳定运行带来了一定风险。基于此,提出了一种结合机会约束的多目标分布鲁棒优化方法。首先,为了使系统运行时兼顾低碳经济性和鲁棒性,以系统综合运行成本和碳排放量最小为目标,构建多目标分布鲁棒机会约... 风电出力不确定性给综合能源系统稳定运行带来了一定风险。基于此,提出了一种结合机会约束的多目标分布鲁棒优化方法。首先,为了使系统运行时兼顾低碳经济性和鲁棒性,以系统综合运行成本和碳排放量最小为目标,构建多目标分布鲁棒机会约束优化模型。然后通过求解得到一个分布鲁棒边界来处理风电不确定性,将多目标分布鲁棒机会约束优化模型转换为多目标确定性优化模型。为了得到具有良好分布性的Pareto前沿,利用归一化法向约束(NNC)法求解该模型。最后通过算例对比分析表明所提多目标优化模型可有效平衡系统决策的低碳经济性和鲁棒性,并为解决综合能源系统中风电不确定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 分布鲁棒优化 机会约束 NNC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能利用技术关键力学问题研究进展
5
作者 程友良 王乃潇 +3 位作者 丁瑞 张磊 马伊宣 樊小朝 《力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2-705,共64页
氢能作为一种零碳排放的能源载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动能源体系脱碳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系统性地综述了氢能利用技术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及其研究进展,涵盖氢制取、纯化、储运、加注、应用以及安全等多个核心环节.分别介绍了... 氢能作为一种零碳排放的能源载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动能源体系脱碳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系统性地综述了氢能利用技术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及其研究进展,涵盖氢制取、纯化、储运、加注、应用以及安全等多个核心环节.分别介绍了氢制取领域中化石能源制氢、电解水制氢及生物质制氢技术中的复杂流动、反应过程以及不同制氢方法下的力学挑战;探讨了氢纯化环节中变压吸附法和膜分离法中的耦合集成技术及其优化;分析了氢储运过程中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运及固态储氢技术中的力学问题,包括容器结构力学性能的优化、氢液化过程效率的提升以及绝热管理技术的改进等;研究了氢应用领域中氢加注过程的多因素耦合影响、氢燃料电池的传质与水热管理优化以及氢内燃机的燃烧特性;强调了氢安全中的泄漏与爆炸问题,涉及氢气的泄漏扩散、燃爆机理及防范措施;最后,针对管道输氢中的界面损伤与管内流动问题,提出了若干研究建议,为未来氢能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传质与传热 泄漏与爆炸 渗透与氢脆 氢致开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环流的双回异构登陆段海底电缆温度与载流量仿真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周远翔 付新亚 +3 位作者 吕微微 陈健宁 陈鸿 蔡长铭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48-2758,共11页
海底电缆是电网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金属护套环流和铠装环流的大小是海底电缆工程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考依据。针对现有文献中计算海缆温度场载流量时未考虑整体线路环流大小、影响计算精度的问题,建立了考虑整体敷设条件的金属护套、铠... 海底电缆是电网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金属护套环流和铠装环流的大小是海底电缆工程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考依据。针对现有文献中计算海缆温度场载流量时未考虑整体线路环流大小、影响计算精度的问题,建立了考虑整体敷设条件的金属护套、铠装环流与电缆温度分布的场路耦合计算模型,通过MATLAB对双回异构海缆三相电路的环流进行计算,以电流为耦合项,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电磁-热-流多物理场耦合的双回异构海缆温度分布仿真模型,研究了计及环流作用的双回异构登陆段海底电缆载流量及温度变化情况,提出了同时考虑环境散热条件和内部环流损耗的登陆段载流量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整体线路环流的仿真模型与传统仿真相比具有更高的计算准确度,最大误差可以从9.47%降低到0.63%;当空气流速>0.5 m/s时,登陆段电缆沟内的对流热通量趋于饱和,使得电缆的载流量和绝缘温差变化整体趋势为先急剧增加后趋于稳定;采用充海水叠加降低环流的载流量优化方案时,能将充油海缆、XLPE海缆的载流量分别提升49.9%、49.6%。该研究可为登陆段海缆的载流量计算和工程敷设提供参考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电缆 载流量 金属护套环流 铠装环流 对流热通量 多物理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流道PEMFC传质模拟与性能研究
7
作者 王乃潇 程友良 +1 位作者 丁瑞 樊小朝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3-179,共7页
在传统蛇形流道的基础上,提出交变式、渐变式、喇叭式及分散式等非均匀样式的流道结构,通过建立等温、稳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三维仿真模型,分析非均匀流道对PEMFC传质及输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普通蛇形流道,非均匀流道... 在传统蛇形流道的基础上,提出交变式、渐变式、喇叭式及分散式等非均匀样式的流道结构,通过建立等温、稳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三维仿真模型,分析非均匀流道对PEMFC传质及输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普通蛇形流道,非均匀流道可有效改善流道内反应气体及产物的输运与分布,强化电化学反应过程,具有更高的膜电流密度,且可进一步平衡输运性能与压力损失匹配,有效提高PEMFC能量利用效率。其中,多样性分散流道(MD-Ⅵ)使PEMFC峰值电流密度提高10.2%,峰值功率密度提高14.2%,非均匀设计有望为PEMFC流道结构创新及优化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非均匀流道 数值模拟 输出性能 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嘴偏置角度对细渣气流床气化炉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路跃 李争起 +1 位作者 黄椿朝 陈智超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70-179,共10页
