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证研究
1
作者 刘慧文 王家斌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5,共10页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对和田、喀什和伊犁等地区中小学生的调查数据和访谈,采用描述性和差异性的统计方法对新疆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对和田、喀什和伊犁等地区中小学生的调查数据和访谈,采用描述性和差异性的统计方法对新疆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研究表明,学校类型、年级层次、民族背景和父母学历的差异对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各维度的因变量均有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以家庭教育夯实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果、准确把握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的系统配置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小学 认知 情感 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绎·唤醒·共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忆”向度
2
作者 潘文丽 孟楠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4,共9页
意识具有流动性,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需要一种隐形的、软性的力量予以固化。记忆能营造出以共同性为叙事的多元情境表达、书写和传递,使不同族群既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场域限制实现情感互动,又能弥合“我者”和“他者”的心理边界强化... 意识具有流动性,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需要一种隐形的、软性的力量予以固化。记忆能营造出以共同性为叙事的多元情境表达、书写和传递,使不同族群既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场域限制实现情感互动,又能弥合“我者”和“他者”的心理边界强化族群认同。新时代,将“共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研究向度,通过寻绎何为“共忆”、何以“共忆”以及“共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关系,提出塑造中华民族共存的符号记忆、激活中华民族共通的苦难记忆、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的仪式记忆的“共忆”路径,进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同记忆 命运共同体 心理纽带 情感共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生活维度:场域张力、运行机理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宝 郝新鸿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2,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聚焦日常生活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域张力、运行机理与路径优化,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生活的必由之路。其铸牢场域的内在张力体现为,日常生活重复性向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聚焦日常生活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域张力、运行机理与路径优化,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生活的必由之路。其铸牢场域的内在张力体现为,日常生活重复性向习常性转化塑造铸牢行为范式、日常生活空间性向情境性转变承载铸牢生动素材、日常生活趋静性向发展性转换激活铸牢内在动力、日常生活内隐性向外显性转向确证铸牢实现成效。日常生活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场域,其日常生活化的运行机理是,铸牢的出发点源于日常生活着眼微观叙事、铸牢的着力点寓于日常生活增强感知体验、铸牢的升华点高于日常生活注重思想引领、铸牢的落脚点归于日常生活扩增践行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由日常生活化向化日常生活转变。为此,要在植根日常生活主体、培养日常生活思维、善用日常生活话语和融通日常生活交往基础上,明晰根本利益凝聚铸牢共识性、形塑价值图式增强铸牢认同感、消除言语隔阂提升铸牢理解力、拉近彼此距离强化铸牢稳固度。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柔化为各族群众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生活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魂聚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 日常生活 场域张力 民族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义探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玲玲 孟凡丽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4期51-57,共7页
在理论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和要义阐释始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由多元教育主体互构耦合的教育共同体,以干部、党员和青少年为重点教育对象、以立“铸牢中华民族共... 在理论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和要义阐释始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由多元教育主体互构耦合的教育共同体,以干部、党员和青少年为重点教育对象、以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大德”、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的全民性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互动互促、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互构互联以及四者的存在状态和内在联系,直接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功能实现和目标达成。该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各类教育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在培养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真正共同体”的践行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要义 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西北边疆“中华民族”一体观的演进——一个“实践论”的知识过程考察 被引量:2
5
作者 朱亚峰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22,共9页
"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与认同是近代中国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新疆如何在"中华民族"叙事中进行自我定位和表达,有着深远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综合运用知... "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与认同是近代中国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新疆如何在"中华民族"叙事中进行自我定位和表达,有着深远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综合运用知识社会学视角和区域研究的有关方法,将清末西北边疆放置到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的考察范围中,在梳理新疆与中原地区一体观念形塑历程的基础上,对新疆建省后其区域社会中华文化场域的重构进行了分析。由此,解释作为社会思想的共同体自觉意识在边疆危机的背景中产生、发展并得以延续的知识过程,揭示出近代以来新疆各民族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边疆 中华民族 一体观 知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进展与未来进路——基于CNKI期刊论文(2011—2022)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建军 胡宝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0,共7页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运用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424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发现学界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期刊论文呈现整体持续上升趋势...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运用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424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发现学界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期刊论文呈现整体持续上升趋势,但科研学者和研究机构合作度低,研究规模小;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为探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和谐民族关系,推动构建稳定繁荣、和谐共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智慧和力量等方面。未来研究进路趋向于多学科多机构合作研究、强化“走廊型”新型场域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及注重民族地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系研究等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研究进展 未来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