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棉短绒和煤矸石基碳分子筛复合材料合成及性能研究
1
作者 陈晓娇 曹福春 +4 位作者 徐月圆 杨雪纯 马雪 郭宇轩 丁成立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102,共9页
以工业固废物煤矸石为原料,棉短绒纤维素气凝胶(CLCA)为模板剂,通过对合成条件进行调控,利用水热晶化法合成了煤矸石基多级孔碳沸石分子筛ZSM-5/C复合材料。通过XRD、SEM、FT-IR和BET等表征手段对所制备样品的晶体结构、形状形貌、比表... 以工业固废物煤矸石为原料,棉短绒纤维素气凝胶(CLCA)为模板剂,通过对合成条件进行调控,利用水热晶化法合成了煤矸石基多级孔碳沸石分子筛ZSM-5/C复合材料。通过XRD、SEM、FT-IR和BET等表征手段对所制备样品的晶体结构、形状形貌、比表面积等进行测试分析,并对活性翠蓝(M-G)溶液吸附过程进行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沸石分子筛与商品沸石分子筛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当晶化时间为16 h、晶化温度为180℃、纤维素气凝胶添加量为0.6 g、碳化温度550℃、碳化时间2 h时,制备的多级孔碳分子筛ZSM-5/C复合材料对活性翠蓝M-G的吸附性能远优于商品沸石分子筛。除此之外,多级孔分子筛吸附活性翠蓝M-G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且该过程是自发进行的,活性翠蓝M-G去除率超过98%,为煤矸石基沸石分子筛绿色制备和用于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纤维素气凝胶 沸石分子筛 活性翠蓝M-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富油粉煤快速热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黄飞宇 姚宏哲 +2 位作者 张维祥 刘洋 代正华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5,共11页
针对我国富油粉煤资源未被充分合理利用的问题,设计并搭建了一种高频炉快速热解装置,以新疆富油粉煤为原料,研究了快速热解对初始热解产物生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解终温和升温速率的增加,轻质可燃气体产量增加,H2摩尔分数超过4... 针对我国富油粉煤资源未被充分合理利用的问题,设计并搭建了一种高频炉快速热解装置,以新疆富油粉煤为原料,研究了快速热解对初始热解产物生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解终温和升温速率的增加,轻质可燃气体产量增加,H2摩尔分数超过45%;焦油产率提高,最高可达到煤样格金焦油产率的125%,但也伴随重质组分增加,导致焦油品质降低;GC/MS分析表明,与慢速热解相比,快速热解下焦油中长链烷烃的质量分数降低至1.33%(主要为十六烷),而多环芳烃类物质的质量分数显著增加至61.26%,焦油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芳香性增加;通过比表面积分析发现,快速热解半焦的孔结构部分坍塌或融合,比表面积和微孔数量减少,降低了对氧气的吸附能力,从而降低了半焦自燃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粉煤 快速热解 热解气 焦油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挡板对流化床内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王成龙 张亚新 +2 位作者 马小林 秦丽 冉文燊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0,94,共7页
针对多晶硅生产冷氢化流化床内气固接触不充分的问题,以φ140 mm×1000 mm实验级双层百叶窗挡板流化床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基于CPFD(计算颗粒流体力学)方法对反应器内硅粉流动进行冷态模拟,对比模拟值与实验值验证模拟的准确性。考察... 针对多晶硅生产冷氢化流化床内气固接触不充分的问题,以φ140 mm×1000 mm实验级双层百叶窗挡板流化床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基于CPFD(计算颗粒流体力学)方法对反应器内硅粉流动进行冷态模拟,对比模拟值与实验值验证模拟的准确性。考察挡板开孔、入口气速变化、颗粒粒径对反应器内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获得反应器内颗粒体积分数分布、颗粒速度分布及压力波动特性。结果表明:开孔型百叶窗挡板流化床内压力波动更小,气泡更小,有利于气固接触;随着入口气速的增加,颗粒分布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流,气泡逐渐变大,颗粒里返混逐渐增强,入口气速为0.117 m/s时,返混较小、未出现明显偏流;宽粒度分布颗粒流化时气泡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叶窗挡板 流化床 气固流动 入口气速 计算颗粒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热法气流床电石反应器烧嘴布置参数及操作参数优化