细渣气流床气化炉可以大规模工业化利用气化细渣。为了提高气化炉的气化性能,借助冷态试验台和PDA测量系统,研究了10 000 Nm^(3)/h细渣气流床气化炉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详尽对比了不同烧嘴偏置角度时的炉内流场。结果表明,同向旋转布置... 细渣气流床气化炉可以大规模工业化利用气化细渣。为了提高气化炉的气化性能,借助冷态试验台和PDA测量系统,研究了10 000 Nm^(3)/h细渣气流床气化炉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详尽对比了不同烧嘴偏置角度时的炉内流场。结果表明,同向旋转布置时,烧嘴所在水平截面速度场存在明显的中心切圆,创造了强烈的旋转流场。烧嘴偏置角度为2°时切圆面积最小,向上运动的颗粒最多,颗粒上升率最高到达0.47,湍流强度整体上要高于4°和6°时。在上炉膛竖直截面,偏置角度为2°时,向下运动的颗粒速度最大,向下运动的颗粒浓度最大,气流旋流强度最小,旋流最弱,不利于壁面形成熔渣。在下炉膛竖直截面,偏置角度为6°时的气流切向速度最大,旋流强度最高,轴向速度要大于4°和2°的轴向速度,缩短了颗粒在气化炉内的停留时间,不利与细渣的气化反应完全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嘴偏置角度 细渣 气流床 气固两相流 P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BiGRU-Attention的脱硫系统出口二氧化硫动态预测模型
9
作者 高钾 田雪峰 +2 位作者 蒋甲丁 彭献永 周怀春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3-195,共13页
针对深度调峰下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出口SO_(2)排放浓度难以精准测量,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建模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和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相结合的SO_(2)浓度预测模型。基于核主成分分析对原始数据进行关键特征筛... 针对深度调峰下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出口SO_(2)排放浓度难以精准测量,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建模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和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相结合的SO_(2)浓度预测模型。基于核主成分分析对原始数据进行关键特征筛选得到7个特征变量作为输入特征。将注意力机制引入CNN和BiGRU,建立脱硫系统出口SO_(2)浓度预测模型,并以某在役超临界600 MW机组的脱硫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显示,本文所建立动态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7064 mg/m^(3)、均方根误差为0.9125 mg/m^(3)、平均相对误差为6.27%,与CNN-BiGRU相比,分别下降了25.07%、23.45%和17.28%,更低于CNN和BiGRU;动态模型的决定系数为96.74%,与CNN-BiGRU、BiGRU和CNN模型相比,分别提高了3.91%、5.26%和9.66%。表明基于CNN-BiGRU-Attention的动态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学习能力,能够准确的预测脱硫系统出口SO_(2)浓度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 SO_(2)浓度预测 动态建模 核主成分分析 CNN-BiGRU-Atten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穿孔板与多孔材料层并联组合结构的吸声特性研究
10
作者 李新 周晓炳 +2 位作者 石黄霞 崔祖涛 刘碧龙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279,286,共8页
为提高穿孔板结构和多孔材料的中低频吸声能力,本文提出一种以普通穿孔板和薄层多孔材料为基体的并联组合吸声结构。利用声电类比法和COMSOL多物理场有限元软件,建立并联组合吸声结构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型,并在声学阻抗管中进行吸声测... 为提高穿孔板结构和多孔材料的中低频吸声能力,本文提出一种以普通穿孔板和薄层多孔材料为基体的并联组合吸声结构。利用声电类比法和COMSOL多物理场有限元软件,建立并联组合吸声结构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型,并在声学阻抗管中进行吸声测量验证。通过声能量分布及参数化分析,深入阐述组合结构的吸声机理和声学特性。基于粒子群算法,对所研究组合结构与经典微穿孔板结构进行吸声优化及对比。组合结构声能量耗散主要归因于穿孔板在低频域的共振效应以及多孔材料层在高频域的空气黏滞性、热传导效应。参数化分析表明当孔径减小、穿孔率降低、穿孔板厚度及面积占有比增大时,组合结构能够实现更明显的低频吸声效果,测量结果证实相比同厚度均质多孔材料层,薄层组合结构呈现更显著的吸声频带扩展能力。所提出的组合结构有望应用于变压器隔声室、冷却塔排风消声器等中低频降噪场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穿孔板 多孔材料 并联组合 吸声性能 预测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的脱硫系统pH预测模型
11
作者 高钾 田雪峰 +2 位作者 彭献永 蒋甲丁 徐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535-5543,共9页
