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区受损植被生态恢复需水量——以新疆哈巴河县平原区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谭翻 杨鹏年 +4 位作者 王翠 李志鹏 高凡 徐燕 吴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4-252,共9页
[目的]分析干旱区受损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需水量,为生态恢复不同阶段所需水资源量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0,2000,2010,2015,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采用遥感技术,结合改进的彭曼公式法,对新疆哈巴河县平原区植被... [目的]分析干旱区受损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需水量,为生态恢复不同阶段所需水资源量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0,2000,2010,2015,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采用遥感技术,结合改进的彭曼公式法,对新疆哈巴河县平原区植被耗水量时空演变特征及生态恢复需水量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①1990—2020年天然植被平均耗水量为7.55×10^(8)m^(3),以3.60×10^(7)m^(3)/5 a的速率减小,与之对应的是天然植被面积以17.36 km 2/a的速率减小,植被覆盖度从高植被覆盖度向中植被覆盖度转化,生态受损严重。②区域内植被耗水量时空分布均存在较大差异:空间上高值主要分布于哈巴河流域,别列则克河流域植被耗水量整体偏低;时间上年际变化以2000年植被耗水量为最高,年内植被耗水量则主要集中在生长中期。③绿洲区生态恢复需水量如下:维持现状(2020年)生态需水量为4.62×10^(8)m^(3),恢复到1990—2020年生态平均水平生态需水量为6.65×10^(8)m^(3),达到1990—2020年生态最佳水平(2000年)生态需水量为9.55×10^(8)m^(3)。[结论]在人为与自然二元作用下,灌区1990—2020年生态环境整体呈现退化趋势,生态耗水空间分配失衡,受损植被生态恢复需水量时空配置应根据耗水时空分布进行优化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彭曼公式 植被覆盖度 植被耗水量 生态恢复 新疆哈巴河县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水利学初探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强 邓铭江 +1 位作者 畅建霞 白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23,共7页
为了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要,必须与时俱进地将传统水利转变为生态水利,以满足和支撑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分析了1949年以来我国水利发展经历的工程水利、环境水利、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4个阶段,生态水利发展经历的生态... 为了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要,必须与时俱进地将传统水利转变为生态水利,以满足和支撑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分析了1949年以来我国水利发展经历的工程水利、环境水利、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4个阶段,生态水利发展经历的生态工程、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3个阶段,论述了生态水利与生态水利学的关系,阐明了构建生态水利学的目的和意义,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生态水利的概念,初步探讨了生态水利学的定义、内涵、特征、研究对象、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任务与内容等,并构建了生态水利学体系框架。研究表明:生态水利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其横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以及人文与社会科学三大领域;生态水利学的研究对象是,水循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组成的复合系统,可从流域整体性、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等原理出发,采用现场观测和遥感观测、原型试验、物理试验、统计分析、数值模拟、系统分析等方法开展生态水利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生态水利学 原理与方法 体系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体系与调控模式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党小虎 邓铭江 +5 位作者 李鹏 曹小曙 隋博洋 时鹏 张甜 艾泽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55-1365,共11页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背景下,地跨黄河流域和内流河流域的西北“水三线”,如何顺应生态本底、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实2个重大战略,因地制宜构建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框...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背景下,地跨黄河流域和内流河流域的西北“水三线”,如何顺应生态本底、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实2个重大战略,因地制宜构建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框架及协调发展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基于已有的生态经济理论成果,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系统理念,构建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体系概念框架,识别体系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作用路径,基于核心理论和基础评价,提出适应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系的四大发展模式和四大生态经济枢纽区建设,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布局与农业发展模式总结,明确生态经济枢纽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基本路径。研究认为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体系概念框架可为建设西北内陆型生态经济枢纽区及其核心模式、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关键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水三线” 生态经济体系 调控模式 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科克托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翟梦飞 高凡 +1 位作者 徐燕 王翠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6,共12页