4
作者 乔磊 张亚新 +3 位作者 魏博 冉文燊 马金荣 王峰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7,共13页
使用Fluent软件对氧热法气流床电石反应器的烧嘴布置参数和操作参数进行优化。首先在反应器反应段中只加载煤粉非预混燃烧模型,对反应段内温度场均匀度进行研究。在烧嘴数量为4、煤粉粒径为120μm的条件下,以温度场均匀度最高为目标,采... 使用Fluent软件对氧热法气流床电石反应器的烧嘴布置参数和操作参数进行优化。首先在反应器反应段中只加载煤粉非预混燃烧模型,对反应段内温度场均匀度进行研究。在烧嘴数量为4、煤粉粒径为120μm的条件下,以温度场均匀度最高为目标,采用响应曲面法对烧嘴布置参数(轴向夹角、切向夹角和烧嘴高度)进行优化。最优布置参数为轴向夹角46°、切向夹角32°、烧嘴高度0.56m;计算得温度场均匀度为61.25%,比原始模型提高了28.79%,优化效果明显。然后在最优结构反应段中,加载煤粉非预混燃烧和电石合成耦合反应模型,以电石产率最高为目标,采用响应曲面法对操作参数(进料粒径、进料温度和氧气温度)进行优化。最佳操作参数为:进料粒径138μm、进料温度1432K、氧气温度769K,计算得电石产率为58.36%,比优化前提高了16.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石合成 煤燃烧 颗粒物料 多相反应器 数值模拟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铁盐改性雷尼镍催化1,4-丁烯二醇加氢研究
5
作者 张欢茜 何芳 +3 位作者 毛波 柳永鹏 张潇 陆江银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251,I0003,I0004,共11页
为了抑制在企业Reppe法生产1,4-丁二醇过程中生成副产物正丁醇,降低企业更换催化剂的成本,本研究通过浸渍法采用四种无机铁盐溶液FeSO_(4)·7H_(2)O、Fe(NO_(3))_(3)·9H_(2)O、FeCl_(2)·4H_(2)O、FeCl_(3)·6H_(2)O... 为了抑制在企业Reppe法生产1,4-丁二醇过程中生成副产物正丁醇,降低企业更换催化剂的成本,本研究通过浸渍法采用四种无机铁盐溶液FeSO_(4)·7H_(2)O、Fe(NO_(3))_(3)·9H_(2)O、FeCl_(2)·4H_(2)O、FeCl_(3)·6H_(2)O改性雷尼镍催化剂,取消煅烧及还原步骤.结合XRD、XPS、BET、SEM、ICP等表征手段分析催化剂物化性质.在130℃、5 MPa、800 r·min^(-1)、反应4 h条件下,以1,4-丁烯二醇加氢生成1,4-丁二醇为探针反应,结果表明Fe(NO_(3))_(3)·9H_(2)O改性效果最佳,1,4-丁烯二醇(BED)转化率提高至99.95%,副产物正丁醇质量含量从4.23%降至2.29%.以上研究成果为在Reppe法生产1,4-丁二醇的过程中降低副产物正丁醇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4-丁烯二醇加氢 雷尼镍 铁离子改性 正丁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高温煤焦油中分离缩合芳香族化合物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被引量:10
6
作者 魏贤勇 宗志敏 +24 位作者 赵炜 倪中海 曹景沛 樊星 赵云鹏 刘滋武 彭耀丽 梁静 赵小燕 陶雪钰 亢玉红 莫文龙 丛兴顺 王玉高 刘中秋 刘光辉 郭宪厚 麻志浩 高华帅 李佳昊 陈逸峰 闫卫卫 尹凡 蒋志杰 余新柯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0-511,共12页
高温煤焦油(High-temperature coal tar,简称HTCT)是以焦煤为主的烟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于1000℃左右热解得到的深褐色黏稠状液体,一般占原料煤质量的5%左右。HTCT的组成极其复杂,主要组分是缩合芳香族化合物,特别是缩合芳烃。缩合芳... 高温煤焦油(High-temperature coal tar,简称HTCT)是以焦煤为主的烟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于1000℃左右热解得到的深褐色黏稠状液体,一般占原料煤质量的5%左右。HTCT的组成极其复杂,主要组分是缩合芳香族化合物,特别是缩合芳烃。缩合芳香族化合物用途广泛,是十分重要的有机化学品。作为纯品,缩合芳香族化合物的价格一般随着芳环缩合程度的增加而剧增;在相同环数的情况下,含杂原子(特别是含多个杂原子)的缩合芳香族化合物的价格远高于缩合芳烃的价格。由于HTCT组成的复杂性,从HTCT中分离出缩合芳香族化合物纯品面临极大的挑战。针对传统分离HTCT工艺存在的能耗大和分离效果差的问题,本研究团队开发了通过逐级萃取、加压梯度柱层析和分步结晶的逐级分离HTCT的技术,较详细地考察了分离过程中涉及的溶质、溶剂和固定相之间的作用力,从HTCT中成功地分离出一系列缩合芳香族化合物纯品;利用该技术,也可从煤的萃取物和热溶物中富集一系列有机化合物,包括缩合芳香族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煤焦油 逐级萃取 加压梯度柱层析 分步结晶 缩合芳香族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煤基活性炭催化剂制备及Ni负载量对准东煤直接液化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志磊 刘景梅 +4 位作者 周晓东 陈鲁豪 刘浪 艾沙·努拉洪 马凤云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4-75,共12页