针对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系统(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WFGD)工作过程中浆液pH难以精准测量、不利于WFGD作业的问题,建立一种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的脱硫系统pH预测模型。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和归一化处理;其次,基于最... 针对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系统(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WFGD)工作过程中浆液pH难以精准测量、不利于WFGD作业的问题,建立一种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的脱硫系统pH预测模型。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和归一化处理;其次,基于最大信息系数分析得出13个特征值为输入变量,pH为输出变量,并建立浆液pH模型;最后,运行模型,并对结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与长短期记忆和门控循环相比,所选用的数学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下降了11.95%、24.92%,均方根误差分别下降了10.64%、19.49%,决定系数分别提高了1.79%、3.08%。表明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的pH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稳定性,具有工程应用价值,为现有脱硫塔pH预测模型提供了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系统 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浆液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固体蓄热装置充热特性研究与优化
12
作者 刘旭 徐立军 +2 位作者 刘佳佳 丑鹏 王刚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42-350,共9页
以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的典型蓄热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蓄热单元典型充热特性,揭示传统结构的蓄热单元存在的传热缺陷,并针对该缺陷对蓄热单元的充热过程开展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结构的蓄热单元在充热8h后,蓄热砖内部存在显著的温度不... 以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的典型蓄热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蓄热单元典型充热特性,揭示传统结构的蓄热单元存在的传热缺陷,并针对该缺陷对蓄热单元的充热过程开展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结构的蓄热单元在充热8h后,蓄热砖内部存在显著的温度不均匀现象,内部温差最高达到约60 K。电加热丝的空间位置对蓄热单元内部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有显著影响,在3组不同尺寸的蓄热单元内均出现随电加热丝位置逐渐下移,温度均匀性逐渐变差的现象,当电加热丝位于空气流道中间位置时,蓄热单元内部最大温差仅为20K。充热过程中,辐射换热为主要换热方式,最大约占总换热功率的95%。空气流道体积占比越大,蓄热单元温度均匀性越好,储能密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蓄热 辐射换热 温度均匀性 共享储能 储能密度 仿真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才需求导向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以“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为例
13
作者 张慧娥 曹喜果 +2 位作者 刘光辉 尹翠 王杰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8期173-176,194,共5页
【目的】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理论内容繁杂抽象、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产教融合度较差、应用挑战性强等问题。【方法】通过行业需求调研,明确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的紧密联系,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需求为导向,重塑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 【目的】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理论内容繁杂抽象、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产教融合度较差、应用挑战性强等问题。【方法】通过行业需求调研,明确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的紧密联系,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需求为导向,重塑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建立教学案例库,并提出了“五要素”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采用了“四堂一本”教学环节设计。【结果】该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灌输课堂向创新课堂、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的转变,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论】本研究可为学生今后从事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对于培养电气工程领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分析 产教融合 “五要素”教学模式 “四堂一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电机学课程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