为研究科克托海湿地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5期Landsat影像(1990、2000、2010、2015和2020年)为基础数据,计算转移矩阵、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时空动态变化,结合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探讨演变驱动力。... 为研究科克托海湿地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5期Landsat影像(1990、2000、2010、2015和2020年)为基础数据,计算转移矩阵、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时空动态变化,结合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探讨演变驱动力。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科克托海湿地景观类型趋势主要特征表现为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呈持续增加趋势,草地面积呈持续减少趋势,林地、水域面积分别呈现波动减少和波动增加趋势;(2)从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来看,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是科克托海湿地的主要景观类型;除林地外,其余各景观类型NP、PD、AI均呈增加趋势,斑块类型水平上景观破碎化程度与空间分布离散程度增加;LSI、SHDI与SHEI趋势增加而CONTAG减少,景观类型水平上景观丰富与多样性增加、景观连通性与蔓延性降低。(3)科克托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受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在2005年后,人类活动逐渐成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科克托海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生态流域理论体系 支撑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被引量:8
5
作者 黄强 邓铭江 +1 位作者 畅建霞 白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15,共6页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缺乏系统理论支撑,尤其是欠缺全局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生态流域体系,迫切需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高度,科学系统地创建生态流域的理论体系,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黄河...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缺乏系统理论支撑,尤其是欠缺全局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生态流域体系,迫切需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高度,科学系统地创建生态流域的理论体系,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通过总结我国流域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发展历程,分析国内外相关生态流域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出了生态流域的新概念,阐述了生态流域的定义和内涵,并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管理、水经济8个维度进行顶层设计,初步构建了生态流域的理论体系,并论述了黄河生态流域构建亟待开展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域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理论体系 顶层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足迹视角下西北旱区种植结构协同调整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家欣 黄会平 +2 位作者 韩宇平 邓铭江 杨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1-760,共10页
以西北旱区为例,采用水足迹模型,分析主要农作物的耗水特点,并以水资源消耗量最小、生态安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以耕地资源、水资源和食物安全为约束条件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000—2020年西北旱区... 以西北旱区为例,采用水足迹模型,分析主要农作物的耗水特点,并以水资源消耗量最小、生态安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以耕地资源、水资源和食物安全为约束条件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000—2020年西北旱区主要作物产量增长2.41倍,种植面积增长1.24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由2:1向1:1转变,种植结构由专一化向多样化发展;作物生产水足迹总量从838.70亿m^(3)增至1109.05亿m^(3),其中蓝水足迹占比高达79.09%,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水资源压力;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适当将蔬菜、薯类和豆类的种植面积提高140.593万hm2、1.863万hm^(2)和0.340万hm^(2),水资源消耗量可减少107.25亿m^(3),生态效益可提高27.47亿元,经济效益可提高470.74亿元。研究结果对促进西北旱区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旱区 水足迹 农业种植结构优化 水安全 生态安全 食物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高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江 柳莹 +2 位作者 何建新 彭兆轩 杨玉生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5-97,共13页