催化剂是降低煤直接液化苛刻反应条件、提高液化油产率的重要因素。以新疆俄霍布拉克煤田次烟煤为碳源,以Ni(NO_(3))_(2)水溶液为镍源,采用一步原位负载煅烧还原法,制备了Ni负载量分别为7%,8%,15%和22%(质量分数)的Ni/煤基活性炭(Ni/coa... 催化剂是降低煤直接液化苛刻反应条件、提高液化油产率的重要因素。以新疆俄霍布拉克煤田次烟煤为碳源,以Ni(NO_(3))_(2)水溶液为镍源,采用一步原位负载煅烧还原法,制备了Ni负载量分别为7%,8%,15%和22%(质量分数)的Ni/煤基活性炭(Ni/coal-based activated carbon,Ni/CAC)催化剂。以新疆准东西沟煤田褐煤为煤样,通过液化实验,考察了Ni负载量对Ni/CAC的形貌和结构特征、液化效果及液化油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Ni以单质负载于CAC孔壁,随着其负载量的增加,晶粒尺寸迅速增加,晶粒比表面积和分散度以及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减小。准东西沟褐煤液化实验表明,随着Ni负载量的增加,转化率和油产率均呈开口向下抛物线变化,在8%的Ni负载量时,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9.50%和75.69%;总氢耗为3.51 g(H_(2))/100 g(煤),其中,气相氢耗为2.00 g(H_(2))/100 g(煤),占总氢耗的57%。液化油的GC-MS分析表明,不同Ni负载量的四种试样的液化油中,烷烃含量均最高,约占40%;含氧化合物含量为20%~30%,以酚类为主;芳烃含量也为20%~30%,以单环芳烃和双环芳烃为主;含N,S等化合物含量为8%~11%。随着Ni负载量的增加,烷烃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含氧化合物含量减少,芳烃等其他化合物含量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催化液化 Ni/煤基活性炭 Ni负载量 液化油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水煤浆输送管道冲蚀磨损寿命预测 被引量:7
8
作者 王硕 张亚新 朱博韬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431-3442,共12页
固液两相流广泛出现在煤化工生产过程中,管道输送系统受固液两相流介质冲蚀磨损尤为严重,系统突发性失效风险极高,已成为煤化工装置安全生产与稳定运行的重大隐患。降低生产安全风险,保障管道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开展冲蚀磨损寿命预测研... 固液两相流广泛出现在煤化工生产过程中,管道输送系统受固液两相流介质冲蚀磨损尤为严重,系统突发性失效风险极高,已成为煤化工装置安全生产与稳定运行的重大隐患。降低生产安全风险,保障管道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开展冲蚀磨损寿命预测研究是煤化工设备完整性研究的关键一环。本文以新疆某煤化工企业水煤浆汽化炉进料管为研究对象,应用ANSYS 2021R1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确定弯管冲蚀磨损主要位置与短期内冲蚀磨损减薄量,为预测模型建立提供原始序列,通过灰色预测理论分别建立GM(1,1)模型、无偏GM(1,1)模型以及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完成对弯管冲蚀速率的预测,并结合SY/T 6151—2009《钢质管道管体腐蚀损伤评价方法》得出该管道服役寿命与检修周期。结果表明:冲蚀磨损减薄主要集中在弯管轴向70°左右,且在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冲蚀磨损减薄的最大位置不随时间变化发生移动。无偏GM(1,1)模型与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在中长期预测中优势显著,且灰色马尔科夫模型更适宜长期预测工作。所涉及的水煤浆汽化炉进料输送弯管服役寿命为570天左右,在弯管投入使用450天后冲蚀减薄量增长显著,需要定期开展该弯管重点部位的监测与预防性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冲蚀磨损 数值模拟 灰色预测系统 寿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W/SAPO-11催化剂对煤焦油加氢尾油模型化合物二十烷加氢异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旭红 吴玉起 +6 位作者 代正华 钟梅 靳立军 刘洋 亚力昆江·吐尔逊 李建 周玉生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5-404,共10页