14
作者 时谦 尹翠 +1 位作者 白花蒲 周伟 《农业工程》 2025年第8期153-157,共5页
根据新疆农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目标,针对当前电机学课程理论抽象繁杂及存在问题,在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基础上,通过模块化重构教学内容,提出针对性较强的电机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形成线下课堂与线上辅助理论教学及线上... 根据新疆农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目标,针对当前电机学课程理论抽象繁杂及存在问题,在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基础上,通过模块化重构教学内容,提出针对性较强的电机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形成线下课堂与线上辅助理论教学及线上线下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以学习小组为核心、仿真实践为特色的多维度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思政内容和业务课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机学 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氢负荷与综合需求响应的天然气制氢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配置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佩隆 王维庆 +2 位作者 樊小朝 史瑞静 吴少祥 《现代电子技术》 2023年第7期135-142,共8页
针对电解水制氢储能的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能量转换效率不高、制氢量少、经济效益低的特点,以及国家对氢能发展大规模低成本制氢的需要,提出一种以天然气制氢模式代替电解槽制氢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架构。在分析天然气水蒸气重整制氢单... 针对电解水制氢储能的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能量转换效率不高、制氢量少、经济效益低的特点,以及国家对氢能发展大规模低成本制氢的需要,提出一种以天然气制氢模式代替电解槽制氢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架构。在分析天然气水蒸气重整制氢单元的能耗、能量回收利用,以及电、热、气多种能量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天然气制氢的模型;进一步考虑氢负荷供给、用户综合需求响应(IDR)与碳排放价格,以系统设备年化投资成本最小与年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目标函数,利用灰狼优化(GWO)算法与CPLES求解器进行求解,提出了以天然气制氢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配置模型;最后以新疆某园区为实际算例分析了园区在该配置后电、热、氢负荷特性,验证了通过配置天然气制氢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可以有效地提升系统制氢效益与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并指出了适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氢负荷 综合需求响应 天然气制氢 能量回收 特性分析 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尔科夫修正的组合模型在新疆风电中长期可用电量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16
作者 刘大贵 王维庆 +4 位作者 张慧娥 丘刚 郝红岩 李国庆 肖桂莲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290-3296,共7页
为满足发电侧定期开展可再生能源可用电量的安全校核、机组负荷及交易电量的市场化优化配置要求,实施区域化可再生能源可用电量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工程实践意义。提出了基于马尔科夫链的熵值法组合预测方法,以新疆风电近5年实际运行... 为满足发电侧定期开展可再生能源可用电量的安全校核、机组负荷及交易电量的市场化优化配置要求,实施区域化可再生能源可用电量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工程实践意义。提出了基于马尔科夫链的熵值法组合预测方法,以新疆风电近5年实际运行数据作为样本,通过MATLAB软件对可用电量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为此,首先搭建了单一灰色GM(1,1)预测模型和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其次利用熵值法将单一预测模型进行了权重组合预测,最后借鉴马尔科夫链方法对熵值法组合预测结果予以修正后得出了未来一年的可用电量预测值。结果表明,采用该预测方法获得的月度可用电量预测值满足电力调度的预测精度要求,验证了所构建预测模型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期预测 马尔科夫修正 熵值法 可用电量 新疆风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铂碳比下PEMFC梯度阴极催化层性能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程友良 丁瑞 +1 位作者 毛绍宽 樊小朝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38-746,共9页