新疆2010—2030规划建设的近百座大中型水库坝型主要是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建设中面临缺乏碱性骨料、坝体接触问题复杂和变形控制难度大、施工环境恶劣等关键技术难题。为此,依托工程建设实践,采用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 新疆2010—2030规划建设的近百座大中型水库坝型主要是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建设中面临缺乏碱性骨料、坝体接触问题复杂和变形控制难度大、施工环境恶劣等关键技术难题。为此,依托工程建设实践,采用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独特筑坝环境下的上述难题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填料可以实现天然砾石作骨料的沥青混凝土黏附性不小于4级、水稳定系数不小于0.9的要求,天然砾石可以用作心墙沥青混凝土骨料;采用指数函数的形式可以较好地描述破坏主应力差、初始泊松比与围压力的关系,改进了沥青混凝土心墙材料特性的本构模式;沥青混凝土心墙与坝基采用不设廊道的连接方式有利于大坝防渗体系安全,现场试验-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抗震安全评价方法可以有效评价大坝和地基系统的抗震性能。低温、高温和大风环境下沥青混凝土性能测试表明,将碾压层面施工控制温度由规范规定的70~90℃拓展到50~100℃仍可保证沥青混凝土心墙的碾压质量。坝体施工区风场监测表明,采用合适的坝体防风结构可有效降低风速,从而降低热量散失速率,能够满足大风环境下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凝土心墙坝 心墙材料 坝体结构 抗震安全 连续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深厚覆盖层坝基超深防渗墙建设关键技术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江 柳莹 +1 位作者 贾洪全 杨玉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56,共10页
超深防渗墙技术是新疆深厚覆盖层坝基防渗处理过程中攻克的主要难题,为了更好的推广应用这一技术,本文总结了该方面的探索实践,展示了多年来新疆在该领域的成就。分析了新疆河床深厚覆盖层的特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大河沿工程坝基186m... 超深防渗墙技术是新疆深厚覆盖层坝基防渗处理过程中攻克的主要难题,为了更好的推广应用这一技术,本文总结了该方面的探索实践,展示了多年来新疆在该领域的成就。分析了新疆河床深厚覆盖层的特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大河沿工程坝基186m防渗墙为例,总结了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创新。超深防渗墙建设关键技术包括取消心墙廊道等复杂连接形式的防渗墙设计结构,以及造孔成槽成套装备、泥浆固壁技术、成墙关键技术、特殊环境下防渗墙施工技术等,已在新疆多个工程得到成功应用,标志着200 m级防渗墙建设技术已经成熟,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覆盖层 超深 混凝土防渗墙 设计 施工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工程混凝土沥青心墙坝坝基应力性态及补救方案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许佳 崔熙灿 +2 位作者 张幸幸 张凌凯 王大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90,58,共5页
基于有限元法对运行期坝基防渗墙轴线向下游偏移时的应力性态及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数值分析,并提出补救措施及参考临界值。结果表明,当轴线不发生偏移时,坝基防渗墙仅受到弯矩作用而产生局部拉应力,但影响不大;当轴线向下游偏移且偏移... 基于有限元法对运行期坝基防渗墙轴线向下游偏移时的应力性态及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数值分析,并提出补救措施及参考临界值。结果表明,当轴线不发生偏移时,坝基防渗墙仅受到弯矩作用而产生局部拉应力,但影响不大;当轴线向下游偏移且偏移量小于30 cm时,坝基防渗墙受到压力与弯矩的共同作用,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并产生不利影响。在不做其他处理情况下,轴线不发生偏移及偏移量小于15 cm时可暂不处理;轴线向下游偏移量超过15 cm且不大于27 cm(实测最大偏移量)时,在后续施工中需将混凝土基座向下游拓宽至少20 cm,以减少坝基防渗墙拉应力极值使应力集中现象减弱,达到改善坝基防渗墙应力性态的作用。有限元模拟为坝基防渗墙偏心时的安全性评价和处理措施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沥青心墙坝 坝基防渗墙 应力性态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复杂侵蚀环境下长距离输水管道阴极保护技术实践与展望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江 杨辉琴 +1 位作者 何向国 马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8-153,159,共7页
近年来新疆长距离输水管道工程建设迅速,钢管(SP管)、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管)应用较为广泛。由于新疆地貌单元多、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建设普遍面临高地震、严寒、侵蚀性土壤环境的考验,管道设计除了考虑大流量、高工压因素外,还需要... 近年来新疆长距离输水管道工程建设迅速,钢管(SP管)、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管)应用较为广泛。由于新疆地貌单元多、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建设普遍面临高地震、严寒、侵蚀性土壤环境的考验,管道设计除了考虑大流量、高工压因素外,还需要重点研究水、土壤等侵蚀介质对管道造成的破坏。介绍了土壤腐蚀的机制及阴极保护方法,着重介绍了阴极保护工程领域相关进展情况,对阴极保护的必要性及技术应用进行了概述。结合若干工程输水管线实例对阴极保护技术发展进行了总结,提出阴极保护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今后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侵蚀环境 长距离 阴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与湿润区流域时变水热耦合参数的归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香桂 黄生志 +4 位作者 赵静 韩知明 魏晓婷 黄强 邓铭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805-9814,共10页