以SAPO-11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机械化学法制备Ni系催化剂,引入W调节其电子结构、晶粒尺寸与形态分布以及催化剂的孔结构、酸性与酸量等,基于对XRD、TEM、BET、NH3-TPD、吡啶吸附红外等结果的深入分析,探究催化剂NiW配比对催化剂性质和煤... 以SAPO-11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机械化学法制备Ni系催化剂,引入W调节其电子结构、晶粒尺寸与形态分布以及催化剂的孔结构、酸性与酸量等,基于对XRD、TEM、BET、NH3-TPD、吡啶吸附红外等结果的深入分析,探究催化剂NiW配比对催化剂性质和煤焦油加氢尾油模型化合物正二十烷(n-C_(20))加氢异构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Ni/SAPO-11负载W后,比表面积不同程度增加,W质量分数为0.5%时比表面积达到最大值149 m^(2)/g;Ni的平均粒径减小,W质量分数为1%时降至最小值4.43 nm,比Ni/SAPO-11减小36%,且Ni^(0)的含量和表面酸量均最高。此外,W促进了Ni的还原,使得还原峰温向低温方向移动。XPS分析表明,随着W含量的增加,Ni^(0)的结合能降低,W5+的结合能升高。二十烷(n-C_(20))的加氢异构产物分布显示,3Ni1W/SAPO-11作用下n-C_(20)的转化率和异二十烷(i-C_(20))的收率均最高,分别为88.23%和75.72%,且以单支链异二十烷(Mono-i-C_(20))为主,收率达71.65%。在线取样结果显示,n-C_(20)在金属位点与酸功能的双重作用下先生成单支链异构体,随着反应的进行向多支链异构体转化,不稳定的多支链异构体会进一步裂解成小分子烷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PO-11 长链烷烃 NiW催化剂 加氢异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质油组成与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刘磊 靳立军 +2 位作者 钟梅 代正华 刘洋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2,共9页
新疆低阶煤和重质油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煤油共液化工业前景,但重质油自身流动性差,极大地限制了煤油共液化的发展。为认识重质油组成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选取5种性质差异明显的重质油和2种工业循环溶剂油,探究其与上湾煤形成... 新疆低阶煤和重质油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煤油共液化工业前景,但重质油自身流动性差,极大地限制了煤油共液化的发展。为认识重质油组成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选取5种性质差异明显的重质油和2种工业循环溶剂油,探究其与上湾煤形成的油煤浆流变性能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预加氢调控减压渣油的组成结构,分析重质油组成、结构与流变性能,获得重质油组成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重质油本身是牛顿流体,加入煤粉后转变为假塑性流体,呈现剪切稀化特征;重质油中胶质和沥青质组分含量越高,形成油煤浆的黏度越高,体系内部的触变结构越丰富,非牛顿流体特征越明显。减压渣油稠油预加氢后,形成油煤浆的黏度显著降低,其中,380℃下预加氢2 h后制成的油煤浆黏度在135℃时降至451 mPa·s,同时油煤浆的触变特性也明显减弱。预加氢促使减压渣油中的长链断裂为短链烃,胶质和沥青质组分转化为饱和分与芳香分,从而抑制胶团的生成,降低油煤浆黏度。其中,380℃下预加氢2 h后胶质含量较未处理减少约21%,重均分子量降至1594 Da,芳香环β位的H含量增加约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油共液化 油煤浆 黏温特性 触变特性 预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煤焦油沥青组分组成与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玉起 钟梅 亚力昆江·吐尔逊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9-217,共9页
以低温煤焦油沥青为原料,依据四组分分析法,将其分为饱和分(Sa)、芳香分(Ar)、胶质(Re)和沥青质(As)。基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核磁共振(NMR)、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元素分析(EA)、相对分子质量(GPC)及紫外(UV)等分析结果... 以低温煤焦油沥青为原料,依据四组分分析法,将其分为饱和分(Sa)、芳香分(Ar)、胶质(Re)和沥青质(As)。