建立耦合团聚物模型的二维、两相、非等温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模型,研究在不同铂碳比(Pt/C比)下,阴极催化层(CCL)梯度设计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t/C比为0.6时,铂载量梯度设计能增强燃料电池性能,但当Pt/C比为0.3... 建立耦合团聚物模型的二维、两相、非等温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模型,研究在不同铂碳比(Pt/C比)下,阴极催化层(CCL)梯度设计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t/C比为0.6时,铂载量梯度设计能增强燃料电池性能,但当Pt/C比为0.3时会削弱其性能。而对于铂载量和电解质含量梯度设计,随着Pt/C比降低到0.3,该设计有更低的氧局部传输阻力,使其氧气供应更充足、浓差损失减少、氧饥饿现象消失,从而实现电流密度增幅进一步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数值模拟 传质 梯度阴极催化层 铂碳比 氧饥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风电场的分数阶电力系统自适应同步控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艾纯玉 何山 +1 位作者 王维庆 樊小朝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06-312,共7页
针对含风电场的分数阶电力系统的混沌振荡问题,基于自适应同步理论,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同步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一个整数阶三维且含储能装置的电力系统模型并推广为分数阶,采用相图、时序图、分岔图等方法对含风电场的分数阶电力系统的... 针对含风电场的分数阶电力系统的混沌振荡问题,基于自适应同步理论,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同步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一个整数阶三维且含储能装置的电力系统模型并推广为分数阶,采用相图、时序图、分岔图等方法对含风电场的分数阶电力系统的动力学行为进行分析。其次,推导了自适应同步控制定理的证明。最后,通过含有待辨识参数且含风电场分数阶混沌电力系统与稳定状态的系统实现完全同步,间接地实现系统的混沌控制和系统的参数辨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风电场的分数阶电力系统 储能装置 自适应同步控制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户式低谷电蓄热供暖系统的蓄放热特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尹少武 李纤纤 +3 位作者 韩嘉维 路明 童莉葛 王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6-1213,共8页
提出基于相变材料(PCM)的分户式低谷电蓄热供暖系统,通过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对其蓄放热特性和供暖性能做出全面评价。采用Fluent对相变蓄热供暖系统的蓄放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入口风速、不同入口风温和不同种类蓄热材料等... 提出基于相变材料(PCM)的分户式低谷电蓄热供暖系统,通过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对其蓄放热特性和供暖性能做出全面评价。采用Fluent对相变蓄热供暖系统的蓄放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入口风速、不同入口风温和不同种类蓄热材料等因素对蓄热供暖系统放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模拟工况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入口风速对系统放热性能的影响较大,随着入口风速的提高,系统平均出风温度降低,瞬时供暖负荷增大;入口风温对系统放热性能的影响微弱;复合相变材料(CPCM)由于具有更高的热导率,比纯十二水硫酸铝铵更加适合作为相变蓄热供暖系统的蓄热介质。本文设计和研究的分户式低谷电相变蓄热供暖系统具有良好的蓄放热能力,可为相变蓄热在低谷电利用场景作出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蓄热材料 分户式 供暖系统 低谷电利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中心芯片级间接液冷技术与强化传热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尹瑞 尹少武 +3 位作者 杨立坤 童莉葛 刘传平 王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010-6030,共21页
为了满足高热通量数据中心的工作需求,液冷技术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与研究。间接液冷比传统的风冷技术更具效率、更节能,但较直接接触式液冷传热能力有所减弱,因而强化传热就成为间接液冷的研究重点。此外,间接液冷存在安全或成本问题... 为了满足高热通量数据中心的工作需求,液冷技术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与研究。间接液冷比传统的风冷技术更具效率、更节能,但较直接接触式液冷传热能力有所减弱,因而强化传热就成为间接液冷的研究重点。此外,间接液冷存在安全或成本问题,如漏液、系统复杂等,因而基于技术优劣、将不同技术综合利用也成为当下数据中心冷却系统有意义的研究方向。本文对这些关键方面进行全面回顾,系统分析了当前单相、双相以及热管冷却在芯片级数据中心冷却的应用现状以及研究进展,从流体动力、介质材料以及流道设计优化三个方面梳理了芯片间接液冷中强化传热的途径。还整理了复合不同技术的芯片级数据中心冷却方式,主要包括单相冷却及热管冷却、相变材料与单相冷却或热管的组合,旨在探索更加节能高效的冷却形式。未来数据中心间接液冷仍需要在散热效率提升及技术复合方向进行拓展。本研究能为提升高温数据中心的冷却效率、拓展间接液冷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流体动力学 相变 微通道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