气候变化和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共同影响着流域的水热耦合状况,定量剖析其影响对研究变化环境下流域水量平衡和能量分配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多数研究只做了定性分析,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定量贡献研究甚少。基于此,以干旱区无定河流域和湿润区... 气候变化和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共同影响着流域的水热耦合状况,定量剖析其影响对研究变化环境下流域水量平衡和能量分配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多数研究只做了定性分析,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定量贡献研究甚少。基于此,以干旱区无定河流域和湿润区汉江上游为研究区域,在Budyko框架下,估算了干旱与湿润区流域的时变水热耦合参数,并通过逐步多元回归模型、敏感性和贡献率分析,定量归因了水热耦合控制参数的演变,并将干旱与湿润区流域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干旱与湿润区流域的水热耦合参数在1970—2013年间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不同气候区水热耦合参数变化的主导因子不同,干旱区无定河参数对降水和植被覆盖度(NDV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NDVI的变化主导着参数的变化(贡献率为89.5%);湿润区汉江上游参数的变化对气温、有效灌溉面积(EIA)和NDVI更敏感,其中,EIA主导着参数的变化(贡献率为83.1%);总体来说,下垫面的变化是无定河和汉江上游水热状况改变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环境 水热耦合 植被覆盖度(NDVI) 敏感性分析 Budyko框架 归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年开都河源区径流演变及驱动因素定量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月 刘思海 +3 位作者 邢坤 谢蕾 郑灵巧 刘源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8,共9页
探明开都河径流和降水的演变特征及其关系,对了解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进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开都河大山口水文观测站径流量实测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以及累积距平法,分析开都河近60a的径流和降水演变... 探明开都河径流和降水的演变特征及其关系,对了解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进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开都河大山口水文观测站径流量实测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以及累积距平法,分析开都河近60a的径流和降水演变规律,利用双累积曲线法定量研究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开都河径流变化的贡献量。结果表明:(1)开都河年径流量波动较小,多年平均值、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35.44×10^(8)m^(3)、57.09×10^(8)m^(3)和24.61×10^(8)m^(3);(2)径流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以0.166×10^(8)m^(3)/a的速率递增,于1995年发生由少到多的突变;(3)开都河源区降水年际变化较小,多年平均值、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271.48mm、406.6mm以及191.4mm,且在1998年发生突变;(4)在径流量增加过程中,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其贡献率分别为68.2%、31.8%,影响量分别为4.71×10^(8)m^(3)和2.2×10^(8)m^(3)。研究成果为开都河源区水资源管理、利用和水土流失整治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驱动因素 突变分析 双累积曲线 开都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经济带“三生空间”发展格局与智能水网体系建设 被引量:16
13
作者 邓铭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55-1168,共14页
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新疆生产力集中度较高,现代工业、农业、交通信息、教育科技等较为发达的区域,是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国内生产总值均占全疆53%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疆67%,城镇... 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新疆生产力集中度较高,现代工业、农业、交通信息、教育科技等较为发达的区域,是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国内生产总值均占全疆53%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疆67%,城镇化率68.9%,远高于全疆42.1%的平均水平,然而水资源却仅占11%。为破解资源性缺水困境而实施的"两河调水"工程正在陆续建成发挥效益,如何优化配置原水与客水、高水与低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等各种水源,统筹协调区域、城乡、兵地、产业、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等各种需求,已成为亟待研究决策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天北带水资源可利用量、生态环境需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调水工程新增水量,提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贯彻新时期"十六字"治水思路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与综合调控措施,主要学术观点和结论为:(1)结合"两河调水"工程,在天山北坡建设东西连通的输水大通道,将由南向北流的逐条河流交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南北交汇,东西贯通,覆盖整个区域的"大水网",实现全域水源优化配置。(2)按照"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城,适水发展"的原则,强化国土空间管控,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自然和谐"为原则,优化"三生空间"发展格局。(3)打破旱区弱水资源承载力、高生态胁迫压力、低经济发展能力的桎梏,从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维度,科学把控"大水网"建设和水利发展定位,合理配置"三生用水",耦合协调"三生关系",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4)面向未来和新基建工程的喷涌发展,建设水物理网、水信息网、水管理网"三网合一"的智能水网势在必行,代表智慧水利的发展方向,也是当代水利科技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生态环境 优化配置 三生空间 发展格局 智能水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