基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核磁共振(NMR)、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元素分析(EA)、相对分子质量(GPC)及紫外(UV)等分析结果,采用改进的Brown-Ladner法计算各组分的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就分子量而言,As(5008)>Re(1042)>Sa(771)>Ar(602);Sa、Ar、Re和As中C=O的相对含量依次增加,C-O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其中Sa以C—OH为主,As则富含C=O;Sa中的N全部以氨-N形式存在,Ar和As的含氮基团则以吡啶-N镶嵌于芳香层中,Re中的N存在3种形态,其中吡咯-N的比例高达55%;Re和As中,S以砜和硫酸酯2种形态为主,质量分数之和高于75%;就芳香取代度而言,As(σ=0.42)>Re(σ=0.35);Ar、Re和As中环烷环数、芳香环数和杂原子含量均依次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煤沥青 四组分 结构参数 元素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煤浆参数对输送弯管冲蚀磨损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硕 张亚新 +1 位作者 苑学林 曹松茂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96,共8页
针对水煤浆气化炉进料弯管面临的固液两相流冲蚀磨损导致的穿孔失效问题,以进料输送弯管为研究对象,水煤浆主要参数(流速v、煤粉直径d_(p)、煤粉质量流量q_(m))为变量,采用CFD-DPM耦合方法开展主要参数对冲蚀磨损速率影响的单变量数值模... 针对水煤浆气化炉进料弯管面临的固液两相流冲蚀磨损导致的穿孔失效问题,以进料输送弯管为研究对象,水煤浆主要参数(流速v、煤粉直径d_(p)、煤粉质量流量q_(m))为变量,采用CFD-DPM耦合方法开展主要参数对冲蚀磨损速率影响的单变量数值模拟,使用响应曲面法进行多因素交互作用下对弯管冲蚀磨损速率影响显著程度分析并对水煤浆主要参数做出优化。研究表明,弯管的冲蚀磨损现象集中在弯管轴向80°~90°,且一般不随影响因素改变而移动。从单变量模拟结果来看,煤粉直径对冲蚀磨损速率的影响远远小于其他因素的影响;经响应曲面法分析,介质流速对冲蚀磨损速率影响最为显著;在介质流速v为20 m/s,煤粉质量流量q_(m)为0.5 kg/s,煤粉直径dp为0.8 mm条件下,输送弯管冲蚀磨损速率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冲蚀磨损 数值模拟 响应面法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旋风分离器循环流化床内气固流动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继伟 张亚新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3-731,共9页
以六旋风分离器循环流化床为研究对象,基于计算颗粒流体力学方法,建立全循环数值模型;在通过模拟与实验对比确定最优曳力模型的基础上,探究物料量、入口气速对炉膛内气固流动特性及出口物料分配均匀性的影响,得到不同物料量、入口气速... 以六旋风分离器循环流化床为研究对象,基于计算颗粒流体力学方法,建立全循环数值模型;在通过模拟与实验对比确定最优曳力模型的基础上,探究物料量、入口气速对炉膛内气固流动特性及出口物料分配均匀性的影响,得到不同物料量、入口气速时炉膛颗粒速度、体积分数、质量流率与循环流率分布。结果表明:当炉膛内物料稳定运行时,颗粒体积分数沿轴向呈下大上小的S型分布,沿径向呈中间小两边壁面处大的U型分布;炉膛6个出口存在明显气固流动不均匀现象,炉膛左、右两侧对应出口截面颗粒水平速度、体积分数及旋风分离器入口段颗粒水平质量流率、循环流率相差不大,呈现对称分布,在同侧3个回路间呈现中间回路的小两角回路的大的分布规律,并且中间回路出口的明显小于两角回路出口的,气固流动不均匀性主要发生在同侧3个回路出口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气固流动特性 数值模拟 旋风分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回路循环流化床甲烷化过程数值模拟及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继伟 张亚新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9-117,132,共10页
为深入了解循环流化床甲烷化反应特性并对操作参数进行优化,采用计算颗粒流体力学(CPFD)方法对六回路循环流化床甲烷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单因素分析,通过响应曲面法,建立了二次回归模型,分析了操作参数:入口气速、入口温度和n(H_(... 为深入了解循环流化床甲烷化反应特性并对操作参数进行优化,采用计算颗粒流体力学(CPFD)方法对六回路循环流化床甲烷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单因素分析,通过响应曲面法,建立了二次回归模型,分析了操作参数:入口气速、入口温度和n(H_(2))/n(CO)对CH_(4)产率的影响,从而确定了最优操作参数。结果表明:单因素对CH_(4)影响权重顺序为:n(H_(2))/n(CO)>入口温度>入口气速。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优操作参数为入口气速6.94 m/s,入口温度556.8 K,n(H_(2))/n(CO)为3.3,在最优操作参数下CH_(4)产率模拟值为0.5696,与回归模型优化值0.5880接近,相对误差为3.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甲烷化 响应面分析 回归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